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齐桓晋文之事》(修订版)_第1页
1《齐桓晋文之事》(修订版)_第2页
1《齐桓晋文之事》(修订版)_第3页
1《齐桓晋文之事》(修订版)_第4页
1《齐桓晋文之事》(修订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孟子》中的成语缘木求鱼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自暴自弃一暴十寒

与人为善

赤子之心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舍生取义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名言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4、五十步笑百步。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尽信书不如无书。7、富贵不能淫(淫:使...迷惑),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9、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1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事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孟子的“王道”孟子主张的“王道”,概而言之就是:以德征服民心,统一天下。他反对用武力进攻来取得霸业,指出发动战争,不仅会给士兵、臣属带来灾难,而且结怨于诸侯,没有好结果,反而危害多多。他认为王者,只有给人民以一定的产业,施惠于民,德泽百姓,百姓足以养家活口,且能安居乐业,他们才不致于犯上作乱,自然会拥戴君主。非如此,不能称王于天下。孟子的“王道”思想是以他的“性善说”为基础的。以民为本、以德服众的思想,足见身处战国时代的“亚圣”,他的思想是多么深邃,多么可贵!他看重人民的作用,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这种为民请命的思想是开明的、先进的,但这一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他的主张不能合乎潮流,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是难以避免的,他极力反对武力的王道行不通。其次,国君与人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光靠单纯地向百姓的“推恩”,他们做不到,是不足以调和这一对矛盾关系的。由此可见:孟子的“王道”政治只是海市蜃楼,思想虽然美好,却难以实现。作品背景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由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属于儒家学派。《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劝说齐宣王施行保民仁政的言论。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说理逻辑严密,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且善于取譬设喻,形象生动。标题品韵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他们两人都是春秋时称霸的诸侯,与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合称“春秋五霸”。本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一次谈话的记录。它集中地阐述了孟子反霸道、尊王道的政治主张,系统地提出了实现这一政治主张所应采取的措施和策略,是《孟子》书中一篇重要的作品。◎句段全解

1.分析本文严密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课文篇幅较长,表面上散漫无纪,实际上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最后,才展开孟子的仁政蓝图,令齐宣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和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顺理成章,理直气壮,气势磅礴,十分严密。2.细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从具体段落看,课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开始至“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肯定齐宣王不忍见牛发抖是仁心的表现,指出这是实行王道的基础。第二部分(“王说”至“然后快于心与”):批评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非“不能”,并启发他应推广仁心。第三部分(“王曰:‘否,吾何快于是?’”至“孰能御之”):说明用武力称霸是靠不住的,只有发政施仁方能称霸。第四部分(“王曰:‘吾惛’”到最后):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中心思路艺术特色保民而王不忍之心不为与不能仁政蓝图

具体措施迂回曲折

气势磅礴朴素真诚比喻贴切3.结合课文,具体分析本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一篇好的文章,决不能只有思想,而没有血肉,更不能缺少必要的修饰。语言的运用就特别强调修饰的功夫。为了把自己的思想准确、恰当、得体地表达出来,课文使用了较多的语言手段,使思想、情感的表达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这些手段是比喻、排比等修辞格的运用和适当的神态描写。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使用得好,将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齐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常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它是散句中的整句,首先使文章形成参差错落之美,读起来声调铿锵,富于音乐之美;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拓展,又能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雄壮。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则能使文采斐然,行而远矣。如“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它的浅显易懂,还在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简驭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自感惭愧,并进而去检点自己,这包含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愬于王”,这一组排比句,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一组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文章中还善于作适当的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这是古代散文中,尤其是诸子散文中难得的文学笔法。如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这都是我们在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时特别要注意吸收的地方。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这话)是说你这样的人啊。(2)不肯干与不能干在具体表现上,靠什么来区别?(3)敬重自己的长辈,推己及人也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推己及人也爱护别人的孩子。(4)难道大王要兴师动众,使军士臣下都受到危害,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感到痛快吗?(5)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有守道不变的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5.怎样理解和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其中心思想,“仁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仁义、仁政”思想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第一,政治上主张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主权在民。孟子主张“施仁政”“省刑罚”,认为“仁者无敌”,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因此,他总是启发统治者去爱人民,争取人民,并教给他们具体的方法:“与民同乐”“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第二,经济上主张恢复理想化的井田制度,实行一夫授田百亩的小农经济,“制民恒产”,轻徭薄赋,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第三,主张统一天下,但坚决反对不义的战争,认为“春秋无义战”,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封建生产关系早已确立,为了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统一全国。当时各国诸侯都希望由自己来实现这种统一,于是凭借武力进行了无休止的相互攻伐,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针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是应该充分予以肯定的。

主旨:

孟子避开齐宣王问询及齐桓公、晋文公霸业之事,反而向他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关心人民疾苦,爱护百姓,推广恩德,便能称王于天下。

9.

孟子在本文如何用「因势利导」和「逐层推进」的论说技巧?答:孟子巧妙地避开齐宣王对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询问,改变话题,向宣王宣传「保民而王」的主张。孟子运用的逐层推进的层次如下:1)

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衅钟之事,说明他有不忍之心具备「王天下」的条件。2)

孟子替齐宣王开解,认为他並非吝啬只是「见牛未见羊」而已。3)

孟子举出「力足以举百鈞而不足以举一羽」和「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见輿薪」两个事例,说明宣王之所以不行王道,是「不为」,并非「不能」。又以「挾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長者折枝」作譬喻,说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別。4)

如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然后指出推恩和不推恩的两种效果,清宣王考虑。

归纳写作技巧:

(1)掌握心理,因势利导。(2)结构严谨,说理透辟。(3)善用比喻,气势迫人。(4)运用对比,加強说理。(5)善用修辞,增加文釆:

对比

对偶

排比

反诘

引用

比喻◎难字辨音则王(wànɡ)乎觳(hú)觫(sù)褊(biǎn)小彼恶(wū)知之挟(xié)太山忖(cǔn)度(duó)便(pián)

嬖(bì)莅(lì)中国商贾(ɡǔ)畜(xù)妻子

放辟(pì)邪侈衣(yì)帛

鸡豚(tún)

狗彘(zhì)庠(xiánɡ)序孝悌(tì)

胡龁(hé)◎通假字①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②王说(说,通“悦”,高兴)③是折枝之类也(枝,通“肢”,肢体)④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同“返”,回到)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⑥刑于寡妻(刑,通“型”,做榜样)⑦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⑧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⑨是罔民也(罔,通“网”,陷害)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爱明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任重道远吝啬爱护喜爱,喜欢明亮视力清楚,明白贤明的述说,谈论讲,说道义路,道路恶彼恶知之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死亦我所恶wū哪里,怎么,疑问副词è不好wù憎恶抑抑王兴甲兵……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不可遏抑

难道,表反问语气还是,表选择语气抑制,动词度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度,然后知长短王请度之猿猱欲度愁攀缘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物换星移几度秋

duó揣度,揣摩duó用尺量duó忖度,思考,斟酌dù渡过dù限度dù次词类活用无以,则王乎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危士臣

朝秦楚名词作动词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形容词作动词,感到奇怪。

使动用法,远离。形容词作动词,敬爱;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形容词作名词,幼儿。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使动用法。使……来朝见。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从而刑之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用作动词。加以刑罚。名词用作动词,穿。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势力;大的势力。形容词用作名词。少的一方;多的一方。形容词用作名词。弱小的力量;强大的力量。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种植。古今异义吾何爱一牛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至于兄弟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然后从而刑之吝啬;爱护,喜爱……的原因进而推及到;表并列关系到了……;另提一件事妻子儿女;妻子中原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凭借;表示许可接着就……;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