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三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在浪漫型艺术里,当无限的心灵发现有限的物质不能完满地表现自己时,它就从物质世界退回它本身。诗歌是最高的浪漫型艺术,比绘画、音乐更多地脱离物质的束缚,反求于内的倾向尤为突出。中国古代诗学所谓“言志”“缘情”之说,都触及诗歌的这一特点。因而,“唐音”与“宋调”在反求于内方面,更主要表现为程度的不同,并非实质的区别。不过,唐诗人之心多为激情与想象,宋诗人之心多为理智与思索。如果说唐诗人的心灵世界是一条动荡的河流,那么宋诗人的壶中天地却是一片静穆的土壤。所以,后人评价说,“唐人诗主言情”“宋人诗主言理”(杨慎《升庵诗话》)。宋诗的理性精神是时代风尚的产物。科举策论之登场,儒学思想之复兴,政治意识之强化,理学派别之出现,使宋人形成根深蒂固的理性思维特征。宋代诗人无法超越时代的理性文化心态的制约,逐渐形成理智的、形而上的思维习惯。不光是理学家能从自然山水中悟出“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的道理,也不光是禅师能从蝇钻窗纸的现象中悟出“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的禅理,就是一般诗人,也往往以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由格物而入,由悟道而出,由感兴而入,由思辨而出,连宋代最提倡感兴、接近自然的诗人杨万里,也常常用形象述说哲理,显露出智心思考的痕迹。在诗歌理论方面,宋人拈出“理”这一重要概念,打出了“尚理”的旗帜,以“理”字作为创作的指南和批评的标尺。宋诗学中的“理”,大致可分为“天理”“事理”“物理”“文理”四种。所谓“天理”,是指宇宙的哲学精神,既包括本体论的实有,又包括宇宙论的创生活动。所谓“事理”包括伦理规范,历史规律、准则和生活常识等。比如,宋人特别注意道德理性对诗歌内容的制约,而李白这样具有浪漫情怀、叛逆性格的诗人,难免遭致宋人的不满。所谓“物理”,即客观事物的特性规律及其哲理性内涵。宋诗人提倡“求物之妙”,欣赏“写物之工”,客观事物在宋诗中扮演的角色常常是表现哲理的中介。所谓“文理”,是指“意脉”的畅通和“语序”的日常化。为了凸现“义理”,诗歌的语言需“文从字顺”。就是以生新瘦硬诗风著称的黄庭坚,也一样主张“辞顺”,以表现义理为旨归。当有人称赞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句为极至之时,他自己却认为“此犹砌合”,另一首“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才称得上极至。显然,黄庭坚不满意唐诗那种意象叠加式的句法,而欣赏散文式的有推理过程的句法。可见,所谓“以文为诗”不仅是宋人面对唐诗艺术力求新变的要求,也是理性内容对诗歌语言形式的必然选择。理性精神无疑使宋诗虽减退了感性的魅力,却焕发出智慧的光芒;虽损失了部分形象的美感,却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然而,理性精神也常常使宋人作诗或评诗迂腐不堪。苏轼这样的艺术天才也不免有“两手欲遮瓶里雀,四条深怕井中蛇”之类的句子,意尽句中,言外索然。有时持理评诗也难免大煞风景。如沈括《梦溪笔谈》评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之句,以为四十围是七尺,而长二千尺,“无乃太细长”。而黄朝英《缃素杂记》则以古代尺律为据,以为四十围是百二十尺,与长二千尺正相配。如此将艺术作品绳之以数学计算,完全置诗的形象思维特征于不顾,真可谓胶柱鼓瑟,令人啼笑皆非。(摘编自周裕锴《月印万川的理性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学的“言志”说,体现了诗歌作为浪漫型艺术,具有脱质束缚、返归心灵的特点。B.在宋代,不只是禅师,就连一般诗人也能用作品表现哲理,这体现了理性精神对宋诗人的影响。C.像李白这样的诗人,也难免遭到宋人的不满,这是受到了宋代社会中道德理性对诗歌内容制约的影响。D.理性精神限制了宋诗的感性魅力,损失了诗歌的形象美感,也使宋人的作品显得陈旧迂腐。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简述杨万里的创作情况,意在论证诗人只有接近自然,才能使作品产生寓哲理于形象之中的艺术效果。B.文章主体部分从产生、内涵、利弊三个方面,对宋诗的理性精神进行了具体的论述,逻辑上是逐层推进的。C.文章以黄庭坚评价自己的作品为例,是为了论证宋人“以文为诗”既是出于对唐诗的创新,也是为了凸现“义理”。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多处使用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方法,将宋诗的理性精神论述得深入透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同样的景物,唐代诗人与宋代诗人的心灵走向往往会大异其趣,前者注重感性,后者注重理趣。B.朱熹《观书有感(其一)》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可体现诗人对“物理”的领悟。C.若论作品的思辨性和文化内涵,宋诗不及唐诗;若论作品的情感浓度和形象美感,宋诗则超越了唐诗。D.苏辙对《大雅·绵》的评论“气象联络,观者知其脉理之为一也”,可作为本文论述“文理”的论据。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杯中国茶,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气神”。“茶和天下”的文化、“清静和雅”的理念,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厚,是值得挖掘的宝贵文化遗产。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是中国茶的鲜明特征。一茶多品,一茶多技,一茶多用。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六大茶类,以及花茶等再加工茶计两千多种茶品,以不同色香味形的茶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一片小小的茶叶,制茶师因地制宜,因茶而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使“南方佳木”精彩纷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放眼祖国大地,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大江南北、西南边陲、华南沿海,十多个省市,一方水土养一方茶,各地都有引以为荣的地方茶。这些茶在祖国大茶园里争奇斗异,香飘人间。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欣赏,在一斟一饮中显示出豁达大度。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是中国茶的文化内核。尽管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喝茶不再像过去那么讲究,但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随着国潮在年轻人中的复兴,喝茶的场景也得以不断丰富和拓展。在社交以及婚庆、拜师、祭祀等重要场合,喝茶作为一种重要礼仪传承至今,影响持久而深远。合作伙伴以茶会友,以茶敬礼,在谦和中达成双赢;师徒结对以茶见证,以茶敬师,在崇敬中升华情感;婚庆大典以茶祝福,以茶敬上,在和睦中见证幸福……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在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释放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以茶为载体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很多外国友人在品尝中国茶的醇厚甜美的同时,也被这种谦和礼敬的茶文化折服。向世界传递谦和礼敬的价值观,正是中国茶的文化力量。交融互鉴的文明共享,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早在唐宋时期,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就通过茶马古道等,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传遍全球,为世界所共享,进而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互动交融。现在,中国茶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据统计,全球至少有五十个国家种茶,有一百二十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球喜欢饮茶的人数超过五十亿。世界友人通过一片茶叶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茶为媒,推动了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将让彼此共享更多元美好的未来。茶与国人相伴几千年,行走全世界数万里。《神农本草经》《茶经》中的确切记载,让我们找到了中国茶的文化源头;苏轼等文人墨客为其留下的名篇佳作,让我们铭记中国茶的流光溢彩;新时代以茶赋能发展,让我们感知“致富茶”“幸福茶”的生生不息。一杯中国茶,和而不同,谦和礼敬,交流互鉴,氤氲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必将为世界更多人民认可,为共创多彩文明带来更多启发和可能性。(摘编自李广春《“中国茶”里的文化自信》)材料二:中国茶技艺习俗指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中国茶技艺习俗不是单一的遗产项目,而是一个很大的概念集合。因遗产形式之多样、文化内涵之丰富、地域分布之广泛,中国茶技艺习俗堪称我国历次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中国茶技艺习俗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一方面,它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一体特征。中国茶技艺习俗既覆盖了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叶生产区,也涉及北京这样的茶叶消费区,是千百年来汉、瑶、彝、白、哈尼、德昂、土家等数十个民族的共同劳动成果。各地域、各民族的不同文化通过一杯茶紧紧联系在一起,交流碰撞,深度融合,形成了中国茶技艺习俗。中国茶技艺习俗既保留了多族群各有特色的技艺和习俗,又体现出多族群彼此亲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精神趋向。另一方面,中国茶技艺习俗也深刻显示出,茶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中国茶技艺习俗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精行俭德的道德追求、致清导和的审美取向、礼敬谦诚的人文关怀等,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凝练和升华。(摘编自刘礼堂《中国茶技艺习俗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茶技艺发达,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厚;品中国茶既能品“色香味”,也能品“精气神”。B.中国茶有六大茶类、两千多种茶品,我国中、南部的十多个省市都有自己引以为荣的地方茶。C.中国茶最早通过唐朝的茶马古道走向世界,现已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和平使者,推动文化互融。D.中国茶技艺习俗是我国千百年来数十个民族的共同劳动成果,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一体的特征。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茶最鲜明的特征是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不同地区的茶各具特色,又相互欣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B.尽管喝茶的场景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但喝茶礼仪所蕴含的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从来没有被遗弃。C.中国茶技艺习俗申报非遗项目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是我国历次非遗申报项目中材料最丰富的。D.中国茶技艺习俗中蕴含的精行俭德的道德追求、致清导和的审美取向等,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6.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中国茶“谦和礼敬”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A.乡亲邻里不和,在调停人的牵线下,双方带上茶壶,坐在一起吃茶讲理,品茶言和。B.《茶经·六之饮》说:“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C.现代婚礼上仍有新婚儿媳给公婆躬身奉茶的环节,以表示组成新家庭后对长辈的敬奉。D.在我国很多地方,主人给客人斟茶时,茶杯满到七分的程度,这样便于客人端茶。7.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8.近段时间,“围炉煮茶”成为休闲娱乐界的“网红”,是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一种饮茶方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故乡的瓦松柳江子我是在老家打扫后院的时候,在水泥缝隙里发现了这几株小小的瓦松的。它们是那么纤小,甚至孱弱,伸出细长的叶子,在轻轻抚摸着尘世。瓦松在北方,是长在瓦槽上,或者相邻两块瓦之间的一种植物。瓦与瓦,是一种参合,也是一种协调,才有了错落有致之感,才有了雨水沿着瓦槽顺势而下。瓦松在狭小的空间里,艰难地钻出来,只需要一点点水分和阳光,它便知足了。瓦松的叶片细长,柔嫩而且多汁,具有肉质感。小时候,我尝过瓦松的味道,酸酸的、绵绵的,母亲说它有解毒的功效。它们像一朵莲一般,端坐在屋面上。嫩绿色的叶子,那么易碎,用手轻轻一掰就会断开,轻轻捏一下,绿色的汁液就会沿着手往下淌。它们对生存条件的要求似乎并不高,适合在贫瘠的屋顶上,在风的嬉戏和雨的调侃下生存。小时候的我,是顽皮的,经常爬树、攀墙,上房自不必说。我是见识过瓦松在不同条件下应对环境变化的。比如,某一年的天气,相对比较干旱,这些瓦松就没有了精气神,耷拉着柔嫩的叶子,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好在它的叶子具有储存水分的作用,只消一场小雨,它便又会抬起头来,精神也为之一振。雨水多的时节,这些瓦松使劲儿地长。有的实在是长得没有眼力,竟然会匍匐在屋檐口,大有偷窥之意。一阵大风后,它们有时候会掉下来,小鸡们往往不知道是何物,小心地啄几口,可能觉得口感不好,又转身不屑地走开。瓦松,有时是不合常理的。它们的根,紧紧地吸附在屋面上,若是雨水多的话,它们会造成屋顶漏雨。这个时节,父亲会让我上屋顶把瓦松拔掉。父亲一再提醒我,脚一定要踩在瓦脊上。是啊,瓦是不经踩的,我曾经踩碎过好多块瓦,后来,还得父亲亲自上屋顶,一块一块地换掉。记得瓦松疯长的时候,整个屋面上几乎看不到青蓝色的瓦,只有满眼的绿色,或者红色,间或还有小小的白色的花絮,在寂寞的屋顶,悠然自开。于是,一小株一小株的瓦松,携带着不情愿,被我从屋檐口一一扔下去。不甘心的瓦松,总是要附带着一些屋面上的泥土,有的根扎得很深,需要费点儿力气才能拔出来。那些瓦松,又是多么柔弱啊,一经摔到地上,肥厚的叶子便炸裂开来,汁水像是我们体内奔涌的血液。父亲会把地上的瓦松装在篾条编织的笼里,到后院挖个坑,用土埋起来。父亲说,沤一下,可以当肥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瓦房在乡下越来越少了。现在,要是看到哪家人还住瓦房的话,甚至会觉得稀奇。瓦房少了,瓦松也没有了栖息之地。可是,它们竟然在水泥地的缝隙里找到了生存的场所!大约主人,眼神是不太好的或有些懒怠的,否则,是不会允许院落里有杂草长出来的。它们竟然越过了屋顶的束缚,开始在地面上寻找重生的机会了。多水分的泥土,是不适合它们生长的,越是在荒凉和贫瘠的地方,它们的生命力竟然会有异样的顽强。村子里的年轻人,一拨又一拨离开了故乡。只有在逢年过节,才能看到他们匆匆归来的身影。留守儿童和老人,闲暇之余,从村子东头慢慢踱到村子西头。自从母亲病倒回到了故乡,我回老家的次数渐渐多了起来。不曾留意,打扫院子之时,几株小小的瓦松,瞬间把记忆之门轻轻敲开。这些坚强的生命,已经淡出我视野很久了。我可以留下它们,把自家的院子留作它们最后的堡垒。可是,若干年以后,这些院子里的瓦松,还是童年记忆中的那些瓦松吗?显然是不可能了,就像故乡,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瓦房消失了的村子,水泥板房一间比一间高大。瓦松呢,这些寄生在瓦块之间的植物,却再也没有了自己曾经拥有的那片天空。文本二:乡村衰败与复兴之辩王勇在文学作品中,乡愁是飘忽不定的所指。例如,在诗人余光中的作品《乡愁》中,乡愁是“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乡愁经常被隐喻为故乡的一杯茶、一棵树、一首歌等等。阮仪三教授从建筑与规划学的角度对乡愁进行了诠释:“乡愁是人们对故乡里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物质空间环境的记忆,以及对它存在与否的耽愁与怀念。”可见,乡愁除了包括人们对故乡物质空间环境的记忆,还饱含着家乡人与家乡人之间的亲情关系。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善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瓦松,比如“在轻轻抚摸着尘世”“它便知足了”等表达,赋予了瓦松以人的动作和心理。B.从整体上看,文本一在行文时采用了比较短小的段落,这样的处理方式既加快了文章叙述节奏,又能比较迅速地转换叙述对象。C.根据文本一的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瓦松终将会消失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而我们也将会失去我们心中魂牵梦萦的故乡。D.比较两个文本,文本一侧重情感表达,文本二侧重理论论述,虽然两个文本侧重点不同,但都指向同一个写作中心—乡愁。10.瓦松这一植物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11.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对文本一进行具体的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秦伯使西乞术来聘,且言将伐晋。襄仲辞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临鲁国,镇抚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辞玉。”对曰:“不腆敝器,不足辞也。”主人三辞。宾答曰:“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以事君,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诸执事,以为瑞节,要结好命,所以藉寡君之命,结二国之好,是以敢致之。”襄仲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国无陋矣。”厚贿之。秦为令狐之役故,冬,秦伯伐晋,取羁马。晋人御之。赵盾将中军,荀林父佐之。邵缺将上军,臾骈佐之。栾盾将下军,胥甲佐之。范无恤御戎,以从秦师于河曲。臾骈曰:“秦不能久,请深垒固军以待之。”从之。秦人欲战,秦伯谓士会曰:“若何而战?”对曰:“赵氏新出其属曰臾骈,必实为此谋,将以老我师也。赵有侧室曰穿,晋君之婿也,有宠而弱,不在军事,好勇而狂,且恶臾骈之佐上军也,若使轻者肆焉,其可。”秦伯以璧祈战于河。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穿曰:“我不知谋,将独出。”乃以其属出。宣子曰:“秦获穿也,获一卿矣。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秦行人夜戒晋师曰:“两君之士皆未愁也,明日请相见也。”臾骈曰:“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将遁矣。薄诸河,必败之。”胥甲、赵穿当军门呼曰:“死伤未收而弃之,不惠也;不待期而薄人于险,无勇也。”乃止。秦师夜遁。复侵晋,入瑕。城诸及郓,书,时也。(节选自《左传·文公十二年》)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B.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C.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D.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无陋矣”与“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两句中的“陋”字含义相同。B.“将以老我师也”与“使老有所终”(《礼运》)两句中的“老”字含义不相同。C.“有宠而弱”与“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两句中的“弱”字含义不相同。D.“不待期”与“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两句中的“期”字含义不相同。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伯派西乞术携带重宝美玉去鲁国聘问,并告知秦国将要讨伐晋国,襄仲对秦君的美意表示感谢,并对西乞术带来的美玉再三推辞。B.秦国为报令狐之役之仇攻打晋国,晋国派出三路大军进行抵抗,臾骈认为秦军不能久战,可用深垒固军之计等待他们。赵盾同意了。C.秦国准备出战,士会献计说,这次晋国采用的计谋必定出自赵氏家臣臾骈,但受宠的赵穿年少轻狂,我们用计离间两人就可以成功。D.秦军突然袭击晋国上军,晋军依照作战部署按兵不动,赵穿追击不成大发雷霆,后不顾军吏劝告一意孤行,带领他的部属独自出击。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藉寡君之命,结二国之好,是以敢致之。
(2)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将遁矣。薄诸河,必败之。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寓感(其二十)(明)
高启鸿鹄横四海,鹪鹩①恋蓬榛。长松凌风烟,小草亦自春。各禀造化育,逍遥适其真。无将赫赫者,下比栖栖②人。【注】①鹪鹩:一类小型鸣禽。《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②栖栖:孤寂零落。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句写鸿鹄志在四海,笔调高昂,而第二句转写鹪鹩,笔调低沉。B.本诗与《蜀相》都有“自春”之语,都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体验。C.这首诗用典并不晦涩,下笔十分讲究,如“逍遥”二字就可关合首联。D.诗人以议论入诗,能够做到情至论随,情理兼备,全诗并无生硬之感。17.这首诗阐述了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六、名篇名句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______,______”描写云中仙人以彩虹为衣、以风作马奔赴仙山的盛会而来,场景美妙。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来形容诸侯的祖辈父辈拥有“尺寸之地”的艰辛。
(3)在古典诗词当中,诗人常常直接用眼泪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情,如“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居家养老食堂合同(2篇)
- 2025年度O2O电商代运营团队培训与支持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酒吧服务员全职雇佣合同规范文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生物科技园开发与管理承包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绿色环保办公楼房地产买卖代理合同3篇
- 基于二零二五年度的采购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摄影摄像与后期制作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板材模板设计与制造技术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力系统用变压器安装及节能降耗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土地购置与绿色生态农业合作合同3篇
- 银行会计主管年度工作总结2024(30篇)
-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秋季学期学校办公室工作总结
- 上海市12校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三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附答案集锦
- 长亭送别完整版本
- 《铁路轨道维护》课件-更换道岔尖轨作业
- 股份代持协议书简版wps
- 职业学校视频监控存储系统解决方案
- 《销售心理学培训》课件
- 2024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