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种族志视角下的课堂观察_第1页
课堂种族志视角下的课堂观察_第2页
课堂种族志视角下的课堂观察_第3页
课堂种族志视角下的课堂观察_第4页
课堂种族志视角下的课堂观察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种族志视角下的课堂观察

一课堂物种志的视角近年来,教育科学家的注册研究方法开始对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微观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一些教育人类学家和具有人类学知识背景的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运用教育人种志观察、记录和研究课堂教学,因而衍生出了“课堂人种志”这一研究术语及其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课堂人种志运用文化教育人类学的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法对课堂教学活动及其主体进行研究,以求真实、自然地认识、解释课堂文化共同体中主体的行为方式、实践意义、价值观念和交往模式等。课堂人种志作为课堂观察的一种视角,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探讨课堂人种志的视角在课堂观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意义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实施过程等。教育人种志研究秉承了文化人类学跨文化比较研究和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的精髓和原理,主张研究者长时间“蹲点”,深入研究的第一现场,同研究对象保持长期密切的联系。其要旨在于:通过直接的参与观察和深刻地理解、体验研究对象的心声,提供有关教育或教育情境的精确而全面的描述,从而为理解一些具体的问题提供相关信息。这些问题包括:语言与交流、角色与认同、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等等。教育人种志研究者应具备基本的文化观:1)文化整体观。它强调对某一文化进行全貌性的深入研究。从社会与文化、生物与生理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既关注现时的问题,也关照历史的因素;主张把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2)文化相对论。它强调文化的多元合理性,即文化无优劣之分。文化观念和社会习惯都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构成独特的“身份”。任何社会或文化只要能正常运作,就应被视为合理的。教育人类学与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法因关注少数族群、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而产生,起初非常关注文化不利儿童的学业成就、弱势群体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冲突与适应、多元文化的保存与传承等教育问题。发展至今天,其关注点几乎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部教育领域,并逐渐在微观领域(如学生亚文化、师生交往、课堂教学等)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优势和魅力。教育人种志的微观化,为教育人种志与课堂活动的结合提供了机会,并因此补充和发展了课堂观察的方法和手段。一种专门针对课堂活动过程的人种志开始在课堂教学观察与研究领域发挥作用。二教师的可能性:课堂观察方法的发展(一)观察方法,分为观察、观察、体验、体验等课堂观察是一种以教育教学研究和指导为基本目的的课堂研究活动。观察者通过深入课堂,凭耳听(教学内容、教学语言等)、眼观(课堂状况、教师体态、学生的参与程度等)、心感、脑思、手记等方法,借助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记录表、录音录像设备等),观察、了解、体验课堂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能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在开展课堂活动与教学实践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教育决策与测量评价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二)观察学生的特点,构建优秀生课堂、课堂活动和学习环境依据被观察对象,课堂观察可以分为教师观察和学生观察两类。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1)组织能力。包括组织教材的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其中,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是核心。2)注意的中心。观察教师在授课时是否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会不会因过多地关注“优秀生”而将“学困生”加以“边缘化”。3)教学机智。观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敏锐、快速地运用教学机智,能否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能否恰当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4)教学态度。观察教师能不能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热情而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5)教学境界。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生成人格是3种不同的教学境界。要观察教师是否在有意识地为达到更高的教学境界而努力。6)专业知识和能力。观察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传授能力。学生在课堂活动和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状态则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加以考察:1)参与状态。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全员参与以及参与的程度。2)交往特征。观察课堂上是否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氛围。3)思维状态。观察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以及这些问题和见解是否具有挑战性和独创性。4)情绪状态。观察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否自我控制和调节学习情绪。5)发展状态。观察学生是否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三)从“技术理性”到人本主义再从古典哲学的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活动伴随班级授课制的产生而产生。但是,最初的观察活动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观察和研究的特性,是一种随意性较大的观察活动,其观察方法主要是经验总结。仅运用一般意义上的“观察法”去研究课堂,“观察者的个人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感情色彩可能影响到观察对象的态度和行为,研究的偏差不易被察觉,从而影响观察结果解释的客观性”。自20世纪初以来,受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的影响,课堂观察方法以定量化、系统化、结构化的量化观察为主,心理科学的实验研究法也逐渐介入到课堂观察中来。在科学主义取向的教育科学工作者看来,课堂观察的方法和技术近于成熟。诚然,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指导下的课堂观察方法,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定量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度”产生怀疑,一种基于自然主义和解释科学的质的研究方法引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这也是库恩所谓的“范式转换”在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以课堂活动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研究,由科学主义(技术理性)范式向人本主义(解放理性)范式转换。质的研究方法的影响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观察和研究之中,它强调对课堂场景进行客观真实全面的文字描述,而不仅仅是利用观察工具对课堂行为进行人为的分割。这一方法论上的扩展为课堂观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就目前情形来看,课堂观察的方法非常丰富,定量与定性的方法趋于结合,优势互补,不断完善。5观察者要搜集课堂观察的真实数据与信息,发掘和阐释其背后的本质,就必须遵从人种志研究所倡导的“参与观察”“自然情境”“长期深入”“良性关系”等原则。三提供有效的研究参教育人种志研究与传统教育学中的定性研究并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人种志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不在于定性分析。教育人种志研究者应该具有深厚的人类学和教育学的专业理论基础。他必须通过田野工作的实地观察、访谈、问卷与分析等验证自己的假设,发现新问题,最终做出正确的判断、结论和建议,为理论构建和社会实践做出贡献。人种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研究对象的个人经验和生活方式作“解释性理解”或“体验”,这种理解或体验应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思,了解自己与研究对象达到“解释性理解”的机制和过程。除了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研究者还应了解自己是如何获得对研究对象意义的解释的,自己的参与或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理解对方的行为有什么作用或影响,自己对研究对象行为所做的解释是否确切等。此外,研究者还要拥有研究的理论框架,并依据自己的理论框架做出科学的解释和评价。这种解释和评价需建立在长期的、大量的参与观察的田野工作基础之上,而非经验性的主观臆测。就课堂人种志在课堂观察中的具体应用而言,观察者要参与到观察对象的相关场所的所有活动中去。其方法论的主要优势在于:1)通过长期深入的参与,缩短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和隔阂,深入地了解观察对象的真实情况。2)研究者通过遵循“离我远去”①的原则,“跳出”自身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藩篱。“离我远去”的人种志原则主张研究者要“离开”自己的文化一段时间。具体而言,研究者在运用人种志方法观察课堂教学活动时,不能以“想当然”的态度去理解和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有时,研究者的“想当然”与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截然相反。在课堂观察实践中,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有时会因观察者不能真正地“离我远去”而失真。笔者曾参与北京市某中学初二英语课堂教学的观摩。评课时,有专家指出:教师应该有完整的板书。虽然教师整节课讲的内容不少,但他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却很少。课后,笔者进行了追踪访谈,发现该班学生的听说能力完全达到了教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要求,并且有良好的笔记习惯和很强的笔记能力,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记录非常完整、清晰。任课教师也认为“在这种状况下还去追求板书的完整性,无非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变得更加有限”。四“远离我”的田野工作:对学生的记录的执行过程(一)良好关系的建立方法在开展课堂观察前,研究者首先要对课堂人种志研究进行设计:确定研究的主题、目的、对象、方法以及进程安排等。这与其他定性研究并无实质性的区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进入观察现场前,研究者还应掌握一些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关系的“诀窍”,要抱着谨慎、诚实、互动、虚心的学习态度。J·A·马克斯威尔(J.A.Maxwell)提出了协商研究关系的“4C”原则:关系(connections)、交流(communication)、礼貌(courtesy)、合作(cooperation)。“研究者进入研究现场通常靠的不是理论,而是研究者本人的机敏,特别是研究者本人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即兴的创造力以及应付突发事件的灵活性”。课堂人种志倡导研究者与教师、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式的“合作”与“信任”关系。研究者应通过一段时间的深入参与,融入到课堂之中,成为课堂活动的一员。(二)从课堂观察和观察效果的角度,全面、深入地记录课堂教学中的资料运用人种志方法获得信息和资料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问”,即问卷调查、访谈等;二是“观察”,即借助各种技巧或录像、录音进行观察。为了如实地揭示课堂教学行为的本来面貌,课堂人种志要求研究者作为班级成员进入课堂及有关情境,适应情境中的物质方面、关系方面以及情感方面的现实,并尽可能地避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进入研究现场开展田野工作的过程中,研究者应将先入之见、“自我文化”的衡量标准搁置一边,在“离我远去”的状态下,从日常生活的普通功能视角来思考课堂教学行为。换句话说,研究者要研究课堂中师生赋予自己行为的意义。为了探寻这种意义,研究者必须观察课堂互动,搜集各种纪实性材料,如备课笔记、教学日志等,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作为一种群体组织行为,课堂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从课堂观察中搜集资料具有相当的难度。课堂人种志强调“深入”和“细节”。观察者应首先对课堂内外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真实记录以反映独特的课堂文化。课堂人种志提倡综合应用描述法和叙事法记录有关课堂教学的资料。描述法要求真实、全面地记录客观现象,如借助录音、录像设备全程记录课堂教学活动。这主要是因为课堂活动过于庞杂,观察者很难及时地将信息储存在大脑之中。叙事性记录则倡导在观察课堂的同时对相关事件和行为做详细的文字记录①,并对观察到的现象做主观评价。人类学把这种描述称为“田野日志”或“田野笔记”。下文是某教师对课堂中的男女不平等现象所做的一段叙事性记录,它已具备教育人种志“田野日志”的某些特征。上课不久,老师指着黑板上课前准备的草图,向全班问道:“右图是否与y轴对称?”“是!”声音很一致,几乎没有异议。不过,若不是我们亲眼所见,几乎不敢相信这个班上还坐了那么多的女生,男生的声音完全盖住了女生的声音。时隔不久,老师又问了另一个问题:“在证明f(-x)=f(x)时,此时任取x,x是否一定为正数?”课堂上星星点点的是女生的声音,而男生似乎有点犹豫。在讲授新课的阶段,老师提出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时老师有意让女生来回答,女生也回答得很正确、清晰,男生反而不那么“热情”了。在最后的总结阶段,老师提出了一些有难度、有一些“陷阱”的题目,此时老师有意让男生来回答,一些粗心的男生纷纷上当,落入“陷阱”。老师就抓住这个机会纠正错误,给同学们明确了正确的方法。课堂人种志要求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详实、全面的记录和初步的整理。课堂观察活动结束后,研究者应立即逐字逐句地整理录音录像材料(包括观察对象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及时检查观察笔记是否完整,实物资料(如学生笔记副本、教师教学反思等)是否齐全。对原始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后,应为每一份资料编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编号系统(包括资料的类型、来源、序号以及收集资料的时间进度等)。(三)课堂种志调查和分析资料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经过初步整理的原始资料进行浓缩,通过各种不同的分析手段,将资料整理为一个有一定结构、条理和内在联系的意义系统。从时间上看,定性观察的资料收集过程与分析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观察者在记录资料的同时要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解释,并随时决定或调整资料收集的方向和程度。但在以课堂人种志为方法的课堂观察中,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很难同时进行,因此研究者应注意资料分析的及时性。同其他定性研究一样,课堂人种志也是对小样本的微观研究,其目的不是通过对样本的研究找到一个可以推广的普遍规律,而是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再现其本质,从而对处于类似情景中的人和事起到一种观照作用,并通过认同来推广。对搜集到的资料作解释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课堂中看起来无意识的、彼此分离的行为背后的习俗、文化和规则,发现现象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