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耕作学第一章耕作制度原理2010分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26f6d88035defe3f1bfe7479dc0696c/326f6d88035defe3f1bfe7479dc0696c1.gif)
![(完整版)耕作学第一章耕作制度原理2010分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26f6d88035defe3f1bfe7479dc0696c/326f6d88035defe3f1bfe7479dc0696c2.gif)
![(完整版)耕作学第一章耕作制度原理2010分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26f6d88035defe3f1bfe7479dc0696c/326f6d88035defe3f1bfe7479dc0696c3.gif)
![(完整版)耕作学第一章耕作制度原理2010分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26f6d88035defe3f1bfe7479dc0696c/326f6d88035defe3f1bfe7479dc0696c4.gif)
![(完整版)耕作学第一章耕作制度原理2010分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26f6d88035defe3f1bfe7479dc0696c/326f6d88035defe3f1bfe7479dc0696c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耕作制度原理
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我国耕作制度目标与方向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技术需求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一、耕作制度的含义、内容及目的(一)耕作制度含义与内容
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Farmingsystem)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1991)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种植制度(CroppingSystem)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1)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和配置的总称,作物组成包括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分布。(2)种植方式:包括复种、间作、套种、混作等多熟种植方式;以及轮作、连作等。(3)熟制:即同一块农田上一年之内种植作物的季数。养地制度(soilmanagement)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的综合技术体系。主要包括:(1)土壤耕作:土壤的常规耕作以及少免耕、残茬覆盖耕作(2)农田培肥:土壤水分与养分管理、有机质平衡等;(3)农田保护:土壤侵蚀(风蚀、水蚀)及水土流失控制、农田防护林建设等。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
一个合理的种植制度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资源;促进农作物持续增产稳产,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培养地力。并能够有效地协调农户、地方与国家需求关系;从种植业角度促进养殖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综合发展,使区域农业综合生产力得到提高和改善。养地制度是耕作制度的基础
一个合理的养地制度能够保障农田可持续生产能力,保护资源环境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二)研究耕作制度的目的提高土地与农作物生产力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能力二、耕作制度的功能(一)技术功能农作物种植的合理布局技术复种、间套作等多熟种植技术轮作倒茬技术农牧结合技术土壤耕作技术区域耕作制度优化设计技术(二)宏观布局功能
种植业合理布局与结构调整耕作制度结构分析和调整耕作制度分类及区划农业生产综合发展及技术体系构建三、耕作制度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耕作制度,从大范围讲是涉及到环境(地域性、季节性)—生物(农作物、林畜渔及土壤微生物)的管理理论;但其着重点主要是研究种植业的结构、布局以及实现农作物全面稳产、高产所得的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技术体系。耕作制度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目标性:
其系统性表现于它本身是一个技术系统,而这个技术系统又经常受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左右。其结构性体现在种植业的结构性,即可从粮、饲、经、菜等等大处区分,也可从夏粮、秋粮;主作物、副作物等方面区分。其目标性,总的是追求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当难以统一时也需要兼顾这三个效益。层次内容
管理体制农村产业
农业
种植业各种作物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土壤耕作农田培肥农田保护作物布局种植方式熟制农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耕作制度在农业中地位示意图资源泛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与能量来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类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构成农业资源。资源与环境状况决定一个区域耕作制度形成与发展第二节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环境(enviromoment):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指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的或受到人类调控和影响的环境;人工环境包括生产、加工、贮藏设备和生活设施,以间接的方式对生物产生影响。农业资源按其来源分类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水平下,能够产生生态效益或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或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农业资源包括来自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物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是指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助于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人工资源。农业资源按其重复利用程度分类恒定性资源:这类资源不论怎样利用,都可以年复一年地比较恒定数量被再(周而复始)利用,能够自然更新。如太阳辐射、温度、降水等气候资源。可更新资源:亦称再生资源,这类资源在合理经营管理条件与适宜的自然环境中可以更新、繁衍被人类继续利用,反之也可衰退、减少甚至灭绝。
农业资源按其是否具有可存留性分类可存留性资源:如大部分消耗性资源──石油、煤、化工产品、农机具等。不可存留资源:这类资源如果不及时利用则立即流失,不能留存下来以后使用的资源。半存留资源:这类资源兼有存流和流失两种性质。如土壤中的水分、养分是可以积累的,但也有一定限度。
第一节自然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我国南北相距5500公里、东西5200公里,国土辽阔,气候、土壤及生物多样,社会经济条件及技术水平等差异极大,形成多种多样的耕作制度类型。
(一)光资源大部分地区属中纬度地带,年总辐射量在80-240kcal/cm2之间青藏高原160kcal/cm2以上(年辐射量最高)西北地区年辐射量为110~130kcal/cm2华北地区为120~140kcal/cm2东北地区为110~130kcal/cm2长江中下游地区为120~130kcal/cm2四川盆地80~100kcal/cm2(年辐射量最低)1、辐射光华南:一般1800小时,日照百分率45%长江中下游:分别为2000-2200小时及40-45%华北:分别为2600小时与65%内蒙、西北各地:3000小时及60-70%最多的中心: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内蒙西部、宁夏、甘肃北部、柴达木盆地和西藏西部地区,全年日照时数达3100-3300小时,日照百分率达70%。光全年日照时数积温: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①活动积温(一般简称积温)。为大于某一临界温度值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如日平均气温≥0℃的活动积温和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等。某种作物完成某一生长发育阶段或完成全部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积温为一相对固定值。②有效积温。扣除生物学下限温度(有时同时扣除生物学上限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有效的那部分温度的总和。即扣除对作物有热害和冷害的部分,使热量条件与作物生长发育更趋一致。热热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条件。热量条件对作物布局、多熟种植起了决定性作用。(二)热量资源按≥10℃积温划分,我国的热量分布自南向北逐渐减少。最北部的黑龙江北部为1500℃,一般不适宜农作物生长。东北平原为3000~4000℃,一年一熟;华北、关中平原为4000~4500℃,可一年两熟;长江流域以南地区5800~6000℃以上,可一年三熟。南岭以南地区在7000℃以上,农作物可四季生长,稻作一年可三熟。热(二)热量资源我国热量资源分布10℃积温<1700<20001700-34003400-45004500-82008200-9200>9200气候带寒温带青藏高原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占国土面积(%)1.226.725.918.526.11.60.01各地区无霜期大致是:黑龙江北部<100天;东北大部100~160天;长城以南160~210天;热秦岭淮河以南210~250天;长江下游250~300天;华南300~360天;海南365天。1、降水资源我国多年平均降水量648mm,降水总量6.19万亿m,总的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东南沿海和西南部分地区年降水深超过2000mm;长江流域1000-1500mm;华北、东北400-800mm;西北内陆地区100-400mm;新疆塔里木、吐鲁番和青海柴达木等盆地一般为50mm,盆地中部不足25mm。降水量的45%转化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55%消耗于蒸发。(三)水资源2、径流与地下水我国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7115亿m3,是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94.4%,居世界第6位年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m33、水资源总量扣除重复计算量,我国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按人口和耕地面积分配,水资源数量极为有限,每公顷耕地占有径流为28320m3,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还低,约相当于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加拿大的1/58。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均、水土匹配不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80%,而耕地只占全国的36%;长江以北地区水资源为全国的18%,但耕地占64%。80年代我国水资源缺口为400亿m3,现在已接近500亿m3,其中北方地区的缺水量占2/3,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水1980~2004年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
农业用水占国民经济用水比重不断下降,由1980年的84%下降到2004年的65%
(四)土地1、地形地貌复杂山地和高原所占面积大,海拔500米以上的占全国总面积的75%,山地、高原、丘陵占69%,平原占12%,盆地占19%。地势西高东低,构成了“三大阶梯”。以青藏高原为一级阶梯,海拔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之间为第二阶梯,海拔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从该线往东直到海岸线为三级阶梯,以海拔500-1000米以下的平原、低山和丘陵为主,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区。2、土地利用耕地约10%,林地约13%,草地约34.4%,荒漠、戈壁、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石古裸露山地等约19%,城市、工矿、交通等用地约7%3、耕地资源“三少一多”我国耕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三少一多”,即耕地总量多,但人均耕地少,高质量耕地少和可开发的后备耕地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仅为0.083hm2,只相当于世界平均土地面积0.281hm2的29.5%,人均草地约占世界人均量的47.6%一级地类二级地类面积比重%农用地总计65704.7469.11耕地12208.2712.84园地1154.91.21林地23574.124.8牧草地26214.3827.57其它农用地2553.092.69建设用地总计3192.243.36居民点及工矿2601.512.74交通运输用地230.850.24水利设施用地359.870.38未利用地总计26171.7827.53未利用土地23223.7424.43其它土地2948.043.1合计95068.75100.土地利用现状构成
后备土地资源中以荒草地、其他未利用地和盐碱地为主要部分,三者占后备土地资源的80.7%。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荒草地和盐碱地开发利用难度最大,几乎不能开发成为耕地。所以我国后备土地资源总体开发条件不佳,潜力有限。
1、生物种属繁多,品种资源丰富中国是世界上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00多个科,2980多个属,30000多个种,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资源中心之一,栽培植物品种丰富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家禽家畜品种资源丰富,著名的地方良种约280个2.森林资源森林面积12863万hm2,人均量不足2亩,不及世界平均数的1/8东北、西南林区,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3.1%(五)生物资源3.草场资源世界上草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天然草场达42.9亿亩,占国土面积的29.8%,南方草坡12.9亿亩,占国土面积的9%。可利用草地面积31333万hm2,但人均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的1/2。草场类型多样,有温带草甸草原(降水量330-550mm,年产鲜草量200-250kg/亩)、温带干草原草原(年降水量300-400mm,年产鲜草量100-200kg/亩)、高寒草原(青藏高原)、荒漠草原(年降水量100mm,草覆盖率低于10%,年产鲜草50kg/亩)第二节社会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一)人口我国人口已达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70%,农村劳力约有1/3是剩余的,未来的人口剩余将更严重。专家称未来我国农村人口将减少到4亿。庞大人口基数给我国社会发展压力大,且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多、劳力多也为发展劳力密集型的产业提供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劳力替代资金与技术的短缺。(二)农业经济水平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市场容量小农业资金不足,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大(三)农业现代装备水平
有效灌溉面积达40%,比世界平均高2倍;化肥每公顷耕地施用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倍,高于美国机械化耕地70%,机播35%,机收获20%。农用能源增长较快提高较快,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农业技术水平高现代常规农业技术基本普及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相对差距大农业高新技术一般指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核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多色农业技术和移植、常规技术组装配套技术。(四)科技水平农业生物技术:我国的组织培养技术取得巨大成就,已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利用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植物种类已达到近1000种;在植物细胞工程育种方面,已利用花药培养育成了小麦、水稻、油菜、烟草、甘蔗等新品种;绵羊、奶牛、猪、山羊、家兔等动物胚胎移植、切割、性别鉴定及体外受精等新技术已研究成功,并建立了稳定有效的试管牛、羊繁育技术体系。——(《2008年度全球生物技术作物商业化现状报告》,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2009
)转基因动植物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但总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
2008年,转基因作物种植国的数量激增到了25个,其中,种植面积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6250万公顷)、阿根廷(2100万公顷)和巴西(1580万公顷)。中国全国生物技术作物种植面积达380万公顷,在全球生物技术作物种植面积超过100万公顷的八个国家中排名第六。大多数国家转基因作物以大豆、棉花、玉米为主。2008年,玻利维亚首次种植转基因大豆,巴西首次种植转基因玉米,而澳大利亚首次开始种植转基因油籽,美国和加拿大则开始种植新的转基因作物—转基因甜菜。中国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包括棉花、番茄、杨树、牵牛花、抗病毒木瓜和甜椒。
——(《2008年度全球生物技术作物商业化现状报告》,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2009
)
农业信息技术
我国在农业信息技术发展上相对较晚,但90年代以来的发展速度与应用规模在不断加快。目前,农业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专家系统技术(ES)及网络技术等已开始在农业的各个领域得到示范性的应用发展设施农业技术等其它农业新技术
以利用设施控制为特征的我国的工厂化农业生产近年来发展迅速,面积已超过2000万亩。利用生态农业技术等为特征的“绿色农业”,以利用海洋等水体进行农业生产为特征“蓝色农业”,以食用微生物产业为特征“白色农业”等开始加速发展,为农业产业拓宽和高效化展现出广阔前景。农业资源的特性及合理利用原则农业资源的整体性及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及其经济利用资源的可更新性及其合理适度利用社会资源的不可更新性及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变动性及其科学利用农业资源的区域性及其因地制宜的利用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目标与方向
一、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方向(一)集约集约多维利用土地,发展多熟种植。高度集约地利用每一块土地资源,精耕细种,适应人多地少、资源有限等基本国情。增加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物质、能量、技术等多方面增加投入,实现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再高产,持续提高土地利用率(二)高效提高品质与产品档次,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发展特色农畜产品生产,有效解决“结构、品种、质量、效益”矛盾。降低生产成本,推行节水、节肥、节劳、节能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效。要素合理组合与资源优化配置,按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自然、社会经济)。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发展产业化经营。从整体上提高一个区域的耕作制度效益水平。总产量边际产量平均产量生产函数曲线拐点极大值OBCTPPMPPAPP弹性极大值总产均产边产增大区弹性>1总产均产增大区总产增大区A边产减小区弹性>1均产边产减小区弹性<1全部减小区总产均产大于O边产弹性小于OI区,应增加投入II区,适宜投入III区,停止投入低效益投入区边际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0低产到高产的效益变化单位:公斤、元/亩地点种植方式产量产值成本收益比率北京小麦玉米39983716630855821112263.103.83河北吴桥小麦玉米小麦玉米10056167174522101455083073.423.10河北无极旱地一熟水田两熟25075015042060130902902.503.23河北景县旱地一熟水田两熟22575013545045110903403.004.09湖南11县稻——稻稻——稻1060803488402104933843084.704.34湖南益阳稻——稻大麦稻稻96912343314221381601932622.402.64湖南常德稻——稻大麦稻稻7751085362542791112834314.564.65湖北江汉麦稻大麦稻稻7501000600800931375076636.206.02天津蓟县小麦玉米小麦玉米4826718104596217631071291393524926244.294.815.49(三)可持续用地与养地相结合,解决好集约与持续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缓解日益加剧的资源约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增强农业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对国内外市场影响抵御能力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在技术配置上要强调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相结合,传统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资源保护与利用改善相结合的原则。二、发展趋势1、提高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食物安全供应
《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中对我国粮食需求的具体数量为:2000年人口接近13亿,人均粮食需求量385千克,总需求量达到5亿吨;2010人口接近14亿,按人均粮食需求量390千克计算,总需求量达到5.5亿吨;2030年人口达到16亿峰值,按人均需求量400千克计算,总需求量达到6.4亿吨左右。2、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选育和应用优质专用品种,并按照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区、产业带进行科学布局,解决目前农作物生产中的品种多、乱、杂问题。建立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形成与区域资源条件、生产力水平及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优质农作物生产体系。开发应用环保型、无公害型农作物生产技术和生产体系,尽快将减少污染、降低残毒工作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建立农作物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租赁定金缴纳协议书范本
- 复印机的租赁合同范本
- 激励理论在移员工管理中的应用
- 电子竞技企业的成长路径与资金筹集方案探讨
- 网络终止服务协议书(2篇)
- 美发购货合同(2篇)
- 委托代理租赁合同范本
- 校企合作实习合同范本
- 用电设施的风险评估及智能化升级方案
- 电子商务在商业领域的崛起与盈利模式
-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 八年级英语初中英语阅读理解阅读专项练习试卷附答案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全册】
- 物联网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1例妊娠糖尿病的个案护理
- 《排球正面双手传球》课件
- 光伏发电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方案方案
- 财务报表涉税分析
- 五官科眼耳鼻咽喉科医疗常用器械的认识
- 企业清产核资报表
- 浅谈建筑工程机电安装施工技术运用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