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货币与财税制度》第2课,包含“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两个子目的内容。讲述了从秦至明清的赋税变化情况、中国关税从古已有之到近代经历丧失与收回的曲折历程以及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本课线素清晰明了,逻辑简单,但内容相对庞杂且理论性较强,可依据课标要求进行大胆取舍和整合。二、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高一的学习,对汉代的赋税种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均田令、唐初的租庸调和中期的两税法等内容有一定了解,但对赋税演变的的规律缺乏整体的认知与把握。学生对于近代关税已经有所了解,但缺乏宏大视野全面了解近代关税的丧失以及艰难收回;个人所得税则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知识的积累密切相关。本节课名词定义较多,理论性强,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相关史料和问题构建新的历史情境,基于学情,围绕课标和重难点,通过问题链设计进行深度学习,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将史料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四、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本节课只要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时空观念:通过对赋税制度的背景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从古至今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史料实证:通过对赋税制度的史料的解读,使学生归纳出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批判性思维了解古代赋税的轻与重,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了和总结归纳能力。历史解释:通过对每个朝代赋税制度背、内容、影响的学习,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阐释的能力。5、家国情怀:①通过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赋税制度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面貌的,几次重要的赋税改革都适应了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减轻农民负担、取之有度的积极影响,并上升到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②通过近代关税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关税自主权的重要性以及民族独立是实现关税自主的基本前提。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任何人都不能以不法手段逃避纳税义务。五、教学方法布置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按照朝代顺序梳理赋税制度。本节课采取讲述、课堂提问、分组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媒体展示史料,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逐步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六、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取之有度”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难点:认识赋役制度与王朝兴衰、经济发展、国家治理的关系。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历史呈现出王朝往复循环的周期性现象,打江山一坐江山一失江山,周而复始。黄炎培先生将其称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王朝崩溃的开始,往往是苛捐杂税的加重打破了社会的稳定……历朝历代一直在“低税一王朝兴起一重税一起义爆发”的恶性循环中打转,中国历史繁荣与贫困总是在轻税与重税中交替变更。——卢洪友、张楠《国家治理逻辑下的税收制度:历史线索、内在机理及启示》教师设问:材料表明赋税制度与国家的兴衰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通过描述古代王朝的兴衰与赋税的关系,让学生初步形成“赋税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国家命运和王朝兴衰”的意识,点名本课的主题。同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学习新课]第一部分传承与变革——取之有度的古代赋役制度教师设问:(表一)合作学习:根据教材90-91页内容,梳理演变归纳趋势。[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完成预习好的学案,从微观了解历代封建王朝的具体赋役制度;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分界线,从中观概括和梳理赋役制度前后的演变的差异;最后从征收标准、征收形式、种类与时间以及人身依附关系等角度,宏观把握赋税演变规律与趋势的整体认知。从表格中可以发现,减轻人民负担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体现了“取之有度”的赋税制度。材料一(一条鞭法)合并编派、合并征收,即把之前的各种劳役进行合并,分摊于田地中,编征时结合百姓的土地和财产以及劳动力状况,把土地的夏、秋两税一起征收……用银缴纳,选择上等佳品以供皇室,其余上交钱银………一切的税银均由官方统一征收、押运,避免了地方贪污税银和提高了征税效率。——张辉《论赋税制度对政权的影响》材料二清王朝建立后,田賦征纳仍遵行一条鞭法,按明朝万历年间的则例,地赋和丁赋分别征课。康照五十一年(1712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五十五年(1716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入田亩征收;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此后,地丁完全按田亩征收,使賦税负担趋于合理。——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赋役制度改革的异同点。[设计意图]由于明清之前的赋役制度如租庸调制、两税法等,学生已经学习过且比较了解。故在此基础上设问考查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历史概念,要求学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来了解赋税制度的传承(相同:简化赋役征收方式,推行并税改革;都不同程度实行“量地计丁”“计亩征银”)和变革(明朝仍征收部分人头税,而清朝摊丁入地,取消了人头税;摊丁入亩进一步减轻了失地农民和商人的负担,表明人身控制逐渐放松,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人口的增长)。明清赋役制度的改革,顺应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材料三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他从中国历代赋税制度(主要针对农业)改革历程中总结出的一条历史规律。以清华大学的秦晖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学者把这一规律称为“黄宗羲定律”。现代有学者把“黄宗羲定律”用公式表示,即:◎两税法=租庸调+杂派◎王安石免役钱法=两税法+杂派=租庸调+杂派+杂派◎一条鞭法=王安石税法+杂派=两税法+杂派+杂派=祖庸调+杂派+杂派+杂派◎倪元璐税法=一条鞭法+杂派=王安石税法+杂派+杂派=两税法+杂派+杂派+杂派=租庸调+杂派+杂派+杂派十杂派……公式:bn=a+nx(bn为经过n次改制之后的新税额,a为原始税额,x为杂派,n为改制次数)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定律”反映的观点并加以评价。[设计意图]黄宗羲认为,历代赋税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农民负担自然越来越重。这跟学生普遍认为“王朝衰亡几乎都是由于赋税负担过于沉重导致的”保持一致。但是,从长时段看,农民的税负总体上应呈周期性变化态势,而不是单边上扬的;中国古代王朝呈现的是“低税——王朝兴起——重税——起义爆发——建立新王朝——低税”的循环。批判性思维认识古代赋税不是简单叠加,政府的每次大的赋税改革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和减轻人民负担,同时与导入内容遥相呼应,前后贯通。材料四 直至明清时期,政府对于田赋的征收,基本上控制在‘十一而税’的范国内,从秦汉到明清,田赋的加税是相当困难的,即使是因战争灾害等原因而进行临时性的加税,也要受到社会的强烈遣责,明代后期有所谓的‘三饷’加派……不过每亩‘九厘’银……在明末的亩产量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理论的重新思考》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四中学者的观点去批驳黄宗義的观点有何不足?[设计意图]从史料互证、史料考证、史料研习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同时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材料四只从田赋和主税角度论述,没有包含杂税、徭役等视角,有失偏颇;只是一个证据,孤证不立,还需要寻找更多类型、更加丰富的证据进行互证(二重证据法)。阅读材料共和国的足迹:2006年废除农业税[设计意图]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古鉴今,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农业税的取消,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共产党人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第二部分艰难与奋斗——关税主权回归的历史考察((表二)近代以来关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教师设问:根据表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关税制度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设计意图]在古代中国,一直处于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存的状态。近代以来,随着国内关税的逐渐衰亡,国境关税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充分利用教材,从时空观念来探索以关税为核心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国境关税从鸦片战争后开始丧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艰辛斗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关税独立自主和制度化的这一关税发展历程,反映了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特征。另外,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运用史料佐证论证自己概括的特点,并结合文字材料加以辅证以此帮助学生对关税发展历程形成整体性认识,同时为下一步具体分析近代以来关税制度的发展各阶段分析奠定基础。材料五至于协定关税,他们(道光年间的中国人)觉得也是方便省事的办法。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的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负责交涉条约的人如伊里布、耆英、黄恩彤诸人,知道战前广东官吏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原因之一,现在把关税明文规定,岂不是一个釜底抽薪,一劳永逸的办法?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5%,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负交涉责任者计算以后海关的收入比以前还要多,所以他们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教师设问:以现代人的目光去看,你如何理解当时人对不平等条约中协定关税的认知?[设计意图]承上启下,以学者观点为依据,重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逐渐养成形成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同时有利于引导学生思维,从国家主权层面理解关税丧失的危害性。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缺乏民族国家观念,牺牲了国家的主权。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自此,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材料六1929-1934年中国先后四次修订关税。1929年维持5%的进口税率不变,根据不同商品种类另加2.5%—22.5%的7级附加税。1930年,将进口税分为12级,最低为2.5%,最高为50%。1933年,将进口税分为5%至80%的14级。1934年,迫于日本的压力,国民政府对进口税税率作了些让步性的修正,但仍有些商品的进口税继续提高。——樊卫国《论1929-1934年中国关税改革对民族经济的影响》材料七中国政府的关税实际收入从1928年的1.3亿元增至1930年的2.8亿元。海关行政权、关税税款及关余保管权等均未触动。——仇华飞《试论1928年中美新关税条约得失》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六、七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设计意图]选取的两则材料都是学者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的认识,全面的辩证的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既收回了部分的经济主权,维护国家利益也说明关税自主尚未真正实现。不但丰富了教材的叙述,立体化了解从忽视关税到重视的过程更是让学生能多角度了解近代关税主权收回的艰难。问题研究的视角不断拓展,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才能更趋于全面。(表3)1951年新中国第一部进出口税则税率结构(部分)教师设问:根据表3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何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能够出台,分析当时税率特点及其原因。[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学生从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税率了解到民族独立是实现关税自主的基本前提,服务于当时面临经济封锁和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主要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提升家国情怀。给予学生更宏观的视野,利于学生构建起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关税自主更理性客观的评判。如此,我们不仅找到了关税的自主与政府的决策和民族独立息息相关,同时也将近现代关税主权的“灵魂”适时地点了出来。第三部分公平与进步——个人所得税的前世与今生材料八中国的个人所得始议于20世纪初。清末宣统年间,曾经起草过《所得税章程》,其中包括对个人所得征税的内容。中华民国成立后,曾经以上述章程为基础制定过《所得税条例》,并于1914年初公布,但是在此后的20多年间也未能真正实行。1936年7月21日,当时的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自同年10月1日起陆续开征所得税。——刘佐《中国个人所得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前后中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变化及从经济基础、政府政策、社会条件等视角分析原因。[设计意图]历史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获得历史的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一种历史的情怀。此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20世纪以前中国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20世纪以后逐渐由关注到征收。带着问题的意识,通过具体的材料设问拓展内容,可以让个人所得税的内容更加丰满、完整,使个人所得税的发展演变特征更加明显。材料九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2011年6月3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将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调整为3500元;自2018年10月1日起,将起征点从3500元提高至5000元,2019年1月1日起,增加涉及民生保障、国民教育、住房消费的6个专项扣除优惠政策。——搜狐网《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史》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变化所体现的时代特征。[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会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以时间为线索看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渐进提高,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增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等时代背景下,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幸福。同时可以跟同学们说明税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教师设问:从郑爽偷逃税款的行为,你们可以得出那些启示?[设计意图]以当前的时政热点新闻,培养学生多种渠道获取与问题相关的史料并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的能力。说明个税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追求公平,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完善个税修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原则,致力于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更好的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国家利益。这与第三部分的主题(公平与进步——个人所得税的前世与今生)遥相呼应。[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中国的赋役制度,经历了由以田赋和人头税为主的古代税制向以关税和个人所得税为代表的近代税制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内在逻辑和规律:每一次重大赋税制度改革都面临者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巨大变化,面临着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税制日趋先进是中国赋役制度演进的基本规律;普遍征税、公平税负、蓄力减轻纳税人负担是历史上大多数赋役制度改草的主基调;从改革的结果看,赋役制度改革带来的是人民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发展、国库充盈。赋役制度既有对传统的沿承,也有对现实的考量;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迁,也体现了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巩固训练]1、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据表4可知,当时中国() 表4 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1867年1894年数量货值(海关两)数量货值(海关两)铁113,441(担)264,5031,185,411(担)2,467,590锡33,502(担)582,14697,008(担)2,046,897火柴79,263(箩)71,3846,615,327(箩)1,638,931煤113,430(吨)992,649486,295(吨)3,221,343糖186,176(担)754,6091,823,890(担)9,507,153A.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D.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板书设计]一、传承与变革——取之有度的古代赋役制度二、艰难与奋斗——关税主权回归的历史考察三、公平与进步——个人所得税的前世与今生《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反思“未来课堂”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教学方式具体表现为重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探索大概念教学、大单元教学、深度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基于此,笔者在设计《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课时,教学设计理念上始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执政应关注民生和国家利益问题,才能让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从核心素养的落实看,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了中国古代赋税演变规律与趋势,以此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从微观了解历代封建王朝的具体赋役制度,从中观概括和梳理赋役制度前后的演变的差异,宏观把握赋税演变规律与趋势的整体认知。通过“黄宗羲定律”的相关公式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以及从史料互证、史料考证、史料研习角度批驳“黄宗羲定律”需要二重证据法,孤证不立。最后,通过2006年废除农业税的相关视频认识到共产党人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关税制度化,了解到民族独立是实现关税自主的基本前提,上升到家国情怀的高度。以批判性思维的角度看,正如“黄宗羲定律”反映的观点,学生普遍认为“王朝衰亡几乎都是由于赋税负担过于沉重导致的”,但是,从长时段看,农民的税负总体上应呈周期性变化态势,而不是单边上扬的。中国古代王朝呈现的是“低税——王朝兴起——重税——起义爆发——建立新王朝——低税”的循环。减轻人民负担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体现了“取之有度”的赋税制度。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分析,学生对本课的基本内容比较熟悉,因此在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