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1、影子授课年级三年级授课教师孙丽和主备课教师孙丽和教材分析教科书创设了“在阳光下或灯光下,我们一般会看到自己的影子。”的情境,提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和影子有关,“阳光或灯光下”,将影子的形成和光联系在一-起,为后面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作铺垫。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指出了本课探究活动所需的典型材料:手电筒、橡皮、细绳、白纸等,引导学生思考影子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活动由三部分组成,“找一-找哪里有影子”:.阳光下树影、灯光下人影以及一位学生为另--位学生画影子,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影子,唤醒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思考影子形成的条件。“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教科书呈现了3位学生探究物体影子形成条件的实验场景图,结合“思维导航”,指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地探究,理解影子形成的条件。“怎样使物体的影子发生变化?”教科书呈现了改变手电筒的高度和方向、改变手的位置和形状,使物体影子发生变化的两幅图,引导学生通过简单实验,探究物体影子发生变化的方法。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教科书以问题“观察生活中影子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为导向,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影子的秘密,加深对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与认识。影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教材从学生生活入手找影子;通过实验,结合思维导航,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学情分析影子是常见的生活现象,三年级学生对它比较熟悉,探索兴趣浓厚,但对影子形成的原因尚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所以本活动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现象,并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条件,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目标1、知道行进中的光被物体阻挡时会形成阻挡物的阴影。2、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实验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和使物体影子发生变化的方法。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影子产生的条件表现出探究兴趣。4.了解到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知道行进中的光被物体阻挡时会形成阻挡物的阴影。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和使物体影子发生变化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手电筒、橡皮、细绳、白纸等。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影子”,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影子吗?先回想生活中观察的例子。2.学生汇报。二、探究活动(一)找一找哪里有影子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会有影子呢?请大家先看一组图片。2.教师出示图片(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图)。教师继续提问:请同学们看一看并想一想这样的场景都可能涉及哪些知识原理。3.学生汇报自己的认识。4.学生接着回想生活中见到的影子,汇报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二)画影子。1.师生谈话:同学们画过影子吗?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2.学生讨论,教师提示:你们打算怎样画自己的影子?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3.教师带学生到操场上画自己的影子,4.活动体验完成,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出教学的特点: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影子是灰黑色的:(三)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1.制造影子。(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时造出影子?可以用到什么物品什么方法?(2)学生讨论思考如何进行实验。(3)学生分组完成实验:4名同学在一起做影子形成的实验,一名学生手握手电筒操作,两名学生在观察,一名学生在画图记录。(4)学生汇报交流观察情况。2.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1)教师提出向题与要求:如果没有橡皮,白纸上还会有影子吗?如果没有手电筒,白纸上还会有影子吗?引导学生先思考,再进行实验,做到边观察记录。(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活动。(3)全班展示学生画的实验图以及影子形成的条件记录。(4)学生交流观察收获与体会。(5)师生共同小结:当橡皮挡住手电简的光时,白纸就形成了橡皮的影子。如果没有橡中白纸上不会出现影于:如果设有手电简,白纸上不会出现影子。(四)玩手影游戏。1.教师导课:刚才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为了更好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我们一起来学做几个手影吧。(1)教师进行演示,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做出手影的动作。(2)学生分组模仿手影操作进行观察。(3)学生汇报做手影活动中的发现与体会。2.探究改变物体影子的方法。教师提问:影子的形状可以改变吗?怎样改变影子的大小?影子的方向与光照方向有什么关系?学生汇报发现与体会。3.师生共同总结:调节与屏幕的距离可以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影子的方向与光照方向是统一的等。三、反思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同学们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有什么收获?2.学生汇报自己做得好的环节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选出自己认为表现最好的一组。四、拓展探究师: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探究生活中影子对我们影响板书设计课堂作业设计结合课堂探究完成报告或本课手册内容教学反思课题:2、太阳和影子授课年级三年级授课教师孙丽和主备课教师孙丽和教材分析《太阳与影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影子的变化,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能根据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分析影子变化的规律,能根据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推测太阳位置的变化;知道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使学生能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情分析孩子们每天都在经历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此孩子们有丰富的体验,但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变化,却往往被孩子们忽视。本课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让孩子们真切感觉到太阳和影子的运动和变化规律,认识到太阳的运动与影子之间的关系,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我们探究的科学道理。教学目标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 3.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4.培养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 5.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影子的形成及变化规律。教学难点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记录纸、粉笔、铅笔、温度计、白纸、尺子、指南针、手电筒、细铁丝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 猜一猜:这是谁的影子?1、师先出示三个小孩的图片,然后出示一个影子,让生辨别这是谁的影子,为什么这么认为? 2、师同样出示三盆花的图片,然后出示一个影子,让生辨别这是谁的影子,并说说理由。谈话: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到操场看太阳,观察阳光下的影子。 (板书:太阳和影子) (二)、学习新课 1、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1)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阳光下哪里有影子?是什么的影子?并可以选择一些影子用粉笔把它画在地面上(2)分组活动;(3)教师巡视并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影子和实物有什么不同?(4)游戏:踩影子介绍规则,看书,了解实验方法、学生讲述实验过程,教师补充、分组实验;汇报: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5)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6)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会有关系吗? 课后小结:1.提问: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课后研究活动:实际观测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 三、教师小结 四、交流和指导: 五、课后观察、拓展板书设计2.太阳和影子 光 源 影子的产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是相对的 不透明的物体课堂作业设计结合课堂探究完成报告或本课手册内容教学反思课题:3、日晷授课年级三年级授课教师孙丽和主备课教师孙丽和教材分析《日晷》是青岛版科学五年制三年级上册《太阳和影子》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本课的学习活动在前期科学学习的基础上以“古人是怎样利用太阳计时的?”创设问题情境,并以问题导向,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同时提示学生需要准备的学习材料“手表、长卷尺、手电筒、橡皮泥等”准备研究材料,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古人计时的方法,明确本课探究主题;提示学生做好学习思想、材料等方面的准备,便于课堂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探究学习活动中,重点围绕“认识日晷”和“做日晷模型”两个环节开展进行,最后以“查找资料,了解古代还有哪些计时方法。”进行拓展延伸课后的学习活动。“认识日晷”这一环节中,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在阳光下观察日晷的图片,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日晷的构造、作用和使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科书呈现使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指导及两位学生在室外阳光下利用日晷模型计时的图片,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方法指导,正确使用日晷模型进行计时。此外教科书还呈现了介绍日晷的资料卡,目的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日晷的知识。“做日晷模型”这一环节,教科书呈现了三位学生制作日晷模型的场景图和日晷模型成品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完成日晷模型的制作。最后,以“查找资料,了解古代还有哪些计时方法。”为拓展学习活动内容,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查找资料的学习活动,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关于古代计时仪器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学情分析通过前期对本单元的学习,对于本单元的科学学习已有一定的科学认知基础。三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经验基础和团队意识,对待科学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强。本次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在学生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尤其是动脑动手能力方面加强培养,引导从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由表面的感性认知积极上升到理性分析思考,根据前期关于太阳和影子的科学学习,联系有关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日晷加以认知,指导学生学会进行设计制作模型进行科学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等科学学习能力,进而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教学目标1、知道日晷是根据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进行计时的一种仪器。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利用材料制作日晷模型;会使用日晷模型计时。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制作日晷模型、使用日晷模型计时表现出探究兴趣。4、了解日晷对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教学重点学生观察认识日晷,学习日晷计时的科学方法并进行制作日晷模型的科学学习活动。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认识日晷,学习日晷计时的科学方法并进行制作日晷模型的科学学习活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评价表、日晷模型。教学过程二次备课[PPT2出示]教师营造学习氛围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交流:现在是什么时间?人们在没有钟表的情况下又是如何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呢?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在自己日常生活中通过太阳确定时间的事例。如看太阳的位置、看阳光下物体影子推算现在的时间等。二、学习新课[PPT3出示]出示课题(一)认识日晷。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日晷的实物模型和相关图片观察。[PPT4出示]教师出示日晷模型和日晷的图片,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观察学习活动。教师适时参与指导,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了解日晷的构造——晷面和晷针以及相关特点;测量日晷各部分的尺寸、角度等数据。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简单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到日晷由底座、晷面、晷针构成,晷针垂直于晷面,晷面倾斜,与地平面夹角等于当地纬度。日晷的计时科学道理是人们根据晷针在阳光下的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变化而计时的。[PPT5、6出示]教师进一步出示形式多样的日晷图片,丰富学生认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日晷的科学道理。[PPT7出示](二)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日晷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收集到关于日晷的相关资料,设计自己要制作的日晷。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设计学习活动,进而引导学生开展交流讨论,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进而使自己的设计作品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再动手进行小组合作制作日晷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做到按照学生事先动脑思考的设计后动手,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和小木棍避免戳伤。[PPT8出示]教师指导学生在校园中摆放自己小组制作日晷模型,学习使用日晷模型进行计时。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调节日晷的晷面角度,晷针影子指向正确的刻度。如“现在是上午十点钟,晷针影子应该在哪给正确刻度呢?”在此基础上,学习利用其他时间测试日晷的正确性。“预测一下,中午十二点的时间时,晷针的影子应该在什么位置呢?”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PPT9出示]三、拓展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古代其他计时的方法。教师与学生进一步积极交流:在没有钟表的古代,人们除了用日晷可以计时之外,还有哪些计时的方法呢?[PPT10出示]教师与学生交流古人计时方法的变迁,适时出示水钟、漏刻这些古人计时工具,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PPT11出示]提出拓展主题:到科技馆或博物馆进一步了解古人的计时工具,了解这些计时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计时原理。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课后学习活动。板书设计日晷 晷面晷针特点制作材料课堂作业设计结合课堂探究完成报告或本课手册内容教学反思课题:4、怎样加快溶解授课年级三年级授课教师孙丽和主备课教师孙丽和教材分析《怎样加快溶解》是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混合与分离》里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探寻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准备活动:教科书呈现了问题:“往汤里加食盐,人们往往会用勺子搅一搅,为什么这样做呢?”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搅拌与溶解的关系,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教科书还呈现了粗盐、细盐、冰糖等材料包,目的是让学生提前准备探究活动需要的材料。第二部分探究活动: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猜测加快溶解的方法,并通过对比实验验证猜想,总结出加快溶解的方法:搅拌、加热、将食盐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接着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习的加快溶解的方法,来比一比,谁能让冰糖在水中溶解得更快。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探究所得,参与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找一找生活中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目的是通过寻找生活中加快物质溶解的实例及方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快溶解方法的认识。学情分析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有一些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比较零散的,在前面的实验中也用到过搅拌的方法。学生对如何加快溶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平时喝白糖水,冲奶粉等都会用筷子搅一搅。但学生对对比实验这一证明各种猜想的的探究方法比较陌生,学生初次接触这样的的探究方法,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是本节课需要引领学生探究并掌握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目标1、知道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来探究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并在探究过程中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 3、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4、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教学重点知道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教学难点在教师引导下,能够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来探究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并在探究过程中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同样大小的烧杯2个、热水、冷水、粗盐、细盐、玻璃棒、小锤、秒表等。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实验引课,激发兴趣 教师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里面装有同样多的水,分别放入等量的颗粒大小相同的粗盐、向学生提出何题:“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怎样使溶解较慢的食盐溶解得快起来呢?”教师待学生充分思考后,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探究过程 (一)大胆猜想,寻找方法。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一下用什么方法能加快食盐的溶解,并说出猜测的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热水 快 慢常温水搅拌 不搅拌研碎 不研碎 (二)积极动脑,设计方案。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不少。这几种办法真的能加快食盐的溶解吗?(在板书的两组箭头上加上问号)。光靠猜测是不行的,下一步我们应该怎么做? 师:在动手验证之前,请同学们发挥小组的力量,在小组内讨论下:你们想用实验验证种方法?如何验证?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你们的实验方案?(学生汇报。) 实验过程中,教师可提示学生要用相同的烧杯,相同的水量,颗粒大小相同的食盐,同时放人水中,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对比实验时,每种实验方法都只能改变个条件。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并课件展示探究技能: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 (三)领取材料,动手实验。 师: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很周密,可操作性强。接下来同学们就该动手实验了,在做实验之前请看一下老师带来的温馨提示。(大屏幕展示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师: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领取你们所需要的材料。组内要分工明确,记录员做好记。(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四)小组汇报,得出结论。 师:请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要求各组汇报时要说明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倾听,有不同发现的可以进行补充。 学生3种方法汇报完成后,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这3种方法都能加快食盐的溶解(板书总结:搅拌加热、将食盐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五)多种研究方法并用,加快冰糖的溶解。 师:同学们在研究食盐溶解快慢的活动中表现非常出色。为了放松一下,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个比赛吧!比一比,看谁能让冰糖在水中溶解得更快?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做? (学生讨论、汇报。师生共同制订比赛规则。) 师:比赛规则我们都明白了,现在开始比赛。(比赛开始,记录员记录。) 教师让最快完成组的介绍成功经验,并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记录单,使其明白可使用各种加快溶解方法,比只用一种方法要溶解得更快。 (六)回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谁来跟同学们分享下你的收获?(学生谈收获) 三、拓展活动 师: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请同学们课下继续寻找生活中加快物质溶解的实例,想想这些都采用了哪些加快溶解的方法。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板书设计4怎样加快溶解 热水 常温水 搅拌 不搅拌 研碎 不研碎 快 慢课堂作业设计结合课堂探究完成报告或本课手册内容教学反思课题:5、谁在水中溶解得多授课年级三年级授课教师孙丽和主备课教师孙丽和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向一杯水中不断加食盐,食盐能一直溶解吗?食盐是厨房常见的材料,学生对它们非常熟悉,对食盐的溶解有一定了解。所以本环节选取食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知道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具有一定的限度。第二部分: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食盐和小苏打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物品,而且比较相似。在两个装同样多水的玻璃杯中,把食盐和小苏打一份一份地分别加入并搅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教科书用文字和插图对如何把食盐和小苏打分成等份,如何加入食盐和小苏打,什么时候进行记录作了提示。实验是用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很多固体物质都可以溶解于水,至于能溶解多少,溶解能力的大小并没有认识;对比实验,学生没接触过,如何使对比过程公平,需要引导。教学目标1、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溶解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乐于运用多种物质探究它们分别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4、愿意了解溶解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教学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食盐、小苏打、天平、砝码、烧杯、玻璃棒、课件、记录单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实验导入,引发思考 1.[PPT 1 出示]图片展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同时教师演示:取出一个盛有50毫升水的烧杯,把一小勺食盐放入水中,食盐会怎样? 2.聚焦话题:如果继续加食盐,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在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 3. [PPT 2 出示]出示食盐图片和小苏打图片,指导学生准备食盐、小苏打等实验材料。4.引出课题:关于溶解的秘密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二、设计实验,自主探究 活动一:向一杯水中不断加食盐,食盐能一直溶解吗?1. [PPT 3 出示]小组讨论提示。 2. [PPT4 出示]任务要求:先将食盐分成若干小份,每次加一份,搅拌,等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持续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也可以用小药勺取盐,用塑料尺子把勺子里的盐刮平,一平勺一平勺地加食盐,等第一平勺完全溶解后,才能加第二平勺,持续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3. [PPT5 出示]出示研究计划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按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及时评价学生,适时引导。 5. [PPT6 出示]出示各组实验结果统计表,老师把各组数据输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二)在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1. [PPT7 出示]出示小组讨论要求:这个实验怎样做才比较公平? 2. [PPT8 出示]师生共同得出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 a.两杯水必须要一样多; b.每次分别加入两个水杯中的食盐和小苏打要同样多; c.要同时用搅拌棒进行搅拌; d.要等加进去的第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后,才能加第二份。 e.直到食盐和小苏打都不能再溶解了,再进行记录比较。3. [PPT9 出示]出示称取同样多的食盐和小苏打的实验步骤: 第一步,首先大家用镊子把游码移到最左边,我们称为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第二步,用镊子把游码的左边缘移到3克标度处;第三步,左边托盘放入适量的食盐,观察指针是否在正中央,如果指针偏左,那就说明左边重,要拿掉一些食盐;如果指针偏向右边,那就说明右边重,要再放入一些食盐,经过调整,直到指针指向正中央红色刻度线。这样,我们就称量出了3克的食盐。 教师指导学生称取3克食盐和3克小苏打各8包。4. [PPT10 出示]出示实验计划(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2)小组汇报实验现象,总结得出实验结论。5. [PPT11 出示]研究结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三、创新实践,拓展延伸 1. [PPT12出示]提出活动指向:水加热后,能溶解更多小苏打吗?明确:水温升高,小苏打溶解的更多。 2. 思考:溶解力受哪些因素影响?3. 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做白糖和食盐在水里溶解的对比实验,看看谁在水里的溶解得多。四、教师总结板书设计5. 谁在水中溶解得多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水量统一 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 直到不能溶解为止课堂作业设计教学反思课题:6、把它们分离授课年级三年级授课教师孙丽和主备课教师孙丽和教材分析本节课根据教材中学生提出如何分离混合物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让学生亲历分离混合物的探究活动,了解生活中人们按需要用各种方法分离混合物。 教材安排了两个分离混合物的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分离铁屑和木屑。目的是启发学生根据木屑和铁屑的不同特征、性能,发现分离木屑和铁屑的不同方法。第二个探究活动是分离沙子和白糖。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白糖在水中能够溶解,沙子在水中能够沉淀,分离出沙子;然后利用加热蒸发掉糖水中的水分的方法分离出白糖。 本课设计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体验分离混合物的方法,逐步掌握不同混合物用不同的方法分离。学生们了解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指导和影响,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分离物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简单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但不能根据混合物自身的特点选择多种分离方法。三年级的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深厚的学习兴趣,对未知事物有很强的探究欲望,在老师引导下能自行完成探究活动。教学目标1.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分离两种混合的物体,如分离沙子和白糖(食盐),铁屑和木屑等。 2.在教师引导下,会根据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并使用多种方法分离混合物。3.在独立进行分离混合物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到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会根据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并使用多种方法分离混合物。教学难点分离沙子和白糖。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1 份食盐、1 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 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 根玻璃棒、一杯清水、一块石棉网、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放大镜、一张咖啡过滤袋、一个漏斗、一个铁架台、一个烧杯。 教师准备:过滤过程微视频、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提出猪测,趣味导入:1.教师出示一个神秘的袋,提出问题:同学们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里面的东西? (学生说出用鼻子闻、用手摸、摇摇等方法。) 2.教师请同学们拿出1号材料袋(内含木屑与铁屑混合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判断 (学生汇报交流,用手换、借用工具等方法进行判断。) 3. 师评价并揭示课题:今天老师给带来的是木屑和铁屑的混合物,下面我们来一起探究怎样“把它们分离”(板书课题)。 二、科学探索:(预设20分钟) (一)分离铁屑和木屑实验。1.师:请同学们观察木屑和铁屑,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点。2.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分离木屑和铁屑的实验方案。 (学生根据木屑和铁屑的特点,提出分离混合物体的方法,并说明理由。如:利用铁屑能磁铁吸的特点,利用木屑在水中是浮的、铁屑在水中是沉的特点。) 3.教师板书学生方案,引导全班学生思考:哪个办法更简单,更快捷?下面请同学们制订方案进行验证。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并指导。) 4.交流汇报。 5.师评价并总结:磁铁可以吸引铁,因此磁铁把铁屑吸引了起来,使木屑留在了盘子里。 (二)分离沙子和白糖(食盐)实验。 1.初步了解食盐和沙子的特点:食盐和沙有什么特点呢? 每组领取食盐和沙,集体交流讨论食盐和沙子的特点,并完成活动手册。 2. 根据食盐和沙的特点你会怎么样来分离? (引导学生根据食盐和沙不同特点来设计方法/把食盐和沙放入水中会有什么不同现象?) 3. 方案一:教师演示将食盐和沙混合物倒入装有水的烧杯,并搅拌溶解食盐。 方案二:学生领取装清水的烧杯,把食盐和沙倒入搅拌溶解食盐。 4. 展示烧杯,食盐哪里去了?可以怎样将沙和盐水分开?方案一:5.出示过滤装置,并课件学习过滤操作。6.学生进行过滤操作分离沙和盐水? 7.怎样将食盐和水分离?(把水蒸发了) 8.展示蒸发装置,并学习操作规程。 9.学生进行蒸发实验,分离食盐和水。方案二:5.出示过滤装置,并课件学习过滤操作。 6.食盐怎么从水中分离出来呢? 7.提供蒸发装置,学习操作要求。 8.学生实验操作,先进行过滤实验分离沙和盐水。9.用过滤装置换取蒸发装置分离食盐和水。10.整理器材放回原处,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1.蒸发获得的食盐是混合时的食盐吗?引导分析蒸发获得的食盐和原来食盐之间的异同。2. 水再分离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利用一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的特点可以分离一些物质。) 3. 食盐和沙混合后是怎么分离的?追问水到哪里去了?(利用物质之间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离)4.在分离食盐和沙的食盐过程中你还有发现?四、总结所得: 在水中,白糖(食盐)容易溶解,沙子不容易溶解。把它们倒人盛有水的绕杯中,白糖(食盐)会溶解在水中,而沙子没有溶解沉人水底。待白糖(食盐)完全溶解,把白糖(食盐)水倒人另个烧杯,便能分离出沙子:再加热糖(盐)水,水分快速蒸发,糖(盐)便会从糖(盐)水中分离出来了。 五、课后拓展: 1、教师课件出示生活中的问题,师: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教师提出问题:老师在家做米饭时,发现大米里混有沙子。根据今天学到知识,我们可以怎样把里面的沙子分离出来?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分离沙子和大米的方法和步骤。教师及时评价指导。 3、出示:用渔网捞鱼、用筛子分离豆子和沙子、用扬场机分离麦粒和麦糠的图片,让学生分别描述它们是分离的方法。 4、教师总结:科技改变生活,智慧开启未来。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科学的思维探究问题能收获很多科学知识。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在生活中寻找分离混合物体的实例和方法。板书设计6、把它们分离食盐 能溶解在水中 过滤 蒸发 沙 不能溶解在水中课堂作业设计教学反思课题:7、玻璃授课年级三年级授课教师孙丽和主备课教师孙丽和教材分析《玻璃》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材料》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以玻璃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玻璃等透明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会利用材料的优点进行合理的加工与制作,可以针对材料的缺点改进材料的特性,从而体会到我们可以更好地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透过玻璃窗,夜晚能观看星星,清晨能享受阳光”引发学生思考:这是利用了玻璃的什么特点呢?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知道普通玻璃有透明、易碎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自由探究,用自己的方法了解玻璃还有什么特点,同时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在观察中不要让玻璃伤到手;在了解了一般的玻璃有透明的特点以后,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玻璃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的玻璃透明程度不同。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性的玻璃用在不同的用途上。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认识了玻璃的特点基础上,观察并记录其他透明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认识到透明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本课通过观察、对比等活动,让学生知道玻璃的一些特点,特别是认识到不同的玻璃性能不同,透明程度也不同,人们根据需要对玻璃进行改进,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学情分析低年级已经会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认识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本课是在此基础上,以玻璃为切入点,研究材料的性能,特别是材料的透明程度。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透明材料的用途,观察到不同的场合用到的材料性能不同,知道人们针对材料的优缺点对材料进行改进。教学目标1.知道普通玻璃有透明、易碎等特点。2.知道不同的玻璃透明程度不一样。3.了解玻璃在生活中的应用。 4.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设计探究玻璃特点的简单实验方案。5.能选择恰当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研究。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等活动认识玻璃和性能,知道玻璃等透明材料的用途。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等活动认识玻璃和性能,知道玻璃等透明材料的用途。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留心观察生活中哪里用到了玻璃,各有什么特点。教师准备:课件,透明程度不同的玻璃片。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PPT 3、4 出示](用课件呈现图片)窗户密封材料的转变:从纸糊的窗户到玻璃窗。 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身边用的材料也在发生变化。 2.现在窗子的密封材料使用的是什么? [PPT 5 出示]师小结,导出课题:玻璃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材料,今天我们来研究——玻璃(板书课题玻璃)。二、探究新知 [PPT 6 出示](一)探究玻璃的特点。猜想与假设。 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你认为玻璃可能具有什么特点?生:比较容易破碎。生:玻璃是透明的。 …… 教师随机板书:易碎、透明……设计方案。 [PPT 7 出示]师:玻璃是否真的具有大家说的这些特点呢?我们需要想办法进行验证,老师准备的材料有:玻璃、木锤、塑料袋、书本、玻璃杯等,现在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各小组设计方案。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实验方案。师:你们想验证玻璃的哪个特点?需要什么材料呢? 生:我们小组想研究玻璃易碎的特点,需要的材料有:木锤、玻璃、塑料袋。师:具体怎样做呢?生:扔到地上看看是否摔碎?师:危险,容易伤到自己。 生:把玻璃装在塑料袋里,用小锤子砸。师:做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玻璃碎片伤到自己。师:有没有保护措施? 生:我们可以在玻璃的外面套一个塑料袋,这样砸碎的玻璃就不会崩出来。师:是个好办法! 师:你们还想研究玻璃的什么特点?生:我们想研究玻璃透明的特点。师:选择什么实验材料呢?生:玻璃片和书本。师:具体怎样做呢? 生:我们透过玻璃观看周围物体、书本上的字,看看是否能看清楚?师:如果能看清楚,说明玻璃具有什么特点?生:透明。 师:如果透过玻璃看不清楚景物或书本,说明什么?生:如果看不清楚,说明玻璃透明性不好。师:大家认为他们的方案可行吗?生:可行。 师:一会儿可以试一试。 …… 4.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老师参与指导。5.展示交流。 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生:把玻璃装在塑料袋里,用小锤子砸,发现玻璃碎了。生:透过玻璃看书本上的字,能看得很清楚。 …… 师:由此得到什么结论? …… 6.师生总结:我们常见的玻璃一般具有易碎、透明的特点。 [PPT 8 出示](二)探究不同玻璃的透明程度。1.刚才我们研究玻璃的特点,用的是最普通的玻璃(出示PPT:平板玻璃)。其实生活中的玻璃还有很多种,一起来看。 [PPT 9 出示](课件展示:玻璃分类 平板玻璃、磨砂玻璃、压花玻璃、夹丝玻璃、钢化玻璃) 2.不同的玻璃,它们的透明程度一样吗? 老师出示实验材料:大小、厚度相同的平板玻璃、磨砂玻璃、压花玻璃。(1)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玻璃的透明程度都一样呢?怎样验证不同玻璃的透明程度呢? 生:用不同的玻璃片,透过玻璃片看书上的字,以此来验证玻璃的透明程度是否一样。 (2)小组探究,老师参与指导。(3)汇报总结: 厚度相同的玻璃中,平板玻璃的透明程度最高;磨砂玻璃、压花玻璃的透明度不高。 三、巩固应用,拓展创新板书设计7、玻璃特点:易碎、透明课堂作业设计教学反思课题:8、纸授课年级三年级授课教师孙丽和主备课教师孙丽和教材分析《纸》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材料》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主要以纸为载体,让学生采用各种方法探究纸的秘密,通过对不同纸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经历科学比较的过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用到纸。你了解纸吗?”激发学生思考。第二部分活动过程。从生活中认识的纸入手,通过辩认各种各样的纸,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不同的纸有不同的性能,也激发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认识更多的纸。然后引发问题:不同的纸分别有哪些性能?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纸的吸水能力、结实程度等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最后通过对纸质品的认识,知道不同性能的纸用途不同,知道生活中哪里用到纸,了解纸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纸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纸的发明,查阅宣纸为被称为“纸寿千年”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我国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富有创造力的。 比较是区分事物的科学方法,没有比较就无法准确地鉴别事物。比较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探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就是通过各种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知道纸的一些性能,同时也认识到不同性能的纸有不同的用途。学情分析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会用简单的对比方法研究问题,并会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在低年级学生已经学会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并能辨别身边的不同物体。本节课中学生进一步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用耳朵听等多种方法来观察纸的特点,在探究过程中了解纸的不同性能。教学目标1.知道不同的纸具有不同的特点。2.知道不同性能的纸的用途。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比较不同的纸的吸水能力的实验。4.能运用感官观察并描述纸的特点5.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研究纸的性能,体会创新的乐趣。6.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通过比较认识纸的性能,知道不同的纸的用途。教学难点通过比较认识纸的性能,知道不同的纸的用途。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准备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和不同的纸制品。教师准备:课件。相同长度、相同宽度的各种纸条、水槽、木板等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谜语导入: [PPT 3 出示]出示谜语:四角方方,薄面白净。传播知识,它打先锋。二、活动过程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纸。1.在生活中你认识哪些不同种类的纸?分别有什么特点? [PPT 4 出示]出示教科书上的图,提问:这些纸你认识吗?这些纸有什么特点?(二)不同的纸分别有哪些性能?1.观察带来的纸,你认为它们有哪些性能?(1)小组内讨论研究纸的性能的方法。 [PPT 5 出示]出示温馨小提示,指导学生观察。(2)用设计的方法进行研究。 [PPT 6 出示]出示记录表格,提示学生边观察边记录。 (3)汇报现象,得出结论:不同的纸有不同的性能,有的纸柔软,有的纸硬;有的纸透光性好,有的纸透光性差;有的纸适合写字,而有的纸不适合写字;有的纸结实,不容易撕开,有的纸不结实;有的纸吸水性好,有的纸吸水性差等等。2.测试不同的纸的吸水能力:我们测试一下不同的纸的吸水能力,可以按照吸水程度给纸排序。 (1)小组内设计方案。 [PPT 7 出示]出示教科书上的测试不同纸的吸水能力实验图,指导学生设计方案。(2)汇报方案,互相补充,并讨论注意事项。(3)[PPT 8 出示]出示温馨提示,指导实验。 (4)学生实验,做记录,同时根据观察到的纸的性能,给纸排队。 [PPT 9 出示]出示给纸排队记录表。(5)汇报交流,师生小结。(三)不同性能的纸各有哪些用途? (1)想一想,吸水性能好的纸可以用来做什么?比较光滑的纸可以做什么?瓦楞纸可以用来做什么?分别有什么好处? [PPT 10 和PPT 11出示]出示各种纸制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性能纸的用途,认识纸的重要性。 (2)了解纸的来源,使学生知道节约纸就是节约能源,使学生树立节约用纸的意识。 [PPT 12、PPT 13、PPT 14出示]出示资料,使学生了解造纸用到的原料和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纸资源的宝贵。 (3)[PPT 15、16 出示]出示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了解我国造纸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我国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富有创造力的。 三、拓展活动[PPT 17 出示]出示课下活动内容:查阅资料,了解宣纸为什么有“纸寿千年”之誉。板书设计8 纸 性能:软硬、结实程度、吸水能力 用途:不同性能的纸用途不同课堂作业设计教学反思课题:9、多变的纸授课年级三年级授课教师孙丽和主备课教师孙丽和教材分析《多变的纸》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课从玩纸游戏中,让学生发现玩纸的过程中发现纸的形状或大小等发生的变化,构成纸的物质没有变化,从而知道生活中的有些物体形状或大小等发生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诶有变化。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常见的变化,但不能根据这些变化总结变化的特点。三年级的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深厚的学习兴趣,对未知事物有很强的探究欲望,在老师引导下能自行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物体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物质是形成物体的基础。
2.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物体是一个实物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科学探究目标:
1.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挤压、纸被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2.在教师引导下,能设计实验,探究物体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是否发生改变。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物质变化的探究兴趣。2.培养主动与他人协作的精神,树立用科学的思想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根据物质变化总结出有些物体的形状与大小等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教学难点根据物质变化总结出有些物体的形状与大小等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手电筒、橡皮、细绳、白纸等。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1.[PPT3出示]教师课件展示多幅折纸作品,有可爱的小青蛙、美丽的折纸花、各种各样的纸飞机……2.教师提出问题:它们都是用什么做成的?3.师生总结:它们都是用纸制作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纸的变化。二、活动过程(一)做一做,观察纸发生了哪些变化。1.[PPT4出示]折纸飞机,观察纸的变化。(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折纸飞机的方法。(2)学生动手折纸飞机。(3)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在折纸飞机的过程中,纸发生了哪些变化。(4)教师总结:在折纸飞机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发生了变化。2.通过自由玩纸的实验,探究纸的形状和大小发生改变,但构成纸的物质没有改变。(1)教师激发学生兴趣,拓展纸的玩法。(2)[PPT5出示]学生动手做一做,做好记录。(3)观察思考,在玩的过程中,纸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没有改变。(4)教师总结:在玩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但构成纸的物质本身没有改变。(二)说一说,哪些物体变化后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1.[PPT6出示]教师出示彩泥和泥塑、玻璃和玻璃碎片、蜡烛块和融化的蜡油等几组图片,指导学生对比观察它们的变化。2.学生交流、汇报。重点指导蜡融化、水和冰的变化。3.[PPT7出示]拓展生活中的现象。4.师生总结:有些物体的形状、大小或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三)试一试,探究物体变化后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1.[PPT8出示]教师出示皮筋、易拉罐、铁丝等图片,指导学生先观察它们特点。2.学生小组讨论方案,这些物体可以发生哪些变化?3.[PPT9出示]动手验证,做记录。4.学生汇报。5.教师适时评价、补充。6.教师出示更多生活中物体变化后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的例子及应用。三、拓展活动1.[PPT10出示]提出活动指向:了解面粉做出面塑后,构成面粉的物质没有变化,只是形状等发生了变化。2.观察面粉和面塑的特点。3.动手做面塑,进一步体会面粉做出面塑后,构成面粉的物质没有变化,只是形状等发生了变化。板书设计9多变的纸纸的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变化构成纸的物质没有变化课堂作业设计结合课堂探究完成报告或本课手册内容教学反思课题:10、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授课年级三年级授课教师孙丽和主备课教师孙丽和教材分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材料》单元的第四课时。从古至今,材料与我们的生活都密切相关,无论是我们的衣食住行,还是生产制造,材料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教学主要是在学生能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基础上,了解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并认识新型材料及新型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利用身边的事例,引发学生去思考“生活中一些常见材料来自哪儿”的问题,为课堂研究做好铺垫。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首先引导学生从来源上对这些材料进行交流,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出处,知道从材料的来源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可将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大类;然后通过对比观察、交流,不仅使学生了解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还可以认识到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再利用石墨烯材料的话题,引出了新型材料的概念;最后通过资料了解新型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新型材料的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方便和舒适。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课下继续寻找生活中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进一步了解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材料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材料的重要性。本课以给材料分类为载体,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学生交流、处理信息,使学生充分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并认识到人们在使用天然材料的同时,也开始大量使用人造材料,同时也发明了很多具有新的功能的新型材料,这些新型材料有了新的功能,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学情分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材料》中的最后一课,学生已经经过了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对于学习科学有了一定的基础。在低年级,学生不仅学会了辨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也掌握了用看、闻、摸、听等方法认识石头、布料、塑料、金属等材料的特点,另外还通过区分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物和人造物来认识了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组成,建立了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这两个类概念。本课的学习,主要使学生会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在中、低年级的基础上去了解人工世界中不断出现的新材料,如纳米材料、合金材料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2.了解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能根据材料的来源,将材料进行分类。2.能搜集有关新材料的资料。3.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2.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2.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用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3.了解人类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学重点通过比较认识纸的性能,知道不同的纸的用途。教学难点通过比较认识纸的性能,知道不同的纸的用途。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1.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玻璃和纸这两种材料,用玻璃和纸制成了很多物品。生活中的物品很多,你知道有哪些?这些物品各是用什么材料做的?2.[PPT3出示](用课件呈现记录表)学生分组填一填(或说一说),然后汇报。3.物品是由材料组成的,材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离不开材料。那么。生活中的这些材料又是从哪里来的?二、活动过程活动一:生活中的材料是从哪里获取的?1.[PPT4出示](出示沙子、木材、水泥、棉花、羊毛、人造革、玻璃、纸的图片)它们是从哪里来的?让学生说一说。2.我们如果把这些材料按来源进行分类,应该怎样分?3.学生分类后汇报。4.[PPT5出示]教师小结:这些材料按来源进行分类,大体分为两类:棉花、木材、羊毛、沙子等取自大自然,经过简单加工就可以利用,属于天然材料;人造革、玻璃、水泥等材料是人工制造的,属于人造材料。5.[PPT6出示]各小组按我们刚才学到的分类方法给生活中的材料分类。用“√”标出天然材料,用“○”标出人造材料。6.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材料,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活动二:材料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1.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又认识了更多的材料,知道了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它们和我们的生活又有哪些关系呢?[PPT7出示]请学生根据学习单引领小组交流探究。(学习单上有示范,玻璃属于人造材料,玻璃可以做成杯子,奶瓶,窗户,门,眼镜等等,这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照样子再讨论其他的,可以针对一两个例子详细讨论。)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交流成果,老师针对性引导评价。2.根据刚才的交流,你想说什么?学生:材料和我们生活密不可分。我们不仅需要天然材料,人造材料也必不可少……动三:认识新型材料,了解新型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PPT9出示]生活中除了这些常见的材料外,人们根据需求,又发明制造了一些新型的人工合成材料,比如石墨烯,你知道它的作用吗?[PPT10、11出示]师用课件展示石墨稀的资料。2.你还知道哪些人工合成新型材料?这些新型材料都有哪些用途?(学生根据课前的调查小祖交流。)学生说一说。[PPT12、13、14出示]教师出示视频资料补充,如耐火纸,陶瓷外衣,神奇的纳米材料,记忆合金等新材料的优点以及应用。3.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材料有了新的认识,为什么要用人造材料代替天然材料?请同学们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小结:现在传统材料已经很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传统材料进行了改进,因此出现了很多新型材料,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大便利。4.学习了这么多,我们来做个小练习,比一比谁最棒。完成活动手册相应练习。针对性评价。5.各种材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我们应当怎样利用材料呢?学生:合理利用,节约、不浪费。三、拓展活动。这节课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交流也很积极,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探究,完成一下课外学习:(1)[PPT15出示]继续寻找: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用天然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用人造材料制成的。(2)思考:过度使用人造材料会怎样,和家长交流。板书设计10.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材料按来源分天然材料:人造材料:木材、棉花、羊毛等直接取自大自然玻璃、水泥、人造革等由人工合成新型材料:石墨稀、耐火纸、陶瓷外衣、纳米材料等课堂作业设计结合课堂探究完成报告或本课手册内容教学反思课题:11、植物的花授课年级三年级授课教师孙丽和主备课教师孙丽和教材分析《植物的花》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繁殖》单元的第一课时。在上个学期,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植物的生活》,认识理解了植物的组成、植物根的作用、茎的作用、叶的蒸腾作用,而本学期是上一学期的延续,继续学习花的构造及分类、果实的形成、植物的分身术,从而使学生对植物的各个器官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本节通过开展系列探究活动,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各样的花,研究各种花的构造,根据花的构造进行分类,认识花各部分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问题:我们周围有形态不同、颜色各异的花朵,它们有哪些相同的部分?准备桃花等材料课上进行探究。第二部分活动过程,①认识花的构造。通过解剖花朵,认识花的构造,从而根据花的构造进行分类,在解剖过程中,还要掌握镊子的使用方法和解剖花的顺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比较能力。②了解花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通过体验活动,认识萼片可以保护未开的花朵,花瓣可以吸引昆虫传粉,雄蕊可以产生花粉,雌蕊可以接受花粉,孕育果实。通过图片呈现了虫媒花、风媒花、鸟媒花三种花的传粉方式。让学生感受由于花的不同,会通过不同的方式传粉。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人工授粉的相关知识。开拓视野,丰富认识。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植物的兴趣很高,生活中所见到的的植物也相对较多,所以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植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常见植物花的构造;了解植物的花各部分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两类。能力目标:能用简单地工具(放大镜、镊子、小刀等)对植物的花进行细致的观察、解剖,并能用图表和文字表达观察结果;能根据植物花的特点给花分类;学习制作植物花朵标本。情感目标: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敢于交流;能从欣赏花的过程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花朵,受到美的陶冶。教学重点通过解剖、观察花,使学生知道花的构造,并能按构造给花分类。教学难点:解剖花的过程。教学难点通过解剖、观察花,使学生知道花的构造,并能按构造给花分类。教学难点:解剖花的过程。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杜鹃花、月季花、百合花、黄瓜花、放大镜、小刀、镊子、实验报告单。教学过程二次备课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马上就到了,有一位小朋友要来祝贺大家。看,他是谁?(出示课件青青图片,学生一起回答)师:对!他是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吉祥物——青青。他在邀请我们到世园会去游览呢。哪位同学去过世园会了?跟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发言)教师总结:世园会是世界各国奇花异草的聚会,到处是花的海洋,仅一条鲜花大道就有公里长,800万盆鲜花在半年的会展期间不断开放,真是美不胜收。那么,作为东道主的你想不想学习一些关于花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当好东道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植物的花。(板书课题)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活动一:认识常见花,分组解剖实验1.师: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老师搜集了一些花的图片,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如果你认识他们,就请你大声地说出来。2.师:关于植物的花你想探究什么问题。(学生发言,提出问题,教师相应板书。)3.师: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可真多!这真让老师高兴!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弄明白这么多问题,我们本节课主要来研究花的结构,好吗?师:老师今天把其中的几种花带到了现场,大家看认识吗?(依次展示四种解剖用到的花)4.师:根据你的观察,你认为一朵花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生发言)那么,你说的是否正确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来亲自验证一下呢?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5.师:我们仅仅靠眼睛来观察,只能认识到花的外部样子,其实花的内部还有许多的秘密,要想知道花的内部秘密,我们今天还要学习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叫做:(板书:解剖)6.师:那么我们怎样来开解剖呢?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教师播放解剖演示视频,学生观看。提醒学生:认真听,仔细看,老师在解剖时用到了什么,解剖的顺序怎样?还要注意什么?7.师:看明白了吗?解剖时,用到了什么,要注意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8.教师课件出示:温馨提示,老师把同学们的回答整理了一下谁给大家来读一读。指名读课件温馨提示。温馨提示:(1)解剖时要按由外到里的顺序撕下各部分,解剖操作中要细心,不要损伤了被解剖部分,要把撕下的各部分分行、分类摆好、摆齐。并且填好表格。(2)镊子的使用方法:用大姆指和食指控制镊子的松紧,要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9.教师发放杜鹃花、月季花、百合花、黄瓜花和实验用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同位两人一组,分工合作,一人解剖,一人记录。)组织交流:实验记录表如何填写。10.学生分组解剖实验。教师播放歌曲《茉莉花》渲染气氛。(老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二:认识花的结构,给花分类师:同学们,都做完了吗?请收好实验工具。我们来交流一下吧。谁愿意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指名汇报的小组出两名代表到实物投影仪前展示汇报。师:还有那个组也解剖的这种花,你们的结果和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吗?请你来补充。教师相应进行评价。依次展示完四种花的解剖结果。教师粘贴于黑板上。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解剖了四种花,你有什么发现?能不能根据结构的不同来把它们分分类?这两种花是几部分?4.教师将各组解剖的记录表分类粘贴到黑板上。师:同学们,刚才通过自己的亲自实验,对花朵进行了细致的解剖,发现了花朵的秘密,这个秘密也就是花的结构。5.师:那么我们的发现和科学家们的发现是不是一样呢?课件出示桃花结构图示,教师边出示边让学生依次说出各部分的名称: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教师讲解花朵各部分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的名称及作用。6.师:如果我们再细分一下,会有更多的发现。雄蕊还可以分为花药和花丝两部分,花药就是刚才同学们说的有花粉的地方。雌蕊还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柱头、花柱、子房。7.师:现在我们来把花朵的结构名称写下来。板书:花萼、花冠、雄蕊、雌蕊。8.认识完全花、不完全花讲述:像月季花、杜鹃花这样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都有的花,我们给他们起个名字叫完全花,像百合、黄瓜花这样少了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教师课件展示总结:花的分类,在学生研究记录表边板书:不完全花;完全花三.巩固练习1.师:老师这里有一些花不知道他们属于完全花还是不完全花,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2教师课件出示各种花的图片,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订正。师补充说明:在不完全花中,只有雌蕊的花叫雌花;只有雄蕊的花叫雄花。雌花和雄花都叫做单性花。四、总结、拓展1.师:跟同学们一起上课真是太高兴了。你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怎么样?能谈谈自己的收获吗?生汇报。2.师:同学们,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有花卉品种,你知道我们青岛地区有哪些特有的植物花卉吗?指名回答。3.教师课件出示几种青岛地区的植物花卉:崂山百合、桔梗、青岛老鹳草的课件简介让学生欣赏。提醒学生保护珍稀植物的重要性。4.我发现同学们都非常喜欢鲜花,但是好花不常开,那么怎样做才能把你喜欢的鲜花永久的保留下来做纪念呢?生回答(照相、画画、摄影等)板书设计课堂作业设计结合课堂探究完成报告或本课手册内容教学反思课题:12、植物的果实授课年级三年级授课教师孙丽和主备课教师孙丽和教材分析雄蕊和雌蕊在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雄蕊和雌蕊有特殊的构造,使胚珠可以受精长成果实和种子。学情分析学生对开花和结果现象比较熟悉,但对果实特点和种子的传播知道得并不多,因此可采用多种方式,多媒体课件等,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学目标知道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2雄蕊和雌蕊在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雄蕊和雌蕊有特殊的构造,使胚珠可以受精长成果实和种子。3、保持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教学重点雄蕊和雌蕊的构造教学难点果实和种子形成的简略过程。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小刀、苹果、黄瓜、甜瓜、等果实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开花结果”这个词,开花与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来了解果实是怎样形成的。板书课题二研究果实的共同特征讨论实验方法。1从外形上找。2从内部找。 切开或剥开果实看一看,师生一起找出果实的共同特征。3师生共同总结:凡是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构造的都是果实。三研究果实是怎样形成的以苹果的果实形成过程为例进行研究1提出问题:那么花如何才能结出果实呢?学生观察图画进行猜想和假设2学生讨论交流。3播放课件:植物传粉受精的过程。4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a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b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c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d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5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是传粉?传粉都有哪些方式?花的哪些特点适合传粉?生阅读P35关于传粉的形式,并且自学植物受精图。请“小老师”讲解植物受精过程。请其他同学指正,并作出评价。6师补充说明:有些花靠蜜蜂、蝴蝶等昆虫在花间吸食花蜜时,把花粉传到柱头上。传粉后,花粉在雌蕊柱头上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里有精子。花粉管不断向下延伸,到达子房里的胚珠。花粉管前端破裂,放出精子。精子和胚珠里的卵细胞结合,这叫做受精。卵细胞和精子结合以后,子房不断膨大,形成果实;子房里的胚珠形成苹果子的种子。其他植物的果实,大致也是这样形成的。四、回顾总结1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很多问题,回顾一下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生回顾交流。 a位置不对,画在茎的中心。b有画横切面的,有画纵切面的,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巩固本节知识。自由活动: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从“我对研究活动的兴趣”、“我提出的问题”和“我的观察实验”三个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如果你对这节课非常感兴趣,提出的问题很多,对自己的观察非常满意,就在三颗星星里面打上“√”,如果一般在一颗星星里面打上“√” 师:现在谁来谈谈自己是如何评价的?为什么要这样评价?(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师做引导性提示。 [自我评价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各方面的表现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自己努力表现得更好。]五、拓展活动: 板书设计12.植物的果实自花传粉异花传粉传粉的媒介:昆虫和风课堂作业设计结合课堂探究完成报告或本课手册内课题:13、种子发芽了授课年级三年级授课教师孙丽和主备课教师孙丽和教材分析《种子发芽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繁殖》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课结合学生对植物的生长经验,认识种子的结构,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本课活动活动过程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活动准备,教材用一个问题引出,即“在适宜的条件下,一粒种子是怎样长成一株植物的?” 引导学生课前进行思考。并用材料包呈现了“浸泡后的玉米粒、花生米等种子”实验材料,意在引导学生课前提前将种子浸泡,为上课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是活动过程,其中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是观察植物种子的构造。引导学生借助工具对种子的结构进行细致观察,通过对比观察了解玉米种子和花生种子的结构特点,知道种子里面最重要的是胚;活动二是探究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假设种子发芽可能需要的条件,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研究,引导学生通过控制对比实验的变量和不变量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然后把种子种在花盆里,继续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的条件。活动三是交流我们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交流,尝试将观察到的现象做合理的解释。第三部分是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种花生覆盖地膜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知道覆盖地膜可以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从结构上来看,“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实验”“从实验中获得信息”三个活动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完整地构成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研究——收集信息——加工分析信息(解决问题)”一个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实验,部分学生已学会进行仔细的观察,也有部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缺乏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能力,所以我将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但探究能力有限,缺少持续观察的耐心,所以我将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知道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营养等条件。2.了解种子的构造。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2.能运用图表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能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耐心观察和记录的习惯。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珍爱生命,爱护植物。教学重点种子有胚根、胚芽。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教学难点实验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了解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刀、瓷盘、纱布、大豆、玉米、花生等种子等。教师准备:放大镜、镊子、课件、记录表等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引入课题[PPT3出示]有一首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农民伯伯种地也很有学问,那么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在春天播种呢?学生自由回答。[PPT4出示]小结:种子种在土壤里,找到合适的环境它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古朴的音韵》课件
- 《以变革迎接未来》课件
- 2024高铁车站建筑分包商协议范例
- 《公司KPI提取》课件
-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度售楼处物业设施设备维护保养合同2篇
- 科研设计行业安全管理工作总结
- 2024年鱼塘承包养殖产业链并购合同3篇
- 渔业养殖行业技术提升策略
- 《直流稳压》课件
- 《安的种子》幼儿故事
- 机械工程师笔试题目
- 实用卫生统计学题库(附参考答案)
-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 伤口敷料种类及作用-课件
-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课件
- 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自然情怀
- 减速机基础知识-课件
- 2023年小学生六年级毕业班评语
- 单位干部职工捐款情况统计表
- 环保设施安全风险告知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