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见字辨析_第1页
古汉语见字辨析_第2页
古汉语见字辨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汉语见字辨析

在古代汉语中,“读”一词有时读jian,有时读xian。有时用作动词,用于一见钟情、会见、会面、参观、会面和介绍。或者是表现和表现。有时作为帮助动词,意思是被动的,对应于“被”。有时用作代理、代理人或其他。阅读和教学中,容易混淆。须鉴别的有三组:(一)动词看见的“见”与显现的“见”;(二)上下尊卑之间,上对下接见的“见”与下对上拜见、谒见的“见”;(三)助动词表被动的“见”与指代性副词表指称作状语的“见”。辨析如下:(一)见,注“贤遍反”,则认为,对于“施动”字的义职,字证,云(1)行其庭,不见其人。(2)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3)闻之不若见之。(4)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5)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6)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7)(荆)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9)水清鱼自见。以上,(1)至(4)例,“见”义为看见,音读jiàn;(5)至(9)例,“见”义为显现,音读xiàn。《说文·见部》:“见,视也。从儿从目。”宋徐铉据《唐韵》注音:“古甸切,”今折合音为jiàn。段注:“析言之,有视而不见者,浑言之,则视与见一也,”“(从儿从目)用目之人也,会意。”以视训见,虽然同义,仍有差别。视只表看的动作,见则既有看的动作,又含看的结果,因此,准确讲应是“看到”。字形,甲骨文作“人”字顶上突出一只大眼睛。古人造字,设象寓意;同一事物、动作,可从不同角度认识、理解,于是表示该事物、动作的字和词就有相关乃至相反的不同义顶。见,人看到物体,是因为该物体显现了出来,因此,从人的角度是看到,从物的角度是显现。如同“受”字,上爪下又,都是手;从上一支手看,是授与,从下一支手看,是接受、承受。先秦义兼正反的“受”字,后来分化为“授、受”二字;“见”字,宋以后借用表示玉光的“现”字表示显现,从而分化为“见、现”二字。读音,六朝以来有两读,《广韵》看见的见,读古电切,去声霰韵见毋,今折合音读jiàn。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看见的见,释读“如字”,即照一般读音读,且多数情况不出注;显现的见,注“贤遍反”,(今折合音读xiàn,)几乎有一个注一个。这是从意义角度辨别。从语法角度看,看见的“见”是及物动词,涉及施动和受动双方,具有双向性,可用“施动(主)——见——受动(宾)”的格式检验;施动(主)、受动(宾)省略者可据以补出。如:“(某人)心不在焉,(某人)视(某物)而不见(某物)”。显现的见是不及物动词,只涉及施动者一方,只具单向性,不具受事宾语,如“匕首见”,“慧星见”。有时施动者处于句子的宾语位置,一般具有使动意味,如“见牛羊”、“见龙”,可用“施动(主)——见”的格式转换,转换之后语义等值:牛羊见、龙见。(二)同上《大周故君令令史》曰(10)(晋文)公见之,(寺人披)以难告。(11)仆人以(头须之语)告,(晋文)公遽见之。(1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13)曹刿请见。(14)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15)初,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及入,求见。公辞焉以沐。(头须)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以上(10)至(12)例,为上见下,义为接见,音读jiàn,《释文》不出注:(13)至(15)例,为下见上,义为谒见、拜见,音读xiàn,《释文》注“贤遍反”。封建社会,上下尊卑,等级森严。人与人相见,要区别身份等级,六朝以来用破读法表示。《康熙字典》见部:“见,……又《唐韵》胡甸切,”例引《仪礼·士相见礼》“某也愿见,无由达”,注:“凡卑于尊曰见;敌(平等)而曰见,谦(敬)之辞也”。《资治通鉴·秦昭襄王五十四年》:“王郊见上帝于雍。”元胡三省注:“凡下见上之见,音贤遍翻”。据此,上见下读jiàn,下见上及平辈表谦敬时读xiàn。另,引见之见,读xiàn,如《墨子·公输》“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现代编的字词典,义为接见、谒见、引见之见,一般都已通同读jiàn。(三)助动词表被动的“见”的语义(16)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1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1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19)蔡泽见逐于赵。(20)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2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22)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23)冀君实或见恕也。以上八例,“见”都读jiàn。(16)至(19)例,见为助动词,表被动,义为被;(20)至(23)例,“见”为指代性副词,表指代,分别代“论事者”、“臣(我)”、“之(他,诸葛亮)”、“我(王安石)”。两类“见”字都在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容易混淆,可从下面三个角度去辨别:1、从句子类型看,助动词表被动的“见”,出现在被动句,主语是受事;指代性副词表指代的“见”,出现在主动句,主语是施事。“徒见欺”,句子主语是赵国:“赵国白白地被欺骗”。也可用介词“于”引出施动者:“见欺于王”(被秦王欺骗)。“众不见信”,主语是发出“信任”的施动者“众”,“见”作“信”的状语为副词,但语义上指代前辞“论事者”,相当于“之”:众人不信任他。2、从句子结构看,助动词“见”与谓语动词结合紧密,中间不能插入施事主体,故看作助动词;词义应是由“遇见”义引申而来,表“遭遇”、“遭受”,故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与“被”字对举互文,成为同义词。但“被”还能再虚化,当“被”与谓语动词之间插入施事主体时,“被”便成为介词,如(蔡邕《被收时表》)“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而“见”只演变到助动词为止。被动句之为被动句,关键是受事作主语。因此,表被动的形式标志“于、为、见、被”都可不用,而语意不变。如《史记·伍子胥列传》“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说苑·正谏》引作“夫人臣内不得意,外交诸侯,自以先王谋臣,今不用,常怏怏,愿王早图之。”指代性副词“见”,紧靠谓语动词作状语,为副词,词义为所指代的前面的人或事。因此,代入它指代的前词,语意不变。但换成它指代的前词,便只能作宾语,不能作状语,如“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今君实所以教我者。也可将作宾语的代词改为作状语的指代性副词“见”,如“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如君实见责以在位久。语意不变。由于指代性副词所指代的前词词义实在,故“见”不宜省略;省略,则指代不明。3、从句型转换角度看,“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