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通关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辽宁省抚顺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通关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辽宁省抚顺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通关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辽宁省抚顺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通关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辽宁省抚顺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通关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袁梦倩①大数据正在打造一种全新的公共服务与商业环境,推动人类数字化生活。合理利用和分析大数据,可以使政府机构提高政府效能;企业也可以借助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并大幅度提高企业利润。然而,几乎所有的技术变革都是双刃剑。无所不在的数字摄取工具、精准的地理定位系统、云存储和云计算等又将人们拖入一个难以遁形的透明时空之中。随着人们对社交网络和智能电子设备的依赖日益增强,其行为、语言、地理位置甚至身体、心理特征等信息都可以便捷地被记录。一言以蔽之,互联网上到处印刻着个人日常生活的痕迹。②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收集、挖掘技术渗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信息主体失去对个人信息的有效控制。在大数据的运作机制中,我们往往陷入这样一种尴尬的状态,“我们不知道自己被追踪,我们不知道数据来源和出处,除非引起了问题我们对此不在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控制机制,类似于马克·波斯特(MarkPoster)提出的“超级圆形监狱”。③这种“超级圆形监狱”超越了时空与实体的限制,且数据控制者并非以强迫者的姿态出现,甚至数据主体关于个人信息资料的填写都是出于自愿或理所当然的态度;数据控制者往往不需要经过数据主体的授权,而直接收集和分析我们的个人信息。最常见的情况是,根据我们的网络搜索历史和过往的消费记录,向我们推送个性化的广告产品或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隐私作为资产不断地被各种商业机构交换。并且,即使是数据控制者获取数据主体同意授权的机制,其实也在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操控我们的隐私。然而,如果我们放弃使用网络服务,虽然避免了被大数据记忆和挖掘我们的信息,却又令我们陷入一种“信息隐民”的尴尬之中,并且在这样一种数字化生存的社会情境中,还会进一步加深自己作为“信息贫民”与“信息富民”的数字鸿沟。可以说,从我们获取网络服务的那一刻起,我们已经被自动化地缝合进一种不平等地交换个人信息的机制里,无意识地参与维持并再生产现有的不平等的信息权力分配,这正是大数据时代这一“超级圆形监狱”的权力运作机制。

④2014年5月13日,注定是一个载入个人信息保护法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欧盟法院以欧洲最高审级司法权威部门的地位,最终通过判例确立了“被遗忘权”的个人权利,该判例使得“被遗忘权”得以成为一项在司法实务中具有可操作性的民事权利。⑤“被遗忘权”的存在,对于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信息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社会意涵。⑥首先,“被遗忘权”不是主体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更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边界的权利,进一步地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也就是说,与纯粹的“隐私权”的权能不同,“被遣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信息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⑦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超级圆形监狱”之中。正如舍恩伯格所言,“没有了某种形式的遗忘,原谅则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完整的数字化记忆损害了我们判断和及时行动的能力;它拒绝人类进化、发展和学习的机会,使得我们无助地徘徊在两个同样让人不安的选择之间:选择永久的过去,还是被忽视的现在”。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有能力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记忆所束缚。⑧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更新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身体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这严重影响人的本质属性,丧失人的主体地位,是一种技术异化,即人在利用大数据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在数据主体手中,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目的偏见。因此,在这种特殊的脉络下,适度的、合理的遗忘,可以视为是抵抗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力量。⑨总之,大数据时代需要一个全新的机制来保护个人隐私,这需要政府建立新的法律法规来加以限制。相较于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发展,立法不可避免地滞后于科技发展的步伐。尽管“被遗忘权”存在与其他权利和价值的冲突、概念模糊、权利义务界定不清晰、可操作性不强问题,但它提供了一种在新的媒介环境中保护个人隐私基本权利的范式,因此有待进一步在实践中摸索和发展。(有删节)1.第⑤段,加点词语“反转”在文中指的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以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深入。C.与重视个人权利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述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的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了全新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4.第⑦段中所引舍恩伯格的话能否有效论证该段划线句所表达的观点?

5.概述文章的行文思路。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材料一:《红楼梦》全书,共有诗词歌赋180余首,属于曹雪芹创作的有140余首(《红楼梦》前80回)。这些诗词决非可有可无,而是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换言之,如果从《红楼梦》中抽掉这些诗歌词赋,作品还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文备众体,引诗词歌赋等各种艺术形式入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点。从唐传奇开始,经宋元话本,明清的长篇、短篇小说,最后到晚清的才子佳人小说等等,可以说这种形式一直在沿用。但这种形式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作品中起多大作用?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唐传奇中的《游仙窟》,人物对话全是诗句,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长恨歌传》把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抄录,又有什么必要呢?至于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中的文前诗、文后诗、有诗为证、有诗叹曰之类,很多是可有可无的赘笔。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就不同了。他一方面吸收了这些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又对它们进行了改造、丰富和发展,使之能够为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服务,为作者总体的艺术构思服务。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是《红楼梦》中出现诗词最多的一回,这些诗词绝对不是什么“赘赋闲文”。《红楼梦》前五回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尤其在前四回中,通过“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主人公一前一后送入贾府。伴随着黛玉、宝钗的登场,宝玉、凤姐、贾母等重要人物也一一亮相。那么十二钗中还有其他人物怎么办?是否也需要像钗黛那样逐一介绍呢?如果这样,那才真正成了赘笔闲文,使人读来毫无情趣。所以,当介绍了宝黛钗等人后,作者就在第五回通过宝玉梦境,利用诗词歌赋的形式,对十二钗及其他重要人物进行了一一介绍,而且草蛇灰线、若隐若显,让人产生一种玩味无穷的艺术感受。可见,这些诗词歌赋,不仅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想。第二十二回中编了许多灯谜诗。如果把这些诗谜仅仅当作一种猜谜游戏看待,岂不辜负了作者的一番苦心?元春的“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爆竹),黛玉的“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谜底:更香)等,清晰地表明了这些灯谜暗含的丰富寓意,它们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可见,诗词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抽掉《红楼梦》的诗词,那么作品的艺术价值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包括像林黛玉这样的人物,去掉她的诗词,她给读者的印象也仅仅就是一个爱哭鼻子的娇小姐而已,这绝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林黛玉。(摘编自刘保忠《论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材料二:《红楼梦》中的诗词所表现出的中华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说,它吸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精华;从横向的文学空间维度来说,它借鉴了古典诗词曲赋的表现技巧,具有广博的文化张力。汉乐府民歌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也相当精彩。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同咏白海棠诗,却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性格:从薛诗中着出了封建淑女端庄的姿态;从林诗中看出了黛玉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品格;从宝玉诗中看出了他喜花怜女、不与臭男人为伍的情怀。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的味,在《红楼梦》诗词中亦可体现。如诗词的词藻华丽,讲究对偶,声的和谐等。谢灵运以肆意游邀、寄情山水闻名后世,《红楼梦》诗词以吟花弄月、陶醉于大观园令世人赞叹不已。《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如意境的隽永,诗味的绵长,词采的华丽,诗句的精炼等。李商隐诗的“红楼隔雨相望冷”,李清照词的“凄凄惨惨戚戚”,在《红楼梦》诗词中都能找到文化的对应点。单就林黛玉的诗而言,就有王维诗的自然、李白诗的飘逸和杜甫诗的沉郁。元代文学艺术的文化精华,《红楼梦》诗词也进行了恰切的借鉴吸纳。如《西厢记》中的曲词《正宫·端正好》与林黛玉的《唐多令·柳絮》,在情调、用词、风格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元杂剧中通过言行塑造典型人物的文化底蕴,在《红楼梦》诗词中亦有表现。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自由洒脱,风格上或朴白或典雅的品味,意境上的别有洞天,在《红楼梦》诗词中都可以找到神似之处。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其唱词和创作方法对《红楼梦》诗词影响很大。林黛玉听了《牡丹亭》的唱词后,心下思量:“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看戏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林黛玉所说的“趣味”是什么呢?我想就是中国优秀文化中歌咏自然、追求美好、表现内心情感的意趣和味道。从《红楼梦》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与中国历史诗词戏曲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红楼梦》诗词从清初诗文中,亦吸收了些许精华。顾炎武诗的忧国情怀,王士祯诗的流连风景、咏怀古迹,在《红楼梦》的咏物诗和怀古诗中可以找到踪影。《红楼梦》诗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创新,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厚度和审美蕴涵,展现了更为宏阔的文化视野,对当今诗词创作和未来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启迪借鉴作用。(摘编自姜志军《论〈红楼梦〉诗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强烈艺术效果的产生离不开作品中数量众多的诗词歌赋,它们是整部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B.曹雪芹设计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并通过词曲形式对十二钗等重要人物进行介绍,艺术构思独特。C.诗词对《红楼梦》人物刻画有很大作用,它可以体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D.引“红楼隔雨相望冷”“凄凄惨惨戚戚”等诗词入文,使得《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引诗词歌赋进入小说的这种创作形式,从唐传奇开始一直在沿用,但都为赘笔。B.把《红楼梦》的灯谜诗当普通谜语看,就发现不了它与情节、人物的密切关系。C.汉乐府民歌以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更加精彩。D.曹雪芹通过写黛玉听唱词后的思量,表达了对《牡丹亭》整部作品的高度肯定。8.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B.当代学者李劼评价《红楼梦》中的诗词:“在文化气脉上直承《山海经》的浑沌苍茫,在章法上具有《易经》的无穷变幻。”C.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D.当代红学家蔡义江认为,《红楼梦》兼收了“众体”之所长,有拟初唐之格的,有仿中晚唐之体的……五花八门,丰富多彩。9.材料一是如何来阐明诗词在《红楼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论证思路。

10.在阅读《红楼梦》时,应如何对待其中的诗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北中国萧红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中华抗日英雄耿振华吾儿收——父字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哪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的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耿大先生死了。1941.3.26(有删改)文本二: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关联两代人,将一个家的浮沉与民族命运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心。B.从“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C.小说开头一段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D.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故事的悲怆色彩。12.文本一中,“树”多次出现,请结合“树”的命运概括其中的多层意蕴。

13.文本二指出,萧红的小说“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谈谈文本一画线处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裴枢,字纪圣,御史大夫裴寅子,咸通十二年登进士第。宰相杜审权出镇河中,辟为从事,得秘书省校书郎,再迁蓝田尉,直弘文馆。大学士王铎深知之,铎罢相失职,枢亦久之不调。从僖宗幸蜀,中丞李焕奏为殿中侍御史,迁起居郎。中和初,王铎复见用,以旧恩徙为郑滑掌书记、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入朝历兵、吏二员外郎。龙纪初,擢拜给事中,改京兆尹。宰相孔纬尤深奖遇。大顺中,纬以用兵无功贬官,枢坐累为右庶子,寻出为歙州刺史。乾宁初,入为右散骑常侍,从昭宗幸华州,为汴州宣谕使。初,枢自歙州罢郡归朝,路经大梁,时朱全忠兵威已振,枢以兄事之,全忠由是重之。及枢传诏,全忠皆禀朝旨,献奉相继,昭宗甚悦,迁兵部侍郎。时崔胤专政,亦倚全忠,二人因是相结,改枢吏部侍郎。未几,换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其年冬,昭宗幸华州,崔胤贬官,枢亦为工部尚书。天子自岐下还宫,以枢检校右仆射、同平章事,出为广南节度使。制出朱全忠保荐之言枢有经世才不可弃之岭表寻复拜门下侍郎监修国史累兼吏部尚书判度支。崔胤诛,以全忠素厚。相位如故。从昭宗迁洛阳,驻跸陕州,进右仆射、弘文馆大学士、太清宫使,充诸道盐铁转运使。哀帝初嗣位,柳璨用事,全忠尝奏用牙将张廷范为太常卿,诸相议,枢曰:“廷范勋臣,幸有方镇节钺之命,何藉乐卿?恐非元帅梁王之旨。”乃持之不下。俄而全忠闻枢言,谓宾佐曰:“吾常以裴十四器识真纯,不入浮薄之伍,观此议论,本态露矣。”切齿含怒。柳璨闻全忠言,寻希旨罢枢相位,和陵祔享,拜尚书左仆射。五月,责授朝散大夫、登州刺史,寻再贬泷州司户。六月十一日,行及滑州,全忠遣人杀之于白马驿,投尸于河,时年六十五。初,全忠佐吏李振曰:“此等自谓清流,宜投诸河,永为浊流。”全忠笑而许之。史臣曰:枢因盗而振,盗憎而亡,宜哉!君子守道远刑,盖虑此也。(节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三·列传第六十三》)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制出朱全忠/保荐之言/枢有经世才/不可弃之岭表/寻复拜门下侍郎/监修国史/累兼吏部尚书/判度支B.制出/朱全忠保荐之言/枢有经世才/不可弃之/岭表寻复拜门下侍郎/监修国史/累兼吏部尚书/判度支C.制出/朱全忠保荐之/言枢有经世才/不可弃之岭表/寻复拜门下侍郎/监修国史/累兼吏部尚书/判度支D.制出朱全忠/保荐之/言枢有经世才/不可弃之/岭表寻复拜门下侍郎/监修国史/累兼吏部尚书/判度支15.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表征召、征用之意,与《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的“辟”意思相同。B.“幸蜀”的“幸”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而君幸于赵王”的“幸”意思不同。C.“兄事”的“事”与《张衡传》中“衡因上疏陈事”的“事”意思相同。D.“素厚”的“素”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素”意思相同。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旧恩徙为郑滑掌书记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B.乃持之不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枢亦久之不调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D.全忠笑而许之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枢中进士后得到权贵人物杜审权、王铎、李焕、孔纬等的赏识,升官一直很顺利,很快做到了给事中、京兆尹等职。B.裴枢结识朱全忠以后受到赏识,先后担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户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及工部尚书等高级官职。C.崔胤在朝廷专政,依靠朱全忠,而这时裴枢与朱全忠交好,故裴枢同崔胤二人相交很好,崔胤被贬后,裴枢依然身居高位。D.裴枢虽因朱全忠而身居高位,却又终因朱全忠而遭遇杀身之祸,可见依附朱全忠这样的“盗”并非全身远祸的良策。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顺中,纬以用兵无功贬官,枢坐累为右庶子,寻出为歙州刺史。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千年调①辛弃疾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②前导,叫开阊阖③。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④。览玄圃⑤,万斛泉,千丈石。钧天广乐,燕⑥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⑦。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注】①本词约创作于庆元六年。其时辛弃疾因遭谏官攻击,被罢去职,隐居于江西铅山。②丰隆:古代神话中的雷神。③阊阖:西边的天门,化用屈原《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屈原在天门吃了闭门羹。④寥天一:天界。⑤玄圃:传说神仙居住的山。⑥燕:同“宴”,即宴饮。⑦苍壁:指至高无上的恩遇,只有将成霸业的秦穆公和将为正卿的赵简子才得到过苍壁。1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序表明了写作的原因和心情。作者自以为得了天赐石壁,精神为之一振,作者在喜悦的心情下,写作本词。B.屈原在主客观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常以幻想的方式求得精神寄托,本词也是如此,但同样是幻想到达天门,作者的经历与屈原却大相径庭。C.下阕写受赐与怀乡。天帝设瑶池宴来款待我,“赐汝苍壁”意为“我要将苍壁赐予你”,是词人设想天帝对自己的勉励。D.“一丘一壑”本指隐者的住处,词中“一丘壑”则指作者瓢泉宅第亭园的一部分,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明自己归隐的志向。20.本词与《蜀道难》都使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呈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愤激。

(2)《苏幕遮》中,诗人用拟人的手法生动而别致地烘托出新晴之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对比突出了梁柱上的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