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实为中国历史之转折,由此传统的国家进入了近代的世界。古代中国多以“天朝”和“中央”自居,但从明朝中期开始,凭借航海技术远渡重洋而来的传教士及其西方文明,使传统中国的“天下”观,受到“世界”的冲击,中国由笼罩天下的“中心”变成“万国”中的一国。新教材就在此课前一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危机”中,提到了西方列强的潜在威胁及清政府的应对,主要包括“闭关锁国”,“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以及“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等内容。尽管开始出现从传统“天下”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但这一时期中外交流有限,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大。近代以来,正如罗荣渠先生所言,中国是“打了大败仗,发生了大崩溃”,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产生,中国士人才惊觉,“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中国人开始逐步接受“以强弱定文野”的观念,从长期自以为是天朝上国到承认自己成了边缘的野蛮人,这是近代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自觉与被迫的内外双重作用下,中国人的思想中逐渐孕育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开始了近代社会转型。【教学主线】中国“天下体系”的逐渐解体。、【教学过程】材料1:英国乃派马戛尔尼为全权特使于一七九二年来华。……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也就拒绝行跪拜礼。至于马戛尔尼所提出的要求,中国都拒绝了。……英国遂第二次派使节来华,其目的大致与第一次同。但是嘉庆给英使的待遇远不及乾隆,所以英使不但外交失败,并且私人对中国的感情也不好。—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随着版图的扩大,清朝的藩属国数量增加,对藩属国以外的国家,包括西方各国,清王朝视为“化外蛮夷之邦”,视通商为天朝施于蛮夷的一种恩惠。清王朝利用行商制度沟通“化外蛮夷之邦”,这实际上反映了清王朝对贸易的排斥。从某种意义来说,“天朝”对外体制使中国自成一个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设问:(1)结合所学和材料,说明清政府拒绝通商的理由。(2)此理由能否反映清政府的对外政策?(3)对外政策是否体现对世界的认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结合所学,这种认知是否受到过冲击?何时?设计意图:英国两次向清政府提出通商请求,均遭拒绝。由此,可观察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是固守“天下”是“中国之天下”这种传统认知的结果。在这种认知的支配下,清政府的对外交往,仍然坚守朝贡体系,继续走向封闭。殊不知彼时,处于人类历史的一大变革时期。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此需求之下,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通过数次殖民战争,将除中部、北部若干土邦外的整个印度变成英国殖民地。但清政府对外部世界的变革一无所知。往后中国的一系列变化,都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因此,这一系列问题理应成为本课的开端。材料2:设问:(1)图1中的拉丁美洲是“独立的国家与地区”,源于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拉丁美洲的独立使全球贸易体系中白银的供应发生根本变化,这种变化对当时的中英贸易会不会产生影响?(2)与清政府的“天下体系”观不同,历史学者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5版)》中,把“鸦片战争”放在第六部分“革命、工业和帝国的时代”这个全球大背景下,标以“处在十字路口的社会”历史节点,以“被包围的中华帝国”审视清政府所为(图2)。当然,这是后见之明。结合材料2谈谈清政府的“天下观”与当时世界形势有何实际差距?设计意图:如果我们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再探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会有新的发现。通过整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和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部分内容,可以发现图2中的拉丁美洲已然独立,其独立使全球贸易体系中白银的供应发生根本变化,西方殖民者不能继续用廉价的白银到中国进口大宗货品,需要重新寻找替代品,这个替代品就是鸦片。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和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欧洲列强的海外殖民活动愈演愈烈。除了印度,英国还把马来亚的槟榔屿、马六甲和新加坡合并起来,建立海峡殖民地,澳大利亚、新西兰、冈比亚、塞拉利昂、开普敦等也成为英国殖民地。当时世界上完全没有被殖民者践踏的大片土地,除了非洲腹地外,就是中国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列强之间争夺殖民地的斗争十分激烈,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已然把矛头指向了中国。清政府对此浑然无知,就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步入了近代社会。因此,从全球史角度研究“鸦片战争”,把“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放到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去思考,学生才有可能对“清政府的浑然无知”理解得更深刻,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开眼看世界”对于中国而言的珍贵。“天下观”与“世界观”的差距,在鸦片战争开始后,清晰表现于各个方面,我们以三个典型任务,带领学生探究其关键之处。任务一:清政府的天下战争观—欧洲战争观。材料1:根据适用对象的不同,欧洲战争法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或类型。(一)适用于欧洲各国之间的“程式化”战争法:为争夺土地和财产,欧洲各主权国家特别是大国可以合法地拥有战争发动权;战争开始与结束必须遵守宣战、休战、撤退或投降等程序化法则;战争对象只针对敌方军队,不得杀害平民、不得屠戮战俘和毁坏财产;战争失败仅仅代表失去战利品,不会招致法律上的惩罚,战后不得进行歧视性制裁。(二)“文明国”对“未开化”民族和国家的“征服式”战争法:其实质是通过暴力进行全球殖民以维护其商贸利益。在能力尚不足以完全征服这些国家时,只能通过战争迫使对方签订“不平等条约”,以加强对当地政府的控制并强行将其纳入不平等的全球市场体系。(三)“文明国”对“野蛮人”的“毁灭式”战争法:进行种族屠杀并占取其土地。欧洲战争法的目标由基于“土地”转向基于“商贸”和“金融”,战争合法性由宗教的伦理道德转向主权国家的政治法律。—摘编自冯争争:《从“天下”到“世界”:晚清战争法的古今之变》①材料2:林则徐1939年9月1日上了一道长达2000余字的夹片:“知彼万不敢以欺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至多不过是“私约夷埠一二兵船”,“未奉该国主调遣,擅自粤洋游奕,虚张声势。”—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原想“亲统六师,直抵通州,以伸天讨,而张挞伐”。可是通州决裂以后,他就逃避热河……—蒋廷黻:《中国近代史》②材料3:西方新敌面前的“天朝”旧容。(裕谦奏折)浙省防兵,统计虽有一万五千余名……实在镇海、定海二处,除去本营额设官兵外,各止调派外营外省兵三千余名。乍浦地方,除驻防八旗官兵外,止有调防兵八百余名。其余四五千名,分防沿海各口,自一二百名至数百名不等,本形单薄。现在逆夷四出纷扰,处处吃重,据各该地方官纷纷禀请添兵策应,固属实在情形。—《筹办夷务始末》③1856年和1857年,侵略军两度侵犯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未从省城外调一兵一卒加强省城防卫;而他在镇压广东的天地会起义时,调集、动用了数万清军。1857年底起,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清廷未派援兵收复广州;而在此期间,却以大批军队集结于太平天国占领的南京周围。……1860年8月起,英法联军猖獗于大沽、天津,直犯北京,在此地区清军总兵力合计近20万,而真正能机动作战的不过5万余人;而在太平天国战场上,除了1860年4月被打垮的江南大营6万兵勇外,能机动作战的约10万之巨。最为奇特者为上海。整个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上海成了英法联军的兵站所在。中外相安,通商照常。……1860年英法联军……欲大举进犯京津大沽地区时,何桂清等人却与侵略者头目们商议“借师剿匪”之事。……是年8月18日至21日,正当北方英法侵略者占据大沽后路的大、小梁子,进攻石缝炮台和大沽北炮台之际,驻在上海的英法“友军”却与清军共同阻挡太平军向上海的进军。——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材料4:夷船不遵理谕,闯入内河,先行开炮,向我轰击。我兵奋怒击毁夷船多只,余船皆竖白旗。仍有夷兵登南炮台河岸,一经轰击,皆向苇地藏伏。——钦差大臣僧格林沁为大沽口重挫英法联军事奏折(当大沽炮台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报纸反污蔑中国破坏条约)既然天津条约中并无条文赋予英法以派遣舰队上驶白河的权利,破坏条约的不是中国人是英国人,而且,英国人是蓄意要刚好在规定的交换批准书日期之前向中国挑衅。……中国人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地也是有理的。中国人这种行动,并没有破坏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马克思:《新的对华战争》设问:(1)请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指出“天下战争法”与“欧洲战争法”有何异同?(2)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方新敌面前的“天朝”旧容是什么?并以此谈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从总体来看,“两次鸦片战争”应属于“欧洲战争法”的哪一种类型?从材料4中“当大沽炮台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报纸反污蔑中国破坏条约”这一事件来看,英国人是以“欧洲战争法”的哪个等级来划分战争类型的?这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由于初中历史教科书已有两课时讲解“两次鸦片战争”,故简略战争的过程,着重分析战争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通过比较清政府的“天下战争论”和“欧洲战争法”,将两次鸦片战争置于世界大背景中,帮助学生理解中外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天下战争法”的理论体系中,中国代表天下,居于世界的中心。“化外蛮夷之邦”并没有和清政府同等的地位。而欧洲战争类型的划分源于欧洲中心主义下的文明等级标准。两种战争法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但清政府的“天下战争论”带有明显的自我封闭色彩,“欧洲战争法”带有明显的扩张性和侵略性。从战争理念的角度来看,“天下战争论”以仁、道义为原则,维护天朝尊严;而“欧洲战争法”以利己为原则,追求经济利益。按照“欧洲战争法”的划分标准,两次鸦片战争应属于“欧洲战争法”的第二种类型—“文明国”对“未开化”民族和国家的“征服式”战争法。清政府的天下战争观认为战争的主体是皇帝,可以在“天讨”的旗帜下攻击或声讨对手。而欧洲的战争法经过国际法的洗礼,已然认为战争的主体是主权国家,英女王只是象征性代表发布命令,而议会则在财政和军队规模等方面制衡内阁的战争权。①通过裕谦的奏折和清朝兵力的布置,我们意在展示西方新敌面前的“天朝”旧容:兵力分散。原因之一是英军依仗坚船利炮,在海上任意往来,他们决定了战争的时间、方向和规模。清军没有舰船,几十个重要海口都要防守,只得处处设防。经过各方抽调来的增援部队不可能集中抗敌,只能分散到各个海口去。清军的调兵速度跟不上英军军事行动的展开。②再者,清政府的天下战争观是要达到“天下致治”的理想图景,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破坏了他们的天下秩序,威胁到了他们的封建统治,是他们最主要的敌人。他们认为,英法联军只是获取一些利益。最初清政府会摆出“天朝”的威严,也希望能亲征挫敌锋,但战败后,通过求和,他们的天下秩序依然存在,他们的统治依然存在。维护封建统治决定了他们对内对外的态度。“当大沽炮台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报纸反污蔑中国破坏条约”,表明这时英国在用欧洲战争法的第一种类型“程式化”战争法进行诡辩。中国民众的奋起反抗以及由此带来的战争能力变化,让殖民者不得不调整其策略。任务二:朝贡体系—不平等条约体系。面对战败后的残酷现实,清政府的天下战争法体系开始松动,在对外关系上致力维护的以清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也逐渐走向崩溃。材料5:(见表1)设问:(1)同一条款,为什么在《中国近代史》和《剑桥插图中国史》中出现了不同的理解和阐释?你如何评价清政府对待不平等条约的态度?有史以来,我们曾受到强大部族的侵扰,也曾受过异域宗教思想的熏染,为何西洋人挑起的两次鸦片战争引起了中国天地之大变?设计意图: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主要依靠的是朝贡体系,以中国为中心,形成“封贡关系”。而在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框架下,“天下”不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中国只是弱肉强食世界中的弱国,众多国家中的一员。从清政府对《南京条约》及附件、《天津条约》等条约的理解来看,此时的清政府显然还没有洞察两大体系的实际差别。英国通过与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非法的战争结果法律化,并形成相对固定的特权,其影响比战争本身更深远、长久。清朝统治者牺牲国家主权,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天朝上国观念深厚,近代主权意识淡薄,不明国家利益所在。正如蒋廷黻先生所言: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标准。虽然中国依然想独立于世界之外,自成体系,但事实上已经被迫卷入西方建立的体系中。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迫使中国必须与世界接轨,促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逐渐转向国际外交,也促使中国政府逐渐形成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近代中国的变局迥异于传统,在于中西关系的转变。致成此一剧变的主因,是由于华夷隔绝之天下转为中外联属之天下,中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强敌。近代世界打破各区域相互隔绝的状态,而成相互遭遇和竞争之势,中西之间的观念制度之不同,导致中西冲突,而中西实力差距导致中西权势的近代逆转。中国从传统东亚文化圈的天朝上国,到近代世界体系中从属于西方的东方。通过比较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对条约条款内容的不同理解,反映清朝统治者外交观念已与国际脱轨,传统守旧的观念依然浓厚。任务三:天下观—民族观。材料8: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由以富庶称者,赖有此也。唯是通商已久,众夷良莠不齐,遂有夹带鸦片,诱惑华民,以致毒流各省者。谅贵国王向化倾心,定能谕令众夷,兢兢奉法。但必晓以利害,乃知天朝法度,断不可以不懔遵也……且闻贵国王所邻之兰顿,及斯噶兰,嗳伦等处,本皆不产鸦片。惟所辖印度地方……连山栽种,开池制造。累月经年,以厚其毒。臭秽上达,天路神恫。贵国王诚能于此处拔尽根株,尽锄其地,改种五谷。有敢再图种造鸦片者,重治其罪。此真兴利除害之大仁政,天所佑而神所福,延年寿,长子孙,必在此举矣。……—《林则徐致维多利亚女王的信》备注:1839年,林则徐写给大不列颠女王维多利亚的信,争取她的支持以阻止鸦片泛滥。不过,这封信没有送出。材料9:在鸦片战争前,西方发现自己有了动机(海外市场的需求)、意识形态上的正当性(国际礼仪和主张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以及手段(新军事技术),来强迫大清帝国“开放”。—罗威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材料10: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为之前闻。故所谋往往相左。备注:这是他的私函,他请他的朋友不要给别人看。—林则徐:《致姚椿、王柏心》(1842年)设问:(1)材料8的信表明林则徐在实施更严厉的措施之前,试图通过什么方法阻止鸦片泛滥?(2)如果维多利亚女王收到这封信,你认为她会不会因此动容,对鸦片在中国的泛滥采取有效的措施?为什么?(3)时隔几年,林则徐为什么能对英国的军事力量如此熟悉?表明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发生了哪些变化?(4)林则徐为什么不想让旁人知道他信中的思想?设计意图:在实施更严厉的措施之前,林则徐试图通过说理和谈判来阻止鸦片的泛滥。维多利亚女王即使收到林则徐的信件,也不会动容。对文本进一步的探索,林则徐试图以儒家义理来取得维多利亚女王的支持以阻止鸦片在中国的泛滥,一方面由于深受儒家熏陶的他对英国的国情并不了解,另一方面在于以他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这种态度维多利亚女王是不可能接受的。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林则徐对西方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并没有深入到制度和思想层面。林则徐并没有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性,决定了英国想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1842年的林则徐,已与英国人有了多次交锋,在“开眼看世界”后,认识到西方军事技术的先进性。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士大夫在民族危机面前,开始反省和批判自我,以国家和民族为起点思考中国的出路。他们的“华夷观”也发生了转变,从不屑蛮夷到向西方学习,从“不贵奇巧”到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从“武威德化”到抵制侵略,在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迪的作用。但是仅有一小部分士大夫阶层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并没有形成潮流,大部分士大夫依然闭目塞听,依然还在酣睡中。林则徐担心他的这些新思想如果为世人所知,会遭人非议。材料11:在19世纪,奥斯曼、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是改革计划在不同的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奥斯曼、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却扼杀了可能威胁其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到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蒋廷黻:《中国近代史》①设问: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进行的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设计意图:郭廷以先生在《中国近代化的延误》一文中提出“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均可以说是一部生存竞争的历史。竞争过程的顺逆和结果的成败,决定这个国家民族的祸福命运。顺逆成败,则又决之于国家民族对于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