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线k476k478段风沙病害成因分析_第1页
青藏线k476k478段风沙病害成因分析_第2页
青藏线k476k478段风沙病害成因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藏线k476k478段风沙病害成因分析

青藏线k476k478段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线路呈东西走向。地形平坦开阔,北高南低,海拔3000m左右。该段线路两侧为宽100~150m的流动沙地,地表为疏松沙质,浮沙层较厚,在大风吹刮下,风沙上道对线路造成风蚀沙害,严重时造成列车停运或缓行,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进行清沙。另外,该路段与一季节性洪水沟相交,雨季洪水挟带大量泥沙倾泻而下,以致淹没线路,堵塞桥涵。从1998年以来,每年仅桥涵清淤一项就耗资10~15万元,但仍不能保证桥涵正常使用,汛期往往是清而复淤,清不胜清,因此该路段的病害治理已成为当务之急了。1沙区主要立地条件路段自然条件很差,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冬季严寒且历时较长(约七个月),春季多风,气候干燥,温差较大,属典型的大陆性高寒干旱气候。全年2~5月份基本上都是风沙日,年均风速为3.2m/s,最大风速达25m/s,主导风向为SW70°~80°,次风向为NW,全年风沙日最多达132d,而且扬沙、浮尘、沙尘暴较为普遍,对固沙造林极为不利。全年干旱少雨,降水量不足160mm,主要集中在7~8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而春秋季的干旱少雨对植物成活造成严重威胁。由于本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表植被低矮稀疏,主要为白茨、梭梭、骆驼刺等,有时雨季在植物返青期过后迟迟到来,导致大部分植物缺水干枯甚至死亡,整个地区呈现一片荒原大漠的景象。2铁路事故的形成和破坏2.1洪水沙化的沙害在该段K476+266处有一跨度为2.0m的拼装圆涵,涵管上游约2km处有一季节性洪水沟,两侧支沟较发育,汇水面积较大。地面为黄土质粘沙土,抗冲蚀能力低,沟床侵蚀、侧蚀极为严重,沟床下切深度达6~7m。沟床纵坡陡峻,适于泥沙向下游流动,洪水携带大量的泥沙向线路涌来。由于该处仅有一圆涵排淤,且该涵上下游地势平坦,基本无排水纵坡,泥沙流在该处流速减缓,在线路两侧形成滞洪区。洪水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在桥涵和线路两侧,造成桥涵失效和泥沙堵孔漫道、淹埋线路,给行车安全造成很大威胁。为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每年要耗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3~4次清淤。同时,由于洪水泥沙的淹埋,使得该段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趋恶化,植被消亡沙化,加之水土保持不力,形成的洪积区泥沙失水后又转化成充足的沙源,在该段线路两侧形成了一片宽100~150m的流动沙地。在风力作用下,产生风沙流运动,形成了线路沙害。每当狂风大作时,常伴有沙尘暴发生,使得沙害在该区段异常频繁和猖獗。2.2洪水和沙害对铁路的破坏2.2.1部分河段国外入路设计偏低洪水沟雨季发水时,雨水携带大量泥沙冲向线路,形成泥石流。在设计初期由于对该条泥石流沟认识不足,以致该段路肩标高设计得偏低,桥涵孔径不足。近年来,每遇大雨就出现桥涵淤堵、泥沙漫道、淹埋线路及桥头路基被冲毁等情况,对行车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2.2.2车下铁路运输造成线路出现瓶颈,线路沙害是危及青藏线行车安全的五大病害之一,它对铁路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造成列车缓行或停车事故,需投入大量的人力清除线路积沙才能放行列车,给铁路运输造成损失;②道床积沙后,在列车的振动作用下,沙粒充满道床,将枕木和钢轨不均匀抬高,造成“拱道”,使线路发生三角坑、低接头等病害,造成线路爬行;③风沙流吹蚀路肩,造成路肩道碴不足,线路几何尺寸难以保持,增大了线路养护维修的工作量;④道床积沙板结,降低了道床的弹性,缩短了线路中修正常周期,增大了铁路更新改造的费用,同时加剧了钢轨的磨耗及螺栓、扣件等零配件的锈蚀,缩短了钢轨及零配件的正常使用寿命。3综合处理措施3.1预防洪水向下游渗透,防止桥梁淤堵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以认为:产生桥涵淤积、功能失效以及线路被淹埋的主要原因,是洪水携带的大量泥沙在线路两侧堆积。为稳定泥石流沟床,抑制沟床的下切和侧蚀,减少洪水向下游携带大量的泥沙,根据地形情况,在泥石流流动区的适当位置修建浆砌片石谷坊坝,以减轻沟床的侵蚀下切和拦挡淤泥沙,从而减少下游的泥沙补给,防止桥涵淤堵。为防止泥石流漫道,确保泥石流能顺畅排走,在下游泥石流形成区(即靠近线路部分)设置了导流槽,将泥石流通过导流槽引导到桥涵中排走,藉以约束和固定泥石流的流向,确保线桥设备的安全渡洪和功能正常。3.2植物:植物6年生时率高,有自然为了整治该段线路沙害,采用了以工程防沙为主,结合植物治沙的整治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通过治理,现在风沙掩埋线路的情况已不再发生,风沙上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1)固沙和阻沙措施工程防沙具有不受降水条件限制、见效快、造价低、可因地取材等特点,在铁路防沙中应用较为广泛。对靠近线路处的沙害,通过铺设规格为1m×1m、高度为0.3~0.35m的石方格和规格为1m×1m、高度为0.25~0.35m的芦苇方格进行固沙,同时还采取将桥涵河道内的积沙清除到下游一定距离后,通过覆盖厚6~10cm的碎石的方法,增加地表的粗糙度,减少地表起沙;对远处风沙流的侵袭,通过在线路两侧50~100m处设置高2m左右的挡沙墙进行阻沙。由于挡沙墙使风沙流在沙墙前后形成旋涡,使风速迅速降低,从而阻挡了风沙流的前移,使大部分沙粒沉积于沙墙前后,起到了挡沙的作用。(2)沙害治理的发展方向植物治沙能够削弱风速、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植物覆盖率,从而可达到长期治沙的目的,因此,大力发展植物固沙是铁路沙害治理的发展方向。首先,我们在前期工程防沙的基础上,利用在石方格、芦苇方格内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沙面,在雨季播种一些易成活的、耐旱的沙生植物如柠条、花棒等,以增强固沙能力。但由于干旱因素限制了植物的生长,沙生植物成活率很低;其次,在线路两侧30~50m处用深栽法试种杨树。通过试验,杨树当年基本上能成活,但需要防止乱砍乱伐。3.3减少了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一般缓刑(1)通过该段路基病害的治理,线路积沙显著减少,减少了清沙的临时用工,仅线路清沙一项每年可节约费用上万元;(2)减轻了风沙对线路道床的拱抬和设备的老化速度,节约了线路维修费用,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3)原来道床由于积沙而失去弹性,使正常的线路中修周期由5~7年缩短到3~5年,而且沙害地段的中修费用比正常地段每km要多投资0.5~1.0万元,治理后线路中修可按正常周期进行,可节约投资数十万元;(4)通过泥石流沟的治理,仅桥涵清淤费用每年可节约5~10万元,而且有效地防止了泥石流漫道和水害事故的发生,其经济效益更为可观;(5)确保了行车安全,有力地支援了沿线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4植物从工程治疗工艺过程中同时进行三大种类药物的应用,从(1)通过治理,铁路沙害得到了有效控制,道心积沙由原来的3~6cm降至现在的1cm以下,河道清淤由原来的每年3~4次变为现在的每两年1次,而且清沙量大大减少。(2)虽然线路沙害得到治理,但如果对工程设施不及时保护和维修,后期如果不进行植物治沙,工程设施就很容易被沙掩埋而失效。因此,只有工程治沙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