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政策法规解析_第1页
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政策法规解析_第2页
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政策法规解析_第3页
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政策法规解析_第4页
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政策法规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救助政策法规解析一、民政标志解读习总书记谈民政:民政工作是菩萨事业。做菩萨事业就得怀着菩萨之心,怀着大爱之心、爱民之心。民政工作应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谈民政:各级民政干部都要做一个有心的人,用心了解社情民意;做一个心重的人,把群众的事情看得比泰山还重;做一个心诚的人,诚心诚意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为群众服务。当人民群众遇到困难时,想到的第一个部门就是民政部门,要找的第一个干部就是民政干部。二、社会救助相关政策法规解析社会救助(湖南计划将12349热线整合到12345政务平台)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2014年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确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8+1”社会救助制度框架。(一)最低生活保障1、低保对象的界定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五条规定:

亲属包括配偶、血亲和姻亲。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为近亲属。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亲属为家庭成员。

低保界定对象改革:对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一级、二级)、重病患者等人员,经本人或其近亲属申请,可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有条件的地方可扩大到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2、低保标准人均收入的核算:湖南省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规范。2021湖南省民政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显示,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已经达到588元/月和5003元/年,月人均救助386元和251元。2021年全省城乡低保标准不得低于550元/月和4300元/年,月人均救助不得低于374元和229元。2022年湖南全省市辖区城乡低保标准水平基本实现统筹。3、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程序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家庭成员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持有居住证人员在居住地办理社会救助)救助改革:从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转变01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经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予以批准,并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布;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批准,并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03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群众评议、信息核查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初审意见,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02改革方向:优化审核确认程序推进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逐步将低保、特困供养、小额临时救助等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县级民政部门加强监督指导。

(二)特困人员供养1、特困人员供养条件国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供养。改革方向: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将政策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案例分析

刘贵山,男,73岁,年老体衰,某镇A村二组村民,其独生女儿刘芳及女婿均于2016年底因车祸去世。2017年4月起刘老享受农村特困供养待遇。由于特困供养老人多,负担重,2018年4月,该镇对全镇所有特困户的家庭背景、亲属关系、生活来源、劳动能力等进行了清查,发现刘贵山享受特困供养待遇前,还有一个外孙女,今年35岁,嫁到邻村四组,家庭条件优越。于是,镇政府决定将刘老清除出特困供养队伍。请问:刘老被清退出特困供养队伍正确吗?为什么?民法典规定:第一千零七十四条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者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者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第一千零七十五条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者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有扶养的义务。由兄、姐扶养长大的有负担能力的弟、妹,对于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兄、姐,有扶养的义务。2、特困人员供养的内容提供基本生活条件(1)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2)

提供疾病治疗(3)办理丧葬事宜(4)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确定、公布。湖南省2021年民政会议报告透露,湖南省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平均每人每年8751元和6297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照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确定。3、特困人员供养的审批程序与低保申请程序一致。特困供养人员可以在当地的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也可以在家分散供养。(三)受灾人员救助国家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对基本生活受到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人员,提供生活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自然灾害发生后,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受灾人员救助应急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组织疏散、转移、安置受灾人员,提供必要的食品、饮用水、衣被、临时住所、医疗防疫等应急救助,并及时评估、核实、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对因当年冬寒或者次年春荒造成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应及时给予基本生活救助。(四)医疗救助1、医疗救助对象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以及符合条件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可以申请相关医疗救助。

全面落实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度残疾人等重点救助对象参保资助政策,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覆盖范围。2、医疗救助内容和标准医疗救助采取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特慢病和重特大疾病门诊救助、住院救助等方式。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进行定额补贴,对特困供养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进行全额补贴;对患有特殊慢性病或者重特大疾病需要长期门诊治疗,导致自负费用较高的医疗救助对象,给予门诊救助;对重点救助对象在县、乡级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仍难以承担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自负费用,在年度救助限额内按不低于70%的比例救助。(五)教育救助1、教育救助对象各地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及特困供养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学生,给予教育救助。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及特困供养家庭在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学生,以及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教育救助。2、教育救助形式学前教育阶段,对在读的符合救助条件的儿童给予入园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免费提供国家规定课程教科书,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设立助学金,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在校生进行资助,并完善校内资助、社会力量参与的资助体系。普通高等教育阶段,通过助学金、助学贷款、校内资助、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给予教育救助。3、改革方向将低保、特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困难残疾人等家庭的子女和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学生纳入助学金、生活补助资助范围,并按规定享受最高档次资助。落实高中和中职特困学生免学费政策,为高校特困学生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加大残疾学生、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资助力度。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三免三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免住宿费,补助生活费、补助学习用品费、补助交通费)政策,对因身心障碍等原因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残疾未成年人,实施送教上门。(六)住房救助住房救助的方式住房救助通过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方式实施对居住在C、D级危房中的农村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等农村住房救助对象优先实施危房改造,对城镇低保户、孤儿等存在住房困难的城镇住房救助对象优先实施公租房保障,对困难残疾人户实施住房托底保障。住房救助对象县级人民政府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给予住房救助。《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结构承载力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未腐朽危险点,房屋结构安全A级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D级结构承载力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个别结构构件处于危险状态,但不影响主体结构,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B级部分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现险情,构成局部危房C级(七)就业救助健全就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均处于失业状态的,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该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但未就业的成员,无正当理由连续3次拒绝接受介绍与其健康状况、劳动能力等相适应工作的,县级民政部门应减发或者停发其本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就业救助的对象以及方式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成员,通过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费用减免、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办法,给予就业救助。

对已就业的低保对象,在核算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在其家庭成员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后给予不超过一年的渐退期。(八)临时救助为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灾难性生活困难,确保社会救助安全网网底不破,编实织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我国在2014年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国家对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或者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以及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的家庭,给予临时救助。1、临时救助的主要内容

申请临时救助,由申请人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调查审核并公示后,由县级民政部门审批。救助金额较小的,县级民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批。对于情况紧急、需立即采取措施以防止造成重大损失的,可以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民政部门先行救助;待紧急情况解除后,按规定补齐审核审批手续。2、临时救助申请办理程序国家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食宿、急病救治、协助返回等救助。加强流浪救助管理,开展“夏日送清凉”“寒冬送温暖”“节日送亲情”服务,加大寻亲救助力度,全面完成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3、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临时救助加强急难型救助,逐步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救助。加强支出型救助,可采取一次审批、分阶段救助的方式跟进救助。必要时启动县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进行“一事一议”审批。在乡镇(街道)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4、完善临时救助制度(九)残疾人“两项补贴”残疾人是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自2016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1、补贴对象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主要补助残疾人因残疾产生的额外生活支出,对象为低保家庭中的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主要补助残疾人因残疾产生的额外长期照护支出,对象为残疾等级被评定为一级、二级且需要长期照护的重度残疾人。长期照护是指因残疾产生的特殊护理消费品和照护服务支出持续6个月以上时间。湖南省2021年民政会议报告提到,低保对象中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每人每月不得低于70元。残疾人两项补贴采取现金形式按月社会化发放。2、补贴标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可同时申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享受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政策的残疾儿童不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可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纳入特困人员供养保障的残疾人不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3、相关政策衔接(1)自愿申请。残疾人两项补贴由残疾人向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受理窗口提交书面申请。残疾人的法定监护人,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所在村民(居民)委员会或其他委托人可以代为办理申请事宜。(2)逐级审核。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依托社会救助、社会服务“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受理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并进行初审。初审合格材料报送县级残联进行相关审核。审核合格材料转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定。(3)补贴发放。补贴资格审定合格的残疾人自递交申请当月计发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采取社会化形式发放,通过金融机构转账存入残疾人账户。4、申请流程(十)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困境儿童:包括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指父母双方均符合重残、重病、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被执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失联、被撤销监护资格、被遣送(驱逐)出境情形之一的儿童;或者父母一方死亡或失踪,另一方符合重残、重病、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被执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失联、被撤销监护资格、被遣送(驱逐)出境情形之一的儿童。各地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补贴,参照孤儿基本生活费发放办法确定发放方式。(湖南标准:集中1350元,分散950元)三、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近年来,社会救助在保障基本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新时代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社会救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党的十九大提出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统筹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这为新时代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指明了方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出台的。《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相结合,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兜底保障基本民生的综合改革举措。(一)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党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有力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维护困难群众基本权益作为社会救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回应群众关切,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三坚持统筹兼顾,加强政策衔接,形成兜底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合力五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四(二)改革确立的总体目标近期目标是,用2年左右时间,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在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救助法制健全完备,体制机制高效顺畅,服务管理便民惠民,兜底保障功能有效发挥,城乡困难群众都能得到及时救助。远期目标是,到2035年,实现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难群众,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密实牢靠,总体适应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三)政策创新以统筹救助资源、增强兜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在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上有不少创新举措,最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综合救助格局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社会救助划分为三个救助圈:第一圈最核心的是绝对贫困人口,通过低保或者特困供养保障基本生活,并根据实际需要给予相应的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第二圈是相对贫困人口(即低收入和刚性支出较大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根据实际需要给予相应的基本生活救助或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2、打造多层次分类救助体系第三圈是其他困难群众,主要包括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给予急难社会救助;遭遇自然灾害的,给予受灾人员救助。这种制度设计,针对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急难情形,建立分层分类的梯度救助体系,将有效化解当前“低保捆绑”所带来的“悬崖效应”,既扩大了救助覆盖面,又突出了重点救助对象,确保真正兜住底兜牢底。对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人员,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将未成年人获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条件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