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艮与明清泰州学派
王根,男,王银,明朝成华十九年(公元1483年7月),明朝嘉靖十九年(公历1541年1月),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部)。王艮出身于灶户家庭,父亲是煮盐的灶丁。王艮七岁入学,十一岁时因家贫不能继续读书,只好随父兄参加劳动。十九岁以后,王艮曾多次去山东从事商贩活动,由于经商理财有方,家道日益富裕。二十五岁时,王艮在山东瞻拜孔庙后,立志学为“万世师”,开始自学《孝经》、《论语》、《大学》。二十七岁,王艮一边发奋学习儒家经典,一边开始闭门静思。二十九岁时,王艮做“天坠”之梦,醒后自称悟道,开始根据自己的心得,不拘泥旧注讲说经书,并为族长及各场官民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三十二岁时,他在当地已很有影响。三十六岁,王艮按古代《礼记》等书的记载做了五常衣冠,开始传道。三十八岁,王艮投入王阳明门下,学习阳明的“良知之学”。在学习和传播王学的同时,王艮常常进行发挥,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学说。阳明去世后,王艮开始开门授徒,据《年谱》载,王艮居家讲学,“四方从游甚众”。王艮思想逐渐为其门徒掌握,开始形成学派。晚年,王艮多病,“四方就学日益众。王艮据榻讲论,不少厌倦”。这时的王艮俨然一派宗师风度,他独树一帜,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泰州学派。嘉靖十九年,王艮病卒于家,终年五十八岁。王艮一生,著述较少,他遗留下的作品都被收录在《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以下简称《遗集》)一书中。据《遗集》中载,王艮的弟子自一传至五传,有名可查的共计四百八十六人,“上自师保公卿,中及疆吏司道牧令,下逮士庶樵陶农吏,几无辈无之”,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泰州学派。泰州学派的成员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他们之中有好多人不做官,专以讲学为业。有的虽做了大官(如赵大洲、罗汝芳),但也往往与当权派不能合作,经常受到排挤和打击。学派中人多有以身殉道的精神,他们往往临危不惧,视死如归。黄宗羲称,“泰州之后,其人多能,赤手以搏龙蛇,传至颜山农(颜钧)、何心隐一派,遂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有古人,后不见有来者(《明儒学案》卷三二《泰州学派》序言)。”可见泰州学派影响之大。明代以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大力提倡理学。明初理学多墨守朱子旧说,无所发明。明成祖又撰《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作为推行理学的官方教材,并以此取士,程朱理学由此盛行起来。程朱理学以儒家伦理本位主义为灵魂,“出入佛老,返诸五经”,摄取佛老思想之精华,纳入先秦儒家学说体系之中,要求“格物穷理”、“修心养性”以“存天理,灭人欲”,从而解决日益严重的政治道德危机。但理学作为官方教育内容被列入科举考试内容范围之后,就逐渐成为一种脱离现实国家政治与人生的为读书人猎取功名的学问。至明中叶,理学日益僵化,加之八股取士的不断强化,理学更显空疏无用,败坏学风和士风。这就导致社会上一批有识之士对程朱理学之流弊进行检讨、反思和批判。成化年间,理学教育批判与改革思潮日渐兴起。陈献章开启明中叶理学革新运动的风气,他借“以自然为宗”的心学宗旨与“静坐中养出端倪”的修养方法,怀疑、批判、否定程朱理学“读书穷理”的经典教育方法。王阳明尖锐批评程朱理学“析心与理为二”、“外心以求理”的教育理论,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基本范畴构建了其“心学”体系。以王艮为首的泰州学派在这种学术氛围中异军突起,与八股理学更是势不两立。陆王心学,特别是王守仁的“致良知”说,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反对程朱理学的传统束缚和启发人自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对明中后叶的思想界亦有深远的影响。泰州学派在王学的直接影响下,一方面继承王学,一方面又向极左方向发展,不仅反对程朱理学,而且对封建专制政体和封建礼教亦给予尖锐的抨击。他们否定封建纲常伦理,最终走向王学的反面,改变了其巩固封建统治的性质,被统治者视为“异端”。就其教育思想而言,泰州学派也与王门的其他学派不同,而独具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教育对象上,“不以老幼贵贱贤愚,有志愿学者,传之”孔子开创的先秦儒学,具有社会化、平民化的特色,孔子还明确提出“有教无类”,但自汉代“独尊儒术”,儒学高踞庙堂而成为官学以来,这种特色荡然无存。泰州学派是一个重视平民教育的学派,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恢复、发展了孔子和先秦儒家重视平民教育的传统。他们大多奔走四方,在市井以至农村讲学。王艮青年时代就“毅然以先觉为己任”,一生始终坚持“不以老幼贵贱贤愚,有志愿学者,传之”。王艮传道时坐的招摇车上所批“入山林求会隐逸,过市井启发愚蒙”中所谓的“隐逸”与“愚蒙”主要指社会地位并不显赫的、缺乏文化教养的下层劳动人民(见《遗集》卷三《年谱》)。他的学生中,虽也有像徐樾那样的士大夫,但更多的是布衣平民,如林春出身佣工,朱恕乃是樵夫,韩贞曾为陶匠等。彭梅称王艮讲学犹如“孔子设教杏坛”,其弟子中“陶人不止乐吉韩贞,樵人不止乐斋朱恕”(《遗集》卷四《奠文》)。泰州学派后人继承王艮这一传统。如弟子韩贞,人劝其入科场,他说大丈夫为学重道而不重名,乃婉言谢绝。韩贞终身从事乡村教育,“秋成农隙,则聚徒讲学,一村讲毕,又之一村”,从游者千余人(见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二《泰州学案》)。纵是农夫、工役、商贾,他亦热心指点。王艮另一弟子徐樾接收读经书不能句读、亦识字不多的颜钧为弟子。罗汝芳称颜钧“容貌多朴,辞气无文,与人手札,初读多不可句”(《罗近溪文集》卷五《东当道诸老》)。而颜钧讲学,“无贤不肖皆赴之”,其弟子何心隐,奔走四方讲学,南至福建,北至京师,东至长江下游,西至重庆。他在京师时,“辟谷门会馆,招来四方之士,方技杂流,无不从之”(见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二《泰州学案》)。何心隐还令门人吕光“走四方,阴求天下奇士。吕光挟健儿数辈,放浪湖海,穷九塞,历郡邑,所至凡缁衣黄冠与夫商贾驵僧、佣夫厮养,以至椎埋掘冢之流,备一节之用,擅一得之长者,皆籍记而周旋之。以故心隐所识奇士,尽于海宇”(陈士业《答张滴宿书》,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罗汝芳是泰州学派中的要人,李贽《罗近溪先生告文》中称,罗汝芳讲学,“至若牧童樵竖,钓老渔翁,市井少年,公门将健,行商坐贾,织妇耕夫,窃履名儒,衣冠大盗,此但心至则爱,不问所由也。夫布衣韦带,水宿岩栖,白面书生,青衿子弟,黄冠白羽,缁衣大夫,缙绅先生,象笏朱履者哉?是以车辙所至,奔走逢迎。先生抵掌其间,坐而谈笑。人望丰采,士乐简易。解带披襟,八风时至。”这些话虽过于溢美,但罗汝芳不择教育对象的身份、地位、年龄,其来者不拒尚是可信的。第二,在讲学内容上,抛开传统传注,以新意解释经典在儒学被钦定为官学的封建社会,孔子被统治者和正宗文人们崇奉为“圣贤”,儒学书籍被推尊为“经”,儒学被罩上神圣的光环。历代儒生谨记孔孟之言,并为儒家经典做了非常多的注疏。儒经及历代积累下的注疏真可谓汗牛充栋,所有这些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经典儒学。它是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更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思想。泰州学派对于经典儒学,“多发明自得,不泥传注。或执传注辨难者,即为解说”(《遗集》卷三《年谱》)。赵大洲撰《王艮墓铭》称王艮“逮粗识《论语》、《孝经》章句,即邈焉希如古圣贤人,信口谈解,如或启之,塾师无敢难者”(《遗集》卷四)。王艮治学不主一经,讲学多随事指点,提倡“以经证悟,以悟释经”,甚至自称:“吾治总经,惟事此心耳”(同上)。为此他教导弟子说:“经所以载道,传所以释经。经既明,传不复用矣;道既明,经何足用哉?”(《遗集》卷一《语录》)他认为为学关键在于体道悟道,而不在于拘守经典,执着先儒之言。王艮弟子韩贞亦反对搬弄陈言,不满于学究讲肆。他每遇会讲,“则大恚曰:舍却当下不理会,搬弄陈言,此岂学讲讲肆耶?”(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二《泰州学案一》)颜钧倡导“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以为“凡先儒见闻,道理格式,皆足以障道”(同上)。泰州学派后学焦■蔑称“唐疏宋注,锢我聪明”,“汉、宋诸儒之疏,其糟粕也”,他以自信自重的精神将自己放在与圣贤权威平等的位置上,称“学道者当尽扫古人之刍狗,从自己胸中辟取一片乾坤,方成真受用,何至甘心死人脚下”(焦■《焦氏笔乘》)。他的学生夏廷美认为:“吾人须是自心作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便是大丈夫。若为世味牵行,依违从物,即名学道者不能自信本心,抄袭纸上陈言,挨傍别人口吻,此皆孟子所云妾妇道也”(耿定向《夏望廷美传》)。李贽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对儒家传统经典给以猛烈抨击,指出《四书》、五经决不是“万世之至论”(《焚书》卷三《童心说》),彻底否定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第三,在讲学方法上,“多指百姓日用,以发明良知之学”“百姓日用之学”是王艮讲学的基本议题,也是他具有独创性的思想学说。“道”是中国哲学的古老范畴,《周易》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唯心主义哲学家把它解释为先于天地万物的精神本原,宋明理学家把它等同于“天理”。王阳明认为“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也”(《传习录》上)。他说“道一而已,……百姓日用而不知,皆是道也”(王阳明《答欧阳崇》)。认为“道”都是一回事,即是此心的“良知”,在“百姓日用”中也包含“良知”,但他们自己不知道。王艮吸收阳明这一思想,并进行改造,赋予新的内容,提出其“百姓日用之学”。王艮认为“百姓日用是道”(《遗集》卷三《年谱》),说:“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即事是学,即事是道”(《遗集》卷一《语录》)。他说:“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认为“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同上)。可见,王艮的“百姓日用之学”讲的“圣人之道”是些“家常事”,是事关百姓生存生活的学问。由于“道”存在于“百姓日用”之中,也即“百姓日用”,所以王艮常就“百姓日用”引导弟子悟道、体道。弟子王栋说:“夫子教人,只在言动事为上从实体会,而性天之妙自在其中,故曰:下学而上达。更不悬空说个性与天道,使人求高远”(《王一庵先生遗集·会语续集》)。《年谱》中也载:“先生言百姓日用是道。初闻多不信。先生指僮仆往来,视听持行,泛应动作处,不假安排,俱是顺帝之则。”可见王艮很善于就“百姓日用”之事来指点人,教育人。泰州学派后人亦多具有王艮的这一讲学特点,其中以罗汝芳最为典型。罗汝芳继承王艮“百姓日用”以明“道”的传统,特别强调“当下”。他常利用与门人讲论而门人恭听的“当下”和童子捧茶等特定的“当下”来指点人,并常以捧茶童子过三层厅事而不曾打破一个茶瓯为例来阐明“百姓日用之道”。黄宗羲称他讲学,“虽不识字之人,俄顷之间,能令其心地开明,道在眼前,一洗理学肤浅套括之气,当下便有受用”(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四《泰州学案三·参政罗汝芳先生近溪》)。第四,在讲学宗旨上,启迪大众,使其乐学向善王艮曾特意作《乐学歌》阐发其乐学思想,认为“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遗集》卷二)。把使得大众乐得此“学”,学得此“乐”作为讲学宗旨。他在《勉仁方》中说:“朋之来也,而必欲其成就,是予之本心也。而欲其速成,则不达焉。必也使之明此良知之学,简易快乐,优游厌饫,日就月将,自改自化而后已”(《遗集》卷一)。事实上也确实有不少人在这种“乐学”精神感召下,奋然向学而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朱恕即为一个典型,《明儒学案》中载:“朱恕,字光信,泰州草偃场人,樵薪养母。一日过心斋讲堂,歌曰:离山十里,薪在家里;离山一里,薪在山里。心斋闻之,谓门人弟子曰:小子听之,道病不求耳,求则不难,不求无易。樵听心斋语,浸浸有味。于是每樵必造阶下听之,饥则向都养乞浆解裹饭以食,听毕则浩歌负薪而去。”王栋曾发挥王艮的乐学思想,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孔子“教人第一义”,“一时不习则一时不悦,一时不悦则便是一时不习”,所以“学不离乐”是“孔门第一宗旨”(《明儒王一庵先生遗集·会语正集》)。他讲学终身,以此启发门下弟子。王艮学生韩贞一生“以化俗为任”,常趁农闲时节在乡村讲学,寓教于乐,以歌咏演唱的形式宣扬师说。另外,受当时佛道学术的影响,泰州学派的讲学、传道方式均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泰州学派并不反对圣人,甚至还对其深表敬仰,但他们不奉圣人为天神,而是按自己的理想把圣人塑造为没有特权的平民。他们还把自己称为“以先觉为己任”的圣人。王艮由天坠之梦而悟道,随后又按《礼记》制了一套特殊的衣冠,行则规圆矩方,坐则焚香默识;居家则门书传道标语以授学,出门则乘招摇车会启隐逸愚蒙。这就制造了一种宗教气氛,而自己则成了救苦救难的教主。泰州学派选授衣钵传人更具宗教色彩。王艮称自己传的道是二千年的绝学,必须得天下有志之士才肯传,而且还必须当面“口传心授,未可以笔舌谆谆也”(《遗集》卷二《又与徐子直》)。王艮传道给徐樾,就因他“果能信道之笃,乃天下古今有志之士”(同上)。后来王艮做一梦,“梦生一婴,加玉,抱谓内人曰:彼五子乃尔所生,是儿乃我所生。先生觉,私念:梦心有力矣”(《遗集》卷三《年谱》)。所谓“是儿乃我所生”,指王艮以传道之得人来神其说。泰州学派弟子之对老师,尊敬异常,徐樾“战没元江府,山农寻其骇骨归葬”(同上)。颜钧“以事系狱,罗近溪尽鬻田产脱之,侍养狱中六年。不赴廷试。先生(罗汝芳)归田,身以老,山农至,先生不离左右。一茗一果,必亲进之;诸孙以为劳,先生曰:吾师非汝辈所能事”(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一二《泰州学案》)。“先生(杨复所,即为罗汝芳弟子)之事近溪,出入必以其像供养,有事必告而后行。顾泾阳曰:罗近溪以颜山农为圣人,杨复所以罗近溪为圣人。其感应之妙,锱铢不爽如此”(同上)。可见其师徒关系亦具宗教色彩。泰州学派,“时时不满其师说”,“往往驾师说之上”,力图冲破理学的藩蓠,大力提倡主体意识和重视人的价值,抨击封建名教和偶象崇拜,带有鲜明的启蒙色彩。泰州学派教育思想的进步性首先表现为它发展了平民教育,促进了儒学世俗化。在封建社会,文化教育是地主阶级的世袭领地,学术思想领域是封建士大夫,特别是中上层统治阶级的一统天下,下层群众难以挤身其中。王艮开创泰州学派,首先着眼于平民教育,他青年时代,“毅然以先觉为己任,而不忍斯人之无知也”,故其传道宗旨是“不以老幼贵贱贤愚,有志愿学者传之”。直至晚年,王艮仍以“愚夫愚妇皆知所以为学”作为自己的理想。泰州后学大都继承他这一传统,注意向劳动群众传授知识。泰州学派教育思想的进步性还表现在它的批判精神和启蒙意识上。泰州学派的教育思想处处包含着平等爱人的思想。他们蔑视封建等级观念,认为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