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柞树的名实及历史演变_第1页
论柞树的名实及历史演变_第2页
论柞树的名实及历史演变_第3页
论柞树的名实及历史演变_第4页
论柞树的名实及历史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柞树的名实及历史演变

棕榈树也被称为青冈、橡树、橡胶和棕榈树。历史记录中的其他名字包括:、橡胶、绘画和其他名称。为壳斗科栎属常绿、半常绿或落叶阔叶树,我国约有60多种,是分布较广的树种之一。主要有麻栎、小叶栎、栓皮栋、槲树、白栎、槲栎、尖齿槲栎、夏橡、短柄枹栎、蒙古栎、辽东栎、刺叶栎等十二种。栎属树种(QuercusLinn.)材质坚重强韧,耐腐蚀,纹理美观,可作建筑用材,制造车船、农具等;其树皮、壳斗富含单宁,是化学工业上提炼栲胶等的重要原料,树皮也可加工成软木塞,其种子淀粉含量高,脱涩后可供食用、酿酒或作饲料;树干可用作培养香菇、木耳;嫩叶是饲养柞蚕的优质饲料。同时柞树也是广大农区水土保持和薪炭用材的优良树种。据史料记载,柞树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树种,下面略述一二,以就教于专家学者。一、在中国古籍中,对蜀、橡胶、绘画等树木的名称进行了调查和分析1.由壳斗科的观点,认为共建“栎”之称谓,有利于界定基本内容柞树,《辞海》“柞木”词条解释为两类生态特性完全不同的木本树种:一为壳斗科的麻栎等栎属树种的统称;二为大风子科的檬子树(Xylosmajapomcum)的俗称。在生态特征上,前者多为乔木,后者多为灌木;前者树干及树枝无棘刺,后者则多棘刺;前者为下垂葇荑花序,花为雌雄同株;而后者为极短的总状花序,花为雌雄异株。前者果实为硬果,有壳斗;而后者果实为黑色小球状浆果。由此可见,正式学名为柞树的,应是树木分类学中的壳斗科的栎属树种的统称;而“檬子树”之称为柞树仅是若干方言区(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一笔者)民间的一种俗称。在我国,无论是史籍记载,还是民俗风物,从未见“檬子树”有放养柞蚕的记录。而“柞”却向来与柞蚕饲养业相互联系,且与“栎”、“栩”、“”等栎类树种混用或互换。柞栎的称谓,不但古籍中反复出现,而且在当前的广大农区,特别是柞蚕主产区,仍把柞与栎当作同一树种的统称。因此,我国历代典籍中关于柞树的记载是一脉相承的。如《尔雅义疏》:“栎即柞也,与栩、杼皆一物。”并引《水经注》引《周处风土记》云:“舜所耕田于山下,多柞树,吴越之间名柞为历,历与栎同,是柞栎之名,不独秦人语然也”,并指出:“今东齐人谓栎为柞,或日朴栌,亦曰薄椤,皆苞栎之声相转耳。”据林业专家近期考察,今山东民间仍有人称柞树为桲椤(或记作“朴栌”)。又如《植物名实图考》云:“曰柞、曰栎、曰杼、曰栩,皆异物同名也。”《中国古代农业科技》一书认为:“现在的柞,在古代与栎、棫、栩、杼、枥、槲等混用。”以上关于“柞”的古今树名考辩,其含义前后传承。2.树名辩析:“可能”是“可能”,即“应当在“应当”的基础上所作的“可能”即“可能”栩在《诗经》、《说文》、《尔雅》等古籍中多次出现,并与“栎”、“柞”混用或换用,如“集于苞栩”、“宛丘之栩”等等。关于“栩”的树名辩析,历代学者多有论述:《尔雅注疏》云:“栩、杼,柞树”;《说文》云:“栩,柔也(“柔”即“杼”的同音异体字,)其皁(《辞海》:皁,橡栎之实。)一曰樣(“樣”即“橡”的古代变音异体字)”又云:“柔,栩也,”“樣,栩实也。”。朱熹注曰:“栩,柞栎也”,严粲注云:“栩,柞也、栎也、杼也。“可见古籍中“栩”的树名与“柞”、“栎”实为同类树种。3.“历”、“柔,浚”“”“采”古代植物分类学不发达,加之各种古籍记载多受作者所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坏境及方言的影响,对古代树种的称谓常有一树多名或多名一树的情况。本文前述之“吴越之间名柞为历,历与栎同”及“柔,栩也;栩,柔也,其实皁,一曰“樣”之“历”与“栎”、“栩”与“柔”“皁”“樣”即是明证。另据《史记·李斯传》载:“采椽不斤。”此处之“采”徐广注曰:“采,一名栎。”同时,《汉书·司马相如传》应劭注:“栎,采木也”。因此,今日之栎属树种之“栎”,在古籍中不但有直接对应的“栎”“柞”等树名,而且还有“历”(或异体字“枥”)、“采”、“樣”等别称。4.“桑”“桑”、“桑”、“桑”等所代表的“桑”、“桑”等所代表的“桑”和“桑”我国很多典籍中出现“”(“”之同音异体字),如《诗经·皇矣》篇中的“其柘其”;《管子·地员》篇中的“其其桑”;《左传》中的“弧箕弧”等等。对“”的解释有:一,,即山桑。《尔雅注疏》云:“桑,山桑。似桑,材中作弓及车辕,并将其与女桑桋桑区分开。《诗经》朱注:“,山桑也,与松皆为美材”;颜师古注曰:“山桑之有点文(文同纹)者”;《左传》云:“山桑曰”。二,“”“桑”有别。《管子·地员》篇:“其其桑”;《考工记》云:“桑次之”;又据《尔雅义疏》:“桋”,”谓刈夷复生者,桑树夷芟弥茂”。即今日之原生家种条桑截去主干人工嫁后萌发而成的桑株,故而“夷芟弥茂”。显然,“女桑,桑”均指家种桑树,与今日之家桑名实均同。因此,“”与“桑”有别的观点澄清了两种认识:一是否定了“”即“桑”;二是把家种桑与“即山桑”之说中的“山桑”区别开来,说明家桑与“山桑”是生理和生态学特性不同的两类树种。既然“山桑”与家桑是生理和生态学上不同的两类树种,那么古籍中释为“山桑”之“”与“柞栎”等栎属树种又是什么关系呢?持第三种观点的学者经大量考证后确认:“”即“柞栎”亦即今日之栎属树种的统称。《尚书·禹贡》:“青州……厥篚丝”;《尚书·禹贡》苏氏注:“丝……出东莱,以织缯,坚韧异常,莱人谓之山蚕。”从“丝”之产地来看,青州与东莱,皆泛指今日山东之东部地区,这一带历史上很早就是我国人工饲养柞蚕的发源地。此外,前已述及《尔雅注疏》有“桑,山桑”之说,并曰“今东齐人,通谓栎为柞”等,均称今山东为古代“”即“柞栎”之产地。近代英国学者欧弗尔经实地考察后亦认为:“中国上古之山桑,即今日之柞树”(A.fauvel:《TheWlldSilkShantOng》)。由此可见,我国古籍中之“”即今日之栎属树木是确定无疑的了。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典籍中的“柞”“栎”“”“栩”等的现代树木学的含义,均指壳斗科栎属树种。(为行文方便,本文此后凡涉及柞、栎、栩、等栎属树种的名称,均统称为柞树一一笔者)二、中国棕榈树资源分布的历史变迁我国不仅很多典籍中有柞树资源历史分布的记载,而且与当代地质考古报告相互印证,互为补充。1.我国地质考古研究的地质基层特点根据现代地质考古学上的孢粉分析,距今约8000~3000年时的全新世中期,世界各地气候普遍较今温暖湿润,我国也不例外,被古地质学家称为“仰韶温暖时期”。新中国地质考古学者大量的岩芯取样孢粉分析报告显示,我国从北到南、从西到东的广大地区,在距今8000~3000年时,柞树资源十分丰富,天然分布非常广泛。(1)东北地区:包括今东北三江平原、小兴安岭、长白山区及辽东半岛等地,地质岩芯中的柞树类花粉含量明显超过其它树种。地质考古报告称:经过孢粉分析判断,我国东北地区在全新世中期经历过从亚寒带到暖温带的变化,森林应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阔叶树种以柞、榆为主。(2)华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包括燕山与京津唐平原地区、河北平原、山东半岛、华北平原中南部及内蒙古高原东部与鄂尔多斯高原等地。经地质岩芯取样孢粉分析,这里以阔叶树种居多,主要有栎属、榆属、合欢属、椴属等,其中又以柞树等栎属树种花粉占优势。可知在8000~3000年前,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丘陵、山地及山前平原多为柞树等阔叶树占优势所构成的针阔混交林所覆盖。(3)长江中下游及东南丘陵地区:包括今长江三角洲与太湖平原、杭州湾沿岸及宁绍平原、华中地区、苏北徐海地区、江南丘陵及浙闽地区等。地质考古报告分析,在距今8000~3000年时的全新世中期的地质花粉含量中,主要以栎属、榆属、栗属等阔叶树种为主,其中栎属树种的花粉含量尤为突出。据地质考古学家推断,这些地方均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4)西北地区:包括今黄土高原东南部的泾渭河下游、晋南汾涑河下游、豫西北伊洛河下游等地,以及黄土高原中、北部的陕北、陇东、晋中、晋西北等广大地区。地质考古分析,地质岩芯中柞树类阔叶树种的花粉居明显优势。全新世中期,这个地区主要是由栎属、桦属、鹅耳枥属、松属等构成的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带。(5)西南地区:包括今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及横断山脉地区。广泛布点取样的地质考古资料分析,在全新世中期地质花粉以油栗、柞树、枫杨、胡桃等阔叶树为主,其中柞树类花粉的含量很高,其时该地区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带。(6)珠江流域地区: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地质孢粉分析表明,该地区6000年前多为中亚热带南部阔叶林带,其中北部湾地区为热带季雨林,地质花粉中栎类花粉虽明显减少,但仍占相当大比例,表明当时今两广地区柞树分布仍很广泛。根据以上地质考古分析,我国在距今8000~3000年时的全新世中期地质年代中,柞树资源的自然分布有下面四个特点:其一,柞栎类阔叶树种在全国的自然分布极为广泛;其二,柞栎类阔叶树种在森林中占有重要比重且呈片状分布;其三,柞栎类树种在同一地区的垂直分布包括山地、丘陵及山前平原等不同海拔高度;其四,柞栎类树种的水平分布地域约为北纬20°~47°、东经95°~130°的广大地区。2.地质考古报告关于本地区社会木本植物分布的认识(1)《山海经》关于我国上古时期柞树资源分布的描述。据考证,《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晚期。现存之《山海经》源出于晋人郭璞的《山海经传》,其中《五藏山经》中所记山体共446座,明确记载有林的山体199座,文中植被地貌间接反映有林的山体73座,故有林山体实为272座,约占《五藏山经》所载山体总数的61%。据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研究:《五藏山经》之《南山经》,其范围东起今浙江之舟山群岛,西抵湖南南部,南达广东南海;《西山经》:北抵今宁夏盐池西北、陕西榆林东北一线,西南抵甘肃鸟鼠山、青海湖,西北可达新疆西南角,但不包括罗布泊以西、以北;《北山经》:西起今内蒙古腾格里沙漠,东抵河北中部,北达内蒙古阴山之北,北纬43°迤北一线;《东山经》:东抵今山东成山角,北起莱州湾,南达安徽濉河;《中山经》:西南可达今四川盆地的西北边缘。此外,《山海经》一书中的《荒经》和《海经》则包括今西南、西北、东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等。《山海经·五藏山经》记述的林木树种及其分布较为集中,且较有现实意义。据初步统计,共记述古代木竹82种,其中乔木树种57种,灌木树种14种,竹类11种,在乔木树种中,柞树又是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分布较为广泛的一个树种。根据初步分析,计有:《西山经》之大时山(“大时之山,上多穀柞”);《西山四经》之申山(“申山,其上多穀柞”)和白于山(“白于之山,上多松柏,下多栎檩”);《中次五经》之首山(“首山,其阴多穀柞”),良余山(“良余之山,其上多穀柞”),升山(“升山,其木多穀柞棘”)《中次八经》之铜山(“铜山,……其木多穀柞柤栗橘”,衡山(“衡山,上多寓木穀柞”),琴鼓山(“琴鼓之山其木多穀柞椒柘”),仁举山(“仁举山,其木多穀柞;);《中次九经》之勾称山(“勾称之山,……其木多栎柘”);《中次十经》之涿山(“涿山,其木多穀柞杻”);《中次十一经》之丰山(“丰山,……其木多穀柞杻橿”),《中次十经》之大支山(“大支之山,……其木多穀柞”);《中次十二经》之龟山(“龟山,其木多穀柞椆椐”),真陵山(“真陵之山,……其木多穀柞柳杻”)。上述十六座山体所处地理位置,大约在今陕西中南部和甘肃东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以及江南丘陵及浙闽地区等地,约地跨北纬25°~42°,东经102°~125°的广大地区,与前述地质考古分析相对照,不难看出:第一,《山海经·五藏山经》记述的柞树资源分布地区与地质考古报告推断的全新世中期柞树资源的自然分布范围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第二,《山海经·五藏山经》所载内容为我国上古时期的历史风物和自然景观,其成书年代与地质年代的全新世中期颇为接近,可见书中关于柞树资源的分布状况的记述较为可信;第三,柞、栎在古籍中经常换用,混用的情况在书中多处出现,且古今柞、栎树种之名实完全一致,从而为研究古代林木的分类与历史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2)《诗经》中所涉及的柞树资源历史分布的范围。据笔者初步分析,《诗经》中记述了木本植物58种,其中大部分为林木树种。涉及柞树资源的篇章有:《唐风·鸨羽》(“集于苞栩”)篇、《秦风·晨风》(“山有苞栎”)篇;《陈风·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小雅·四牡》(“集于苞栩”),《车》(“析其柞薪”),《小雅·采菽》(“维柞之枝”);以及《大雅·绵》(“柞棫拔矣”),《大雅·旱麓》(“瑟彼柞棫”),《大雅·皇矣》(“其其柘”、“柞棫斯拔”)等九篇。其中,《唐风》所记述的历史范围约为今山西中部地区;《陈风》所反映的历史地域约为今河南东部地区;而《小雅》描写的则为东周初年周辖地内历史风物,其范围即以今之河南洛阳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至于《大雅》记述的历史事件与风土民情,则是发生在西周辖地即今之黄河中游等广大地域之内。由此可见,《诗经》中关于柞树资源历史分布的描述至少可以归纳为两项内容:其一,柞树资源的分布范围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大约地跨东经105°~120°,北纬32°~38°的广阔地域之内;其二,《诗经》中所记述的柞树资源分布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左右,距今约3000年左右,与本文前述全新世中期地质考古报告及《山海经·五藏山经》所反映的柞树资源的分布状况在历史年代与地域范围上基本一致,且互有印证。(3)《管子》一书中有关柞树资源历史分布的记述。《管子·地员》篇中记有林木45种,关于柞树分布的论述是:“五粟之土,若在陵,在山,在坟,在衍,其阴其阳,尽宜桐柞,莫不秀长。其榆,其柳,其,其桑,其柘,其栎,其槐,其杨,群木蕃滋,数大以长。……其地其樊,俱宜竹箭,藻龟楢檀。”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五粟之土是最好的土壤,其中在丘陵水边,可以种植各种用材林木,在山崖边则可种植竹类和各种大灌木。这段话中涉及的十三种竹木之中,柞树资源共有柞、栎、三种,文中的“在陵,在山,在坟,在衍,其阴其阳”等均为柞树资源在同一地域垂直分布的情况。《管子》一书所反映的历史风物,均发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即今山东境内的广大地区,与前述古籍中有关柞树资源的分布地域颇为一致。(4)《水经注》中有关柞树资源历史分布的描述。《水经注》是北魏延昌、正光年间(公元515~524年)郦道元撰述的一部地理著作。书中记述林木树种分布状况及其构成的森林景观的有关章节多达180处。其中所记树种包括柏、枞、松、棐、杨、柳、柽、杞、白杨、柞、槐、樗、栎、榆、梓、穀、楮、檀、桐、梧桐、木兰、桂、桃、梅、枣、栗、李、槜李、橘、荔枝、桑、酸枣、茱萸、枳、荆、棘等36种,除少数几种为灌木之外,其他都是乔木树种。上述36种林木树种分布在全国大小69条江河水系所流经的广大区域之内,其中沂水、沔水、沮水、渭水、汝水、颖水、获水等七条江河水系所流经的广大地域内有柞栎等树种资源分布,其地理范围大约包括今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与前述各文献典籍关于柞树资源的分布区域具有历史地理学上的一致性。(5)《齐民要术》中关于柞树种植和利用的记述。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共记述了林木树种27种,分别就各种果树裁培和用材林木的人工培育和开发利用作了专门论述,其中《种槐、柳、楸、梧、柞第五十》专门对柞树的栽培利用作了详细介绍和分析。贾思勰提出,柞树种植“宜于山阜之曲”,这主要是根据柞树不耐水湿,适宜生长于高平排水良好的山地和土壤松软的沙石山地的特点而提出来的,符合林学上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贾氏还进一步对培育柞树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精辟的分析:柞树“十年中椽,可杂用,一根值十文;二十岁中屋搏,一根值百钱”,可见当时柞木作为生产和生活用材已经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无怪乎精通“经世济民”之道的贾思勰要把柞树列为当时临淄地区的主要用材树种之一了。据史学家考证,贾思勰曾作过北魏高阳郡太守(即今山东临淄一带),其时在今山东境内多柞树分布,是确定无疑的了,这与众多历史典籍的记载也是完全吻合的。3.形成与变墙关系的历史遗迹我国地方史志文献中有关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各地柞树资源分布的记载卷帙浩繁,不胜枚举。笔者仅择其影响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史料略述一二,以为本文前述史籍之印证。(1)东北地区:史实之一:清代末年《黑龙江述略》》(公元1889年)、《吉林通志》(1891年)及清道光进士何秋涛(公元1824~1862年)所著《朔方备乘》等,均记述了我国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东坡,张广才岭及吉林市周围方圆数百公里的范围内柞树资源广布,或呈混交或呈片状分布的森林景观。同时,沙俄和日本军部也于二十世纪初先后派数批多人,到我国东北各大林区搜集经济情报。日本人还将窃取的我国东北各地资源状况及风物民情等编辑成《满州地志述》一书,书中记述了日本人对《朔方备乘》一书中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资料一一进行实地考证的实况,其中对黑龙江和吉林各地森林资源的分布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同时,俄国人b.A.伊万什恺维奇也曾数次按《朔方备乘》之《艮维窝集考》中所述的48窝集,对黑龙江和吉林等林区的森林资源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撰文记载,其中关于柞、栎、槲等栎属树种的分布情况及林型与林相的记述十分详尽。经林业专家分析,完全与地方史志记载相吻合。史实之二:辽东“柞木墙”的形成与柞树资源的历史分布。据《明英宗实录》和《全辽志·边防》记载,从明代中期即公元十五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开始,地处东北的建州女真贵族逐渐统一各个部落,并不断袭扰明王朝的辽东边防。从明英宗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开始,明朝统治者便责令守边将士大量采伐粗大柞木,沿明辽东边界形成“编木为垣”的柞木边墙,史称“柞木墙”,实为柞木和砖石混合建造的一项古代边防工程。这道“柞木边墙”分为东西两段,四段约分为大小九次施工,前后绵延一个世纪左右,其间最大的施工有四次:第一次于正统八年开始,主要施工地段为前屯、安远、锦州、义州,全长约540华里,由时任明昭勇将军辽东都指挥佥事的毕恭规划并督造;第二次于明弘治十六年由韩辅“修镇夷二堡,筑边垣,起广宁至开原,长亘千里”;第三次于嘉靖十四年修开原附近边墙200华里;第四次于嘉靖二十五年始建吾名口(长城南端起点)至锦川堡(今兴城市大寨乡)及黑庄窠(今兴城市望海乡)至椴木冲堡(今锦西市老官堡乡)和大定堡(今义县境内),以及从大清堡至镇北堡(今义县大市堡),共建柞木河口(即建在河上的柞木墙)34华里。地处辽东山区的东段“柞木边墙”,共分四次施工:第一次于成化五年由辽阳副总兵韩斌主持督造东州、马根单、清河等十堡“相属千里”;同年,驻开原参将周俊也兴建边墙60华里;第二次于成化十五年至十七年“修筑东路开原抵鸭绿江边墙”;第三次于正德四年开始从叆阳至凤凰,再沿叆河下行到新安堡修筑柞木边墙140华里。以上三次施工均由韩斌主持,“凡千余里,斩伐林木,修筑城垣”,足见毁损柞木林之多(详见辽阳韩斌“褒功祠”之《褒功祠记》)。第四次于嘉靖二十五年由时任监察御史的张铎督造,共修柞木边墙和增筑河东七堡约124华里。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从明正统至嘉靖的一百余年间,沿柞木边墙广大地区的柞木林等森林资源几乎被砍伐殆尽,近代之柞木林只是人为破坏后演替而成的天然次生林。历史是无情的,明代统治者的“柞木边墙”终于未能抵挡住女真贵族及其后裔们的铁骑,至今仍隐约可见的历史遗迹,为辽东地区柞树资源的变迁史留下了有力的佐证。(2)内蒙古东部地区:据《内蒙古林业发展概论》记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地区柞树资源主要为次生林。在当时全区184万公顷次生林中,主要以柞树和白桦两种阔叶树为主,前者约占31.6%,后者31.85%,森林面积均为60万公顷以上,可见近代内蒙古地区柞树资源仍是相当丰富的。其地域分布,主要集中于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和东南丘陵地区,可及辽嫩平原的兴安盟、赤峰市、哲里木盟等地,以上地区属半湿润、半干旱地区,主要是以柞树、白桦及落叶松等为主构成针阔叶树混交林带。(3)黄河中游地区:据清顺治《延安府志·物产》载,明清时期,陕北地区分布较为广泛的天然次生林多为柞木林,当地人称为“青冈林”。同时,在秦岭北坡的阔叶林分中,栓皮栎、辽东栎为分布较为广泛的的树种;在陕南至甘南的小泷山林区,辽东栎的分布也十分广泛,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国初期。而地处关中地区的扶风县南十里的石臼山更有“长栎连阴,扶疏数里”的动人景观。另据《山西通志·林业志》记载,山西省近代的森林多为天然次生林,其中柞树是分布非常广泛的一种阔叶树种,既有柞树林,也有与其他针、阔叶树构成的混交林。其地域分布主要在南北两条林带上:在北部,从干旱草原以南至高平——河津一线为辽东栎和油松为主构成的针阔混交林带。辽东栎主要分布于管涔山、五台山和恒山等山系,成为以上山系的阔叶树优势树种。在南部,以中条山为主的林区为暖温带半湿润落叶栎类林带,其树种以栓皮栎、锐齿槲栎,橿子栎和麻栎等为主,栎类林面积占该山系森林总面积的66.7%,居于明显优势。(4)鲁、豫、皖地区:据《中国近代林业史》资料,我国山东、河南、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农民有经营柞树矮林和灌丛养柞蚕和育薪炭林的传统。山东省主要集中分布地区是胶东地区的牟平、乳山、栖霞一带,以及蒙阳、平邑、费县、沂南等地,是历史上柞蚕业的发源地。树种以麻栎为主。河南省主要分布于嵩山地区的登封、偃师、巩县等地,以及豫西的崤山、熊耳山等山系的南召、卢氐、洛宁、渑池、嵩县等地,柞树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南召等县市至今仍是我国著名的柞蚕之乡。安徽省的柞树资源分布地区以黄山等山系为主,其树种多为小叶栎。(5)两湖地区:明清以降至新中国之初,鄂西南荆山等山系多柞栎类次生林。《钟祥县志》卷十一载:钟祥县境内“皆多松、柏、栎林,有高数丈,大数围者,堪作栋梁之用。”《湖北通志》卷一百八亦云:明清以后,鄂东及鄂南低山丘陵多柞树林。另据《湖南省志第八卷·农林水利志·林业》记载,湖南省的洞庭湖及其周周的武陵山、幕阜山一带,湘江下游和资水中游各县,以及零陵等地的山地、丘陵地区,直至清代中叶以后,柞栎类树种仍为阔叶林中的优势树种。(6)西南地区:据《中国近代林业史》资材,四川省的大巴山和大、小凉山等山系,以及青衣江、渠江等流域地区各县均多柞树林。贵州省的赤水、乌江等流域各县市以及云南省的滇东北、滇南等山地、丘陵地区,直至新中国建国初期仍多柞树资源分布,其主要树种为麻栎、栓皮栎和青冈等、(7)闽、浙、赣地区:至新中国成立前,浙江省的四明山、天台山地区各县、市多麻栎等柞树资源分布;福建省的闽江、汀江及江西省的赣江流域各县、市的柞栎类森林资源一直比较丰富,历史上受破坏的程度较其他省区为轻。(8)两广地区:广东省的柞树资源主要分布于粤北山区的连县、乳源、乐昌、连南等县市。广西省的大明山及桂东山区等地均多柞树资源,主要树种为麻栎、青冈等。清代广东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地处粤东的梅州市和粤南的阳春县境内,多有栎树资源分布。我国地方史志文献中对柞树的记载,脉络清晰,史料翔实,说明我国柞树资源虽经历代的种种破坏毁损,至近代仍有广泛分布。4.主要立地条件根据林业部门近期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综合分析,我国柞栎类树种中具有代表性的十二个树种的分布非常广泛。了解这些树种在全国各省区的分布,对我们规划和展望柞蚕业和薪炭林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麻栎(Quercusacutissimacarr):也称橡树、青冈、栎。其分布范围北到辽宁、河北,南到广东、广西,西到云南、四川、西藏东部。东部垂直分布可达海拔2200米。伏牛山、大别山、秦岭、大巴山及南岭山地都有麻栎林,辽宁、河南,山东等地多人工经营矮林和灌丛。(2)小叶栎(QuercuscheniiNaKai):主要产于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北、福建、四川东部等省区,垂直分布于海拔6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常与其他落叶阔叶树组成混交林,或形成小片纯林。(3)栓皮栎(QuercusvariabilisBL.):又称软木栎、粗皮栎。广泛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南部及南方各省,南到广东、广西及台湾,西到云、贵、川诸省,以鄂西、秦岭、大别山区为分布中心,北部多分布于海拔5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