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模拟模拟试题_第1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模拟模拟试题_第2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模拟模拟试题_第3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模拟模拟试题_第4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模拟模拟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选择题

1、1953年,中共提出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这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是(

A、同时并举

B、先工业化后改造

C、有主有次

D、先改造后工业化

2、下列关于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性选择

B、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

C、其特点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D、其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惟一经济基础

3、关于1956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巨大变化

B、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D、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4、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A、召开“八大”并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方针

B、发动“大跃进”运动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

5、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应得出的主要教训是(

A、必须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

B、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C、必须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D、必须坚持反对“左”的错误思想

6、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

7、以下对于“文化大革命”后果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建设

②严重破坏我国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

③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被毁弃,国民的素质下降

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差距加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④

8、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A、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

B、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9、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10、1953年开始的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都是(

A、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性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D、为纠正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1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明(

A、这种责任制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惟一途径

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C、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相适应

D、调动农民积极性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12、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在(

A、1979年

B、1980年

C、1984年

D、1988年

13、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名称下列表述是一个地域的是(

①长江三角洲

②珠江三角洲

③闽南三角区

④厦漳泉三角区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4、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决定

B、十四大的有关决定

C、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决定

D、十五大的有关决定二、材料解析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粮、棉、钢产量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

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

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

一(1955年夏)

4600亿斤

4300万担

1100万吨

二(1956年1月)

6400亿斤

7000万担

1500万吨

三(1956年8月)

5000亿斤

4800万担

1050—1200万吨

材料二:1956年2月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讲话:“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很危险。”“绝不要提出早日完成工业化的口号,冷静地算一算,确实不能提。”

材料三:1956年7月17日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计划必须建立在平稳和可靠的基础上,计算生产能力,除了人力条件外,还必须考虑到物资与其他条件。”

——以上材料均引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材料四:1957年4月30日,毛泽东与民主党派负责人谈话时说:“我的脑子开始有点好大喜功,去年三、四月间才开始变化,找了三十几个部门的同志谈话,以后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了十大关系。”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阅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粮、棉、钢产量的变化情况。

⑵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二五计划”酝酿过程中指标起落变化的原因。

⑶从“二五计划”酝酿到“十大关系”、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的提出,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61年春,安徽在一些地区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农村作了试点工作。实行生产责任制要求做到“五统一”,即生产计划、大农活安排、抗旱用水和分配方面的统一。

材料二:1962年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在《关于农村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经营管理中的混乱,是造成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克服平均主义,必须有严格的生产责任制。

材料三:1979年1月安徽凤阳梨园佛祖山岗队18户农民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从此以后,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普遍实行。当时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一类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可包干到户)。后来全国主要采用把土地包干到户经营,不定额,不计酬,不统一分配,有人形象地称为“自负盈亏”。

请回答:

⑴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实行农业责任制的原因。

⑵综合上述三段材料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责任制与1979年以来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有何异同。

⑶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刚刚实行即被批判为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尖锐斗争的表现”。1979年的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人说中国农村又回复到农业合作化以前的状况,中国农村必将两极分化,将再次出现剥削制度在农村复辟。请简要评述上述观点。17、阅读下列根据有关中国现代史资料编制的表格:

表一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0

个体经济%%

表二

1978、1992年我国几种经济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78年1992年公有制经济

全民所有制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35%私有经济

城乡个体经济0%私营经济、合资、外商独资

0%

请回答:

依据上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三、问答题

18、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到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哪些经济成分?这些经济成分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这些变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9、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20、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综合分析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后,尤其是近20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

一、选择题

1、A

2、D

3、D

4、A

5、D

6、B

7、A

8、D

9、A

10、A

11、C

12、B

13、D

14、C

二、材料解析题

15、⑴第一个方案提出的粮棉钢产量指标较低,第二个方案指标大幅度提高,第三个方案指标适当下调。

⑵1955年底,三大改造进入高潮阶段,一些领导部门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出现急躁冒进情绪,希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早完成工业化。因此出现加快建设速度的第二个方案。周恩来同志反对冒进,力主制定计划要实事求是,不能超越现实物质条件。因此出现放慢建设速度的第三个方案。

⑶第一,制定经济计划要从客观现实实际出发,切实可行,不能保守,也不能冒进,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第二,正确的指导方针要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基础,依靠集体智慧形成的。

16、⑴农业生产力下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混乱。

⑵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在保持耕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经营管理的责任制。也有差别:60年代是部分责任制,1979年以后是全部的责任制。

⑶两个时期的责任制都是在保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对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而不是所有制的改变,因此,不是“社”同“资”的斗争,不会回到合作化以前的状况,虽然责任制会造成贫富差异,但土地公有,不能买卖,所以地主不会出现,剥削制度也不会复辟。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而责任制实行后,多劳多得,真正体现了这一原则。

17、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体制经历了两次重大变化:

⑴从国营经济为主导、私有经济占优势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并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原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受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⑵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体制改革起步,私营企业、外资、合资企业兴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

三、问答题

18、⑴鸦片战争以前,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已开始萌芽,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社会经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⑵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得到显著发展。一战期间出现了短暂的春天。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形成了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民族工商业日益萎缩。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1956年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9、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包产到户也可给分)。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0、⑴自然环境优越(地势低缓、气候条件好、河网密布、沿海等),对经济活动承受力强;⑵人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