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宁波制造业发展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5800字(论文)】_第1页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宁波制造业发展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5800字(论文)】_第2页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宁波制造业发展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5800字(论文)】_第3页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宁波制造业发展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5800字(论文)】_第4页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宁波制造业发展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58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0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宁波制造业发展分析开题报告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研究意义:制造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的发达程度是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促进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周维富,2018)。回顾改革开放40余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在起步初期凭借廉价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融入到世界制造分工体系之中。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制造业积极引入国际投资,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人口红利,将要素优势转化为在产品生产加工、组装等环节的比较优势,并最终成为“世界工厂”。虽然宁波制造业保持着较为良好的发展,但仍应认识到还存在核心竞争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从2020年开始,由于汽车和电子制造业存在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制造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汽车制造和笔电产业的销量持续下滑,宁波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另外,宁波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始终徘徊于低附加价值环节,距离高附加值价值还有一定差距,大多产业只能获取部分低端利润,尚处于被支配的位置。不管是从产业增长方面,还是产业发展方面来看,宁波制造业都处于不利境地。当前,制造业国际分工已经完成由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演变。在新的价值链分工体系内,如何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然成为宁波经济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努力向更高附加价值的产业链环节攀升,有利于增强宁波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内部各行业之间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笼统性的发展方略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基于此背景,亟待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展开对宁波制造业升级模式与路径选择的研究。预期目标:本文深入研究了宁波制造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宁波制造业行业的认真分析,发现了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宁波制造业所存在的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之上,设法寻求宁波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挑战以及发展过程中的机遇。通过数据比较分析,提出了适合宁波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这对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宁波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国内外研究现状2.1国内外关于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2.1.1关于国际分工地位的相关研究翻阅国内外许多文献书籍,发现目前对于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视角以最终出口产品和贸易增加值为主。基于最终出口产品的视角,国内外学者们采取的大致方法是对出口产品的价格,复杂度及质量等进行分析。施炳展(2010)对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分析采取了一种比较的方法,对某一产品在国内的价格和在国外的价格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目前我国制造业大部分的出口产品分工地位低,而且,某产品中的技术含量越高,分工地位会越低。Hallak(2009)建立了一种计量模型:产品质量指数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1990-2006年中国和另外9个国家共十个国家的出口产品的质量进行了测算分析,发现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质量明显改善,国际分工地位进一步提升。王纯媛(2020)基于对30个国家文化产品的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测算对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位置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各国的分工地位整体有所改善,但是仍处于低端。此外,她还采用静态固定面板和动态GMM实证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制度质量与垂直专业化的互补性会改善分工地位。基于贸易增加值的视角,Hummels(2001)首先提出了垂直专业化计量方法,将出口与中间投入联系起来,认为一产品的出口价值分为两个部分:国内价值和国外价值。Koopman(2010)结合Hummels的研究成果,将一国的出口总额分解为四个部分:直接增值出口、间接增值出口、国内增值收益和国外增值,并率先提出了贸易增加值的分解框架来研究国际分工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世界各国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杨杰等(2020)通过"金砖国家"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及增加值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测度及对比,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探讨了2000—2014年"金砖国家"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变迁。结果显示:巴西、中国和印度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相对较低,所承担的生产环节多居于产业链中下游。对于"金砖国家"制造业多数行业而言,互补性强于竞争性,产业合作空间广阔。刘璐和孙强(2021)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库中44个经济体的投入产出数据,利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法计算2000—2014年各国制造业GVC地位指数。结果表明,技术水平和资源投入是影响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要素,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虽有所上升但仍相对较差,GVC地位指数数值为负也说明其制造业出口获利能力亟待提高。2.1.2关于国际分工地位影响因素相关研究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Humphrey(2002)认为全球价值链中的每一个环节对应着不同发展程度的技术水平,而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促进价值链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唐铁球(2011)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对除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之外的其他影响分工地位的决定因素进行了概括总结,他认为运输费用的降低、信息交换费用的降低、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发展、政策支持以及贸易政策的推进都会影响到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王晓岗(2020)基于数字化的特殊视角,通过制造业数字化指数和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化状况指数对选取的样本国家制造业数字化程度、全球价值链分化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畸形了系统性的分析。此外,他还得出结论: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会推动中国制造业向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跃升。蒋鹏飞(2020)主要研究了FDI对于一国分工地位的影响,他认为FDI通过东道国和母国的生产率和要素禀赋来影响东道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又会对东道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产生影响。并基于2004-2011年的制造业各行业层面的统计数据对此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FDI通过提高中国高端和低端活动环节之间的生产率比率来改善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2.2国内外关于制造业结构转型的研究制造业作为工业经济的主体、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结构转型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重点关注。但有关制造业结构转型相关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尚未统一,对其内涵界定、转型方式、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阐释角度也存在差异。2.2.1制造业结构转型内涵关于制造业结构转型界定问题,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制造业演化方向变化、产业结构演进、要素利用等角度进行分析。国外学者Vandemerve和rada(1988)从制造业“服务化”角度出发,认为制造业为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应进行向“服务化”方向动态演化,这一观点为后续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JiemingZhu(2002)提出在制造业全球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下,制造业结构中的某些行业的繁盛和某些行业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MichaelCarlsson(2007)基于资本投入的视角,提出制造业结构转型需要积累适量的资本存量,方可保证有限的资本发挥更大的效率。而我国学者关于转型界定问题则更多是基于我国现阶段制造业发展情况展开研究,例如殷醒民(1999)认为制造业结构转型是指制造业行业内部结构的升级,侧重于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的增加。金碚(2015)则提出制造业结构转型就是推动传统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同时也为助推我国制造业结构转型向中高端方向发展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建议。2.2.2制造业结构转型方式制造业结构转型方式因经济地域与发展特点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学者们对其也进行了大量研究。MichaelE.Porter(1994)提出制造业与服务业逐步融合为提升制造业适应市场的能力提供了途径。Humphrey和Schmitz(2000)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出发,提出制造业结构转型应包括生产过程、产品属性、功能和跨行业转型四种方式。国内学者们则普遍认为转型方式应包括制造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其中在合理化方面,吴敬链(2009)提出破除原有的旧的重工业化,通过鼓励工业技术创新,实现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模式转型。在高度化研究方面,黄永明等(2016)认为我国制造业结构转型的路径包括基础技术能力、市场扩张能力以及二者相结合的是三条升级路径。胡昭玲等(2017)认为在“服务经济”背景下,制造业服务化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推力。此外,张志元(2018)从东北三省制造业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将制造业结构转型方式归结为“置换”、“并行”、“升级”、“规避”和“平衡”五种方式。2.2.3制造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由于制造业结构转型受到经济生活中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明确这些影响因素的机制及其效应,才能有效和高效地促进制造业结构转型。国外较早对制造业结构转型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学者包括Freidmann(1986)和Castells(1989),他们提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都是其制造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动力。Yoo(2007)则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Eng等(2009)从营销能力视角分析了制造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产品开发与市场宣传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影响。Autor和Dorn(2013)指出,劳动力素质结构在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劳动力素质结构和制造业结构的匹配度越高,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动力就越强。从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来看,赵英(2007)、徐建荣和陈圻(2007)认为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后劲不足的根源在于技术创新能力的缺失,因此技术创新驱动将成为制造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隗斌贤(2009)则从需求、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作用三大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对制造业结构转型的驱动作用。熊宇(2011)、赵小芸(2012)、楚永生等(2017)从高新技术视角提出,制造业结构的提升需要从改造传统制造业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增量产业、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动态融合、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方面加强引导。此外,蒙丹(2018)通过对贵州制造业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企业结构(包括规模、所有制等)和制度供给都能够显著影响制造业结构转型。3述评综上所述,通过查阅国内外众多相关的文献,发现目前在同一领域的研究存在一些争议点,也看到了学术成果的进一步深化。研究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探索了诸多的方向和影响因素,不管是对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发展还是地区制造业的发展都进行了现状问题分析,综合来看制造业的问题大体上是:产能过剩、技术创新能力弱、低附加值,产业结构等,研究的方向也多种多样:直接投资、价值链,对外贸易、技术创新等。另一方面,一些学者研究的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本质,从宏观、微观、中观多个角度进行阐释。根据本文的研究方向,将“制造业转型升级”界定为:制造业发展趋向合理化、高度化和现代化的过程。4.参考文献[1]Wang,Song,Zhao,Yuhuan,Zhang,Yongfeng,etal.TracingvalueaddedingrossexportsofChina:ComparisonwiththeUSA,Japan,Korea,andIndiabasedongeneralizedLMDI[J].ChinaEconomicReview,2018,49:24-44.[2]JanFagerbergandBengt-ÅkeLundvallandMartinSrholec.GlobalValueChains,NationalInnovationSystemsandEconomicDevelopment[J].TheEuropeanJournalofDevelopmentResearch,2018,30(3):533-556.[3]JonesRW.InternationalTradeTheoryandCompetitiveModels:Features,Values,andCriticisms[J].WorldScientificBooks,2018.[4]Hallak,J.C.&Schott,p.k.EstimatingCross-CountryDifferencesinProductQuality[J].NBERWorkingPaper,2009.[5]Hummels,D.TheNatureandGrowthofVerticalSpecializationinWorldTrade[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1.[6]HumphreyJ,SchmitzH.Developingcountryfirmsintheworldeconomy:Governanceandupgradinginglobalvaluechains[J].2002,36(9):1017-1018.[7]PoonSC.Beyondtheglobalproductionnetworks:acaseoffurtherupgradingofTaiwaninformationtechnologyindustry[J].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Globalization,2004,1(1):130-144.[8]GereffiG.Theglobaleconomy:organization,governance,anddevelopment[C].Thehandbookofeconomicsociology,2005,160-182.[9]Humphrey,TimothySturgeon.Thegovernanceofglobalvaluechains[J].Reviewof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2005,12(1):78-104.[10]PoonSC.Beyondtheglobalproductionnetworks:acaseoffurtherupgradingofTaiwaninformationtechnologyindustry[J].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Globalization,2004,1(1):130-144.[11]秦海林,封殿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国情国力,2021,(01):29-30[12]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38-46.[13]刘曙光,杨华.关于全球价值链与区域产业升级的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7-30.[5][14]韩红丽,刘晓君,李玲燕.基于产业价值链的产业升级机制解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2):97-101.[15]高秀艳.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升级问题探析[J].理论界,2004,(05):243-244.[16]刘仕国,吴海英,马涛,张磊,彭莉,于建勋.利用全球价值链促进产业升级[J].国际经济论,2015,(01):64-84+5-6.[17]詹雁冰.全球价值链重构下湖南省制造业结构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0.[18]牛志伟,邹昭晞,卫平东.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变化与中国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倡议选择[J].改革,2020,(12):28-47.[19]成青青.全球价值链演变;趋势及方向性启示[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06):34-40.[20]闫冰倩,田开兰.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布局演变对中国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0,(12):121-139.[21]范蕊.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宁波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D].东南大学,2019.[22]朱菊艳,张海波,申远.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模式转换与路径研究——以宁波为例[J].当代经济,2020,(11):16-24.[23]高运胜,杨阳.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与路径研究[J].经济学家,2020(10):65-74.[24]冯鹏飞,申玉铭.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同集聚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7,19(02):49-59.[25]成楠.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宁波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26]于乐乐,胡居东.宁波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现状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09):60-61.[27]戴翔,李洲.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再评估——基于Koopman分工地位指数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7,(8):89-100.[28]施炳展.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基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J].世界经济研究,2010,01:56-62+88-89[29]王纯媛.“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垂直专业化对其价值链分工地位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20.[30]杨杰,王挺惠,夏丽.“金砖国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测度与竞争力对比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06):80-86.二、研究方案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