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策略专题“双碳新周期”下的央企新价值_第1页
投资策略专题“双碳新周期”下的央企新价值_第2页
投资策略专题“双碳新周期”下的央企新价值_第3页
投资策略专题“双碳新周期”下的央企新价值_第4页
投资策略专题“双碳新周期”下的央企新价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投资策略专题-“双碳新周期”下的央企新价值一、“双碳新周期”下央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双碳新周期”的内涵:低碳全产业链的发展和投资逻辑“双碳新周期”指的是,在贯穿未来40年的“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目标下的,低碳全产业链的发展和投资逻辑。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史,我们认为可与“双碳新周期”对标的是贯穿过去20年的围绕地产和基建为主的“地产/基建周期”。实现“双碳新周期”必然要经历“弃旧”和“迎新”两个过程:

“弃旧”意味着摒弃传统高能耗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迎新”意味着寻找绿色低碳新业态、新模式下的新机遇,建立绿色发展新动能。此外,金融服务对“双碳”目标的“升维”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绿色金融有助于推动企业碳金融实践的落地与实施。(二)央企在“双碳”目标实现中发挥的示范和引领作用1.政策支持,奠定央企成为“双碳”落实排头兵的地位政策顶层设计奠定了央企是“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排头兵。2021年,顶层设计对于“双碳”方向的政策推出大幅加速——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作为碳达峰碳中和

“1+N”政策体系中的“1”;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12月30日,国资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中央企业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就综合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等方面进行精准规范,并提出优化非化石能源发展布局、提高非化石能源业务占比的各项指导意见。2.资金支持,夯实央企成为“双碳”实践领头羊的基础从22年A股的中报来看,央企的营收和利润增速更高,在二季度疫情冲击之下实现了更强的经营稳定性。央企营收及盈利增速均显著高于A股整体,具备更强的成长性。22Q2央企营收、盈利增速分别达11.4%/4.1%,较A股整体的8.0%/1.6%显著占优。结构上看,央企于消费、科技制造方面的成长性优势尤为显著。22Q2来看,央企在盈利方面明显优于A股整体,增速占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消费及科技制造领域,例如汽车、医药、纺服、食饮、轻工、家电、军工、机械、计算机、电子等。3.示范效应,提高央企成为“双碳”建设先行者的动力央企是“双碳”实践过程中的先行者,发挥着引领和示范效应。央企环境管理水平显著高于A股整体,在“双碳”实践过程中走在前列。万得ESG得分能反映公司ESG管理实践水平和重大突发风险。万得ESG指标体系由3个维度,25个议题,300+指标构成。其中,环境维度的得分能反映企业实施环境管理的水平。万得ESG环境维度A股整体平均得分1.85,央企平均得分2.08,显著高于A股整体。万得ESG环境维度得分较高的企业占比,央企显著高于A股整体。(三)“双碳新周期”下,央企迎来发展新动能“双碳新周期”下,央企自身发展迎来着哪些新机遇?首先,稳增长叠加“双碳新周期”,降耗、减排的重任率先落肩于央企,18年“供给收缩常态化”政策使得央企资本开支受限,21年开始强化的“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又进一步约束其周期行业的主营业务,在此背景下,央企只有“弃旧转型”才能行稳致远;其次,“双碳”再加杠杆将成为本轮信用周期的新思路,而作为国家经济改革的领头羊,我们在2.8《“双碳”新思路:传统产能再加杠杆》中提到,央企兼具“再加杠杆”的能力、意愿和远景,其低碳新态势或成为“碳中和”时代资本市场、国有资本优化布局的重点方向;最后,“双碳新周期”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绿色新要求,金融央企具备绿色金融工具的发行胜势,且该工具也将为受益方提供优惠与扶持,进一步加快转型进程。因此,上述三大要素共同奠定了央企的绿色发展基调,我们认为基于当下“双碳”设计和增量资金调整的宏观指引,央企自身的发展也将迎来“弃旧”、“迎新”和“升维”的三大新机遇,三维发展动能将孕育央企在“双碳新周期”中的投资机会。1.

“弃旧”:传统高能耗央企绿色低碳转型“弃旧”是指对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传统产业央企进行绿色低碳化改造。一是专注低耗转型的建筑大类央企,建筑类央企在限电限产政策下新增产能受到约束,在低碳扶持政策下加速推进减量化、循环化绿色转型,加之基础设施领域的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有效补充基建中长期资金,建材央企有望成为行业绿色发展典范。二是能源增量层面的新旧能源运营商央企,在顶层政策支持下新能源发电规模持续扩张,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央企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传统煤电央企加速清洁能源转型,实行“化石+清洁能源”双轮驱动运营模式,能源的清洁化发展将成为新旧能源运营商的转型重点。三是碳排放大头化工类央企的零碳负碳转型,中国化工行业的碳排放在全产业生命周期中均占据较大比重,化工类的减碳、吸碳需求对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其中领跑者的零碳负碳排放央企充满发展机遇。2.

“迎新”:大力培育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央企“迎新”是指双碳浪潮下绿色低碳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是新的央企投资契机。一是尚为蓝海的ESG概念央企,ESG责任投资瞄准央企长期发展,通过ESG投资“自上而下”的方式能够将社会资金引流至央企的“双碳”资金缺口,并推动央企盈利能力的提升,故ESG概念央企具有高成长性。二是资本运作活跃的环保类央企,国有增量资金优化投向环保类央企,培育行业新业态,同时随着地方政府专项债加码布局生态环保投资、国资化进程不断加速,环保类央企的未来发展较为可观。三是市场潜能较大的氢能业务央企,我国新型储能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其中氢能发展是重要驱动力,多重政策对氢能产业的明确部署,加之目前国内氢能供不应求的现状,央企氢能业务发展向好且不断布局新场景。3.

“升维”:绿色金融从供需两端支持“双碳”目标“升维”是指“双碳”目标下资金供给端和需求端央企受益于绿色金融政策。“双碳”

目标下绿色金融政策紧锣密鼓地推行落地,为央企发展带来较大机遇。一是资金供给端的金融央企,国有大行与保险机构拥有大客户和资金成本优势,因而具备发展信贷、债券即保险等绿色金融业务的天然优势,同时,绿色金融发行方的资产质量压力也将有所缓解。二是资金需求端的受益央企,清洁能源是绿色金融的主要扶持对象,绿色金融加速其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落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迅速发展,或能提升能源央企的业绩与估值水平。二、“弃旧”:摒弃传统高耗高碳模式,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弃旧”旨在摒弃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实现以央企为代表的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投资主线围绕低耗循环经济发展、清洁能源结构优化以及零碳负碳排放突破三个方面展开,其受益板块主要涉及绿色建筑类、新旧能源、零碳负碳化工类央企。(一)低耗循环发展逐步落实,关注绿色建筑类央企能耗双控目标下,建筑产业链绿色转型节奏紧凑。目前,我国新能源发电装备的消纳和存储能力仍有待完善,而双碳政策又对供电量占比最大(56%)的火电具有较大约束,中短期来看,“限电”可能成为常态。而建筑业作为耗电量较大的产业,首当其冲会受到影响。同时,随着高能耗行业限制新增产能措施的出台,建筑业的供给制约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十四五”规划对其新增产能项目做出进一步约束,并要求2025年前完成3.5亿平米以上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因此,未来建筑产业链的低耗、循环发展空间大、任务紧。顶层设计加持建筑类央企的减量化、循环化转型,有望成为行业绿色发展典范。在绿色转型方面,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行央企的绿色建造工艺和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材减量化、循环化利用,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因此,包括建筑、基建、建材在内的建筑类央企有望引领与提升全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REITs加速盘活存量资产,推进绿色转型增量资产。国家发改委通过放宽入库条件、加快申报进度,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项目储备,形成固投良性循环,同时,“958”文也将其范围扩增至包括清洁能源、新基建在内的九大领域,为建筑市场的绿色增量项目增添了新的资金渠道。从成立以来涨跌幅和估值收益率来看,目前已有的17只基建REITs产品整体收益均较好,而对于建筑类央企而言,其在手运营资产规模庞大,资产种类覆盖高速、市政等政策支持REITs化方向,且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很多破净企业仍存在较大的估值修复空间。因此,公募RETIs扩容有助于加速基建中长期资金周转,盘活存量运营资产,并推进优质绿色转型项目进程,重塑建筑类央企的估值。以铝模为代表的建筑租赁市场为央企绿色转型提供新道路。建筑租赁市场的发展推动了全行业周转材料和工程机械资源的使用效率,符合建筑类央企节能、循环发展趋势。其中,铝模板相较木模板,周转次数多、残值高,可实现循环利用;相较塑料模板,不仅节能降耗,且应用场景也更为广阔。基于铝模板的绿色优势与建筑类央企的转型需求,铝合金模板的渗透率快速提升,租赁市场发展空间持续扩大,截至2022年8月,全国铝合金模板市场保有量约7700万㎡(含非标模板),上半年生产销售、租赁承包收入达180亿元,占我国建筑租赁市场28%(16年为5%,年均提升3.83pct)。(二)能源结构转型加速,关注新旧能源运营商央企非化石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提升,顶层意见助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大规模”体现在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的高速增长,截至2022年8月,光伏装机累计增加22.9%,风电装机增加17.4%,水电与核电也分别增长6%以上,而传统火电装机增速有所放缓,仅为3%;“高比例”体现在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的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一次性电力及其他能源消费占比达16.6%,煤炭消费占比持续下降。同时,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至2025年央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将超50%,十四五规划要求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因此,未来火电装机与煤炭消费比重有望进一步降低,清洁能源将成为能源增量主体,能源结构持续向可再生能源倾斜。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打开新能源央企成长空间。受益于政策帮扶与技术改进,以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资源为主要运营源泉的新能源央企经济性和稳定性均显著提升。一方面,随着特高压和储能技术的发展,央企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规模与运营效率不断提升,截至21年,五大央企集团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20%,光伏发电量增加43%,并且,规模化的业务运作使得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随着绿点溢价中枢的逐渐上移,运营商的盈利空间也将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新能源发电业务也有助于央企提升能源安全的“底线”,目前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较高,截至22年上半年,原油依存度高达71%,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和光伏发电能够有效降低进口能源占比过大的安全隐患。旧能源央企仍具有较高景气度与不可替代性,转型进程有望提速。虽然新能源

央企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与趋势性,但大规模使用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燃料的旧能源央企同样具有较高的景气度与不可替代性。目前,新能源发电仍具有较高的局限性,存在着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匀、利用率较低等问题,截至22年8月,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利用小时数仍不及火电的50%,且新能源发电的增速也难以满足高企的电力需求,中短期内仍需要依赖以火电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因此,旧能源工艺与产能的清洁化、低碳化改造对于能源结构的绿色升级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火电央企在追求发电系统节能提效的同时,也纷纷转向化石+清洁能源双轮驱动模式,不断加码新能源领域业务。(三)推动实现碳中和,关注零碳负碳化工类央企碳中和目标下,化工类央企的“零碳负碳”转型迫切,减碳与吸碳成为重点方向。2021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高达105.23亿吨,其中,化工全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13%,碳中和计划仍任重而道远。为实现央企在碳中和目标的模范作用,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到2025年,央企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需较2020年下降18%,到2030年,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需较2005年下降65%以上。而作为重点排放行业之一,以石油化工、基础化工以及化学化纤为代表的化工大类的“零碳负碳转型”对央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重点聚焦减碳与吸碳两大战略方向:

一方面,部分替换以化石能源为原料的产品需求,减少碳排放;通过碳捕捉、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增加碳吸收,实现碳排放的循环再利用。零碳负碳转型道路虽披荆斩棘,但化工类央企仍充满机遇。化工行业的零碳负碳转型存在着一些既定挑战:(1)化工生产对煤炭、石油资源的依赖度较高,单甲醇产量就有近75%为煤制,而这些化石原料往往伴随着较高的碳排放强度;(2)我国化工相关资产整体偏年轻化,15年以下年限的产能占据全球总产能的近50%,快速转型可能带来较高的存量资产搁浅风险。然而,化工类央企的转型也具备独特的优势:(1)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较大,除聚乙烯同比有所回落外,其余产品的表观需求量均大幅增加,需求空间仍在增长;(2)我国化工大类资源主要集中于央企,前十大龙头中央企占据70%,具有较高的营收规模与市占率,并拥有快速化、规模化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从而带动全行业的降碳转型;(3)生物基材料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相较石油基材料,其在原材料、加工转化过程中的应用能够减少1/5的碳排放与近200年的降解周期,实现“负碳”转型,而部分央企已掌握了这个技术,产值与产量有望进一步扩张,同时,顶层意见也在大力支持央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的科技创新路径研究,加强央企低碳零碳负碳的重大科技攻关。2050年前,可推动化工类央企零碳、负碳转型技术大规模成熟。技术层面,目前主要以能效提升的基础技术与低碳降耗的关键技术为主,但绿氢利用、生物质利用和碳捕集等颠覆性技术仍具有潜在的发展空间,并预计在2050年前实现技术的规模化与成熟化。聚焦需求侧,以生物基原料为代表的绿色化工产品出口数量与均价均呈周期性上涨,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预计在2050年前维持上涨趋势。关注供给端,绿色化工多以乙烯为中间体,制取高附加值化学品,而我国乙烯的供需保持上升趋势,至2050年,供需量将达到近8800万吨。三、“迎新”:寻找“双碳”新投资机会,培育绿色低碳新业态“迎新”旨在寻找“双碳”浪潮下的新投资契机,培育绿色低碳新业态、新模式。投资主线围绕ESG价值概念、国有增量资本倾斜以及新型储能市场三个方面展开,其受益板块主要涉及ESG、环保类、氢能业务央企。(一)ESG投资价值初显,关注ESG概念央企“双碳”加持下,ESG主题投资瞄准长期收益,央企ESG价值初显。所谓ESG责任投资理念是指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纳入投资分析,旨在获得可持续的长期投资收益。而“双碳”的顶层规划意味着“碳排放量”、“产品碳足迹”、“可再生能源机会”等环境(E)维度指标的权重将显著增加,并将催生更多的新能源、低碳转型等主题投资机会。截至21年底,国内已成立的ESG主题基金总规模合计超2578亿,17年10月以来,沪深300ESG基准指数的累积收益率显著高于沪深300指数,反映了ESG基准指数相对母指数的市场优异表现。而在ESG概念的发展过程中,国务院也指出央企要成为ESG治理的先行者、积极担当ESG价值的创造者、争当ESG生态的建设者,截至22年8月,已有261家央企披露了ESG相关责任报告,披露率达到64.6%。ESG投资有助于“自上而下”弥合央企双碳资金缺口。我们在2.24《“双碳”与ESG基金关联性探讨》中指出“碳中和”目标面临巨大资金缺口亟待市场与企业资金弥补,2021-2060年,我国绿色投资年均缺口约为3.84万亿元,且在“碳达峰”之后资金缺口仍呈现明显扩大趋势。然而,从ESG评级标准来看,ESG评级体系在环境(E)及社会(S)因子方面的诸多关注指标都与“碳中和”目标直接相关,通过“自上而下”

引导ESG投资可以达到将社会资金引流至央企“双碳”投资领域目的。以华证ESG评价体系为例,华证ESG评价在环境(E)方面的关注指标诸如环境管理体系、产品或公司获得的环境认证、环境违法违规事件等,以及在社会(S)方面的关注指标诸如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质量、负面经营事件等都与央企“碳中和”目标高度相关。“低碳转型”A股的ESG评级变动是否影响企业盈利?我们沿用2.24《“双碳”与ESG基金关联性探讨》的测算方法,发现总体上ESG评级与ROE同向上升的比例在均值和数量上优于二者均下降的比例,且ESG评级上升通常在滞后1、2期之后对ROE有显著的同向变动影响,也就是说,低碳转型公司ESG评级的上调对其ROE提升具有较大的作用。另外,对于ESG评级上调,“滞后1期:钢铁—其他采掘II”、“滞后1期:采掘—其他采掘II”、“滞后2期:采掘—煤炭开采II”ROE上升的平均比例均超过80%,即钢铁、煤炭行业为ESG评级与ROE同向上升概率较高的低碳转型行业。而其中,央企ESG的治理示范作用较为显著,除煤炭行业的E维度基本持平外,钢铁和煤炭央企的ESG各维度评分与综合总分均显著高于同行业的非央企,这些央企的高ESG表现也意味着他们能够拥有更好的管理效率与盈利空间。(二)国有资本增量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关注环保类央企国有资本增量培育绿色低碳新业态,新发展格局下环保类产业前景可期。指导意见提出优化国有资本增量投向,加大绿色低碳投资,充分发挥投资引导作用,调整国有资本存量结构,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推动国有资产增量向绿色低碳和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一方面,首支生态环境国家级基金成立,规模为885亿元,重点投向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绿化等环保领域;另一方面,大型国家基金战略转型布局绿色“新环保”,国调基金转投生物质综合利用、水务综合治理等环保领域重点央企。随着国有增量资本的市场化投资力度加大,包括固废回收、垃圾燃烧、新能源环卫、环境服务等在内的环保类央企绿色转型进程进一步加速。新型和传统环保类央企均将受益于国有资本的绿色布局。在国资的密集入驻下,以新能源环卫为代表的新型环保类央企不仅能够更好地解决资金链紧张问题,确保环保任务顺利完成,也能够构建产业链共赢生态,在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都发挥出“1+1>2”的效益。而以为垃圾焚烧发电为典型的传统环保行业也将从中受益,除了政府的增量优惠政策外,传统环保类央企能够充分运用信贷等市场经济手段,积极吸纳国有资本投资,缓解因业务升级缓慢导致的现金流淤积压力,且国有资金也为传统央企的中长期战略布局提供了启动资金,助力其步入减污、降碳增效以及环保处理的绿色化阶段。因此,在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双重驱动下,国资进入新型和传统环保类央企愈演愈烈,省级大型环保产业集团数量逐年增加。环保类央企也是地方政府专项债投资的主力,且行业“国资化”进程不断加速。22年政府拟安排发行3.65万亿元的地方专项债,上半年实际发行额已达到全年额度的67%,其中生态环保类投资也是专项债券的重点发放对象之一,明确合计发行专项债101.5亿元,专项债券资金的流入将切实提升环保类央企的财力保障。此外,环保类行业的“国资化”进程也在不断提速,相继有国祯环保等18家民营环保类上市公司已完成或正在推进易主,接盘者均为中央或地方国资,借助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国资改革渠道,环保类企业能够通过并购实现产业链的低碳整合、股权激励激发管理层积极性、引入战略投资者获得转型技术与经验。(三)新型储能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关注氢能业务央企新型储能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氢能业务成为央企重点布局方向。“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实现了实质性进步。21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国家和地方层面政策机制不断完善,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到2030年全面市场化发展。作为新型储能中的重要支撑技术,指导意见对央企氢能业务的发展作出明确部署,要求央企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加快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探索其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因此,氢能业务有望定位为交通运输、工业燃料和能源发电等央企动力系统的重要组件和绿色转型的关键载体。国内氢能供不应求且供给渠道有限,央企氢能业务发展空间较大。全球能源消费向低碳转型,但目前国内氢能业务尚处于市场导入阶段,氢能产量供不应求,21年中国氢气供给量达2128.6万吨,同比增长4.3%,需求量达2192.1万吨,同比增长4.4%;预计22年氢能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达150万吨。从供给结构上来看,目前我国氢气供给主要以清洁能源转化为主,生物制氢和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的比重超过90%,并未充分变“污”为“氢”。在此背景下,各领域央企也在积极布局氢能全产业链,目前已有超三分之一的央企开展了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氢能相关业务,在能源央企入局十万亿级氢能产业、加大氢能产出的同时,工业央企也在深耕氢能供给端,发展工业副产氢制备渠道,预计至2050年将成为氢能供给的主力。加氢站网络推动氢能业务蓬勃发展,催生央企多元应用场景。目前,我国的加氢站网络已初具规模,截至22年6月,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270座,约占全球总数的40%,位居世界第一。加氢站网络的完善进一步推动了央企的氢能业务布局,22年上半年,16家央企在供给端加速、深入布局氢能各产业链,并初步掌握了氢能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形成了相应的示范应用成果与多元应用场景:(1)氢能车领域:将氢能作为锂电的补充,使氢能车领域“有序推进”;(2)储能领域:

探索氢能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潜力,打造“风光氢储”一体化;(3)能源领域:推广氢能在分布式能源领域的应用,探索以燃料电池为基础的发电调峰技术研发与示范;

(4)工业生产:探索氢能在工业生产中作为高品质热源的应用,扩大工业领域氢能替代化石能源应用规模。四、“升维”:绿色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积极落实碳金融实践“升维”旨在以绿色金融服务撬动/升级“双碳”实体经济发展,积极践行与落实碳金融实践。投资主线围绕资金供给端与需求端展开,其受益板块主要涉及金融央企、新旧能源央企。(一)绿色金融对“双碳”目标实现的支持绿色金融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绿色金融即围绕绿色产业的金融活动,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ESG投资、绿色基金等领域。从规模来看,主要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截至22年6月,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9.6万亿元,同比增长40.4%;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达1.2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位。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从高碳到低碳的转型需要资金支持,政府通过绿色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行为,使企业更便捷更低成本地获取资金;从中观层面来看,低碳转型能够激发万亿级别的融资需求,成为新的信用扩张主体。绿色金融实践加速落地。从相关政策来看,2021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推出两个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在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继续支持煤炭煤电清洁高效利用,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的资金;同时,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完善有关监管规则和标准,强化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有效防范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违约风险。目前金融机构正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保险,并推动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共同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绿色金融为央企带来较大机遇。(1)从需求侧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政府将出台一系列力度更大、范围更广的政策来扶持低碳项目,有高碳转型需求的工业和公用事业大型央企将在绿色金融政策下受益。从我国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规模看,央企相较非央企的发行金额更大,从绿色金融中获益更多。(2)从供给侧看,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回报迅速提升,进而刺激更多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诞生,经绿金委测算2021-2050年绿色金融领域可产生487万亿元资金需求,截至22年9月,大型国有银行在绿色信贷发行业务中的市占率高达52%,国有大行凭借其客户和资本优势将受益于绿色金融新业务。(二)绿色金融加速落地,关注资金供给端的金融央企绿色金融政策利好国有大行。(1)国有大行具备发展绿色金融新业务的天然优势。由于国有大行拥有大客户和资金成本优势,其在传统信贷和债券承销业务中具有较高的市占率,这些优势也将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业务的推行中发挥作用。(2)绿色金融能够缓和国有大行资产质量的压力。绿色金融新业务的资产质量高,能够优化银行的资产结构,减小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并且新业务使得银行的盈余利润增加,通过时间换空间,能够消化过往的不良资产。(3)绿色金融或能提升国有大行个股的估值。绿色金融目前还处在抢占市场份额的阶段,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取决于银行对有绿色转型需求的客户的服务能力和风控能力。若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则估值会有明显提升空间。目前国有大行的绿色金融业务规模:(1)绿色信贷方面,目前我国绿色信贷余额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2年上半年,国内21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