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 精炼精讲】(人教)2015届高_第1页
【导与练 精炼精讲】(人教)2015届高_第2页
【导与练 精炼精讲】(人教)2015届高_第3页
【导与练 精炼精讲】(人教)2015届高_第4页
【导与练 精炼精讲】(人教)2015届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限精彩在大家www.TopS考点2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巩固提升限时训练·提升能力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2、3、4、5、6、7、8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有()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之中,形势非常不利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A本题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建立后,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故选A。2.(2014广东联考)某学者把苏俄(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解析:B把苏俄(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分别是指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是指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次,是面对现实的实验,指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即新经济政策。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指斯大林模式的建立。3.(2013汕头质检)1921年前,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宣布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而予以惩办。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爆发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D.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解析:C据材料时间“1921年前”“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宣布为投机倒把……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联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流通,1921年之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实行自由贸易,可知C项符合题意。4.(2013山东联考)列宁提出“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要迫使资产阶级的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据此可知苏俄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固定粮食税 B.实行工业国有化C.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D.允许自由贸易解析: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中,苏俄政府允许私人开办大部分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这与题干信息中的“要迫使资产阶级的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相符,故C正确。5.(2014黄山联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B.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C.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D.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解析:D根据题干信息“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在政治领域的作用,D项符合题意。6.(2013潮州二模)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①苏俄新经济政策②苏联斯大林模式③美国罗斯福新政④中国的改革开放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题干观点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相互借鉴,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排斥私有制和市场作用,故②不符题意,选B项。7.(2013惠州调研)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文中的“莫斯科的模式”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凯恩斯主义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D从材料“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可知此模式能够克服缺乏资本的问题,也就是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故D项符合题意。8.(2013银川模拟)西方史学家评论苏联经济体制:“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有()①日用生活品短缺②取消商品贸易③实行固定的粮食税④国民经济比例失调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D题干的意思是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而“③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属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况且这一措施是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状况的。9.(2013安徽联考)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解析:A据材料有效信息赫鲁晓夫想通过“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争取“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即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中“提高粮食价格”和“推动荒地开垦”,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项与史实不符。10.(2014潍坊模拟)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1980年)的一段对话:“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柯西金: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这段对话针对的是()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C依据题干材料,A项新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注意时间“1904~1980年”排除D,因为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开始;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而材料“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反映出与斯大林模式特点不符合,排除B项。故答案选C。11.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D.鼓励私营企业发展解析:C根据1971年时间可知,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结合材料可知政府主张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12.(2012丹东一模)有学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革”,得出此观点是基于()A.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当时苏联经济的较快发展C.“发达社会主义”的建成D.继续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解析:B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A错。关于“发达社会主义”的理论对苏联社会的发展水平估计过高,所以C不正确。勃列日涅夫不是继续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而是与其不同的改革,故D错。二、非选择题13.一国的经济、社会政策变化会根据本国经济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和改革,国家之间的经济政策也能互相交流和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材料一考托拉斯之所由起,原为防自由竞争生产过度之病,实应于今日时势,不得不然也。而其流弊亦自不少,今刺取各家言其利害者而平论之。……以全国本业皆合同故,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因以免物价之涨落无定,而资本家无时常倒闭之患,劳力者亦不至被牵涉而失其业。……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材料二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材料三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托拉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现象。(2)材料二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为什么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3)材料三中图一与图二分别反映的是哪一段历史时期,哪两国的水利工程?这两国兴建水利工程的原因有何不同?(4)归纳苏俄新经济政策和图二反映的改革措施的共同背景和影响。解析:第(1)问反映垄断组织出现,评价据材料中能节制生产、免物价之涨落无定、劳力者不至失其业和生产技术改良进步将中止等信息作答;第(2)问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但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第(3)问据所学作答;第(4)问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均实施于国家发生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都有利于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对后世影响深远。答案:(1)垄断组织的出现。评价: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或答能节制生产,以免物价之涨落无定,减少失业等)。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由竞争,阻碍了技术革新(或答容易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和政治)。(2)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巩固社会主义。(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战后)。图一苏联,图二美国。图一:斯大林执政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建成了巨型的水利工程。图二:美国发生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推行新政,实行以工代赈政策,修建大型公共工程,提供大量就业机会。(4)共同背景:两国都有严重经济困难;都出现严重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都是在之前的政策失效后再实施的。共同影响:都促进两国经济恢复和发展;都有利于巩固政权,缓和矛盾;都对后来两国经济政策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14.(2013韶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十月革命时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新经济政策时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他的阶级动机越来越弱,他要求不要“摧毁”资本主义,而是要“活跃”资本主义。1923年年初的列宁的阶级动机几乎完全消失,国内和平的动机更加清晰。——【俄】尤·布尔金《独立报·三个列宁》(1999年)材料二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谈到中国特色时,表述为“淡色”。他指出,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1)体现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经典文献是什么?材料一中前“两个列宁”分别指的是什么?(2)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思想转变的背景。(3)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是分别通过什么途径来“摧毁”和“活跃”资本主义的?(4)请用改革开放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有关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淡色”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知识迁移、分析问题、史实总结能力。第(1)问前一小问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后一小问考查分析问题和获取信息能力,关键信息:“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像马克思主义者”“改良主义者”,综合组织信息即可。第(2)问材料一中“1923年年初”间接告诉我们新经济政策已经实行,联系新经济政策产生背景,史论结合,从政治经济角度回答。第(3)问根据所学20世纪30年代西方阶段特征,联系罗斯福新政措施和“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等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4)问分析材料,可得出材料二的“淡色”观是指中西方文化的和谐、融合、包容意思,结合中国新时期阶段特征,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四个方面,史论结合回答。答案:(1)文献:《共产党宣言》。两个列宁:一个是马克思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