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微草堂笔记》看清初狐形象的演变_第1页
从《阅微草堂笔记》看清初狐形象的演变_第2页
从《阅微草堂笔记》看清初狐形象的演变_第3页
从《阅微草堂笔记》看清初狐形象的演变_第4页
从《阅微草堂笔记》看清初狐形象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阅微草堂笔记》看清初狐形象的演变

《叶微草屋》共有1196篇文章,其中狐主题210篇,共计24卷,占小说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除去泛指意义和群体意义上的狐,《阅微草堂笔记》中共刻画狐形象近三百个,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民俗宗教形态出现的。这意味着传统的佛、道观念不同程度地渗透到了这些狐的行为思想当中。由于道教思想的干预,狐多数炼形成仙,且遵循一定的准则和途径,受到相应律条的制约,甚至劾治。而佛教的介入,使狐亦难逃因果轮回之纠缠。由此线索串联《阅微草堂笔记》各则故事,使狐形象更为鲜明地展现出来。一、关于立法不规范之立法,可提出相应的立法目的狐,是善于化形的,这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曾有提及,如:“狐能化形,故狐之通灵者,可往来于一隙之中,然特自化其形耳。”(P97)正因为如此,狐的体貌特征呈现出两种情况,即:一为狐之本形,二为幻化之形。狐之本形,乃兽之形貌,是狐自然状态下的一般面貌,与人们日常所见别无他异。对于狐的这一面貌,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时期。先秦古籍中记载的上古神话,有很多涉及到狐或狐形物的,他们大多以兽形出现,有些则是远古部落的图腾,受到先民的崇拜。诸如: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嗣,辞曰:“吾之娶,必有应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于禹。(《艺文类聚》卷九九)浞娶纯狐,眩玄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楚辞·天问》)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P400)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P525)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P270)从这些记载中可见,古人对于狐的体色、形态、外貌十分注意,并有意强调。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这类描写不甚多。其主要原因在于,《阅微草堂笔记》并不着眼于狐之本形,而更多的将目光转向狐之幻化形貌,通过对幻化形貌的刻画,反映出狐特异本领和典型形象,进而揭示深刻的思想内涵。狐幻化之形,变化多端,纷繁复杂。对这一内容的记载,亦有传统可追溯。先秦时期,虽存在变化人形的狐形象,但并不多见。从汉代起,狐由远古的崇拜图腾、瑞符,开始向妖兽、媚兽转化,并逐渐人形化,此时的狐才多以幻化之形示人。至六朝,狐的妖性与媚性渐相合一,于是出现了淫狐形象。淫狐最初是以雄狐形象出现的,但后来逐渐雌化,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就是《搜神记》中的阿紫。阿紫,狐字也。……狐始来时,于屋曲角鸡栖间,做好妇形,自称阿紫,招我。如此非一。忽然便随去,即为妻。暮则于共还其家,遇狗乃觉。云乐无比也。……《名山记》曰:“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曰阿紫,化而为狐。故其怪多自称阿紫。”阿紫为狐,但有“好妇形”,说明此狐是以“容貌美丽”的形象出现的。同时,“招我”“还其家”,“乐无比也”。可见此狐女善于引诱男子,且以淫乐为其重要行为特征。淫狐形象虽众多,但并不是狐的唯一幻化类型。唐代,传奇兴盛,《任氏传》的出现为我们展现了情狐、美狐的典型形象。任氏是高度审美化的狐形象,她的美不仅表现在外表的容貌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她的行为中。作为狐妓,这一身份本来会给她带来双重的不幸——妓,为人所耻;狐,妖孽,迷惑人,人们要整治它。但对于任氏来说,这些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污点。相反,她对于郑六的情深意长,对于韦崟的据理抗暴,面对死亡时的毅然随往,却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多情而又重情,极具人性至真、至爱、至善的理想女性形象。除此之外,还有以书生形象出现的狐。如:“吴中有一书生,皓首,称胡博士,教授诸生。忽复不见。九月初九日,士人相与登山游观,闻读书声。命仆寻之,见空冢中,群狐罗列,见人即走。老狐独不去,乃是皓首书生。”(P224-225)此狐“皓首”,似读书人之貌。“教授诸生”知为先生。其不但教人,还及狐类,于空冢之中传读书之业,这不仅创造了一好文知礼的狐形象,而且为狐之修行当“讲习内丹”,“先读圣贤之书”后“心化则形亦化矣”提供了可能。有了前代狐形象变化的基础和根据,《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狐的幻化就更为千姿百态、不一而足了。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少年形的原因:少年,大不同《阅微草堂笔记》中出现的狐,他们所幻化出的形象数量众多,年龄差异巨大,如有老翁、老媪、少女、少年、妇人等各种形象。不仅如此,就是同一形象,亦存在差异。如《滦阳消夏录六》中第三九则与《滦阳续录二》中第四则,皆幻化为少年之狐,但其情态大不相同。一夕,蹑足屏息窥之,见一少年,着青半臂,蓝绫衫,携一卷背月坐,摇首吟哦,若有余味,殊不似为祟者。童年约十四五,衣履破敝,而眉目极姣好。试挑与言,自吹火煮茗不甚答。渐与谐笑,微似解意,忽乘间悄语曰:“此地密迩祖母房,雪晴当亲至公家乞赏也。”生大喜慰,解绣囊玉玦赠之。亦羞涩而受。软语良久,乃掩门持灯去。上则之少年,乃读书郎,姿态端庄,温文尔雅,似乎沉迷于手卷之中,体会“馆阁律赋”之精要。而下则之少年就颇为轻浮。人一挑逗,便与之谐笑,羞涩软语尽显狐媚之色。虽为惩戒使人放松警惕而为之,但毕竟显现出狎昵之态。同为幻化之少年,其差别就如此巨大,足见狐幻化面貌的多样。(二)说一:“应力即现”,一人曰“当仙风道骨,当及其他”《槐西杂志四》第三一则这样描写:其妇年二十馀,为狐所媚,……来必换一形,忽男忽女,忽老忽少,忽丑忽好,忽僧忽道,忽鬼忽神,忽今衣冠忽古衣冠,岁馀无一重复者。……所见,是方巾道袍人,白须鬖鬖;妇所见则黯黑垢腻,一卖煤人耳。同时异状,更不可思议耳。《滦阳续录六》第一六则又有:“欲见吾幻形耶?是形既幻”……众固请之,狐曰:“君等意中,觉吾形何似?”一人曰:“当庞眉皓首。”应声即现一老人形。又一人曰:“当仙风道骨。”应声即现一道士形。又一人曰:“当星冠羽衣。”应声即现一仙官形。又一人曰:“当貌如童颜。”应声即现一婴儿形。又一人戏曰:“庄子言,姑射神人,绰约若处子。君亦当如是。”即应声现一美人形。从这两则中,读者很容易看出,一狐幻化之本领超乎寻常。其一,幻化之种类繁多,“岁馀无一重复”,且性别、年龄、职业各异,变化之人物甚至可以跨越时空,贯穿三界。其二,幻化之速度惊人,“应声即现”,毫不迟疑。其三,幻化之效果逼真,“方巾道袍人”则“白须鬖鬖”,“卖煤人”则“黯黑垢腻”,可为证明。需要提及的是,狐所变化的形貌,不同人眼中所见亦不相同。《槐西杂志四》第三一则之例就说明了这一点。而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是,特定人可见其貌,而他人不可见也。1另外,作者还提出了另一疑问,即,“人视之如真,不知狐自视又如何。不知此狐所幻化,彼狐视之更当如何?”2虽如作者自己所言,这是“无从而推究”的,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狐幻化形貌的神奇、怪异。当然,还有一种现象应该引起注意。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大量出现了狐“无形”,或者可以说“隐形狐”的形象,这类狐要么以“隐形”作为其本领,要么以意象化的形象出现,后者大多成为作者的代言者,所说所为代表了作者本人的思想和见解。二、道教思想在麻黄道文化系统中的渗透道教的产生和传播,使得修炼得道成仙的观念在社会大众中广泛流传,同时这种思想也向狐文化系统渗透,唐代就已经有狐妖修炼得道成仙的传奇故事了。伴随道教修炼理论不断深入地阐发,狐修炼途径之说也不断完善,于是,在狐系统中就出现了狐妖与狐仙两类层次不同的狐。另外,由于狐早期的图腾功能,狐崇拜成为先民原始宗教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狐神观念也就因此应运而生。狐仙与狐神是不同宗教文化意义下的两类狐,他们都具有非凡的力量或特质,故而成为世俗崇拜的对象。与此同时,还有两种对狐的称谓需要说明。其一为天狐,其观念在晋至唐时期就已经产生。天狐主要是指狐神中最具法力的神,它不仅可以“预知休咎”、“祸福中国”,而且位列仙班,受山神地祗尊崇。另一为术狐,它一般泛指修炼道术继而精通法术的狐。如前所言,狐之修行实起于人之修行。《滦阳消夏录六·一八》即云:“人已不知导引练形术,故狐亦不知欤!此可见风俗必有所开,不开则不习”。唐代狐修炼成仙之说,不过只是思想的出现。而真正“狐仙”一词提出,实在明朝。明朝统治者推行崇道政策,从朱元璋开始,就扶植利用道教,明成祖朱棣亦如此。而到了明嘉靖帝时,其对道教的笃信则达到了狂热的地步。就是在此时符箓派的正一道达到了顶峰,出现极为贵盛的状况,从而掀起了道教发展的第三次高潮。上有所行,下必有所效,皇帝崇尚道教,迷信丹药,对大臣的选拔任用、功过奖惩,以是否崇道奉玄为标准,那么,百姓自然依此行事。所以虽然明中后期道教开始衰落,但民间道教思想仍然盛行。这就为修行成仙的观念渗透到民间狐文化系统中提供了可能,而事实上也正是这样。修炼成仙是道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繁多,诸如:服气、吐纳、导引、存思、外丹、内丹等。而被狐仙修炼思想所吸取的主要是吐纳、导引、内丹、外丹、房中术等内容。很明显诸种修炼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这也就使狐的炼形成仙出现两种途径。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对于此二途的阐述可谓详尽。可以比较清晰地概括出狐修行理论包括以下几点:1.凡是狐都可以修行,修行对狐的身份、资格是没有太多要求的。但是修行的成效却是有差别的。修行效果最佳的狐,是所谓“犭比狐”。《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六》中有载:“‘凡狐皆可以修道,而最灵者曰犭比狐。’问:‘犭比狐生而皆灵乎?’曰:‘此系乎其种类。未成道者所生,则为常狐;已成道者所生,则自能变化也。’”可见“犭比狐”是狐的一个种类名称。2.狐修行,从《阅微草堂笔记》看其途径主要有二,《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如下记载:凡狐之求仙有二途:其一采精气,拜星斗,渐至通灵变化,然后积修正果,是为由妖而求仙。然或入邪僻,则干天律。其途捷而危。其一先炼形为人,既得为人,然后讲习内丹,是为由人而求仙。虽吐纳导引,非旦夕之功,而久久坚持,自然圆满。其途纡而安。顾形不自变,随心而变,故先读圣贤之书,明三纲五常之理,心化则形亦化矣。(P51-52)凡学仙者,必游方之外,使万缘断绝,一意精修。如于世有所闻见,于心必有所是非。有所是非,必有所爱憎。有所爱憎,则喜怒哀乐之情,必迭起循生,以消铄其精气,神耗而形亦敝矣。乌能至今犹在乎?……是有二端:夫内丹导引,外丹服饵,皆艰难辛苦以证道,犹力田以致富,理所宜然。若媚惑梦魇,盗采精气,损人之寿,延己之年,事与劫盗无异,天律不容也。又或恣为妖幻,贻祸生灵,天律亦不容也。若其葆养元神,自全生命,与人无患,于世无争,则老寿之物,正如老寿之人耳,何至犯造物之忌乎?(P74-75)所谓成道,成人道也。其饮食男女,生老病死,亦与人同。若夫飞升霞举,又自一事……其炼形服气者,如积学以成名;其媚惑采补者,如捷径以求售。然游仙岛、登天曹者,必炼形服气乃能;其媚惑采补,伤害或多,往往干天律也。……吾曹辛苦一二百年,始化人身。(P216-217)可见,修炼之法,其一为阶段修炼法。即狐先修人形,然后修炼内丹,进而由人成仙。其主要方法是吐纳导引,历时较长,成人形当一二百年,不过一旦成人道,则生老病死与人同也,亦不再化为原形。此种修炼当万缘断绝,一意习炼,不可生喜怒哀乐之情,否则精神消耗,身形萎敝,不可久存于世。阶段修炼以“化心”为关键,形随心变,因此又有习圣贤之书,以求化心之说法。《槐西杂志四·五一》记载:“有刘哲者,先与一狐女狎,因以为继妻。……(继室)老而死,其尸亦不变狐形。……其心足以持之也。凡人之形,可以随心化。……其狐而人心也,则狐亦可为人。”就说明这个道理。阶段修炼法虽途纡,但安全,成则可“游仙岛,登天曹”。其二为采补修炼之法,即:“采精气,拜北斗”。所谓采补,即雄狐采女子之阴精,雌狐采男子之元阳,以炼内丹。其方式与人间男女房事同。“拜北斗”,则是求北斗之气,与“北斗”崇拜有关,希望借其得以保佑。拜时,当人立。采补修炼虽然便捷,但危险。其摄取人精,精竭,则人亡,因此伤害极多,往往受到天律的惩罚。3.以采补为修炼之法者,身体中往往有储精之囊。每次采补皆与前之所得混融一体,故亦可一次全部取出。这样采补者就可将采补之精送回被采补者,其方式乃接吻,以口相送。送还后,人与初时无异。书中《槐西杂志四·三九》和《如是我闻四·二九》便有此记载:顷见小妓颇壮盛,因化形往宿,冀采其精。不虞妓已有恶疮,采得之后,毒渗命门,与平生所采混合为一,如油入面,不可复分。遂溃裂蔓延,达于面部。狐女蹶然推枕曰:“君作是念,即是善人。害善人者有大罚,吾自此逝矣。”以吻相接,嘘气良久,乃挥手而去。韩自是壮健如初。4.以阶段修炼法修行,其内炼丹与身体合一。而采用采补之法修炼,则所成内丹游离于身体,易被盗。《如是我闻三·八》有相关的内容:“我本数百岁狐,内丹已成,不幸为同类所搤杀,盗我丹去。……凡丹由吐纳导引而成者,如血气附形,融合为一,不自外来,人弗能盗也。其由采补而成者,如劫夺之财,本非己物,故人可杀而吸取之。”又有:“采补炼形,狐之常理。近不知何处一道士,又搜索我辈,供其采补。……或有道力稍坚,吸之不吐者,则蒸以为脯。血肉既啖,精气亦为所收。……妾畏罹汤镬,已献其丹,幸留残喘。然失丹以后,遂复兽形,从此炼形又须二三百年,始能变化。”(P337)足见,采补所炼内丹,可继续被他人采补所得。因为已成丹形,故吐吞即可获得。同时内丹乃修炼之根本,一旦失去,则前功尽弃。从以上两例亦可见,采补修炼,其历时也较为漫长,进而可知阶段修炼所需时间就更是遥遥无期了。所以,狐之修行,其艰苦非常人可想,需长久坚持,方得圆满。《阅微草堂笔记》中刻画的狐,绝大多数为术狐。他们修炼得道,具有相当的特异本领。这些本领花样繁多,层次各异,不仅给狐形象增添了浓重的神道色彩,也对狐崇拜在民间的盛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狐之法术最为常见的就是飞掷瓦石,这也是在《阅微草堂笔记》记载的各类本领中表现最多的一个。其出现的场合多为小争斗之初时,狐常以此来回击漫骂,回应掷击。如《如是我闻一·四五》中,“孝廉诟詈,忽为飞瓦所击”。《如是我闻二·三七》有“知是狐,掷片瓦击之,忽不见。俄而砖石乱飞,窗棂皆损”。这种本领破坏力一般较小,但偶尔也有破坏力较大的,如《槐西杂志二·五六》,瓦砾飞击,使人面目俱败。有时这种法术也是游戏之术,如《槐西杂志一·五七》,“戏以瓦砾掷窗内,仍自窗还掷出”。因为飞掷瓦石常与狐类同时出现,所以这一法术也成为了人们辨识狐妖出没的一种方式。狐还擅长盗窃,而且行动时毫无痕迹,常常是箧钥不启,便取其财,虽私藏甚秘,亦可知而摄去。《滦阳消夏录五·一○》和《如是我闻一·一四》中都有这样的记载:有刘某者,亦以财为命,亦为狐所嬲。……刘床前私箧,为狐盗去二百余金……刘财多由机巧剥削而来,故狐竟散之,其处置亦颇得宜也。客作陈忠,主买菜蔬。侪辈皆谓其近多余润,宜飨众,忠讳无有。次日,箧钥不启,而所蓄钱数千,惟存九百。楼上故有狐,恒隔窗与人语,疑所为。试往叩之,果朗然应。值得注意的是,狐之盗窃往往不是为己,多出于惩戒,颇能体现出他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如上举两例,前一人剥削他人钱财,后一人私藏余润而讳无有,狐则窃其资,多散于他人,非独享。由此足见其用心之良苦,具有扶危济困的意味,可称善举。狐之最大法术当是附于人身,控制人之精神,操纵人之行为。如《滦阳消夏录四·三七》,一女伪狐敛财,真狐知晓,则“真附其体,使共知其奸”。“因缕数其隐恶,且并举其徒党姓名。语讫,郝霍然如梦醒,狼狈遁去。”可见,狐附人身则人浑然不知,狐借人口说人事,罢则人如梦初醒,这是控制精神的典型。《如是我闻四·二七》中,因人以砖掷狐,狐戏之,使“二仆一御者裸体相搏,捶击甚苦,然皆缄口无一言”。“至钟鸣乃并仆,迨晓而苏,伤痕鳞叠,面目皆败。”狐同时控制几人之身体,使其互相殴斗,且情状相当激烈。法术的运用随心所欲,一旦拥有,即可行也,这是狐操纵人行为的典型。既能控制人的精神当然也就可以知道人之思想,判断人之善恶。在《滦阳消夏录三·四二》中有很详细的说明:人秉阳气以生,阳气上升,恒发越于顶。睡则神聚于心,灵光与阳气相映,如镜取影。梦生于心,其影皆现于阳气中,往来生灭,倏忽变形一二寸小人,如画图,如戏剧,如虫之蠕动。即不可告人之事,亦百态毕露,鬼神皆得而见之,狐之通灵者亦得见……心之善恶,亦现于阳气中。生一善念,则气中一线如烈焰;生一恶心,则气中一线如浓烟。由此可见,狐是先知先觉的,人的一切行径难以逃脱他们的视野,可以说,这一法术为狐惩戒人之不良行为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三、士族与士族等人所处之争狐虽修炼得道,拥有法力,可是仍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甚至有时面临生命的威胁。无论是具有威慑作用的狐的禁忌,还是置狐于死地的劾治方法,都有一定之规可寻,因此,人们也常常抓住这些方法、规律,来制约或擒拿狐类。在《滦阳续录三·一三》中有关于狐之五畏的说法:狐所畏者五:曰凶暴,避其盛气也;曰术士,避其劾治也;曰神灵,避其稽察也;曰有福,避其旺运也;曰有德,避其正气也。然凶暴不恒有,亦究自败。术士与神灵,吾不为非,皆无如我何。有福者运衰亦复玩之。惟有德者则畏而且敬。得自附于有德者,则族党以为荣,其品格即高出侪类上。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作者书写最多的是其中的“有德”和“术士”两个方面。所谓“有德”主要指有古狷者遗风之人,或有孝悌之品德者,或有恻隐之心肠者,或襟怀散朗之名士。不难看出,这里所说的“有德者”,大多是胸怀仁爱之心,为人正直,不同流合污,旷达宽容之人。这反映出一定的伦理倾向,即:旨归于孔孟原教旨所规定的道德规范。为了表现这种精神,作者在文中着重刻画了几位这样的代表人物,除上所引董天士先生之事外,还如雷阳公、董曲江先生等人。《滦阳消夏录四·一一》就记载:“北室生心如木石,吾安敢近?……居北室者,似是族祖雷阳公。雷阳一老副榜,八比以外无寸长,只心地朴诚,即狐不敢近。”其他人等之事迹,皆类此也。“术士”是劾治狐过程中最常出现的。术士的能力有大小,因此在劾治狐的过程当中就出现了相互之间法力的比拼和较量。其结果大多是胜负参半的。从术士与狐的争斗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一些规律:1.术士往往依靠符箓之法,可一旦丢失了法器,其功力就会大打折扣。《滦阳续录二·一五》就有这样的记载:“有学茅山法者,劾治鬼魅,多有奇验。……遂考召四境之狐……征索既频,狐不堪扰,乃共计盗其符印。遂为狐所凭附,颠狂号叫,自投于河。”当然,狐还拥有其他的法器,如油釜、罂、金杵、摇铃,等等。2.术士与狐之争斗中,除较法术之高下外,还在计谋上做文章。狐甚至与人相勾结来欺骗术士。如《槐西杂志二·五六》中有,“有媪叩门,言家近墟墓,日为狐扰,乞往禁治。僧出小镜照之,灼然人也,因随往。……久乃知妪即土人,其女与狐昵;因其女,赂以金,使盗其符耳。”狐居然想出以钱财贿赂使人成为它的帮凶,足见其狡诈。3.与狐斗,若不胜,则往往设坛,请神,或牒报他神。需要注意的是,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所记录的能控制狐的神有很多,诸如:土神、城隍、社神等。术士以术胜妖,在作者看来总有些不妥,并不赞成。故其有言:“侍术者终以术败,盖多有之。”(P286)他一再提倡应以德胜之。《槐西杂志三·一六》中就有:“吾闻胜妖当以德,以力相角,终无胜理。冤冤相报,吾虑祸不止此也。”由此足见作者所持有的思想观念。他认为,争斗是无休止的,一味以暴治暴,最终只能带来恶性循环——冤冤相报。因此,将道德作为停止暴力、恢复和平的根本手段,不仅可以维护秩序,而且以理服人,其行远矣。这完全是传统儒学的观念。狐除了被捉拿外,还经常被人、神驱使。或成为表演的助兴者,或成为行动的下属、部将。《槐西杂志二·五五》记载:“夜饮,有契友逼之召仙女。……自禹步持咒,取戒尺拍案一声,帘内果一女子亭亭立。友视之,乃其妾也……摄狐女,幻形激君一怒为笑耳。”在咒语的召唤下狐翩然而来,若天女下凡。实为取众人一乐,只当笑料罢了,既秀美,又平添幽默气氛。狐女在人的驱使下成了众人游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