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学课件_第1页
20世纪西方文学课件_第2页
20世纪西方文学课件_第3页
20世纪西方文学课件_第4页
20世纪西方文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世纪西方文学20世纪西方文学20世纪西方文学

制作:陈世旺

WesternLiteratureof20th

flaccus工作室第一章导论第二章20世纪现实主义:揭露的痛苦与快感第三章现代主义:

性、荒诞与死亡20世纪西方文学制作:陈世旺WesternL220世纪西方文学课件320世纪西方文学课件420世纪西方文学课件520世纪西方文学课件620世纪西方文学课件720世纪西方文学课件8

1、“表现说”萌芽于柏拉图的“灵感说”和“迷狂说”。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式(Idea)论基础之上的。他认为文艺归根结底源于“理式”,并且诗人在创作中为了接近最高的“理念”,往往要处于“迷狂”状态,“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柏拉图的这一学说,经过罗马时期文艺理论家朗吉驽斯和中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普洛丁等人的充实和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影响,与18世纪末兴起的表现理论一拍即合。

2、“摹仿说”该学说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亚氏摈弃了他的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强调艺术摹仿现实的真实性。“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在亚氏的“摹仿论”基础上又提出了“镜子说”,把文艺直喻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如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表现说”2、“摹仿说”9四)创作方法

从创作方法方面考察,纵观西方文学思潮的发展,体现出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参考书目:

1、《西方文学思潮概论》,王秋荣,陈伯通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

2、《外国文学争鸣述评》,黎跃进,曾思艺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四)创作方法

从创作方法方面考察,纵观西方文学思潮的发展10三、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特征1、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表现出了原有的看待世界与人之间关系视点的根本转变;中西文化间的两种思维进路:和合学说与二元分立“人本主义”含义的变化2、由热衷于对社会的批判转向对自我深层意识的探讨,即强调对所谓人的真正本质的挖掘;异化感日趋严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越来越深力图展示人类共同的命运,挖掘人类共同的本质,要做整个人类的代言人三、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特征1、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表现出了11二、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特征3、表现人独特的生存境遇

传统的观念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现代人则发现他们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一个矛盾的境遇:一方面是物质资料日益丰富,另一方面却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及首先风尚的日趋衰落。人变成了非人——人的主体性丧失和人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成了人的对立面二、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特征3、表现人独特的生存境遇12二、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特征4、20世纪西方文学是对西方近现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反拨,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不满与反抗,其中凝结着现代人对自身的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何谓“理性”?

尼采:“上帝死了!”

20世纪作家们对“理性”的矛盾态度二、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特征4、20世纪西方文学是对西方近13四、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1、表现了对世界荒诞现实的认识和对暴力世界的恐惧与厌恶,深刻揭示了西方社会以“荒诞”和“混乱”为特征的历史文化本质,形成了对人所生存的世界境况的独特理解;苏联文学欧美现实主义欧美现代主义四、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1、表现了对世界荒诞现实的认识14四、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2、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力图揭示在荒诞的境遇中人的本质特征和真实所在;

“物”的世界对人的本性的压迫和戕害: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卡夫卡的系列小说生存本身就毫无价值、危机意识他们的作品中,没有理想国,没有具体济世方案的提出,只是关注个人的社会归属和自我价值的存亡。

四、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2、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力图揭示15四、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3、在揭示世界荒诞和内心荒诞状况的同时,还对这一境遇下人的精神风貌进行了探索,从而在人与物对峙的特殊境况中完成对人的现代理解;作家们的真实目的其实是要指出现代社会的病状,以引起人们对出了问题的社会的注意。他们对荒诞社会的态度是拒斥的,对使人成为非人的世界是痛恨的,对人内心世界的混乱是极度恐惧的,在他们强烈的嘲弄人、反讽人的背后,我们又会发现背后隐含着探索现代人的出路、展示荒诞境遇下现代人格的深意。四、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3、在揭示世界荒诞和内心荒诞状16第二章现实主义文学:

揭露的痛苦与快感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主要作家第二章现实主义文学:

揭露的痛苦与快感

第一节17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从4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相互对峙的世界新格局;

3、在意识形态领域,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广泛深入的传播,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社会哲学思潮异常活跃。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18三、各国基本情况一)英国

1、肖伯纳著名戏剧家,主要作品有《鳏夫的房屋》、《华伦夫人的职业》。

2、约翰·高尔斯华绥是传统色彩较浓的英国著名作家。他一生写作了大量的小说与戏剧,而以描写福赛特家族几代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系列长篇小说比重最大,成就最高。它包括三部小说和两部插曲:《有产业的人》、《一个福尔赛人的暮秋》、《进退维谷》、《觉醒》和《出租》。三、各国基本情况一)英国19高尔斯华绥肖伯纳高尔斯华绥肖伯纳203、劳伦斯(详解)4、毛姆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毛姆早年的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对资本主义展开了批判。但作家又认为,生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只有摆脱欲望的驱使,放弃理想的追求,才能获得自由。这一思想在他的代表作《月亮和六便士》里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二)法国

1、罗曼·罗兰他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大师,他在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的政治腐败和文化堕落的过程中,表现了对自由、民主、正义的强烈追求和献身精神。代表作是《约翰·克里斯朵夫》3、劳伦斯(详解)21罗曼·罗兰罗曼·罗兰22《约翰·克里斯朵夫》:

理性崇拜的崩溃

1、理性的形成过程及其在西方世界的地位;2、“最后的骑士”的沮丧《约翰·克里斯朵夫》:

理性崇拜的崩溃

1、理性23莫里亚克他的小说大都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为题材,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主要作品有《献给麻风病人的吻》、《爱的荒漠》、《苔蕾丝·德斯盖鲁》和《蝮蛇结》。莫里亚克24(三)德国1、亨利希·曼他的小说以揭露批判德国垄断资本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而享有盛誉,他为此受到希特勒政权的迫害,长期流亡国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臣仆》《穷人》《首脑》,它们合称《帝国三部曲》,全面描写了帝国主义时代德国社会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2、雷马克作者对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祸害有着惨痛的切身感受,他的作品大都描写德国人民在两次战争中所经历的厄运。代表作有《西线无战事》、《生死存亡的年代》、《凯旋门》、《里斯本之夜》。(三)德国1、亨利希·曼25(四)美国

1、德莱塞(详解)

2、海明威(详解)

3、斯坦培克

他的作品主要描写生活在资本主义重压下的工农大众的悲惨境遇和他们的反抗斗争。

主要作品有《胜负未决的战争》、《人鼠之间》、《罐头街工厂》、《珍珠》,代表作是《愤怒的葡萄》

(四)美国

1、德莱塞(详解)

2、海明威(详解)

326斯坦培克斯坦培克27“葡萄”的象征意义

“葡萄”是小说中众多象征表现手法中最为新颖精妙的一个,它从多个层次上表现出其内含的象征意义。首先,在即将举家迁往加州谋生的俄州破产农民的心目中,“葡萄”显然象征着他们去加州谋生的希望和开拓新生活的梦想,也是他们千里迢迢、艰苦中跋涉的原动力。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葡萄”又象征着这些贫苦农民日益增强的反抗压迫的愤怒之情。随着这些贫苦农民逐步认识到加州残酷的现实,希望最终破灭,这也就是所谓“美国梦”的破灭。书名的象征深刻地表现出小说的主题和要旨:与代表少数剥削阶级的政府的冷醋、麻木,剥削者为谋私利而采取毫无人性的残酷行为相比,诸如觉悟、仁爱、公平对待等人类基本美德显得更加重要、美好。“葡萄”的象征意义“葡萄”是小说中众多象征表现手法中最为新284、塞林格4、塞林格29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15岁被送入一所军事学校学习,此期间开始写小说。1915年出版《麦田里的守望者》,名声大躁。塞林格的声誉与日俱增,但他本人的生活却越来越故作神秘,行为越来越怪僻。隐居、铁丝网、报警器。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霍尔顿的荒诞的言行,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15岁被送入一所军事学校学习,此期间开305、凯鲁亚克

“垮掉”一词最先就由他使用。代表作《在路上》,只花了三个星期匆匆写成。作者用一卷白纸塞入打字机,不假思索地进行自发地创作,把他的流浪生活以及和同伙的谈话记录下来。金斯堡的《嚎叫》主题5、凯鲁亚克31厄普代克在演讲6、厄普代克

“兔子三部曲”:《兔子,跑吧》、《兔子回家》、《兔子富了》美国评论界认为这部小说反映了70年代的信仰危机。厄普代克在演讲32(五)俄苏文学I、“白银时代”文学(1)何为“白银时代”?(2)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3)主要作家象征主义:索洛维约夫、梅列日科夫斯基、吉皮乌斯、索洛古勃、勃留索夫、别雷、巴尔蒙特、勃洛克阿克梅派:古米廖夫、阿赫玛托娃、曼德施坦姆未来主义:谢维里亚宁、马雅可夫斯基意象派:叶赛宁、(4)多舛的命运(5)关于“白银时代”文学内涵的争议(五)俄苏文学I、“白银时代”文学33II、苏联文学1、十月革命到50年代初的苏联文学

(1)富尔曼诺夫《恰巴耶夫》(2)波波夫《铁流》(3)法捷耶夫《毁灭》、《青年近卫军》(4)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5)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II、苏联文学1、十月革命到50年代初的苏联文学3420世纪西方文学课件3520世纪西方文学课件3620世纪西方文学课件37(6)高尔基

《母亲》、《海燕之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6)高尔基38重新评价高尔基

按照传统的观点,他是一充满革命激情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许多不解的历史空白。

重新评价高尔基按照传统的观点,他是一392、苏联当代文学2、“白银时代”文学4、帕斯捷尔纳克(1)生平与创作参教材P121(2)《日瓦戈医生》

A、故事情节

B、主题思想的争论“反思说”:第一,反思时代;第二,反思命运“挽歌说”★帕斯捷尔纳克与高行健2、苏联当代文学2、“白银时代”文学4、帕斯捷尔纳克40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封面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封面41(六)欧洲其他作家1、茨威格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以其独特的人物传记和中短篇小说在欧美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小说长于心理描写,精于灵魂开掘,人物性格极为鲜明生动。主要作品有《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看不见的珍藏》、《象棋的故事》。其中《一个女人的来信》通过书信的形式,倾诉一位多情女子对一名薄情男子如醉如痴的爱情。1948年深冬,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说的是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18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两人有短暂的结合,而后她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坚贞不渝、慷慨奉献以及内心的极端痛苦、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绝!短暂的结合: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六)欧洲其他作家1、茨威格422、昆德拉:精神世界的漂泊者

有个捷克人,申请移民签证,官员问:“你打算去哪里?”“哪儿都行。”官员给了他一个地球仪:”自己挑吧!“他看了看,慢慢转了转,对官员说:“你还有没有别的地球仪?”(1)生平参P80(2)创作《笑话》、《为了告别的聚会》、《笑忘录》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参教材。该书已被改编为影片《布拉格的春天》。2、昆德拉:精神世界的漂泊者有个捷克人,申请移民签证,官43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法文版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法文版44通过剖析捷克事变、柬埔寨战争批判了政治、强权和媚俗;通过剖析托马斯和特丽莎、弗兰茨和萨宾娜的爱情生活说明“误解小词典”是人与人交往中永恒的障碍。从而阐释了当代社会政治与性两方面的堕落,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的失重状态。一般认为,性与政治是当代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小说的两大主题。更具体地说,昆德拉写的其实是性与政治两方面的堕落。性的堕落意味着个体情感行为的失落,政治的堕落意味着群体社会行为的失落。而生命则往返于这两种失落之间,形成了难以承受的失重状态。这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所展现给我们的人的生存状态。通过剖析捷克事变、柬埔寨战争批判了政治、强权和媚俗;通过剖45第二节主要作家一、劳伦斯

(一)生平与创作

1、父母失和母亲畸形的爱,致使作家人格发展的失衡;两次恋爱,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与动力;与自己的老师的夫人一见钟情,双双私奔。

2、《白孔雀》显示了文明与自然对立的倾向;

《逾矩的罪人》表现了现代家庭中两性关系的紧张;第二节主要作家一、劳伦斯46

《儿子与情人》的双重主题:A、与弗洛伊德学说相契合的心理探索,即“俄狄浦斯情结;B、社会批判主题

《虹》

《恋爱中的女人》,一纸现代人类罪恶的判决书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饱受争议。知识点:俄狄浦斯情结《儿子与情人》的双重主题:A、与弗洛伊德学说相契合的心理47劳伦斯《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插图劳伦斯《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插图48(二)《虹》

1、情节结构反映了现代人的困惑、苦闷、挣扎和憧憬,表达了人们打碎枷锁、实现新生的强烈愿望。三代人:汤姆·布兰文、丽迪亚——赞赏安娜、威尔——批判厄秀拉、斯克里本斯基——理想的化身

2、艺术特点(1)由“外”向“内”的转化(2)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结合(3)景物描写(二)《虹》49(三)关于劳伦斯创作的总体评价

1、批判

“禁书”、“淫书”“误入歧途的才子”,高尔斯华绥、艾略特劳伦斯本人也抱怨地说300年内没有人会理解他的作品。

2、研究热潮李维斯的评论巨著《小说家D·H·劳伦斯》认为,劳伦斯长期得不到承认,是“英国文学史上很不光彩的一页”,并对艾略特进行了反驳。穆尔(三)关于劳伦斯创作的总体评价503、主要观点

(1)社会历史批评家赞扬劳氏作品中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2)心理分析批评家视其作品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图解;(3)存在主义批评家“自我”意识的扩张(4)女权主义批评家批评劳伦斯宣扬“男性崇拜”,是一位男子沙文主义(5)国内学者一致认同的观点:3、主要观点51A、劳伦斯认为,性是人的本质,工业文明最大的罪恶是压抑了性,性的解放是人的解放。因此,性是他的独特视角,是他的武器,是他的哲学;B、实质上,劳伦斯从两性关系的考察出发,提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人的对立与冲突,深刻地展现了现代人悲剧性的生存状况,表达了对充满自然精神的理想社会的追求;C、所以,尽管劳伦斯的小说中对性有片面夸大、矫枉过正的弊病,但总体上来说,他对两性关系的描写是严肃的,是直接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A、劳伦斯认为,性是人的本质,工业文明最大的罪恶是压抑了性,52二、德莱塞(一)生平(二)创作

《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美国的悲剧》、《欲望三部曲》、《“天才”》、《堡垒》二、德莱塞(一)生平53德莱塞《嘉莉妹妹》封面德莱塞《嘉莉妹妹》封面54(三)《嘉莉妹妹》1、故事情节2、思想价值(1)是对美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一次严重挑战;(2)是对男权主义的一次解构;(3)对消费主义的倡导。(三)《嘉莉妹妹》1、故事情节55

三、海明威:当代的西西弗斯西西弗斯希腊神话,与俄狄浦斯王类似,是科林斯的建立者和国王。一度绑架死神,让世间没有死亡。最后触犯了众神,被惩罚去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推石头—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的生命就在这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我想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西弗斯的石头,是悲惨的源泉,也是重获幸福的踏板。

一)生平与创作传奇的一生:参加两次世界大战,十几次受伤;《在我们的时代里》,主题是“在我们的时代里”,并没有真正的和平与幸福,只有暴力与死亡,人们牌一种恐惧、迷惘、被伤害的状态之中;

《太阳照样升起》,提示战争给人生理上、心理上的创伤,具有一定的反战色彩。“迷惘的一代”之由来;

《永别了,武器》,强烈地谴责战争;

《丧钟为谁而鸣》二战后,海明威由反战的主题转向了日常生活,代表作有《过河入林》和《老人与海》

三、海明威:当代的西西弗斯西西弗斯希腊神话,与俄狄浦斯王56海明威1953年于非洲海明威1953年于非洲57海明威在1941年二战中海明威在西班牙与斗牛士合影海明威在1941年二战中海明威在西班牙与斗牛士合影58(二)《太阳照样升起》:

生命死了,爱情还活着1、故事情节2、(1)“上帝没有了”(2)悲剧的原因表面上来自性(3)实质上是社会的悲剧1、内容桑地亚哥(三)《老人与海》2、“硬汉子形象”:世界不是为弱者准备的(二)《太阳照样升起》:

生命死了,爱情还活着1、故事情59(三)海明威的艺术特点1、创作思想上,他以完全不同的态度对待战争;

2、首倡“迷惘的一代”;

3、电报式文体;

4、冰山原则

5、象征的手法(三)海明威的艺术特点1、创作思想上,他以完全不同的态度对待60(四)肖洛霍夫1、生平与创作《顿河故事》一个人的遭遇《被开垦的处女地》2、《静静的顿河》一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表现苏维埃政权在哥萨克地区建立和巩固的艰苦过程及其强大生命力,揭示一切反动落后势力必然失败灭亡的命运.葛利高里的徘徊动摇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个人的主观原因.葛利高里出身于中农家庭,就其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来说,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其政治特点是左右摇摆。葛利高里作为一个哥萨克军官,他的左右摇摆则以更加特殊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农的私有观念和哥萨克军官的特权思想,在他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之间横着一条深沟,使他把苏维埃政权看成异己的政权;而劳动者的朴素感情和平等意识又使他同白匪军格格不入。他本能地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出发,企图寻找一条超越革命与反革命的中间道路;落后愚昧的哥萨克传统生活习惯和中农的小生产方式造成他目光短浅,政治幼稚,使他在激烈的阶级搏斗中分不清是非善恶,他怀着哥萨克军人的雇佣思想时而为苏维埃政权服务时而为反动势力效劳。20世纪西方文学课件61他以资产阶级庸人观点看待你死我活的阶级搏斗,把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看成毫无意义的仇杀,既无法理解革命政权对反动势力的无情镇压,也厌恶反动势力对革命战士的野蛮摧残,他天真地认为革命和反革命可以“和平共处”;哥萨克军官的狂妄自信、粗野任性和冒险精神使他在动荡的年代不甘寂寞,顽固拒绝接受生活的真理,直到碰得头破血流才肯罢休。葛的艺术形象真实概括了哥萨克中农的本质特征,同时具独特个性,它在特定的历史年代和社会环境中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作家对他偏爱也明显。作家虽然否定葛利高里的道路,却赞赏他英勇豪放的性格、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正直善良的人性,对他坎坷一生的悲剧结局寄予深切同情。甚至把葛参加反革命叛乱的主要原因归咎于苏维埃政权对他的不公正态度,从而为葛利高里的反动立场开脱。相比作家对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一些偏激情绪和过火行为多加指责,这暴露作家本人的哥萨克偏见。他以资产阶级庸人观点看待你死我活的阶级搏斗,把十月革命和国62《静静的顿河》封面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封面肖洛霍夫63《一个人的遭遇》》插图《被开垦的处女地》封面《一个人的遭遇》》插图《被开垦的处女地》封面64(3)人物形象

A、葛利高里是传统哥萨克英雄,他的勇敢、骄傲、任性、富于激情、富于荣誉感,他的传奇式爱情,都是哥萨克性格的典型体现;

B、葛利高里既不是死硬的反革命分子,也不是坚定的革命派,而是动摇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复杂人物;小说通过葛利高里的悲剧,指出了哥萨克应当走什么样道路,不应当走什么样道路,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C、葛利高里作为生命个体,有着美好的个性,他的向往和探索体现了人的价值和意义。作为文化载体,他不由自主地带上了哥萨克文化的优缺点。而从人类文明的发展看,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它总在两种力量的搏斗中而发展的,这种发展必须付出代价。人类既不愿意残杀,但又不得不残杀,这是人类在现代文明中所面临的两难境地和必然的命运。因此,葛利高里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它提示了人类生存的严酷事实。(3)人物形象65第三章现代主义文学:

性、荒诞与死亡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象征主义文学第三节表现主义文学

第四节意识流小说第五节存在主义文学

第六节荒诞派戏剧第七节黑色幽默

第八节女性主义文学第九节现代主义文学总论

第十章结语第三章现代主义文学:

性、荒诞与6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及人格三层次说对20世纪诸多流派有重大影响尼采宣布”上帝死了”,标志着20世纪信仰的失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及人格三层次说对20世纪诸多流派有重大影6720世纪西方文学课件68一、历史背景

1、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社会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主义文明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然而,与这一过程相伴随的,却是人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第一节概述69第三次现代化大浪潮(1945-1991)“现代化以及追求现代性的热望,或许是当代最普遍和最显著的特征。”——《现代化:抗拒与变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全球现代化的第三次大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持续三十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危机,带动了巨大的需求,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为新的发展道路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升级,另一方面工业化和现代化以更快的速度向全球扩散,现代化成为第三世界各国共同的明确的追求和政府的目标。新的物质基础是石油能源和核能、人工合成材料和微电子技术。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新的物质和制度基础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活动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生产的高科技化、专业化与多样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形成以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资源浪费、劳力节省、高额大众消费和福利主义为特征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但是,第三世界在启动工业化和现代经济增长之后困难重重,不断遭遇挫折和停滞,发达和欠发达之间的国际发展差距在总体上进一步拉大。第三次现代化大浪潮(1945-1991)“现代化以及追求现代70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71核武器有多恐怖核武器有多恐怖722、从哲学思想上看,流行于本世纪的西方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以及现代心理学,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为其提供了从世界观到创作方法的理论根据;2、从哲学思想上看,流行于本世纪的西方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73

第一,世界最内在的本质和核心是“自在之物”——意志,而外部世界是人的自我的产物,是一种表象;第二,意志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本能冲动,是不可认识的力量,外在世界是由它决定的,因此也是非理性的、不可知的;第三,人生受意志的驱使,只是一个欲望永远无法满足的追求过程,所以人生“实际上是一场悲剧”,人生就是痛苦。1)叔本华:人生就是痛苦第一,世界最内在的本质和核心是“自在之物”——意志,而外部74(2)尼采:“上帝死了!”第一,他继承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但又激烈批判其悲观主义,进一步提出“权力意志论”学说;第二,他认为权力是生命意志的最高目标,宇宙的内在动力就是权力意志,而它又是无目的性的第三,生命的本能是利己的,人生就是强弱权力意志的较量过程.征服异己,使之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工具,这是生命的原则。第四,人类文明处于没落之中,必须要由拥有最高权力意志和天才的“超人”来拯救第五,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号召打碎偶像,破坏陈腐的传统.(2)尼采:“上帝死了!”第一,他继承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但753柏格森:生命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第一,世界的本质是超越于物质和精神之外的“生命冲动”,它是宇宙的动力和主宰,世间万物都是它的表现形式;第二,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绵延”,生命冲动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流程,但它不能靠理性来认识,只能通过直觉来把握;第三,这种直觉与经验无关,超越于感性与理性之外,是一种神秘而不可知的能力;第四,人的意识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是物理时间的简单替代过程,而是“过去”绵延进“现在”,“现在”又绵延至“未来”。3柏格森:生命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第一,世界的本质是超越于物76(4)萨特:存在就是虚无

第一,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第二,世界是荒诞的,人对自己的处境难以理解,因此,存在就是虚无,就是孤独、不安、痛苦;第三,然而人是自由的,人必须行动,行动即选择,人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4)萨特:存在就是虚无第一,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77(5)弗洛伊德:人是性的奴隶第一,人格结构三层次说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第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本我、自我和超我(5)弗洛伊德:人是性的奴隶第一,人格结构三层次说78第二节象征主义文学一、发展概况(一)前期象征主义

19世纪后半期,一些资产阶级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不满而又无力反抗,对无产阶级革命不理解而又无比恐惧,于是对现实感到幻灭,对前途丧失信心,从而产生了苦闷、彷徨、悲观颓废的思想情绪,即所谓“世纪末”情绪。象征主义四五十年代在法国出现,80年代让·莫瑞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标志着象征主义文学的产生。第二节象征主义文学一、发展概况79

象征主义文学反对描写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视为主观世界的“象征”,主张诗歌应当表现超现实的“理想世界”。因此,象征主义采用象征、暗示、启发等手法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因而形象半明半暗、充满神秘主义色彩。代表作家: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马拉美、魏尔兰、兰波,比利时的梅特林克,俄国的梅烈日科夫斯基、巴尔蒙特。象征主义文学反对描写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视为主观世界的“80(二)后期象征主义1、代表作家爱尔兰诗人叶芝,法国诗人瓦雷里,德国诗人里尔克,美国诗人庞德,英国诗人艾略特2、艺术特征

(1)强调世界是人的心灵的象征;(2)强调“感应”和“通感”;(3)在艺术上,广泛使用象征、暗示、隐喻等方法,表现自然现象和自我之间的相通。(二)后期象征主义1、代表作家81二、《荒原》:死亡的象征

1、精神背景

从19世纪中叶的波德莱尔、爱伦·坡开始,西方艺术家对近代资产阶级理性精神的怀疑,历经本世纪初的后期象征主义、意象派、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未来主义等流派的冲击,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形成了一个高潮。战争的灾难无疑是对近代理性精神的致命一击,加速了“近代人”的衰亡。1922年问世的长诗《荒原》,即是对战后欧洲社会图景的象征主义描绘。当社会出现信仰上的“断裂带”时,往往产生“荒原文学”。二、《荒原》:死亡的象征1、精神背景8220世纪西方文学课件832、诗歌内容

全诗的“题词”就画龙点睛地提到“死亡”这个主题。(1)第一章《死者葬仪》,标题来自英国教会的出葬仪式,暗指生活于现代社会的人们与死人无异。(2)第二章《对弈》,内容上指英国剧作家密德尔顿的《女人谨防女人》,通过贵妇人的无聊生活与酒吧间庸俗小市民的对话,继续深化“虽生犹死”的主题。

《荒原》封面2、诗歌内容全诗的“题词”就画龙点睛地提到“死亡”这个主84

(3)第三章《火戒》,标题出自佛教教义。它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人应对圣洁的生活,不能引情欲之火烧身;二是指火之焚烧亦能使不洁者净化,在死亡中再生。(4)第四章《水淹之死》,指泛滥的情欲之水。(5)第五章《雷霆的话》,充分展开了探索的主题。

《荒原》是表现现代西方人精神崩溃的史诗,它高度概括了一战后的西方社会生活,浸透了诗人的忧虑和绝望。“荒原”的意象既是西方文明没落的象征,也是现代社会的缩影。诗人在此触及到20世纪西方世界的一个根本问题:在一个丧失了价值标准的社会里,人的生存意义必然要受到怀疑,人的出路也必然成为一个难以探索的困惑谜题。(3)第三章《火戒》,标题出自佛教教义。它有双重含义:一853、艺术成就

(1)此诗在现代题材的表面结构下,隐含着一个对应的神话结构;(2)大量地使用典故;(3)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非个人化”的创作主张,即诗人不直接在作品中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4)在部分章节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技巧,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乃至一闪念的潜意识。3、艺术成就(1)此诗在现代题材的表面结构下,隐含着一个对864、《神曲》与《荒原》浓厚的宗教意识;试图指出他们所处的时代图景并为人们指出拯救的道路;艺术形式上一个是严整和明晰的,“三”“三位一体”;模糊而混乱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恶欲横流,善良死亡;引导人们走向“乐园”耶路撒冷,无家可归;个人完美,死亡意识。4、《神曲》与《荒原》浓厚的宗教意识;试图指出他们所处的时代87第三节表现主义文学一、概况

1、“表现主义”一词的由来。

2、表现主义文学的理论纲领:“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作家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因而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

3、代表作家:(1)诗歌:奥地利的格奥尔格·特拉克尔、弗朗茨·韦尔弗,德国的海姆、贝恩第三节表现主义文学一、概况88

(2)戏剧:瑞典的斯特林堡、凯泽、托勒尔,美国的的奥尼尔、赖斯;(3)小说:奥地利的卡夫卡(2)戏剧:瑞典的斯特林堡、凯泽、托勒尔,美国的的奥尼尔、89二、艺术特征

1、反对再现,注重表现;

2、突破表象,直接表现本质;

3、表现抽象的本质和理念精神;

4、寓言故事与变形手法。二、艺术特征90三、卡夫卡:人怎样变成虫(一)生平

参《西方文学》P411

奥登,内向直觉型的性格,暴君型的父亲,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安德尔的评述,三次订婚但最终一人走过一生三、卡夫卡:人怎样变成虫(一)生平91(二)创作1、短篇小说分为四类:

1)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非理性,人的自我存在的痛苦和原罪感(?);

《判决》、《乡村医生》

2)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重重压迫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以致“异化”的现象;

《变形记》、《饥饿艺术家》

3)描写资本主义社会里,中小资产阶级人物找不到出路的孤独、苦闷情结和无能为力的恐惧感;(二)创作1、短篇小说92

《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致科学院的报告》、《地洞》(4)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反对异族侵略,在某些方面还反映了对祖国、民族的失望情绪。

《在流放地》、《中国长城建造时》、《往事一页》、《女歌手约瑟芬,或者耗子似的民族》2、长篇小说

《美国》、《诉讼》、《城堡》《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致科学院的报告》、《地洞》93《城堡》封面《城堡》封面94(三)人和命运:远古时代的主题重新奏响

“人与命运”是古希腊文学不朽的主题;经过两千多年的挣扎和奋斗,经过在漫长而痛苦的歧路上的探索,到18世纪,西方人认为自己凭藉着理性的力量已经可以摆脱命运的支配而走向自由;但到本世纪初,仿佛从云端一下子跌入深渊,而且带着比远古时代更加浓重的悲哀和绝望。

1、《判决》

2、《在流放地》

3、《地洞》

4、《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三)人和命运:远古时代的主题重新奏响“人与命运”是古希95(四)殉身者怎样沦落为无人理睬的戏子

《饥饿艺术家》,社会崇高精神的化身;殉身精神的泯灭就意味着人都变成了狼和羊,社会变为狼吃羊的社会。饥饿艺术家在冷落中的死亡,意味着一个高尚时代的终结,由人的动物本能统治的时代开始。(四)殉身者怎样沦落为无人理睬的戏子96(五)《变形记》1915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

1、格里高尔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这正是著名小说家卡夫卡的天赋之所在。2、现象实质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异化现象;3、写作手法:审美情感的移入与间离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它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孤独感与陌生感,即人与人之间,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推销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尽管它还有人的情感与心理,但虫的外形使他逐渐化为异类,变形后被世界遗弃是他的心境极度悲凉。三次努力试图与亲人以及外界交流失败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来他的变形折射了西方人当时真实的生存状态。卡夫卡通过小说并不只是单纯阐述事实,而是抗除这个世界,追寻人类人性的完善。(五)《变形记》1915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197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哪些变形生理上的变形/家人情感心理的变化/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形/写作表达技巧的变形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小说用内心98(六)《城堡》的多重解读表现主义经典

1、故事情节城堡虽近在咫尺,但费尽周折,不惜勾引城堡官员克拉姆的情妇却怎么也进不去。K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K的失败在于城堡当局惊人的官僚作风和森严的等级制度,也在于周围人的冷漠。他周围的人没有一个向他伸出过援助之手,也没有表示过任何同情心。既然如此微小的目标都难于达到,那么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从这个角度看来,卡夫卡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的揭露。

2、理解这部小说的关键:为什么K千方百计地试图进入城堡?城堡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它有着什么样的象征性内涵?小说的主题又是什么?(1)神学(2)心理学(3)存在主义(4)社会学(六)《城堡》的多重解读表现主义经典1、故事情节城堡虽99讨论题1、以卡夫卡的小说为例,谈谈你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解;通过变形凸显陌生感和疏离感通过漫画手法凸显非人化和机械化卡夫卡发现,现代人普遍丧失了主体性和主动性,人们被各种异己力量所驱使,试图去达到某种连自己都不太清楚的目的。生命是孤独的,生存是粘滞的,想要反抗也是徒劳的,荒诞的存在最终导致人的变形乃至毁灭。荒诞之于卡夫卡,首先是一种审美体验,是一种对世界的态度,是对事物本质的艺术化的领悟。卡夫卡的荒诞艺术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它既关乎作品内容,又是具体的审美表达方式。卡夫卡运用梦幻笔法和寓言模式,通过悖谬的情节逻辑和怪诞的艺术构思,形象地演绎出现代人类荒诞的生存境况,真实地表现了现代人的荒诞本质。

2、卡夫卡《城堡》中的城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讨论题100第四节意识流小说一、概述(一)哲学心理学背景

1、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他承认进化是被科学证明的事实,但非机械论的,整个进化过程是“生命冲动”的绵延。他是倡导过程哲学的第一人,反对静止价值,而主张动态价值(如移动、改变和进化)。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二)“意识流”一词的概念首先由詹姆斯提出,柏格森也有相似的论述;意识流文学的基本主张;意识流文学的技巧: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时空跳跃、旁白等。第四节意识流小说101(三)代表作家

1、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2、乔伊斯,《尤利西斯》

3、伍尔芙,《斑点》

4、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三)代表作家102二、福克纳(一)生平与创作“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士兵的报酬》、《在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二、福克纳(一)生平与创作103(二)《喧哗与骚动》女仆迪尔西

故事情节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老康普生手游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爱恨交加,竟至溺水自杀。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三十三岁时只有三岁小儿的智能。全通过这三下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女佣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作一补充,归结全书。小说大量动用多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法,是意识流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名著。“复合式”意识流的表现手法,通过不同性格、不同遭际、不同品质的人物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意识流动来叙述同一个故事的始末,造成了一种意识复合流动的效果。无凯蒂自述,女性主义批评角度来看,凯蒂包括女儿小昆丁都是这个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康普生家族男性的自尊与骄傲,迫使女性用极端的方式反抗。(二)《喧哗与骚动》女仆迪尔西104三、普鲁斯特法国意识流作家

《追忆逝水年华》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三、普鲁斯特法国意识流作家《追忆逝水年华》出色的对心灵追索105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这种回忆表现的东西是自我“,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这种表现大量采用了”自由联想“方式,一物诱发一物,一环引出一环,形成作品意识联想自由流畅的态势,这就是意识流小说基本特征.因此,这部小说成为意识流小说的先驱,并宣告了"意识流小说"文学流派的形成.1多舛的命运2心理时间”和“现实时间”/又称“物理时间”心理时间就是心理上对时间所产生的感觉,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最先提出“心理时间”的说法.这种时间现在,过去,将来各个时刻的相互参与/渗透.他保留了时间应有的属性-连续性而不是同时性,是彼此渗透的片刻而不是彼此分割的片刻.是一种从属于心理活动的时间,是意识中的时间.柏格森把这种时间归结为是纯意识所存在的东西,是人内心深处不可测定的连续不断的变化流.意识流小说家根据这一理论,用内省的方法来探索心灵的深处,大胆地打破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采用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凌乱颠倒,相互渗透的手法,来达到一种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这种回106

它往往通过人物自由联想实现,而自由联想往往由小说中的人物闻到的气味听到的声音遇到的人碰到的事的触发引起的.现实时间又称物理时间,是透过外在运动而认识的时间概念,它是一种特殊的现成存在者,它是一种引起万物展现与消失的特殊的物理存在者,即一种自在的物理之流.这种时间只有通过运动才能显现给我们,因而才能被我们所理解和认识.所以物理时间总是“运动的什么”.意识流小说中,现实时间就是叙述者外在感应的时间,是小说客观显示的时间,它并不会因心理时间的存在而发生改变,在意识流小说中现实时间与心理时间相交混-如在《喧哗与骚动》节选中的现实时间就是一天——1910年6月2日,昆丁在哈佛大学自杀的那一天.而心理时间涉及到凯蒂结婚之前、婚礼当天等许多时间段.

它往往通过人物自由联想实现,而自由联想往往由小说中的1074、思想成就1,首先,它是一部“时间小说”。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2,表现了西方一代知识分子对社会、人生、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感悟与矛盾心情,是当代一部分人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5、艺术贡献改变了小说的传统观念,革新了小说的题材和写作技巧,开辟了欧美当代小说的新篇章,尤其是注重表现人的人心世界的潜意识活动,对后来西方文学的影响很大,普鲁斯特被尊称为现代小说大师.4、思想成就1,首先,它是一部“时间小说”。物理时间与心理时108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但没有传统回忆录那样对往事有条理的整理和分析,而是通过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对自己“缓慢成长过程”的追忆,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作者只是捕捉自己心头留下并时时浮现在脑际的印象,然后加以展现。对他来说,事情发生的先后没有意义,现实从回忆中形成,通过回忆,既认识到现实世界,也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儿时早晨起来喝热茶时一块俗名叫“玛德莱娜”的甜糕点泡在茶里,边喝边吃点心所感到的乐处,在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重提时,“今”与“昔”的回忆已同时出现在作者脑海里。通过回忆,他解除了“时间”的束缚,获得了过去、现在的重叠和交叉,形成了特殊的回忆结构。作品的人称也有异于传统小说。作品中的“我”并不是传统小说中的第一人称,他只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通过“我”的观察、感受引出其他人物和绘成绚丽多姿的画面。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但没有传统回忆录那样对往事有条理109第五节存在主义文学一、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一)存在主义的特殊性在于它首先是个哲学思潮。最初作为哲学概念的存在主义,要追溯到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他主张哲学应当研究个体的存在,并把对上帝的信仰作为人的存在的最终境地,从而奠定了宗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

1925年前后,法国哲学家马塞尔把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引入法国,创立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文学。马塞尔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渲染孤独的人的存在及其痛苦,因此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宗教伦理问题是其理论的中心问题。他强调,人在本质上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人永远在“旅途”中,永远达不到终点,也根本没有终点,人只有与上帝“交往”才能体验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第五节存在主义文学一、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110二)无神论存在主义无神论存在主义就是通常所谓的存在主义,它在思想上直接受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胡塞尔、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影响,在文学上则主要体现为萨特、加缪、波伏娃等人的创作。存在主义文学的形成,其社会历史根源正是惨绝人寰的战争背景。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作家,都亲身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切感受到战争带给人类的恐怖和绝望,最终使存在主义作家普遍产生了对世界的荒诞体验,人类前所未有的悲观处境在存在主义作家们的创作中得到了如实的反映。二)无神论存在主义111

文学主题

自由选择萨特:自我是对自由的最好概况,对自由选择,存在主义哲学最好的概括“自在”与“自为”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二者相对立统一。文学主题112萨特认为人类存在的精髓在于自由——自我决定的责任和选择的自由,因而花费许多时间来描述人类“背信”的趋向,这反映于人们试图恶意否认自己的责任并避开其无法逃避之自由这一真理。

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即是把纯粹的主观性,即自为,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因此“人的存在”或者说“纯粹主观性”被当作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和本原。人的存在被认为是第一性的/基于此对于人的存在及本质问题,萨特一反“本质先于存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

所谓“存在”是指“人的实在”或“自我”即个人的主观性。所谓“本质”是指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行动中造成他自身的规定性。自为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东西,包括自身的束缚,它不断否定、创造着自己,发展着自己,正因为人是完全自由地造就他自己,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自由的。人的一生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计划,不断地自由选择,创造着自己的本质,不断地向着未来的道路自我造就自己。世界是荒诞的,无所谓必然性,没有客观的必然性能束缚自我的自由选择。萨特认为人类存在的精髓在于自由——自我决定的责任和选择的自由1132、荒诞体验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小说家加缪(Camus)在他的《西西弗的神话》中指出:一旦失去幻想与光明,人就会觉得自己是陌路人。他就成为无所依托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失去的家乡的记忆,而且丧失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他的生活之间的分离,演员与舞台之间的分离,真正构成荒诞感。

第二,荒诞的痛感具有与悲剧所不同的复杂内涵。荒诞的痛感里混合着悲喜,是一种让审美主体哭笑不得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荒诞艺术中,它的一个突出的美学特点,便是悲喜剧的混合。2、荒诞体验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小说家加缪(Camus)在他114三、萨特(一)生平

年幼丧父与波伏娃的相遇谴责战争拒领诺贝尔文学奖三、萨特(一)生平115二)《恶心》:对于荒诞的感觉描绘主人公:洛根丁

《恶心》相当出色地表现了这些人的情结和对这个混乱世界的迷惘。由于作者只诉诸直觉而缺少对千万混乱原因的社会学揭示,又失之肤浅。洛根丁犹如鲁迅笔下的“狂人”,他看清世界是“人吃人”的世界。周围人把狂人看成疯子是因为他们自己疯了。参《西方文学》P424二)《恶心》:对于荒诞的感觉描绘主人公:洛根丁116(三)《间隔》(《禁闭》)

萨特试图表现“他人就是地狱”的命题。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戒备、倾轧、欺瞒与指责的关系构成了比真正的地狱更悲剧的现实生存境遇。而在哲理层面,萨特还试图表现当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以邻为壑”的时候,所谓地狱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甚至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当然,在这部戏剧中,作者还自觉地对自己的关于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论进行某种修正。释迦牟尼说:“心可以为地狱,亦可以为天堂。”人的自由选择可以指向真善美,也完全可以指向假丑恶。因此,萨特试图表现的是,人的存在固然决定于自我选择,但选择什么却可以把我们引向不同的生命本质。参吴晓东P53(三)《间隔》(《禁闭》)萨特试图表现“他人就是地狱”117四、加缪(一)生平(二)《局外人》加缪指出,荒谬感首先表现在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某种怀疑。(三)《鼠役》鼠群象征着人类始终面临的惘惘的威胁,象征着毁灭人类的一种可知以及未知的力量,它是关于人类总体生存境遇的象征表达。参吴晓东P55四、加缪118第六节荒诞派戏剧一、概述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法国,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和30年代兴起的存在主义文学都对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艺术主张荒诞派戏剧在内容上表现世界的不可理喻、人生的荒诞不经;在艺术手法上则打破传统的戏剧结构,用不合理的戏剧结构,用不合逻辑的情节、性格支离破碎的人物、机械重复的戏剧动作和前言不搭后语的枯燥语言来从总体上突现世界荒诞的根本主题。第六节荒诞派戏剧一、概述119(二)代表作家法国的尤奈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尔、热奈英国的品特美国的阿尔比(二)代表作家法国的尤奈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尔、热奈120二、荒诞派戏剧的基本特征1、世界荒诞,人生痛苦,是荒诞派戏剧的基本特征;2、作品具有荒诞离奇的故事离奇的场景;3、荒诞滑稽的人物和反语言;4、极度夸张的手法。参教材P299二、荒诞派戏剧的基本特征1、世界荒诞,人生痛苦,是荒诞派戏剧121三、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1、故事情节2、《秃头歌女》的荒谬性:

第一、文不对题;第二,时空倒错;第三,夫妻不识;第四,视听混乱;第五,人兽结婚;第六,语言断裂;第七,情节散乱;第八,历史物循环。

参《西方文学》P462三、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1、故事情节122四、贝克特及其《等待戈多》(一)贝克特其人(二)《等待戈多》

1、故事情节“等待意识”,并由此派生出人的焦虑、不安、无奈与绝望事实上,“戈多”并不存在于他们之外,而是存在于他们内心,是他们极度空虚的心灵所需求的外化物。明知“戈多”不会来,还要痛苦地等下去,这种信仰危机时代的悲剧人生态度,是对现代人在一个荒诞世界中尴尬处境的怵目惊心的表现。因此,两个流浪汉是两个现代受难者的形象。

2、为什么说《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典型代表?四、贝克特及其《等待戈多》(一)贝克特其人123第七节黑色幽默一、概述(一)社会原因

两次世界大战,悲观主义情绪(二)“黑色幽默”的概念

“黑色”的内涵是绝望、恐怖、残酷和痛苦,面对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这就是所谓的“黑色幽默”。它的中心内容是,表现世界的荒谬、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等。第七节黑色幽默一、概述124(三)代表作家

1、托马斯·品钦

《V》、《编号第49的哭喊》、《万有引力之虹》参教材P337

2、库特·冯纳古特

《第五号屠场》

3、约翰·巴思

《烟草经纪人》(三)代表作家1、托马斯·品钦125

4、唐纳德·巴塞尔姆

《白雪公主》

5、约瑟夫·海勒

《第二十二条军规》4、唐纳德·巴塞尔姆126(四)“黑色幽默”的基本特征

1、寓悲于喜的新幽默

2、存在主义的荒诞观

3、“反英雄”人物和“反小说”的形式(四)“黑色幽默”的基本特征1、寓悲于喜的新幽默127二、海勒及其《第二十二条军规》

1、故事情节

2、“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意义它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圈套,一个陷阱,它隐喻了一种悖论般的荒谬处境,象征了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以及有理性的荒诞,象征了后现代社会的一种谁也看不到,但无所不在的统治。二、海勒及其《第二十二条军规》1、故事情节1283、艺术特点(1)首先表现在作家以反讽为基础的艺术构思上;(2)在创作主体与作品所表现的客体之间制造“审美距离”,是小说又一鲜明的艺术特点;(3)小说的幽默,还产生于作家采用的逻辑悖论的手法上;(4)小说的语言极有特点,作家常常将相互矛盾、或褒贬义相对的词汇与句子故意搭配使用。3、艺术特点129第八节女性主义文学一、女性主义文学发展概况

(一)“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直接导源于妇女解放运动;

1、妇女争取自由的步伐是与人类争取自由、民主的进程是同步的;

2、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女权主义运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凯特·密利特《性别政治》,弗吉尼娅·伍尔芙《自己的房间》,波伏娃《第二性》

美国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第八节女性主义文学一、女性主义文学发展概况130(二)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三阶段

1、“女人气”(feminine)阶段:1840年出现用男性笔名的女作家开始,到1880年乔治·艾略特逝世这一阶段妇女写作主要“是对占优势的传统的普遍形式的模仿,与对艺术标准和艺术的社会作用的看法的内在化”,标志是当时流行女作家采用男性化的笔名,夏洛蒂·勃朗特化名为柯勒·贝尔,安·埃文斯化名为乔治·艾略特;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盖斯凯尔夫人,夏洛蒂·勃朗特《简·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曼斯菲尔德,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尔马契》(二)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三阶段1、“女人气”(fe131夏洛蒂·勃朗特1936年版《简·爱》封面夏洛蒂·勃朗特1936年版《简·爱》封面132波伏娃与萨特奥斯汀波伏娃与萨特奥斯汀1332、“女权主义者”阶段:从1880年到1920年英美妇女获得选举权的那一年这一阶段,以反对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标准和价值观念,提倡妇女的和价值,要求文学上的自主权为特点;3、“女性”(female)阶段:从1920年到现在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文学,从单一的反对男性中心的传统中挣脱出来,走向了建构女性文学独特身份。

(1)英国:伍尔芙《自己的房间》

多丽丝·莱辛2、“女权主义者”阶段:从1880年到1920年英美妇女获得134(2)法国:茜多妮·加布丽埃尔·柯莱特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

弗朗瓦兹·萨冈《你好,哀愁》

娜塔丽亚·萨洛特、玛格丽特·尤斯纳尔

(3)美国:二、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一)“天使”与“妖女”:传统文学中两种女性形象“天使”形象体现了男性的审美理想,“妖女”形象则表达了男性对女性的鄙薄与厌恶之情。天真无知、任人摆布、委曲求全、牺牲自我、美丽可爱、富有修养,但缺乏独立的人格,只不过是男人风流生活中的点缀品。《安娜·卡列尼娜》

女巫、淫妇、母夜叉等令人厌恶的人物;女性主义批评以所有程式化人物作了对偶式的分类,如处女与妓女、天使与魔鬼、夏娃与玛丽亚、逆来顺受的妻子与飞扬跋扈的悍妇(2)法国:茜多妮·加布丽埃尔·柯莱特135男人是睿智的象征,女人是美貌的代称,男人的世界是整个社会,而女人的天地却是小小的家庭;女性特征:不定型性、被动性、不稳定性、封闭性、虔敬性、物质性、圣洁性、非理性、屈从性、固执性(二)从剖析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批评家意识到传统文学的文本布满了陷阱,是男性压迫女性的一种转换形式肖瓦尔特的调查;“性权术”的圈套(三)要消除男性神话,还须审视男性话语福柯指出,语言是一种权力!男人是睿智的象征,女人是美貌的代称,男人的世界是整个社会,而136三、建立女性文学的王国(一)从女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整个文学史,发掘被埋没或受冷漠的女作家肖瓦尔特《迈向女性主义诗学》

埃伦·莫里斯《文学妇女》

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阁楼上的疯女人》

英美女性主义率先在历史上寻觅女性,目的不是让妇女简单地跻身于男性统治的传统,而是在妇女之间谱写一个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