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_第1页
陕西渭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_第2页
陕西渭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_第3页
陕西渭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_第4页
陕西渭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渭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1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关于水资源承担状态的单一研究很少。其中大部分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主要从城市水资源的角度进行研究。如Joardor等从供水的角度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将其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当中;Rijiberman·J等在研究城市水资源评价和管理体系中将承载力作为城市水资源安全保障的衡量标准。近20年来,国内有关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和城市水资源承载力三个方面。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大多使用计量方法,主要有常规趋势法、模糊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法等。国内目前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有背景分析法、常规趋势法、模糊评价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法。从目前研究来看,有关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呈现出以下态势:①从单一的资源承载力研究向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发展;②更加强调水资源系统的综合研究;③特别重视生态环境需水的研究;④将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与水资源安全研究结合起来;⑤分析方法继续向模式化和模式的动态化方向发展;⑥特定地区(特别是生态脆弱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一步得到重视。2水资源总量利用渭南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70mm.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0.2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6.75亿立方米,扣除重复量3.9亿立方米后,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3.12亿立方米,分别为全省445亿立方米的2.95%和全国28100亿立方米的0.05%。全市人均占有水量为432m3,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1552m3的27.84%和全国平均水平2700m3的16%。2.1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思路渭南各区、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水资源所承载的经济、人口规模等是一个变化的过程,透过这不断变化的过程,找出渭南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详见表1—表3.通过对表1—表3的分析,可以得出:(1)农业用水量与产值量不协调。用水大户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但农田灌溉覆盖率却在不断的加大。值得注意的是:农业发展不能一味的把扩大基础投资作为主要工作来抓,而应该走农业综合发展之路,以努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主要目标,实现农业产值的增长,力求既可以带动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又间接节约宝贵的水资源。(2)渭南市产业结构趋于合理(见图1),水资源利用产业环境好转。1990年—2004年之间,渭南市经济发展经历了一次很大的转折,表现在第三与第二产业之间出现一个不断趋于平衡的过程,第一产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再是传统经济那样过于庞大。原因除了第二、三产业自身的努力之外,最重要在于渭南市依据各区县的实际情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其日趋合理化。此种变化,必然引起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一些变动,为渭南市节约水资源、实现水资源最大化利用创造了好的环境。(3)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多目标综合作用的结果,绝不能简单的因其几项指标值的提高就判定某一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得到了提高,应该是在进行了多数指标值的博弈比较之后做出一个相对科学的结论。十五年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渭南市水资源对于经济、人口承载能力的不断提升,但城市化水平低(或倒退)、人均用水量少与可利用水资源量逐步减少、耕地面积下降等一系列负面指标,都说明了渭南市取得的成绩是在牺牲了诸多对水资源承载力具有重大影响力指标的基础上换来的,因此总体来看其水资源承载力很值得商榷。(4)与陕西省及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相比较,渭南市人均可利用的水资源量极少,且呈逐年下降态势。表现在蒲城、澄城、白水、合阳、富平5县,自90年代以来,人均占有的水资源量仅有300m3,占全国人均的11%,其中白水县最为严重,到2004年人均占有的水资源量仅为179m3,人们日常饮用水将有可能得不到保障。1990年—2001年之间渭南市人口年均增长4.50万人,2001年—2004年之间人口年均增长下降到1.98万人,在国家大的计划生育政策下,渭南市在控制人口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人口年均增长的下降,比较有利的缓解了渭南市经济和水资源压力,相应在这段期间,人均GDP增长速度加快,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下降速度减缓。2.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2005年渭南市水资源实际利用与供给情况见表4和表5。分析表4、表5资料可见:①渭南市各部门之间水资源利用量比例失调,农业用水比重偏大,占到总用水量的76.7%,而同期的工业用水仅有13.2%。然而在2.1(2)中提到,渭南市的产业结构在不断的趋于合理化,因此可以排除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水资源利用结构失调的可能性,而将其原因归结为农业生产技术条件落后,节水农业发展落后,大水漫灌仍相当严重。②渭南市再生水利用一片空白,雨水利用仅有219万立方米,且仅限临渭区、韩城市、富平县3县市,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污染。据水利部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m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显示出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非常低下。然而表3显示,2005年渭南市平均万元GDP用水量是525.6m3,高出全国水平,其粗放程度更加严重。③总体来看,渭南市水资源没有超采。其总用水量占全年水资源总量的70%多,占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的58%左右。全年总用水量与全年水资源总量之间有相当量的盈余。但同时也看到个别区县水资源开采存在危机,甚至过渡开采,如临渭区、富平县。如果不加遏制,后果不堪设想。④除了富平县,渭南其余县区地表水与地下水存在很好的互补关系。从表6中可以看到,渭南市存在一部分超采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区县,其中以地表水超采为重。因此渭南市今后应注重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互补关系,根据各县市的实际情况合理开采水资源。3采用水资源承载经济、人口规模计算及分析3.1计算宏观指标的模型(1)最大经济规模的计算式中:Fe——单位水量支撑的经济规模。它是研究区域全部最终产品的总和与生产这些产品所用的水量之比(104元/104m3);WD——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用水总量(×104m3);GDP——用水为WD时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104元)。如果计算区域水资源承载的最大经济规模,其表达式为:Fem=GDP/WD×WS式中:Fem——区域水资源承载的最大经济规模(×104元);WS——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104m3)。(2)水资源量转化成全部产品所能人民的人口规模式中:FP——某一社会发展水平,区域可利用水资源量转化成全部产品所能供养的人口规模,即水资源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GDPP]——某一社会发展水平的人均占有GDP的下限指标。3.2均限计算下一步首先计算研究区域生活和生产各用水户的用水,按不同用水户取用水源分别进行水量供需平衡计算;然后将计算结果与这些用水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相结合,计算区域水资源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在计算水资源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时,应先确定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人均下限GDP指标。国外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标志着该地区已摆脱贫困而进入致富阶段。国家商务部2005年5月18日在《财富》论坛上发布,中国东部地区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25、日本的1/21和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2002年中国东、中、西部人均GDP比1∶0.52∶0.40来计算,西部人均GDP应该为800美元。结合国家现在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渭南市地处西部的现实,因此本次计算过程中将渭南市的人均下限GDP指标定为900美元,折合人民币7200元。3.3经济规模过小综合前述分析和计算结果得出:(1)渭南市水资源承载力低下。原因在于:①发展过程表明,渭南市水资源对于经济、人口承载能力的不断提升,但城市化水平低(或倒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逐步减少、耕地面积下降;②表4、表5表明,经济、人口需水单纯依靠增加开采量来维持,合理利用与重复利用水平低下;③现有水资源条件下,呈现出经济规模过小而人口规模却严重超标。(2)2004年渭南市实际经济规模与最大经济规模值之间的差距竟然高达283亿之多。其中以韩城市、潼关县、白水县最为典型。这存在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渭南市还有相当一部分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渭南市需要在发展经济的能力方面挖掘自己的潜力,树立科学发展观,走跨越式发展之路,最终增强本市的经济实力。(3)渭南市在控制人口规模方面还得继续努力。现有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其经济规模的承担能力,使得其经济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因此谨慎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素质的提高、剩余劳动力的境外转移等措施成为渭南市弥补自身不足的有效手段。(4)从模型可以看出,对最大经济规模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在于单位水量支撑的经济规模值,本模型最终计算的最大经济规模即可以反映出水资源量对经济规模的影响,又可以体现经济发展本身(单位水量支撑的经济规模)对经济规模总值的影响力。因此对本模型计算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在于各地的GDP值,也就是说各市县只有实现了资源经济最大化,才能从根本上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4根据坡面分析,水资源、经济和人口适应性4.1和谐展望的体现一个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其水资源承载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水资源与人口之间必须讲求一种和谐,否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这里所说的水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和谐并不是仅仅指水资源量与人口数量之间的和谐,还包括水资源量与人们用水需求之间的和谐。渭南市目前的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已相当少,可利用水资源量与人口需求之间的矛盾显然是非常激烈的,因此渭南市必须时刻注意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走节约用水、高效用水之路。4.2注意水资源对两产业的分配水资源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实现经济的最大化发展,必须得进行水资源的优化利用。渭南市地处陕西东部,又为西部大开发的“东大门”,存在着很大的区位优势,因此本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第二、三产业上,水资源分配向这两个产业进行偏重。但是各县市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水资源对其经济发展存在的制约性,走“以水定产、水产同构”之路,以有限的资源利用实现经济的无限增长。以上只是从行业用水可产生的经济效益上来对渭南市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提出意见,而真正要实现经济规模最大化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最重要的是不断进行更加细微的行业用水性质、行业产值、行业污染状况等方面的研究,为从基层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利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这样“两条腿”走路,才会走的稳、走的长远。4.3控制人口的力度加大投资环境渭南市水资源贫乏,水资源承载力低下,这是客观现实,因此其经济发展要适宜,人口增长要适当。从1990年—2004年渭南市的人均GDP不断上升,达到4752元,但是这与3.2中提到的人均7200元的差距显然是相当大的。表6的计算结果显示渭南各县市的人口规模基本上都已经超过了其水资源可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正因为如此,它的人均GDP才会增长疲缓,人均可利用的水资源量逐年下降。按如此态势发展下去,渭南市的投资环境自然要被破坏,人口城市化进程继续受阻。因此渭南市今后在控制人口方面仍要加大努力,为经济的发展及资源的持续利用创造好的人口环境。相对应,渭南市应该看到自身水资源不足、生产生活用水浪费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单位水利用率低、水资源分布与产业结构匹配不合理、城市化水平低等劣势,有针对性的合理布局各县市的相关产业,实现经济规模最大化。如可以将渭南市划分为北部能源区、中部传统农业综合开发区、南部林果旅游贸易区三个部分,促成水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中部传统农业综合开发区、南部林果旅游贸易区三个部分,进行合理的产业配置与开发,促成水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形成各自的经济增长优势,最终促成渭南市总体经济规模的提升,改善本区人民的生活水平。5立足产业发展,激发资源活力通过研究可以发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