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生态敏感区发展现状与对策_第1页
池州市生态敏感区发展现状与对策_第2页
池州市生态敏感区发展现状与对策_第3页
池州市生态敏感区发展现状与对策_第4页
池州市生态敏感区发展现状与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池州市生态敏感区发展现状与对策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长江南岸。长江从西南向东北流经池州市145公里。东南部是黄山山脉与九华山山脉的结合地带,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地形可分为三部分:西北部沿江洲圩区、中部丘陵区和东南部中低山区。池州市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区内生态环境条件优越,并且出现了一批生态村镇建设的亮点,但市域范围内多为生态敏感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较为严重,甚至已出现分布较广泛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1.生态敏感功能区域生态敏感区是对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主要表现为风景生态区,较大面积的水域及周围生态绿地等种群源地,具有较高生物量和较长生命周期的物种,如树木和大型哺乳动物等,对内外干扰具有较强的恢复功能,其保护、生长、发育等程度决定了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池州市生态敏感区分布范围广,类型多样.主要有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牯牛降自然保护区、齐山风景名胜区、万罗山风景名胜区、天台山森林公园、老山自然保护区等风景自然保护区;有升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十八索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黄泥湖、西岔湖、白沙湖、太白湖等湿地;有长江、秋浦河、清溪河、九华河、青通河、尧渡河、黄盆河等水域及沿岸的生态绿地。1.1动植物资源丰富九华山风景区面积约120平方千米,是以佛教文化为主要特色,兼有优美自然山岳风光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区内不仅寺庙众多,在建筑上吸收了优秀的皖南民居的风格,而且山水秀丽,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1461种植物和256种动物。1.2峰代单公平段,峰海带,5.6米牯牛降自然保护区面积约67.2平方千米,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古称“西黄山”,主峰海拔1727.6米,为皖南第三高峰。原始森林覆盖率达62%以上,错综复杂的种间关系和食物网的连接形成了复杂而稳定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是一座蕴藏极为丰富的生物与种质“基因库”和古老植物的“避难所”,区内植物1749种,动物271种(不包括600余种昆虫)。1.3动物群落类型升金湖自然保护区面积约333.4平方千米,是安徽省第一个以珍稀水禽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34种动物被列入《国际野生动植物种贸易公约》,这里是世界上种群数量最大的白头鹤天然越冬地,越冬数量占中国的1/3,占世界的1/20。1.4湿地生态环境十八索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75平方千米,具有优越的湿地生态环境,为省级越冬水禽和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区内有鸟类117种,国家重点保护水禽越冬总数达到1690只以上。1.5米西花厅秋浦河全长145.3千米,流域面积2832平方千米,发源于石台县珂田乡,向北流经贵池,注入长江。沿岸自然风光旖旎,名胜古迹众多,流经地区人口较集中,开发历史悠久,人类活动影响大。2.局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近年来,池州市较为重视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敏感区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总体上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在短期内难以恢复,更显现出极为脆弱状态。因此,把握池州市生态敏感区动态变化的趋势,加强其成因方面的分析,仍然是目前池州市生态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2.1土壤条件分析池州市林地总面积和防护林面积近年来都有显著的增长,第五次清查与第三次清查间隔期内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8%和44%。但局部地区森林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堪忧,防护功能,特别是抵御洪涝灾害功能下降,区域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如青阳县水土流失面积1999年比1986年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特别是闻名于海内外的九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近年来在片面强调发展经济的情况下,开发甚于保护,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负向变化显著,珍稀树种濒临灭绝,野生动物日益减少,水土流失明显加剧,地质灾害和生态灾害增多,且趋向严重,使良好的生态环境变得脆弱。究其原因,近年来由于国家改革开放,佛教文化得到高度重视和较快发展,九华山佛教兴盛带来了九华山人口急增,但由于地方政府盲目开发建设,修公路,盖宾馆,建寺庙,部分森林遭到砍伐,沦为灌丛,垦为茶园或农田;更为恶劣的是,在九华山后山区陵阳一带大规模开山采石,不仅极为严重地破坏了九华山风景区,而且加大了地区水土流失。牯牛降自然保护区过去人类干扰、破坏极少,但少数人进山采药、偷猎、盗伐以及火灾等现象也有发生。而近年来石台、祁门两县争相开发牯牛降旅游资源,对局部地区的破坏开始增加,特别是在保护区的外围,由于修筑公路和人口向公路附近迁移,水土流失加剧,秋浦河上游大小砾石布满河床,中下游泥沙淤积,河流通航里程明显缩短,沿河地区多次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甚至整座村庄被掩埋于泥沙砾石之中。池州市南部山区邻近皖南暴雨中心,降水强度和变率均较大,在下垫面、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属于我国南方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这种脆弱的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弱,在人类活动扰动下,易产生环境问题。2.2石漠化现象严重池州市石灰土面积有11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3.3%,分布在广大中部地区的大部分乡镇,又因为池州市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明显,温和多雨,市域范围内岩溶地貌极其发育。由于长期受人类活动的作用,地表森林植被严重破坏,土壤遭受广泛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又由于石山区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明显不足,石山区群众为了生存,不惜毁林开荒,进一步加重水土流失,出现了严重的石漠化。全市裸岩砾地面积18667公顷,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19.49%,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2%。从土地资源综合潜力看,四级以上者竟超过70%,其中七级为7%以上,有的地区更为严重,如石台县,石灰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29.1%,石灰岩山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土地生产力低,开发利用困难,经济持续贫困,老百姓为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不得不对自然采取掠夺式开发利用,毁林开荒,粗放经营,使得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敏感区变得更加脆弱,老百姓走进了贫困的陷阱。2.3湿地生态脆弱性的表现池州市西北地区属长江下游沿岸平原的一部分,湖泊星罗棋布,湿地总面积54991公顷(不包括灌溉水田),其中天然湿地总面积51462公顷,100公顷以上湖泊17个。近年来,退田还湖,恢复湿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扩大湿地面积5014公顷。但因过去人类活动长期影响和现在人类活动的持续作用,湿地生态脆弱性也表现得很明显。如两个重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升井金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十八索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类活动的干扰与破坏,养鱼、放牛、耕种、修路等,减少湿地,破坏水草,且人为使保护区与长江分隔,长江鱼类回游受阻,鱼产量急剧下降,各种野生动物和水禽的食物来源受到一定限制,周围农耕区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又给湿地带来了一定污染,增加了湿地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性,减弱了湿地生态调节功能。近年来,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区湿地被人为挤占,有的已消失,这不仅减弱和失去了对洪水的调蓄作用,而且促进了城市小气候的形成。2.4对土地、建筑物的破坏池州市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成矿条件较为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已发现矿产资源30余种,矿床、矿化点294处,查明工业储量产地154处,其中大中小矿床19处。池州市大多数矿产储量规模小,分布较为分散,难以形成企业化开采,造成小矿山、小煤窑、小石灰窑、小水泥厂数量多、分布广的局面。目前,独立工矿用地3253.67公顷,全市绝大部分乡镇均有分布。这就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从而使得资源的开采混乱无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露天开采直接破坏地表土层和植被,如九华山风景区周围出现千疮百孔,里山采石点成为不毛之地;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需要大面积的堆置场地,导致对土地的过量占用和对堆置场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如六峰山金矿开采区、黄山岭铅锌矿开采区废弃物占用大面积场地;矿石、废渣等固体废物中含酸性、碱性、毒性、放射性或重金属成分,通过地表水径流、大气飘尘,污染周围的土地、水域和大气,其影响面将远远超过废弃物堆置场的地域和空间。由于矿山开发秩序混乱,特别是大多数地方矿和乡镇矿山没有尾矿和废水处理的措施,少数矿山只有简易尾矿库,超标尾矿和废水直接排入河流和农田,且由于矿山的露天开采,地表破坏严重,绝大多数矿山土地未能及时复垦,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问题严重。3.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池州市生态敏感地区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特别是,部分生态敏感区已发展成为生态脆弱地区,有的甚至成为生态极脆弱地区,这些地区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特别是要尽快解决“三农”问题。3.1减少开发,保护生态安全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的新时代的又一文明内容。作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更有必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求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和提高生态文明意识,过去因为贫穷,生态没有出现大的破坏;现在要发展经济,对资源和环境难免造成破坏。因此,要自我加压,深刻地意识到生态经济示范区不是永不褪色的招牌,要长期保持和增强示范作用,就必须加强对生态敏感地区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力度,减少开发,特别要对生态环境极脆弱地区禁止开发,使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并逐渐走向良性发展。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更应高度重视,切不可因池州市生态环境总体水平很好而沾沾自喜,忽视了对局部地区过度开发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更不能允许地方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而纵容对资源的过度开采,甚至对国家重点保护地区进行破坏性的开发利用。要坚决遏制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要加大对生态敏感地区,特别是对生态脆弱地区的重点保护。3.2“乔—充分发挥生态村的示范作用,以生态村镇建设促进生态敏感区的建设截止2000年,池州市已建立省、市,县三级生态村59个,其中省级9个,市级11个,在此基础上,一要扩大生态村的数量,二要提高生态村的质量,要增强生态村的辐射作用,以典型生态村所取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去影响周边村,带动周边村的发展。如贵池区肖坑村充分发挥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的作用,发展立体种植生态茶园,形成“乔(杜仲、银杏)—灌(茶)—草(绿肥)”模式,该模式有利于茶叶生长和土地种养结合,增强了抵御病虫害的能力;石台县新中村面对资源贫乏、环境恶劣、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的严峻情况,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提出并实施了“高山远山栽杉松,低山缓坡种茶树,石头缝里植棕榈,房前屋后种果木”模式,通过20多年的生态恢复建设,形成了生态林业、生态茶园和生态经济果林生产体系;九华山闵园村地形复杂,山青水秀,气候凉爽,雨水充沛,生物多样性丰富,为九华山十大景区之一,闽园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彻底改变“靠山吃山”,破坏森林资源的单一经济结构,改变原来种植水稻和垦荒种茶的种植业格局,以服务九华山旅游业为目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生态茶园,同时又将生态茶园作为观光农业资源进行开发。由上述几个典型实例可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既发展了地区经济,又促进了生态环境良性发展。3.3加强生态脆弱地治理,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生态脆弱地区往往走的是一条贫穷的恶性循环之路。由于地形多山地丘陵,过去交通又较闭塞,老百姓只能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了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大面积毁林开荒,甚至在石头缝里也要扔下几粒种子;或大范围围湖造田,与水禽争夺食物,与洪水抢占空间。对资源是一种完全掠夺式的开发,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态灾害严重而且频繁,致使贫困进一步加剧。池州市尽管真正的生态脆弱地区只是点状分布,并不普遍,但若处理不好,就会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生态脆弱区就会向周边辐射蔓延。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其经济发展问题,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要求首先要认清资源优势和环境劣势,要将环境劣势变为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使贫困人口逐步脱贫,已脱贫人口不再返贫,这就要大力发展县城经济,特别是农村乡镇经济,同时要加强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工作的领导,决不能出现一地退耕还林,一地毁林开荒的现象。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质量就会提高,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就会增强。3.4调整产业结构,突出特色农业特色池州市广大农村,特别是生态脆弱区,过去长期以种植业为主体,而且粗放经营,农村经济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因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失去了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要加大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与进程,要改变过去农村经济结构内部“以粮为纲”时期建立起来的以种植业占绝对优势的明显不合理的状态,就要因地制宜,积极调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