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市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优质课金奖名师赛课获奖课件_第1页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市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优质课金奖名师赛课获奖课件_第2页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市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优质课金奖名师赛课获奖课件_第3页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市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优质课金奖名师赛课获奖课件_第4页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市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优质课金奖名师赛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明清之际进步思潮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家学说发展。1/28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原因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阶级:伴随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

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统治日益黑暗腐败,社会动荡。

思想文化: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

杀人天性,摧残人思想,启蒙思想家要求

摆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自由发展。西学东渐局面出现,也大大开阔了人们视野,为思想界注入崭新时代气息。

2/28异端思想家李贽李贽(1527—1602),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原姓林,名载贽,汉族,先世祖受所娶胡妇影响皈依过回教。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后,改姓李,嘉靖三十五年为避穆宗载垕(同“厚”)讳,取名贽。其家是世代巨商,至祖父辈家境渐衰。嘉靖三十五年任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三十九年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三年复任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五年任礼部司务,隆庆四年(1570年)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1577年)任云南姚安知府,万历八年辞官归隐。他为官期间,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能,常与上司发生争吵。他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痛苦,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艰难,在新兴市民运动推进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一样“道”。他曾接触过王守仁学说,并研究佛学。归隐后,主要从事研究、讲学和著述。1588年和1590年先后有《初潭集》和《焚书》问世。书中尖锐地揭露了道学家虚伪和自私,受到耿定向等人攻击和迫害。1599年《藏书》问世,受到深入迫害。16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被下狱,李贽76岁在狱中受到严重迫害,不堪忍受,于是请一位剃头师傅为他剃头,其间乘人不备夺过剃刀自杀身亡。他著作,曾屡次遭到禁止和焚毁,但仍继续流传于世。李贽3/28是指一些少数宗教团体,他们信仰不是正统,离弃了已经广被接收信条。异端4/28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有好女子便立家,何须男儿?”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人人皆能够为圣”“圣人不曾(未必)高,众人不曾低。”“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挑战正统教条,反对绝对权威抨击传统道德,强调个性发展,提倡男女平等探讨世界本原,根本上否定天理存在李贽所谓“异端”思想然则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初无所谓一与理也。

5/28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材料二: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材料三:……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思索:上述材料反应了作者什么思想?(1)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定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认为人人有权做出自己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思索标准。(一)“异端”思想家李贽6/28材料四: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李贽斥责他们“被服儒雅,行若狗彘。”思索:上述材料反应了作者什么思想?(2)认为人皆有私,提倡个性自由发展。材料五: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须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称赞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圣后。李贽也招收女弟子。思索:上述材料反应了作者什么思想?(3)主张男女平等。7/28李贽思想特点: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8/28

李贽撰写了一部纪传体通史——《藏书》。这部书成为他日后获罪直接原因。在给挚友焦竑一封信中,李贽慨叹道:“自古至今,多少冤屈,谁与辨雪?故读史时真如与千万人作敌对……”在《藏书》中,李贽正是抱着“与千万人作敌对”决心,把千百年来颠倒了历史重新颠倒过来。

李贽首先为秦始皇翻案。李贽之前一千多年里,秦始皇一直遭后人唾骂,即使是依照“秦制”治理国家帝王们,也鲜有对其功过是非做出客观评价者。而李贽则公然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李贽认为秦始皇并六国、衡度量、立郡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久混战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是一位对中国历史做出过主要贡献皇帝。当然,他对秦始皇焚书坑儒、大兴土木做法也进行了批判。9/28

李贽同时为曹操翻案。东汉末年,群雄纷争,战乱迭起,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就是在这么历史背景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举统一了北方。但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国封建社会,曹操功劳不但没有得到应有必定,反而背上了“逆贼奸臣”千古骂名,为历代正统史家所不耻。然而,李贽却公开为曹操翻案,在《藏书》中他没有将曹操放在“奸臣纂夺”一类,而是放在“三国兵争”一类里评述。李贽称赞曹操“有二十分识,二十分才,二十分胆”,是知人善任、珍惜人才“真英雄”。李贽不顾传统观念对曹操非议,在历史上第一次摘掉了儒家意识形态套在曹操头上“逆贼奸臣”帽子,还原了曹操英雄本色,必定了他顺应历史时尚,统一北方历史功劳。10/28

李贽还为武则天正名。对于武则天称帝,传统观念认为是“篡政”,有悖封建伦理纲常,封建卫道士更是骂武则天是“牝鸡司晨”。在几乎众口一词挞伐武则天封建社会,李贽却高呼武则天“胜高宗十倍、中宗万倍”。他认为,武则天“专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这一点是绝大多数帝王所不具备;武则天当政时,重用姚崇、宋璟、狄仁杰等,让他们各展所能。武则天为收买人心,即使也曾滥授官爵,但她对于不称职者,果断给予罢免,对于贪赃枉法者,加以刑诛,对此李贽也大为赞赏,认为武则天此举大快人心。这些评论,不但是对儒家传统观念颠覆,而且显示了他远见卓识。20世纪后,武则天才成为被基本必定历史人物,这比李贽为武则天翻案晚了三百余年。

11/28

对于五代时身历四朝十二君冯道这么一个在传统史家看来毫无气节人物,李贽也给予了高度必定。他说:“孟子曰:'社稷为重,君为轻。’信斯言也,(冯)道知之矣。夫社者所以安民也,稷者所以养民也。民得安养而后君臣之责始尽。君不能安养斯民,而臣独为之安养,而后冯道之责始尽。今观五季相禅,潜移默夺,纵有兵革,不闻争城。五十年间,虽历四姓,事一十二君,并耶律契丹等,而百姓卒免锋镝之苦者,道务安养之力也。”李贽认为冯道是真正“大隐”,其贤过人,为使百姓免遭战乱之苦,他不顾封建君臣之节,忍辱负重,以保国安民为务,他真正懂“社稷为重,君为轻”要义。像以上“颠倒千万世之是非”例子在李贽《藏书》等著作中还很多。12/28

李贽异端言行终于引发了统治者不满。1602年,都察院一位官员张问达上疏弹劾李贽:“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未易枚举,大都刺谬不经,不可不毁之矣。……”万历皇帝看了奏疏后勃然大怒,马上传出圣旨,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派锦衣卫将其逮捕,其书籍尽行烧毁,不得留存。李贽曾写过一篇文章,谈论豪杰之士五种死方式,其中“天下第一等好死”便是自杀殉道。所以,李贽即使听到消息说朝廷打算免他不死,把他遣返回原籍监视居住。但像他这么一位已年过七十却依然心高气傲、目空千古思想家,面对狱卒粗野凌辱,自尊心受到打击是何等强烈,所以他宁愿选择“自杀殉道”,也不愿在监视中毫无自由地苟活于人世。13/28

李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公开宣称要“颠倒万世之是非”叛逆者,试图打破“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思想传统。这在当初以及以后清王朝统治三百年间,不但难以引发士人共鸣,而且被视为异端,以致清代官修《明史》不为他立传,连黄宗羲《明儒学案》中也没有他一席之地。李贽一生是不幸,但又是幸运,因为他思想取得了永久生命力!李贽死后,即使明王朝禁止刻印传输李贽著作,但人们依然争相购置,一时洛阳纸贵。学院、书坊都大量刊刻、传输和销售李贽著作,有书坊看到李贽著作畅销,就组织人模仿李贽文章格调写书,然后冒用李贽名字出版,结果出现了一大批“伪书”,可见李贽思想在民众中影响力和震撼性。屈原之后一千余年中国历史中,没有发生过诗人或哲人自杀事,李贽自杀打破了一千多年历史寂静,以淋漓鲜血写就了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与个性解放一页。14/28王夫之—船山先生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字而农,号薑斋,亦自署船山遗老、一瓠道人等,学者尊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自幼遍读群经,十四岁入县学。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明亡,清兵南下,王夫之于清顺治五年(1648)举兵衡山,抗击清军。兵败,至广东肇庆,投奔南明永历政权,获授行人司行人。旋因三次上疏弹劾权奸王化澄,几遭不测,被迫返归故里。尔后,连年转徙于湖南零陵、郴州、耒阳、涟源、邵阳间。顺治末,僻居衡阳金兰乡,课徒授业,潜心著述。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三藩乱起。第二年二月,吴三桂叛军攻占湖南,夫之往来于湘乡、长沙、岳阳间。后徙居于湘西石船山下草堂,拒不为吴三桂称帝撰劝进表。著述终老,至死不仕清廷。15/28阅读材料,了解王夫之思想。材料一: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既无不是理也。天下惟气而已矣,无其气则无其道。材料二: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1)世界本原:“气”“理在气中”。理:客观规律;气,物质实体。(2)认识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形,感觉器官;神,思维活动;物,外界客观事物。三者相结合才能产生知觉和认识。(3)涵养观:“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必定人欲望和私利。16/28王夫之是怎样批判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王夫之世界本原方法论天理与人欲关系理在气先理在气中格物致知唯心主义先验论考查客观事物得到正确认识存天理,灭人欲私欲之中,天理所寓17/28黄宗羲—梨洲先生黄宗羲(16—1695年),字太冲,号梨洲,学者尊为南雷先生,浙江宁波余姚明伟乡黄竹浦(今黄埠镇)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黄宗羲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他父亲黄尊素为万历进士,天启中为御史,是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很快又下狱,受酷刑而死。十九岁黄宗羲乃进京讼冤,并在公堂之上出锥击伤主谋,追杀凶手,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黄宗羲归乡后,即愈加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钞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堂黄氏、绛云楼钱氏,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发(疑系“林”字——笔者按)之绪”(《清史稿》480卷)。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多年之久。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庭一再诏征,皆辞免。

18/28探究学习阅读材料,了解黄宗羲思想。材料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原君》(1)批判君主专制;材料二:“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2)君臣关系。认为君臣是平等“师友”关系。(3)限制君权理论和构想。A.言论自由;B.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C.自下而上监督机构学校。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材料表达了什么思想?(4)工商皆本思想。19/28顾炎武—亭林先生

顾炎武(16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为人,所以更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20/28探究学习强调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区分“亡国”与“亡天下”、“保国”与“保天下”。“亡国”:改朝换代,政权变更。“亡天下”:民族、文化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天生豪杰,必有所任……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上述材料反应了顾炎武什么思想?21/281、背景:出现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空疏学风。2、含义:“经世”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理想,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络实际,脚踏实地,重视实效。3、其特点是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伎俩,从中发挥自己社会政治看法,并用于社会改革。22/28明清进步思想影响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反思、批判,为儒学发展变革注入了新活力。2、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含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学以致用观念为后世提供思想源泉。3、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范围。23/28为何中国明末清初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景象?

1、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束缚和影响。3、高度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体系。

24/28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1、创建:2、继承:3、重创:4、正统:5、冲击:6、融合:7、理学:8、批判

继承: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学说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秦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