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23秋) 四年级上册1.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案-1_第1页
教科版(2023秋) 四年级上册1.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案-1_第2页
教科版(2023秋) 四年级上册1.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案-1_第3页
教科版(2023秋) 四年级上册1.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案-1_第4页
教科版(2023秋) 四年级上册1.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教科版(2023秋)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二课。在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倾听来感受声音的不同,并学会用科学词汇将听到的声音进行描述。学生开始将关注点放到声音上,开始思考关于声音的问题。本课是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从“声音是怎样发生的”来开始讨论来了解学生对声音的前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了解物体发声是由于振动产生,为下一节课学习《声音的传播》打下基础,在单元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本课在课程标准中的定位,我对教材内容做了以下安排: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根据四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会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因此,本课我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实验材料,实验中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到,在动作结束后,物体却能继续发出声音的运动状态,让学生慢慢学会从现象看本质。

另一方面,四年级学生经过前面三年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对于实验中的现象记录也不难,但如何将这些现象和振动才产生声音的事实之间建立逻辑关系,是关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

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科学技术随时都影响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能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观察到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证据。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锣、演示台等。

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发声盒、1把钢尺、1面鼓、1个音叉,带线的泡沫球,小泡沫粒和水槽、记录单。

教学过程

聚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4min)

教师出示一面锣:听听锣发声的声音,来描述一下你听到的声音?

(预设:声音响亮、强、持久、清脆等)

提问:你认为锣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预设:棒子敲击产生声音;碰撞产生声音…)

追问:为什么不敲了之后,锣还在发出声音?

设计意图: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发地对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探究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本环节用锣来导入,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经验发生冲突——敲击能让锣发出声音,而停止敲击后,锣为什么还在发声?顺其自然进入后面的探究环节,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明确了本节课的实验目标——声音怎样产生的。

探索: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16min)

教师出示一根橡皮筋:怎样能让这根橡皮筋发出声音呢?

示范: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力揉搓皮筋……皮筋能发出声音吗?

(预设:这些不能发出声音,用手拨皮筋可以发出声音)

为什么我对橡皮筋用力了,拉伸皮筋没声音,而弹拨却能发出声音?

进一步引导:皮筋发声时,你观察到了什么?用手势比划一下。

(预设:橡皮筋在来回运动,手势前后或上下来回比划)

板书:橡皮筋弹拨运动

设计意图:

这里通过教师示范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引导学生将观察重点从对橡皮筋的用力方式上转移到关注橡皮筋的运动状况,并使用箭头来记录运动方向,这

让学生意识到后续实验的观察重点都在于发声物体的运动状况,而且用箭头表示运动方向也能大大降低学生的记录难度。

活动:观察更多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教师出示更多物体:钢尺、鼓、音叉,它们在发出声音时是怎样运动的?

提示操作要求:(1)钢尺在桌子的一端要用书本压紧,避免钢尺和桌子碰撞;

(2)敲击鼓面后,放上泡沫粒观察;

(3)敲击音叉后,放入水槽观察;用泡沫小球触碰;用手摸。

领取材料,开始实验,观察记录

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记录单

第___组

发声物体我观察到物体怎样运动和其他现象(示意图,箭头表示运动方向)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点

弹拨橡皮筋

拨动钢尺

轻击鼓面

敲击音叉

我们认为物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出声音的。

当学生完成上面活动并进行记录后,引导学生把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由此产生的想法在小组内开展交流和讨论。

设计意图:

由于生活中大部分物体发声是振动现象并不能明显观察到,因此这一环节中给学生提供了两个不同层次的实验材料:一组是橡皮筋和钢尺,发声时可以明显观察到振动现象;一组是鼓和音叉,发声时振动不明显需要借助其他物体才能看到其振动。

这一环节并没有直接提问“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而将问题改为更“它们发声时在做什么运动?”这样的问题设计更针对更明确,牵引学生去观察物体发声时的运动状态,之后才能将振动与产生声音的事实建立联系。

研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5min)

交流实验现象,分析现象本质

(1)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2)交流现象:利用希沃展台展示记录单,学生结合记录单讲一讲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教师示范汇报:我们在弹拨橡皮筋发声时观察到橡皮筋在……;拨动钢尺发声时观察到钢尺在……我们小组发现物体在发声时的共同点是……我们小组认为物体是……产生声音的。

(汇报预设:①橡皮筋发声时发现在来回运动;

②拨动钢尺发声时在上下运动;

③敲击鼓面发声时鼓面在上下运动,放上泡沫粒,泡沫粒在跳动;

④敲击音叉发声时音叉在左右来回运动,手摸上去麻麻的;

我们小组发现物体发声时都在做来回运动。)

教师提示,请其他同学发表看法:你们同意吗?有没有对他们的现象记录或者结论有质疑?还有证据补充吗?

(3)分析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预设:物体发出声音和做来回运动有关。)

(4)小结: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不断重复往返运动,称为振动。

验证“振动产生声音”

(1)提问:这些物体停止运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

(预设:不会发出声音,敲击音叉后,按住音叉,音叉马上停止发出声音。)

(2)出示锣,敲击锣,提问:锣是怎么样发出声音的?为什么停止敲击后还在发出声音?

(预设:敲击锣后,锣振动发出声音;停止敲击后,锣在继续振动,还能发出声音。)

(3)出示竖笛,在吹奏竖笛时,是什么在振动呢?

(预设:空气在竖笛里面振动发出声音。)

你观察的其他物体在发声的时候都是这样吗?

总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

研讨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了促成学生思维的形成,研讨的环节要清晰、目标要明确:

1、交流现象:学生的观察认识是按时间顺序形成的,梳理时也要按时间顺序来,这样方便学生集中讨论和补充现象。有学生对于汇报无从开始时,教师引导很重要,因此设计了汇报示范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多汇报观察到的证据,从而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2、获得现象认同,分析现象本质:先认同实验现象再研讨,这样才能提高研讨的效率。学生从现象中归纳总结出发声物体都在振动,以此建构振动和声音之间的联系。通过反问的方式来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最后,重新展示锣,把上课时的疑问“停止敲击锣,为什么锣还在发出声音”进行解答,前后呼应,将重点落实。

拓展:发声器官——声带(5min)

提问:我们身上也有个可以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器官,你知道在哪儿吗?

学生寻找体验,并阅读教科书资料,汇报收获。

设计意图:

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