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文化反思_第1页
武术的文化反思_第2页
武术的文化反思_第3页
武术的文化反思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术的文化反思

最近,在阅读了克里斯托夫金(josephletsthovren)关于中国反思的文章后,我经常想出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即武术中的我们做的错误。为什么我们苦苦追求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了60年,或者说是改革开放之后30年的中国武术,始终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实现国内的大繁荣、国际的大发展?我们坚定不移地努力实现武术进入奥运会的目标,为什么一次次地遭遇拒绝?在科学昌盛的今天,为什么还有很多违背科学行为的武术事件发生,如太极拳的闫芳事件?武术“入奥失败”后中国武术发展之路将如何选择的问题等,都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产生并引发思考。也就在这一阶段,《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编辑部送来了几篇由中青年学者撰写的文章,让我审读,同时希望对这几篇文章做一些评论。原本我是想推避掉的,因为已经离开工作岗位几年了,读书是我自己的爱好。要是再让我提笔去写东西,也深感力不从心。但在阅读完学报编辑部送来的几篇文章后,我还是应允下来了。一方面,是因为这几篇文章所研究的问题、视角、方法、思路等,都让我很感兴趣;另一方面,我还是武术人。记得自己也曾经说过,武术不应该只是武术人的事、中国人的事,它是世界人类的共同财富。愿更多的人来关注武术的发展,愿更多的人在武术中受益。所以,对于武术发展的关注,自己作为一个武术人,不能只说在嘴上,还应该做些事情。对于武术,我一直有一个自己的观点,我不认为武术文化是一种附庸风雅,也不认为只是那种广义的泛文化。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它所折射的民族精神光彩,是丰富的、深厚的、内蕴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也是一种文化形态,一种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我非常赞成将武术的研究触角,延伸、提高到文化层面,而不是只在体育或者体育运动层面去理解和判断它。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认识,几年前我就曾撰文指出: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是关系到弘扬民族精神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战略问题,我们应备加重视;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只有与国家利益和民族的兴衰相联系,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去研究,才会大气磅礴,生机无限;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将成为文化发展的动力,武术的文化研究应涉及更广泛的领域,同时应争取更多的武术以外的学科专家来参与这一研究。这些原本都只是自己美好的愿景,现在从这一组稿件来看,我们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中青年学者,已经能够做到这一点了,这应该是武术学科研究的一种进步。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我能够感受到武术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能够领略到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资源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价值所在,能够体验出多学科理论在武术研究的集聚是多么重要和必要。从几位中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不论是王岗教授等人的《“大武术观”视域下的中国武术发展路径研究》、郭玉成教授等人的《武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研究》、吕韶钧教授等人的《民间习武共同体的提出及其社会文化基础》、洪浩教授等人《辉煌与寂寥:传统武术的现代语境阐析》,还是李源博士生等人的《对当代中国武术负面形象的反思》研究,都已不再是简单的体育学视域下的研究,将文化学、传播学、社会学、历史学、形象学等理论引入到武术学科里来,使得他们这些研究更具有理论深度、历史长度、视角创新的科学研究意义。就这一点,我是非常欣慰的。他们这种从多学科视角观察武术、发现武术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我认为应该值得更多的研究者学习和推广。记得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大文化,需要大空间”。武术是一种大文化,那对于它的发展而言,大空间是非常必要的。王岗教授等人的《“大武术观”视域下的中国武术发展路径研究》,应该就是建立在此立场基础上的研究成果。综观全文,武术发展的大空间观一直贯彻始终。对于“大武术观”而言,我认为,将武术发展置放在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研究、发展,将武术自身内部的各个系统,技术的、文化的、艺术的等进行全方位的协调发展,应该是“大武术观”提出的旨要所在。所以,从作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大武术观”的理解,还是透彻深邃的,是科学正确的。也正是因为作者对“大武术观”认识上的全面和准确,才使得作者所提出的中国武术发展路径更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武术而言,我在几年前就提出,武术不能只将其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归化在体育部门一家来完成,这样的发展模式对武术而言是不利的。武术是一种文化事项,体育化的发展只是其中的道路之一,它还应该有更多的发展路径,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就这一点,王岗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就显得非常具有全面性、前瞻性和应用性价值。因为,在我看来,武术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大发展、大繁荣,“组合拳”出击的发展道路选择应该成为必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多部门联动,多系统合作,多业态参与,才有利于文化的生命延展,文化的保护传承,文化的推介展示。所以,对于文章所提出的:通过夯实“学校武术”,强化“体育武术”,保护“传统武术”,推进“艺术武术”,开发“产业武术”,打造“媒介武术”的新时期武术发展的策略和路径,是符合武术发展、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基于此,我认为,《“大武术观”视域下的中国武术发展路径研究》一文,对于武术的发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国家形象”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我们国家全面进入世界体系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文化问题。郭玉成等人的《武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研究》一文,就是从这样的背景出发,展开自己的选题和研究。的确,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在经过我们近30年的世界推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世界范围内认知程度最高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示之一。武术、功夫、太极拳已经与中国、中国文化、中国人紧密的融为一体。也正因如此,武术文化传播的价值,已经不再单单地体现在体育、运动层面,而直接对国家形象的好坏起到影响作用,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也曾多次提出,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大载体,融摄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如果我们站在民族的乃至全人类的角度来传播武术文化,而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种技术,那将是大手笔,大气势,那才是真正意义上对中国武术的继承和弘扬。从郭玉成教授的文章来看,其选题的意义正在如此。将武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价值与意义,提升到“国家形象”建构的层面来理解、诠释,无疑应该是武术文化研究的一种提升。可以肯定地说,对于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而言,其形象建构过程中的文化指向是非常关键的。“和谐”是中国国家形象的核心定位,这是不容置否的。而这一点正是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所在。从文化意义上而言,以身体去感悟“和谐”观念的武术,让人们在武术练习中直觉体验和培育“和谐”观念,是我们民族多少年来传播中国武术的动力源泉。这不单单是技术层面的事情,而更应该成为我们继承、传播、发展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所在。如何实现武术在国内、国际化传播过程中对“国家形象”建构的贡献率,发挥其所内涵的文化“正能量”,我认为作者所提出的“以武术本身所具有的三重属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为依据,将武术在国家形象构建中的定位细分为文化定位、艺术定位、体育定位,认为中国武术是一门中和的文化、技击的艺术、和谐的体育。三种定位内在地统一于中国传统“和”的精神,与国家形象“和谐”的核心定位相一致。在此定位下积极进行武术传播实践,不仅是中国构建国家形象的需要,也是21世纪全人类发展的需要,更是国粹武术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的观点,对于武术未来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的。记得米歇尔·福柯曾经说过,“我们时代的焦虑与空间有着根本的关系,比之时间的关系更甚”。的确,对于中国传统武术而言,今天它所遇到的生存危机也应该与它的“存在空间”被改变,甚至是侵蚀,是分不开。从历史中走来的传统武术,应该说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所存在的环境是安土的,其所表现出的文化特性是俗文化性的,其所延续的血脉是师徒制的。然而,进入工业社会、资本社会后的社会变革,毁灭了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存在方式,进而导致了传统武术如今的生存危机。如何解困传统武术的生存危机,吕韶军教授等人的《民间习武共同体的提出及其社会文化基础》一文,应该说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也认为,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民间组织”(如协会、研究会)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传承作用,但真正意义的传承和延续,应该说“民间习武共同体”的存在,更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它的结社核心在于“人”而不是“组织”,它没有“章程”而只有“权威”,并且这个“人”、“权威”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师父”。这一点,正是众多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的重要保障。戏曲如此、中医如此、书法如此,传统武术亦如此。所以,我也常常在思考,如何将民间的传统武术老师,请到我们大学来教授拳种武术,让我们的学生成为这些老师的“徒弟”,可能会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大有裨益。吕韶钧教授等人《民间习武共同体的提出及其社会文化基础》的文章,正在这一点上给了我们理论上支持。也为我们做好传统武术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武术的保护传承,是武术工作必须要做的工作之一,还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大事。反之,我们的武术发展就会找不到源头。“荒野护卫着世界”,梭罗的这句名言,也许正是对“民间习武共同体”存在价值的一种肯定。“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是西方哲人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因此,我也经常告诉我的学生,反思和批判应该是学者保持的一种学术精神。对于今天的中国武术发展而言,反思应该成为当下最为紧迫的时代使命。尽管,武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仍有很多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好。如,学校武术的不尽人意,传统武术的人去拳失,竞技武术的入奥失败等等。洪浩教授的《辉煌与寂寥:传统武术的现代语境阐析》、李源博士生的《对当代中国武术负面形象的反思》文章,应该说都是建立在反思与批判立场上的研究成果。这其中,李源博士生的《对当代中国武术负面形象的反思》文章更具批判意义。在我看来,中国武术自身形象的问题,的确到了应该反思和防范的时候了。不然的话,武术是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大众的赞誉。作为文化的武术,要想实现在社会进步过程中的“正能量”的发挥,其自身形象的好坏问题至关重要。科学的判断、评价武术、而不是肆意夸大武术的价值功能,应该是我们传播武术的底线。坚持去伪存真的学术精神,希望更多的学者参与到武术自身形象的建构之中。反思与批判是一种学术立场,也是一种学术视角。反思与批判是建立在问题意识基础上的。所以,我希望更多的学者在看待武术、发现武术时能够从问题出发。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研究成果,才可能成为有利于推进中国武术健康发展的动力。综上所述,编辑部送来的这几篇中青年学者的稿子,让我审读,其实也是给了我一个再学习的机会。他们的研究成果,也给我很多启示。所以,对于未来武术科学研究的问题,我也想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1)我想是我们应该树立一个共识,武术是大文化,对于它的研究,不能只限于体育文化的视域中,而应该让他的研究触角延伸到大文化的范围中去。多文化、跨学科研究在今后仍是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2)我们的研究,不仅要站在民族自身的立场上研究武术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更要将武术文化研究的视野置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中;不仅要研究武术文化的继承,更应该研究武术在青少年中的教育问题,关注武术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