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标准与法规_第1页
建筑设计标准与法规_第2页
建筑设计标准与法规_第3页
建筑设计标准与法规_第4页
建筑设计标准与法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掌握民用建筑设计和北京地区建设工程规划设计通则掌握城市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规范

掌握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掌握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掌握工程建设标准中有关房屋建筑部分的强制性条文掌握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

共性的问题一.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1.用地规模,性质,红线2.建筑控高,间距(日照,消防),容积率3.道路交通组织,控制红线4.绿化规划指标,绿地率5.竖向,道路控制高程,地面排水规划6.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要求二,建筑物设计1.建筑分类,设计使用年限,与环境的关系2.建筑的平面布置,高度,层高,净高3.厕所盥洗室和浴室4.台阶坡道和栏杆,无障碍设计5.楼梯,电梯和自动人行道6.采光,通风,保温,隔热和隔声7.墙身,楼地面,屋顶和门窗三.防火设计1.耐火等级,材料的耐火极限2.防火间距.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3.自动消防系统4.安全疏散距离和出口宽度5.高层,民用,地下室防火要求.四.规范术语五.设计文件编制深度1,方案设计内容2.初步设计3.施工图设计(建筑.结构.水.暖.电.热能动力)4.概算掌握民用建筑设计和北京地区建设工程规划设计通则

第一章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一.规范制定的指导思想为使民用建筑符合适用、经济,安全、卫生和环保等基本要求,特制定本通则作为各类民用建筑设计必须共同遵守的通用规则。二.适用范围本通则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设计。民用建筑设计除应执行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正确处理人,建筑和环境的相互关系。2.应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要。3.必须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环境;4.贯彻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和节约原材料的基本国策;5.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的要求,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6.建筑和环境应综合采取防火,抗震,防洪,防空,抗风雪和雷击等防灾安全措施;7.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等人群使用,应在室内外环境中提供无障碍设施;8.在国家或地方公布的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的各项建设,应按国家或地方制定的保护规划和有关条例进行;民用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通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三.复习要点(一)术语1.用地红线:各类建筑工程项目用地的使用权属范围的边界线;2.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3.建筑控制线:有关法规或详细规划确定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基底位置不得超出的界线;4.建筑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占用面积的比例(%)。5.容积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值。6.绿地率: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7.避难层: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为消防安全专门设置的供人们疏散避难的楼层。8.地下室: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2为地下室;9.半地下室: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3且不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2者半为地下室;(二)基本规定1.民用建筑高度与层数的划分住宅建筑按层数划分为:1~3层为低层;4~6层为多层;7~9层为中高层;10层及10层以上为高层。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大于24m者为高层(不包括高度超过24m的单层主体建筑)。不大于24m者为单层和多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均为超高层建筑。2.设计使用年限设计使用年限分四类:1类:5年;临时性建筑。2类:25年;易于替换结构构件的建筑。3类:50年;普通建筑和构筑物。4类:100年;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3.建筑无障碍设施居住区道路,公共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应设置无障碍设施,并与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相连接。设置电梯的民用建筑的公共交通部位残疾人,老年人专用的建筑物4.城市规划对建筑的限定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否则应设基地道路与道路红线所划定的城市道路相连接。基地内建筑面积≤3000m²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4m;基地内建筑面积大于3000m²时且只有一条基地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7m;若有两条以上基地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时,基地道路不应小于4m。与过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桥和地铁出入口)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距地铁,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m;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当基地道路大于8%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基地应至少有两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包括以基地道路连接的)出口;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不得突出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建造,不得突出的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为:地下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结构挡土桩,挡土墙,地下室,地下室底板及其基础,化粪池等;地上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门廊,连廊,阳台,室外楼梯,台阶。坡道,花池,围墙。平台,散水明沟,地下室进排风口,地下室出入口,集水井,采光井等;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的管线,隧道,天桥等市政公共设施外的其他设施。在人行道的路面上空:2.50m以上允许突出的凸窗、窗扇,窗罩,空调机位,突出的深度不应大于0.50m;2.50m以上允许突出的活动遮阳,突出宽度不应大于人行道宽减1m,并不应大于3m;3m以上允许突出的雨棚、挑檐,突出宽度不应大于2m;5m以上允许突出的雨棚、挑檐,突出宽度不应大于3m。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的管线,隧道,天桥等市政公共设施外的其他设施。在人行道的路面上空:2.50m以上允许突出的凸窗、窗扇,窗罩,空调机位,突出的深度不应大于0.50m;2.50m以上允许突出的活动遮阳,突出宽度不应大于人行道宽减1m,并不应大于3m;

3m以上允许突出的雨棚、挑檐,突出宽度不应大于2m;5m以上允许突出的雨棚、挑檐,突出宽度不应大于3m。在无人行道的路面上空:4m以上允许突出的窗罩、空调机位,突出宽度不应大于0.50m;

建筑高度控制:下列地区应实行建筑高度控制:对建筑高度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应按城市规划控制建筑高度;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根据面临道路的宽度控制建筑裙楼和主体塔楼的高度;航空港、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周围的建筑,当其处在各种技术作业控制区范围内时,应按有关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建筑高度控制计算: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建筑物和构筑物最高点计算;之外的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平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其屋面面层或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坡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下列突出物不计入建筑高度内: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顶面积不超过1/4者;突出屋面的烟囱,通封道,装饰构件,花架,通信设施等;空调冷却塔等设备。5.场地设计5.1.3建筑日照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住宅应每户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获得日照,该日照标准应符合国家标准。2.宿舍应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居住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3.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少于3h的日照标准。4.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少于2h的日照标准。5.2.2建筑基地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车道路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路不应小于7m;2.人行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1.50m。6.建筑物设计一、室内净高应按地面至吊顶或楼板底面之间的垂直高度计算;楼板或屋盖的下悬构件影响有效使用空间者,应按地面至结构下缘之间的垂直高度计算。

二、建筑物各种用房的室内净高应按单项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地下室、贮藏室、局部夹层、走道及房间的最低处的净高不应小于2m。6.3.2地下室,半地下室作为主要用房使用时,应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严禁将幼儿。老年人生活用房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2.居住建筑中的居室不应布置在地下室;3.建筑物内的歌舞,娱乐,放映,游场所不应布置在地下二层及二层以下;当布置在地下一层时,地下一层地面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应大于10m。6.6.1、1.室内外台阶踏步宽度不宜小于0.30m,踏步高度不宜大于0.15m,室内台阶踏步数不应少于2级。

二、人流密集的场所台阶高度超过0.7m时,宜有防护设施6.6.2、1.室内坡道不宜大于1∶8,室外坡道不宜大于1∶10,供轮椅使用的坡道不应大于1∶12。困难地段不应大于1∶8

2、室内坡道水平投影长度超过15m时,宜设休息平台,平台宽度应根据使用功能或设备尺寸及所需缓冲空间而定;6.6.3凡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上人屋面及室外楼梯等临空处应设置防护栏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栏杆应以坚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并能承受荷载规范规定的水平荷载;

2、临空高度在24M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05m,临空高度在24M及24M以上时(包括中高层住宅)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10m;栏杆高度应从楼地面或屋面至栏杆扶手顶面垂直高度计算如底部有宽度大于等于0.22M,且高度低于等于0.45M的可踏部位,应从可踏部位顶面算起.

3、栏杆离地面或屋面0.10m高度内不应留空;

4、有儿童活动的场所,栏杆应采用不易攀登的构造;垂直杆件间的净距不应大于0.11m。

6.7楼梯6.7.2墙面至扶手中心线或扶手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即楼梯段宽度除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规定外,供日常主要交通用的楼梯的梯段净宽应根据建筑物使用特征,一般按每股人流宽为0.55+(0~0.15)m的人流股数确定,并不应少于两股人流。注:0~0.15m为人流在行进中人体的摆幅,公共建筑人流众多的场所应取上限值。6.7.3、梯段改变方向时,扶手转向端处的平台最小宽度不应小于梯段净宽,并不得小于1.20M;当有搬运大型物件需要时应再适量加宽。

6.7.4、每个梯段的踏步一般不应超过18级,亦不应少于3级。

6.7.5、楼梯平台上部及下部过道处的净高不应小于2m。梯段净高不应小于2.20m。

注:梯段净高为自踏步前缘线(包括最低和最高一级踏步前缘线以外0.30m范围内)量至直上方突出物下缘间的铅垂高度。6.7.6、楼梯应至少于一侧设扶手,梯段净宽达三股人流时应两侧设扶手,达四股人流时应加设中间扶手。

6.7.7、室内楼梯扶手高度自踏步前缘线量起不宜小于0.90m。靠楼梯井一侧水平扶手超过0.50m长时,其高度不应小于1m。

6.7.8、踏步前缘部分宜有防滑措施。

6.7.9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及少年儿童专用活动场所的楼梯,梯井净宽大于0.20m时,必须采取防止少年儿童攀滑的措施安全措施,楼梯栏杆应采取不易攀登的构造,当采用垂直杆件时,其杆件净距不应大于0。11m。6.8电梯6.8.1电梯不得计作安全出口6.8.2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不得计作安全出口6.14.1管道井,烟道,通风道和垃圾管道应分别独立设置,不得使用同一管道系统,并应用非燃烧体材料制作。

2、在以电梯为主要垂直交通的高层公共建筑和12层及12层以上的高层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的台数不宜少于2台。3、电梯不应在转角处紧邻布置,单侧排列的电梯不应超过4台,双侧排列的电梯不应超过2X4台。5、电梯井道和机房不宜与主要用房贴邻布置,否则应采取隔振、隔声措施。6、机房应为专用的房间,其围护结构应保温隔热,室内应有良好通风、防潮和防尘;不应在机房顶板上直接设置水箱及在机房内直接穿越水管或蒸汽管。

6.10.3、2.当采用外开窗时应有牢固窗扇的措施。

3、开向公共走道的窗扇,其底面高度不应低于2m。

4、窗台低于0.80m时,应采取防护措施。6.10.4、2.手动开启的大门扇应有制动装置,推拉门应有防脱轨的措施。

3、双面弹簧门应在可视高度部分装透明玻璃。

4、旋转门、电动门和大型门的邻近应另设平开疏散门,或在门上设疏散门

5、开向疏散走道及楼梯间的门扇开足时,不应影响走道及楼梯平台的疏散宽度。

6.全玻璃门应选用安全玻璃或采取防护措施,并应设防撞提示标志7.门的开启不应跨越变形缝7.1.2有效采光面积

1、离地面高度在0.80m以下的采光口不应计入有效采光面积。

2、采光口上部有宽度超过1m以上的外廊、阳台等遮挡物时,其有效采光面积可按采光口面积的70%计算。

3、用水平天窗采光者,其有效采光面积可按采光口面积的三倍计算。7.2通风

7.2.1建筑物室内应有与室外空气直接流通的窗户或开口,否则应设有效的自然通风道或机械通风设施。7.2.2采用直接自然通风者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生活工作的房间的通风开口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20;

2、厨房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其地板面积的1/10,并不得小于0.60m2。炉灶上部应设排除油烟的设备或预留设备位置;

3、严寒地区的居住用房,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厨房,浴室和厕所应设自然通风道或通风换气设施。

7.2.6、自然通风道的位置应设于窗户或进风口相对的一面。北京地区建设工程规划设计通则

一.规范制定的指导思想为了指导设计单位正确作出北京地区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技术规范,总结建设工程规划设计的实践经验,制定本通则。二.适用范围在北京行政区划范围内进行规划设计时涉及有关技术用语和技术标准均按本通则的规定执行。设计单位可直接参照本通则的有关规定进行规划设计。在规划行政部门对建设工程提出特殊规划设计要求时,应按照规划行政部门的要求执行。三.复习要点

第一章用地规划设计要求1.1.1建设用地边界1.定义(1)建设用地——建设单位可用于工程建设的用地。(2)代征市政用地——由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确定范围,由建设单位代替城市政府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或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手续,并负责拆迁现状地上物、安置现状居民和单位后,交由市政、交通部门进行管理的规划市政、道路用地。(3)代征绿化用地——由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确定范围,由建设单位代替城市政府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或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手续,并负责拆迁现状地上物、安置现状居民和单位后,交由市、区园林绿化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包括公园绿地、河湖绿地、文物绿地、绿化隔离区绿地、交通防护绿地等)的规划城市公共绿地。2.建设用地边界线位置确定:(1)建设用地范围应根据规划行政部门出据钉桩条件的钉桩座标成果确定。(2)建设用地邻河道、铁路、高压线时,建设用地边界为河湖隔离带、铁路隔离带、高压线走廊隔离带的的规划边界线。(3)建设用地邻规划道路时,规划道路红线即为建设用地的用地边界之一。(4)建设用地范围应由法律文件及图纸确认(房产证、土地证),或由相邻单位进行共同书面图纸指认。1.1.2建设用地规划设计基本要求1.建设用地的规划设计应符合《北京市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或已经城市规划行政部门审定的其它控制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乡域村镇规划等)的性质要求。

(1)特殊工程的规划设计要求应按照城市规划行政部门提出的规划设计要求进行。(2)不得在规划绿地、隔离带(城市、铁路、市政、河湖)、行洪分洪区等范围内规划设计建设工程(相关特殊配套设施除外)。(3)畸零地及其他不能使用的特殊用地不宜规划设计有关建设工程。畸零地指独立有效面积小于500平方米、或用地平均有效进深或面宽小于10米且用地形状不规则的用地。(4)用地性质调整,需按照已公布确定的法定程序进行,由市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组织审核后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5)建设用地的规划设计应对现状用地及其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有关现状、规划情况(建筑、道路、市政条件、古树名木、文物等)进行调查了解,古树名木应进行树干座标钉桩、树冠尺寸测绘。3.环保要求用地规划设计应与城市环保规划协调,包括与水源保护区的关系,是否有特殊空气质量要求,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量及噪音与主导风向等。大中型公建(建筑规模大于30000平方米)、居住区(建设用地大于3公顷、或建筑规模大于50000平方米)、工业建筑、生活市政配套(集贸市场、变配电设施、供暖设施、环卫设施、供燃气设施、交通场站、加油站等)及特殊工程(医疗机构、科研试验等)在进行可行性研究过程应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研究单位进行书面环保评价,并在申报规划手续时提供给城市规划行政部门。4.安全保密要求用地规划设计应符合安全保密要求。市规划部门要求征求有关安全保密部门意见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应根据有关安全保密部门的意见进行规划设计。5.风景名胜区保护要求风景名胜区内的用地规划设计应符合国务院13号文及九部委联合发文的要求。风景名胜区应进行总体规划。风景区内建设项目应符合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总体规划未经批准不得进行有关工程建设。风景区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区的建设项目应与风景区协调,不得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破坏生态植被等的设施。在游人集中的景区内不得建设宾馆、招待所及休养、疗养机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大建设项目的规划须征求市园林主管部门意见后,报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查,报建设部批准;市级风景名胜区的重大建设项目的规划须征得市园林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市城市规划行政部门审批。在珍贵景物周围和重点景点上,除必须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不得增建其他工程设施。6.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区内进行规划设计应符合有关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详见第八章—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划要求)。建设用地使用性质1.2.1建设用地分类居住用地: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R1一类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R11住宅用地:住宅建筑用地R1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粮店、菜店、副食店、服务站、储蓄所、邮政所、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R13道路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小胡同及停车场等用地R14绿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用地R2二类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R21住宅用地:住宅建筑用地R2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粮店、菜店、副食店、服务站、储蓄所、邮政所、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R23道路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小胡同及停车场等用地R24绿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用地R3三类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R31住宅用地:住宅建筑用地第二章建筑规划设计要求建筑面积2.1.1定义单体建筑的总建筑面积:指该建筑物每层外墙外围的水平投影面积之和。单体建筑的地上建筑面积:指该建筑物地上部分每层外墙外围的水平投影面积之和。单体建筑的地下建筑面积:指该建筑物地下部分每层外墙外围的水平投影面积之和。群体建筑的总建筑面积:指各单体建筑的总建筑面积之和。群体建筑的地上建筑面积:指各单体建筑的地上建筑面积之和。群体建筑的地下建筑面积:指各单体建筑的地下建筑面积之和。2.1.2建筑面积计算办法:1.单层建筑物的建筑面积按建筑物外墙勒脚以上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并符合下列规定:1.单层建筑物高度≥2.2M应计算全面积;2.<2.2M,按1/2计算面积;3.利用坡屋顶内空间时净高>2.1M的部位应计算全面积;净高在1.20-2.10M的部位应计算1/2面积;净高不足1.2M的部位不应计算面积。2.高低联跨的建筑物,应以高跨结构外边线为界分别计算建筑面积。高低跨内部联通时,其变形缝应计算在低跨面积内。3.多层建筑物的建筑面积按各层建筑面积的总和计算。其底层按建筑物外墙勒脚以上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二层及二层以上按外墙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4.坡地建筑物利用吊脚做架空层的,如层高≥2.2米的,设计加以利用的,有围护结构的应计算全面积。没有的,按1/2计算。有围护结构的,不足2.2M的应计算1/2面积。5.建筑物内的门厅,按一层计算建筑面积。有回廊时按其结构底板水平面积计算。层高≥2.2M应计算全面积;<2.2M,按1/2计算。6.电梯井、提物井、垃圾道、管道井等均按建筑物自然层计算建筑面积。7.舞台灯光控制室按围护结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乘以实际层数计算建筑面积。层高≥2.2M应计算全面积;<2.2M,按1/2计算。8.雨蓬结构的外边线至外墙结构外边线的宽度>2.1M者,按雨蓬结构板水平投影面积1/2计算建筑面积.9.突出屋面的有围护结构的楼梯间、水箱间、电梯机房等,层高≥2.2M应计算全面积;<2.2M,按1/2计算。10.建筑物外有围护结构的门斗,挑廊,落地橱窗,走廊,檐廊按围护结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11.阳台,按其水平投影面积1/2计算.12.设有围护结构不垂直于水平面而超出底板外沿的建筑物,应按其底板面的水平面积计算。层高≥2.2M应计算全面积;<2.2M,按1/2计算。13.有永久性顶盖无围护结构的车棚,货棚,站台,加油站,收费站按顶盖水平投影面积1/2计算建筑面积;14.下列项目不计算建筑面积检修、消防等专用的室外爬梯,设备层,构筑物,如:独立烟囱、烟道、油罐、水塔、储油(水)池、储仓、圆库、干支线,建筑物内外的操作平台、上料平台及利用建筑物的空间安置箱罐的平台没有围护结构的屋顶水箱、舞台及后台悬挂幕布、布景的天桥、挑台柱、垛、勒脚、台阶、宽度≤2.1M雨蓬等,单层建筑物内分隔的操作间、控制室、仪表间等单层房间,设计不利用的深基础地下架空层、坡地建筑物吊脚架空层。15.地下室、半地下室,地下车间、仓库、商店、地下指挥部等及相应出入口的建筑面积按其上口外墙(不包括采光井、防潮层及其保护墙)外围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层高≥2.2M应计算全面积;<2.2M,按1/2计算。16.立体书库,仓库,车库无结构层的按一层计算,有结构层的按自然层分别计算建筑面积。层高≥2.2M应计算全面积;<2.2M,按1/2计算。17.建筑物之间的架空通廊,有围护结构的,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层高≥2.2M应计算全面积;<2.2M,按1/2计算;无围护结构的按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18.有永久性顶盖的室外楼梯,应按自然层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第二节建筑高度2.2.1定义建筑高度一般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平屋顶)或屋面面层(坡屋顶)的高度。2.2.2计算方法1.在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建设控制地带内和重要风景区附近的建筑物、世界遗产保护范围、机场控制区,其建筑高度系指建筑物及其附属构筑物的最高点,包括电梯间、楼梯间、水箱、烟囱、屋脊、天线、避雷针等。2.在前条所指地区以外的一般地区,其建筑高度,平顶房屋按女儿墙高度计算;坡顶房屋按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屋顶上的附属物,如电梯间、楼梯间、水箱、烟囱等,其总面积不超过屋顶面积的20%,且高度不超过4米的,不计入建筑高度之内。空调冷却塔等设备高度不计入建筑高度。

3.采用传统坡屋面形式的建筑,一般以屋面下檐口计算建筑高度。屋顶坡度大于30°时,按坡屋顶高度一半处计算建筑高度。4.对于屋顶部分采取错落方式的复杂形体建筑,以大于标准层建筑面积20%的最高点处计算建筑高度。

5.建筑室外地坪系指该建筑外墙散水处。当该建筑不同位置的散水高程不一致时,以计算建筑高度相关方向的散水平均位置为室外地坪。6.在规划市区范围内如建筑物散水高出相邻道路高程0.5米以上(含0.5米)的,建筑高度从道路路面计起。

2.2.3建筑高度的规划设计要求1.建筑高度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建设用地的建筑高度控制。2.在城市规划中的非建设地区、隔离地带、公共绿地、风景区等地区内,需要建少量建筑时,应以建平房为主。3.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高度,应按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办理。具体规定详见相关章节。4.建筑高度凡与防火、防空、抗震、航空净空、微波通讯等方面的要求发生矛盾时,均应按照有关规定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

5.合理层高的要求:在建筑高度的控制要求中,不同类型建筑还应根据其使用性质、结构类型、设备选用等情况依据相关规范确定合理的层高及层数。如:多层、高层住宅单层层高均不应低于2.70米。利用坡屋顶内空间作卧室时,其一半的面积不应低于2.10米,其余部分最低处高度不得低于1.50米;办公室的室内净高不得低于2.60米,设中央空调的可不低于2.40米;走道净高不得低于2.10米,贮藏间净高不得低于2.00米。不得采取压低层高的方法提高建筑层数。

第三节建筑退让建设用地边线距离2.3.1定义退线距离:系指建筑物后退各种规划控制线(包括:规划道路、绿化隔离带、铁路隔离带、河湖隔离带、高压走廊隔离带)的距离。退界距离:系指建筑物后退相邻单位建设用地边界线的距离。

城市道路:系指在总体规划和分区土地使用规划中已确定的及详细规划中规定的主干道、次干道、支路。

建筑工程与城市道路之间的距离:系指建筑物临城市道路一侧最突出部分与道路红线之间的水平方向的垂直距离。城市道路宽度:系指该道路两侧规划红线之间的水平方向的垂直距离。现有城市道路路面边线:当路面为单幅路时,系指路牙线;当路面为三幅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以隔离带分隔)时,系指非机动车道路牙线。2.3.2退让规划道路红线距离一般规定:1.不允许突入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坡道、花池、散水、地下室进排风口、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其它地下管线。

2.允许突入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1)在人行道地面上空:2米以上允许突出窗扇、窗罩,突出宽度不应大于0.40米;2.50米以上允许突出活动遮阳,突出宽度不应大于人行道宽减1米,并不应大于3米;3.50米以上允许突出阳台、凸形封窗、雨棚、挑檐,突出宽度不应大于1米;5米以上允许突出雨棚、挑檐,突出宽度不应大于人行道宽减1米,并不应大于3米。

(2)在无人行道的道路路面上空:2.50米以上允许突出窗扇、窗罩,突出宽度不应大于0.40米;5米以上允许突出雨棚、挑檐,突出宽度不应大于1米。

(3)建筑突出物与建筑本身应有牢固的结合,建筑物和建筑突出物均不得向道路上空排泄雨水。(4)骑楼、过街楼和沿道路红线的悬挑建筑,其净高、宽度等应符合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定。属于公益上有需要的建筑和临时性建筑,经主管部门批准,可突入道路红线建造。

3.退让城市主、次干道的距离:(1)规划市区范围内的三环路、四环路和外环路(即公路一环路)以及北京地区的公路二环路,通过城镇地区(包括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规划为城镇建设地区,下同)的路段,按规划干道红线的要求控制建设;通过平原农业区的路段,以规划干道红线为准,两侧向外分别各划100米为绿化隔离带。

(2)以规划市区二环路为起点,向外放射的九条规划主干道,通过城镇地区的路段,按规划干道红线的要求控制建设;通过平原农业区的路段(直到北京辖区边界,下同),以规划干道红线为准,两侧向外分别各划100米为绿化隔离带。

(3)总体规划规定的次干道,通过城镇地区的路段,按规划干道红线的要求控制建设;通过平原农业区的路段,以规划干道红线为准,两侧向外分别各划70米为绿化隔离带。(4)规划规定需修建立交的干道路口,位于城镇地区的,按规划立交红线的要求控制建设;位于农业区的,应按规划立交红线向外划100米为绿化隔离带。

(5)已经正式列入全市"进京第一印象"工程的"五河十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按照市政府有关文件的规定执行。"五河"是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温榆河、北运河;"十路"是京石路、京开路、京津塘路、京沈路、顺平路、京密路、京张路、外二环路等8条主要公路和京九、大秦2条主要铁路。

2.3.3建筑退让绿化控制线建筑在解决市政、交通、消防等问题的前提下可不退让铁路、河湖、高压走廊、城市绿化隔离带的绿化控制线。

第四节建筑间距2.4.1定义建筑间距: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外皮最凸出处(不含居住建筑阳台)之间的水平距离。规划设计时应综合考虑防火、防震、日照、通风、采光、视线干扰、防噪、绿化、卫生、管线埋设、建筑布局形式以及节约用地等要求,确定合理的建筑间距。

遮挡建筑:指对相邻现状或规划建筑的日照条件产生影响,且与日照受到影响的建筑南北向水平距离小于自身建筑高度2倍的建筑。被遮挡建筑:日照条件因其它建筑的建设而受到影响的建筑。建筑间距系数:一般指在正南北或正东西方向上出现重叠的建筑之间,遮挡建筑与被遮挡建筑在正南北或正东西方向上的水平距离与遮挡建筑高度的比值。(只有在同期规划建设的平行相对的板式建筑之间,指遮挡建筑与被遮挡建筑在平行相对的垂线方向上的水平距离与遮挡建筑高度的比值。)

建筑的长高比:指建筑的长度与该建筑高度的比值。塔式建筑:指各面长高比均小于1的建筑,塔式建筑各朝向的建筑外墙均为长边。板式建筑:指非塔式建筑的其它建筑。当板式建筑主要朝向建筑长度大于次要朝向建筑长度两倍以上时,其主要朝向的建筑外墙称长边,次要朝向的建筑外墙称端边。当板式建筑主要朝向建筑长度大于次要朝向建筑长度两倍以下时,其各朝向的建筑外墙均为长边。

2.4.2建筑间距的系数居住建筑间距的系数(1)遮挡建筑为板式建筑板式居住建筑的长边平行相对布置时,建筑间距根据其朝向和与正南的夹角不同,长边之间的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下表规定的建筑间距系数。群体布置时板式居住建筑的间距系数建筑朝向与正南夹角新建区改建区0º~20º1.71.620º以上~60º1.41.460º以上1.51.5(2)遮挡建筑为塔式建筑单栋建筑在两侧无其它遮挡建筑(含规划建筑)时,与其正北侧居住建筑的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0。在正南北向按照1.0间距系数计算后,建筑间距大于120米时,可按120米控制建筑间距。

相邻塔式建筑的间距等于或大于单栋塔式建筑的长度时(该间距范围内无其它遮挡建筑),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2。相邻塔式建筑的间距小于单栋塔式建筑的长度时(该间距范围内无其它遮挡建筑),塔式居住建筑长高比的长度,应按各塔式居住建筑的长度和间距之和计算,并根据其不同的长高比,采用不得小于下表规定的建筑间距系数;如相邻建筑与其两侧相邻建筑的间距小于该相邻建筑的长度时,应计算全部相关建筑的长度和间距之和。

多栋塔式居住建筑的间距系数遮挡阳光建筑群的长高比新建区改建区1.0以下1.01.01.0~2.01.21.22.0以上~2.51.51.52.5以上1.71.6长高比大于1且小于2的单栋建筑与其北侧居住建筑的间距,可按上述规定执行。在正南北向按照相应间距系数计算后,建筑间距大于120米时,可按120米控制建筑间距。

2、公共建筑间距的标准(1)板式建筑与中小学教室、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活动室、医疗病房等公共建筑的建筑间距系数,须采用不得小于下表规定的建筑间距系数。

中小学教室、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活动室、医疗病房建筑的间距系数建筑朝向与正南夹角建筑间距系数0º~20º1.920º以上~60º1.660º以上1.8(2)塔式建筑与中小学教室、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活动室、医疗病房等建筑的建筑间距系数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视具体情况确定,即若能保证上述建筑在冬至日有两小时日照情况下,可采用小于上表的间距系数,但不得小于关于塔式居住建筑间距系数的规定。

(3)板式建筑与办公楼、集体宿舍、招待所、旅馆等建筑的建筑间距系数,除特殊情况外不得小于1.3。(4)塔式建筑遮挡前款所列建筑的阳光时,按塔式居住建筑间距的规定执行。但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1.3。(5)下列建筑被遮挡阳光时,其建筑间距系数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划要求确定:二层或二层以下的办公楼、集体宿舍、招待所、旅馆等建筑。

商业、服务业、影剧院、公用设施等建筑。与遮挡阳光的建筑属于同一单位的办公楼、集体宿舍、招待所、旅馆等建筑。四层或四层以上的生活居住建筑与三层或三层以下生活居住建筑的间距。

2.4.3建筑间距的计算方法1.建筑间距系数的规定系指被遮挡建筑有窗户时的情况,如一建筑无窗户与另一居住建筑有窗户相对的,可比规定的距离适当减少,但须符合消防间距的要求。2.当遮挡建筑与被遮挡建筑有室外地平差时,遮挡建筑的建筑高度从被遮挡建筑的室外地坪计算。与遮挡建筑同期规划的被遮挡建筑底层为非居住用房时,可将遮挡建筑的高度减去被遮挡建筑底层非居住用房的层高后计算建筑间距。

2.4.4消防间距1、多层建筑(1)多层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

m一、二级679三级7810四级910122、高层建筑消防间距的规定(1)高层建筑之间及高层建筑与其它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m。高层建筑裙房1.2级3级4级高层建筑13991114裙房966792.4.5其它间距1.通风间距通风间距是为了获得较好的自然通风,两幢建筑间为避免受由于风压而形成的负风压影响所需保持的最小距离。2.生活私密性间距。应在设计中注意避免出现对居室的视线干扰情况。一般最小为18米。

3.城市防灾疏散间距城市主要防灾疏散通道两侧建筑间距应大于40米,且应大于建筑高度的1.5倍。

竖向设计2.5.2设计标高确定1.设计标高确定的主要因素:(1)用地不被水淹,雨水能顺利排出在山区要特别注意防洪、排洪问题。在江河附近,设计标高应高出设计洪水位0.5m以上,而设计水位视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使用年限确定。

(2)考虑地下水位、地质条件影响地下水位很高的地段不宜挖方;地下水位低的地段,可考虑适当挖方,以获得较高地耐力,减少基础埋深。(3)考虑交通联系的可能性应当考虑场地内外道路、铁路连接的可能性,场地内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相互运输联系的可能性。

(4)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地形起伏变化不大的地方,应使设计标高尽量接近自然地形标高;在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地区,应充分利用地形,避免大填大挖。

2.设计标高确定的一般要求:(1)室内、外高差当建筑物有进车道时,室内外高差一般为0.15米;当无进车道时,一般室内地坪比室外地面高出0.45~0.60米,允许在0.30~0.9米的范围内变动。(2)建筑物与道路当建筑物无进车道时,地面排水坡度最好在1%~3%之间,允许在0.5%~6%之间变动;当建筑设进车道时,坡度为0.4%~3%,机动车通行最大坡度为8%。道路中心标高一般比建筑室内地坪低0.25~0.30米以上;同时,道路原则上不设平坡部分,其最小纵坡为0.3%,以利于建筑物之间的雨水排至道路,然后沿着路缘石排水槽排入雨口。

第三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要求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原则3.1.1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指导思想1.坚持北京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古都的性质,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2.重点搞好旧城保护,最大限度的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3.1.2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基本思路1.规划基本思路为:三个层次和一个重点。2.“三个层次”是:文物的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3.“一个重点”是:旧城区。

建设控制地带分为五类一类地带:是为保护文物环境及景观而设置的非建设地带。在这个地带内只能进行绿化和建筑消防车道,不得建设任何建筑和设施。对现有建筑,应创造条件予以拆迁。一时难以拆迁的房屋,可以维修利用。当房屋危险必须翻建时,需经市文物局同意,市规划局批准。翻建时,不得增加建筑面积;不得提高建筑层数(高度);只能建设非永久性房屋;形式、色彩要和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类地带:为规划保留平房地带。对这个地带内凡可以保留的平房建筑,应加强维修,不得改建、添建。不需保留的建筑,应逐步拆除。现有楼房可维持现状,维修使用。当房屋危险必须翻建时,应改建为传统形式的平房四合院或传统形式的庭园建筑,但不得增加建筑面积,其建筑设计需经市文物局同意,市规划局批准。

三类地带:为允许建高度九米以下建筑的地带。这类地带新建筑的性质、形式、体量、色调都必须与文物保护单位相协调。其建筑设计需征得市文物局同意,市规划局批准。

四类地带:为允许建高度十八米以下建筑的地带。这类地带内,在靠近文物保护单位一侧的新建筑,从性质、形式、体量、色调等方面,仍需与文物保护单位相协调,其建筑设计需征得市文物局同意,市规划局批准。

五类地带:为特殊控制地带。对有特殊价值和特殊要求的文物保护单位周围,以上四类难以达到控制要求时,可设置特殊控制地带,根据具体情况定出不同的要求,如禁止破坏地形、地貌、植被、道路、水系等。

c.旧城建筑高度的控制(a)整个旧城的建筑高度控制规划应按照三个层次进行。(b)第一个层次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旧城保护的重点区域,这些区域必须按历史原貌保护的要求进行高度控制。(c)第二个层次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及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设控制区,必须遵循文物及保护区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高度控制。(d)第三个层次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设控制区之外的区域,建筑控高必须严格按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执行,不得突破。

第四章绿化环境规划设计要求

4.1.1城市绿化规划指标城市绿化规划指标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指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共绿地的面积。计算公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城市公共绿地总面积÷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根据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而定:

(1)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不足75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2000年应不少于5平方米;到2010年应不少于6平方米。(2)人均建设用地指标75-105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2000年应不少于6平方米;到2010年应不少于7平方米。(3)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超过105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2000年应不少于7平方米;到2010年应不少于8平方米。2.城市绿化覆盖率:是指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计算公式: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面积)X100%。城市绿化覆盖率到2000年应不少于30%,到2010年应不少于35%。3.城市绿地率:是指城市各类绿地(含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等六类)总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计算公式:城市绿地率(%)=(城市六类绿地面积之和÷城市总面积)X100%。

4.1.2城市绿化规划指标的统计口径1.公共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的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公园、小游园、街道广场绿地,以及植物园、动物园、特种公园等。公共绿地面积系指城市各类公共绿地总面积之和。2.城市建成区内绿化覆盖面积应包括各类绿地(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六类绿地)的实际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含被绿化种植包围的水面)、街道绿化覆盖面积、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木的覆盖面积。这些面积数据可以通过遥感、普查、抽样调查估算等办法来获得。

4.1.2城市绿化规划指标的统计口径1.公共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的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公园、小游园、街道广场绿地,以及植物园、动物园、特种公园等。公共绿地面积系指城市各类公共绿地总面积之和。2.城市建成区内绿化覆盖面积应包括各类绿地(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六类绿地)的实际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含被绿化种植包围的水面)、街道绿化覆盖面积、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木的覆盖面积。这些面积数据可以通过遥感、普查、抽样调查估算等办法来获得。

3.根据《城市绿化条例》规定,城市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六类,在计算城市绿地率时,应用全部六类绿地面积同城市总面积之比。4.垂直绿化、阳台绿化及室内绿化不计入以上三项指标。

第二节建设工程绿化用地面积要求建设工程绿化用地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具体规定如下:1.凡符合规划标准的新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人口7000人以上或建设用地面积10公顷以上),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执行,并按居住区人口人均2平方米、居住小区人均1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公共绿地,配套建设的商业、服务业等公共设施的绿化用地,与居住区、居住小区的绿化用地统一计算(非配套建筑设施,按有关规定执行)。不符合规划标准的,按地处城区的不低于25%、地处郊区的不低于30%的比例执行。

2.凡经环境保护部门认定属于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的工厂等单位,按不低于40%的比例执行。3.高等院校,按地处三环路以内的不低于35%、地处三环路以外的不低于45%的比例执行。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等成人高等院校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以及走读制的高等院校,按地处城区的不低于25%、地处郊区的不低于30%的比例执行。

4.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宾馆、饭店和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建筑设施,按不低于30%的比例执行。5.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以上的城市商业区内的大中型商业、服务业设施,按不低于20%的比例执行。6.其他建设工程,按地处城区的不低于25%、地处郊区的不低于30%的比例执行,但属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危房改造区的绿化用地面积比例以及一般零星添建工程和配套建设的小型公共建筑设施的绿化用地面积比例,可以由市城市规划行政部门会同市园林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三节建设工程绿化用地面积计算办法

4.3.1一般规定1.成片绿化的用地面积,按绿化设计的实际范围计算。绿化设计中园林设施的占地,计算为绿化用地;非园林设施的占地,不计算为绿化用地。2.庭院绿化的用地面积,按设计中可用于绿化的用地计算。但距建筑外墙1.5米和道路边线1米以内的用地,不计算为绿化用地。3.两个以上单位共有的绿化用地,按其所占各单位的建筑物面积的比例分开计算。4.道绿化用地面积,按道路设计中的绿化设计计算,分段绿化的分段计算。

5.宅旁(宅间)绿化面积计算,起止绿地边界对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则算到红线;距房屋墙脚1.5米;对其它围墙、院墙算到墙脚;6.道路绿地面积计算,以道路红线内规划的绿地面积为准进行计算;7.院落式组团绿地面积计算,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路边1米;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临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时算到道路红线;距房屋墙脚1.5米;

8.开敞型院落组团绿地,至少有一个面面向小区路,或向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组团级主路敞开,并向其开设绿地的主要出入口;9.株行距在6米×6米以下栽有乔木的停车场,计算为绿化用地面积。

第四节古树名木保护

4.4.1定义1.古树,是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2.名木,是指国内外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古树名木分为一级和二级:凡树龄在300年以上,或者特别珍贵稀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重要科研价值的古树名木,为一级古树名木;其余为二级古树名木。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砍伐和擅自移植古树名木。4.因特殊需要,确需移植一、二级古树名木的,应当经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章交通规划设计要求

5.1.1道路等级(远郊区卫星城、中心镇的道路等级参照以下标准)城市主干道:60米以上;城市次干道:35-50米;城市支路:30米;一般道路:25米以下。

第二节停车位5.2.1基本要求1.城市公共停车场应分为公共机动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2.服务半径市中心地区不应大于200米。3.停车场的建设,要同时配套建设供本单位机动车和本单位职工使用的停车场。5.2.2机动车1.凡本市行政区域内建设下列大中型公共建筑,均须按照本规定配套建设停车场(含停车库,以下简称停车场)。

(1).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含1000平方米)的饭庄。(2).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含2000平方米)的电影院。(3).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含5000平方米)的旅馆、外国人公寓、办公楼、商店、医院、展览馆、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现有停车场不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应按本规定逐步补建、扩建。2.居住区配套停车位要求普通居住区按照三环路以内3辆/10户,三环路以外5辆/10户。公寓按照1辆/户别墅区按照2辆/户

3.公共厕所的相间距离或服务范围: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500m,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m,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1000m为宜;居民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100~150m,新建居民区为300~500m(宜建在本区商业网点附近)。

4.公共厕所建筑面积规划指标:(1)新住宅区内公共厕所:千人建筑面积指标为6~10m2。(2)车站(含站前广场)、码头、体育场(馆)等场所的公共厕所;千人(按一昼夜最高聚集人数计)建筑面积指标为15~25m2。(3)居民稠密区(主要指旧城未改造区内)公共厕所;千人建筑面积指标为20~30m2。(4)街道公共厕所千人(按一昼夜流动人口计)建筑面积指标为5~10m2。

5.公厕的用地范围:距公厕外墙皮3m以内空地为公共厕所用地范围,如确因条件限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亦可靠近其它房屋修建。6.在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发展附属式公共厕所,并应设置直接通至室外的单独出入口和管理间。

7.3.2人防工程建设指标及设计要求1、建设指标凡是在本市市区、近郊区和卫星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指住宅、旅馆、招待所、商店、大专院校教学楼和办公、科研、医疗用房下同)和外资民用建筑,均应配套建设人防工程。10层以上建筑应修建“满堂红”防空地下室;9层以下基础埋深大于3m的建筑,应按其总建筑面积的3%修建防空地下室;

9层以下基础埋深小于3m的建筑,应按其总建筑面积的2%修建防空地下室;单建地下建筑应按其总面积的30%修建人防工程;各建设和设计单位应根据此规定核定新建项目应修建人防工程的指标。

儿童慢性咳嗽与处理1急性咳嗽,时间短于4周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2亚急性咳嗽,时间介于4-8周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3慢性咳嗽,时间超过8周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一.定义CONTENTSONE1二.咳嗽感受器与部位三种感受器

RARlike(快速适应性感受器,机械刺激为主)

Nociceptive(伤害感受器,化学刺激为主)

Polymodal(咳嗽感受器,机械刺激与酸)有髓神经纤维口咽部、喉、支气管树、外耳道与鼓膜A

神经纤维C神经纤维C类神经纤维感受器(VR1)无髓神经纤维通过释放神经多肽,刺激RARs主要位于支气管Opioidreceptor阿片受体,有μ、κ、δ和σ亚型麻醉镇痛剂通过某些肽类物质(如β-内啡肽)及μ阿片受体抑制咳嗽呼吸道中也存在μ受体,参与了芬太尼诱发呛咳过程慢性咳嗽经常(16~62%)同时由一种以上病因引起UACS,哮喘,GERD是各年龄慢性咳嗽最常见的三种原因慢性咳嗽是57%哮喘和75%GERD的唯一症状大多数慢性咳嗽能明确病因,使治疗有效率达84~98%三.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上呼吸道咳嗽综合症(UACS)

慢性鼻窦炎慢性鼻炎,包括过敏性鼻炎增殖体肥大吸入综合症

胃食道反流病(GERD)

会厌功能障碍支气管源性疾病哮喘综合征病毒感染后咳嗽心因性疾病儿童慢性咳嗽(胸片正常)的常见原因常见的支气管源性疾病是儿童慢性咳嗽的第一大原因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CVA)

非哮喘性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NAEB)<一>哮喘综合征有慢性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肺功能异常有咳嗽及喘息发作,以夜间和清晨为重有特应性家族史对糖皮质激素,抗白三烯受体拮抗药及支气管扩张药有效1.支气管哮喘有慢性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肺功能大多正常;中央气道慢性炎症和支气管反应增高平滑肌收缩刺激肌梭内咳嗽感受器以咳嗽为主,偶尔有喘息发作以夜间和清晨为重对糖皮质激素,抗白三烯受体拮抗药,支气管扩张药有效2.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过敏性咳嗽有慢性气道炎症,痰液嗜酸细胞>2.5~5%无气道高反应和肺功能异常仅有咳嗽,无喘息发作对糖皮质激素,抗白三烯受体拮抗药有效;支气管扩张药无效3.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激素敏感性咳嗽常用的相关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3%NaCl雾化吸入诱导咳嗽痰液咳出或吸出处理后计数嗜酸细胞数痰液嗜酸细胞>2.5~5%诱导痰嗜酸细胞计数RSV毛细支气管炎与慢性咳嗽有密切关系RSV导致支气管结构或功能的持续损害RSV改变神经敏感阈值,咳嗽感受器阈值降低RSV诱导RSV-IgE形成,ECP增高RSV诱发咳嗽(哮喘、肺发育不全、气道吸入)<二>病毒感染后咳嗽以夜间及清晨咳嗽为主,可伴有喘息发作多持续3-8周,但对于早产儿、小于3个月的婴儿及伴有基础疾病的患儿持续时间较长部分伴有特异体质的患儿,对糖皮质激素及白三烯拮抗药物治疗有效是儿童慢性咳嗽常见原因之一分泌物直接刺激鼻咽部分泌物反流刺激咽喉分泌物导致鼻咽喉部神经敏感度增加<三>上呼吸道咳嗽综合症

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常年性非过敏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感染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增殖体肥大引起UACS的原因有:临床表现喉部发痒、疼痛,咳粘液性痰及清嗓动作有咽后壁分泌物流动感咽后壁可见粘液样分泌物咽部粘膜呈鹅卵石改变(结节状淋巴滤泡)一代抗组胺药物/鼻减充药物有效胃食道反流酸性反流非酸性反流气管食管瘘吞咽协调障碍<四>吸入综合症胃食道反流反流形式:食道下端咳嗽感受器反流到咽下部或喉部(咽喉部反流)吸入气管或支气管肺多见于小龄幼儿,表现为喂水或奶时的呛咳部分见于神经肌肉受损或发育异常的患儿上呼吸道感染后会加重症状进食稠厚流质或鼻饲能明显改善症状吞咽协调障碍1.室内环境空气污染污秽或刺激性有害气体;气媒性过敏原2.在集体环境中生活

幼儿园和小学<五>慢性或反复呼吸道感染3.支气管肺功能结构异常气道堵塞

支气管异物、支气管淋巴结压迫、异位血管.气道结构异常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慢性气道炎症麻疹肺炎后,先天性心脏病肺功能异常早产儿、支气管发育不良胸部平片或CT:明确肺部病变鼻腔镜:明确鼻炎及鼻窦炎鼻窦平片或CT:明确鼻窦炎吞钡、同位素、食道下端pH测定:明确胃食道返流支气管扩张或激发试验:明确哮喘或病毒感染后咳嗽诱导痰液试验:明确嗜酸细胞支气管炎纤支镜检查:明确异物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情况四.常用辅助诊断措施ONE1常见慢性咳嗽的处理方法过敏性鼻炎: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减充剂/抗组胺药避免过敏原/刺激物血管运动性鼻炎:鼻用嗅化异丙托品感染后鼻炎:第一代抗组胺药-减充剂鼻用嗅化异丙托品慢性鼻窦炎:抗生素+抗组胺药-减充剂

上呼吸道咳嗽综合症治疗原则避免接触过敏原;

阻断或减轻炎症反应和分泌物的产生;

治疗感染;

纠正结构异常

诊断为UACS诱发咳嗽的患者,如果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和(或)减充血剂(A/D)的经验性治疗没有效果,下一步应进行鼻窦的影像学检查吸入皮质醇,减轻气道炎症和气道反应性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受体激动剂,治疗夜间阵发性咳嗽一般不用祛痰药、中枢性止咳药和抗生素咳嗽变异性哮喘

(Coughvariantasthma)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及白三烯拮抗药物有效对支气管扩张药物无效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避免反复呼吸道感染

受体激动剂或溴化异丙托品缓解咳嗽必要时可吸入糖皮质激素一般在1岁后逐渐好转

感染后气道高反应性加强喂养指导稠厚食品鼻饲喂养吞咽协调障碍1.针对性抗病原治疗2.治疗局部慢性病灶3.调节机体免疫状态4.加强营养与锻炼

慢性迁移性感染重视病史与体检,包括耳鼻咽喉和消化系统疾病。根据病史与体检结果选择有关检查,由简单到复杂。先检查常见病,后少见病。诊断和治疗两者应同步或顺序进行。如前者条件不具备时,根据临床特征进行诊断性治疗,并根据治疗反应确定咳嗽病因,治疗无效时再选择有关检查。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原则

1.病史和查体,通过病史询问缩小诊断范围

2.常规X线胸片检查

3.胸片有明显病变者,可根据病变的形态、性质选择进一步检查。

4.胸片无明显病变者,如被动吸烟、环境刺激物,则脱离刺激物的接触,观察4周。咳嗽仍未缓解或无上述诱发因素,则进入下一步诊断程序。

慢性咳嗽病因诊断流程具体步骤:5.肺通气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诊断和鉴别哮喘通气功能正常、激发试验阴性,进行诱导痰检查

6.怀疑呼吸道过敏者,可行变应原皮试、血清IgE

和咳嗽敏感性检测。7.存在鼻后滴流或频繁清喉时,可先按UACS治疗,联合使用第一代H1受体阻断剂和鼻减充血剂。对变应性鼻炎可加用鼻腔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症状无改善者,可摄鼻窦CT或鼻咽镜

8.对于饮水或喂奶呛咳者,可考虑改用稠厚食品,必要时进行短期鼻饲喂养。

9.上述检查仍未确诊,或试验治疗仍继续咳嗽者,应考虑进行高分辨率CT和纤支镜以及心脏超声检查,除外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内膜结核及左心功能不全等疾病。

10.反复发作的慢性咳嗽患者,夜间不咳,较敏感,如上述各项检查和针对性治疗均无效时,应除外心因性咳嗽。

注意点:

1.经相应治疗后咳嗽缓解,病因诊断方能确立。

2.部分患者可同时存在多种病因。如果患者治疗后,咳嗽症状部分缓解,应考虑是否同时合并其它病因谢谢第三节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2大考点书法大家启功自传赏析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偏‘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起臭。【赏析】寓幽默于“三字经”,名利淡薄,人生洒脱,真乃大师心态。1.实用类文本都有其鲜明的文体特征,传记的文体特征体现为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传记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物表现的手法、结构技巧、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2.在实际考查中,对传记中段落作用、细节描写、人物陪衬以及环境描写设题较多,对于材料的选择与组织也常有涉及。3.考生复习时要善于借鉴小说和散文的知识和经验,同时抓住传记的主旨、构思以及语言特征来解答问题。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考点一分析文体特征从哪些方面分析传记的文体特征?一、选材方面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

突出的人物。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

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

较强的说服力。3.传记的材料可以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小事。[知能构建]二、组材方面1.从时序角度思考。通过抓时间词语,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人物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演变过程。2.从详略方面思考。组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

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

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

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三、句段作用和标题效果类别作用或效果开头段内容: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表明情感。结构:总领下文,统摄全篇;与下文某处文字呼应,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与结尾呼应。中间段内容:如果比较短,它的作用一般是总结上文,照应下文;如果比较长,它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结构:过渡,承上启下,为下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结尾段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启发思考。结构:照应开头;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圆合。标题①突出了叙述评议的对象。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表现了传主的精神或品质。④点明了主旨,表达了作者的情感。⑤运用修辞,使文章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四、语言特色角度分析鉴赏传记的类别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语意和句式句子中的关键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等,整句与散句、推测与肯定、议论与抒情、祈使与反问等特殊句式,往往有着不同一般的表现力。这些都是分析语言的切入点。修辞的角度修辞一般是用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抓住修辞特点,就能从语言的表达效果上加以体味。语言风格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