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行为、市场特征与政府管制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逐年增加,尤其是2009年。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被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事件2006年为3件,2007年2件,2008年2件,2009年4件,2010年9件,2011年27件(见附录),这些事件的基本特征表现为:(1)涉及到的企业数量众多,几乎威胁到整个行业的发展;(2)其中不仅仅是众多的中小企业,而且不少行业的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位列其中;①(3)其中也包含地方政府的态度,在一些地区,该行业占到地方经济的很大比重(支柱行业),GDP的竞争和就业税收的考虑使得地方政府采取包容和事后掩盖其问题的态度和行为;②(4)事后的惩罚力度较低。尽管这其中有媒体和社会关注度提高而将问题较为集中地揭露出来,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企业不顾消费者的安全而生产假冒伪劣和有害消费者的产品的现象在政府不断加强的管制之下不是偃旗息鼓,而是愈演愈烈,这也表明管制和事后惩罚的治理基本上是失效的。通过媒体的曝光,不少问题产品被社会公众所了解,引起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不信任,并引发社会极大的愤慨和质问,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政府屡禁不止?在学术上可以追问的是,为什么政府管制失效?在情感性的愤慨情绪之后,学术界必须回归到理性的分析上,揭示我们的市场特征、企业道德行为与政府管制制度之间的关系。只有正确地理解这一复杂的关系,才可能对问题有深入的理解,新的制度和政策的设计才是可行的。本文在对我国较大范围内存在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逆向选择、不道德行为扩散机制和法不责众而形成的企业群体性败德行为市场特征,并建立混合寡头竞争模型分析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创新与败德行为之间的战略选择。由此,尝试给出了转型经济下质量安全问题政府管制失效的制度分析模型,以深化对于群体性败德行为管制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一、以不道德行为手段的企业道德认知首先值得考虑的是,如何界定企业通过造假或使用劣质原料欺骗消费者以牟取私利的行为?在企业伦理的研究中,这被称为企业的不道德行为或道德失范,这是企业不顾甚至侵害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而单方面追逐私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这一行为并非中国所独有,而是市场经济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Saul(1981)曾指出,在美国,通过如《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可以观察到,一方面政府的管制在日益加强,另一方面一系列侵害行为不断发生,如盗用公款、共谋价格、伪造记录、欺诈、贿赂、逃避管制等,公司行为变得越来越不道德。Boling(1978)从不断发生的企业丑闻很早就警示企业管理上存在着道德“危机”,商业活动受到众多的社会谴责而成为“道德厌恶”(moralabhorrence)。在这里,基于宗教和基于法律的伦理似乎都难以约束这种面临巨大利润诱惑下而产生的不道德行为。近年来,大量企业伦理研究的文献一方面关注企业内部的道德规范,按照Strother的观点,这一传统始自贝纳德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经理的职能》一书,组织承诺和道德规范成为组织社会公正性和合法性的核心内容(Strother,1976)。另一方面,则注重组织与社会之间的道德整合,而提出整合性社会契约理论(Donaldson&Dunfee,1994)。Carroll(1987)在BusinessHorizon杂志撰文“寻求道德的管理者”,他在文中提出,至少有三种道德品质的管理者:一是不道德的(immoral),另一种是道德无涉的(amoral)。Carroll称前者为有意的不道德,后者是无意的不道德,而最后一种是道德的管理者,这是指主动地超越利润最大化的行动者。事实上,企业的不道德行为由来已久,在近代合同法的演变历程中,人们已经认识到,仅仅依靠合同法这一自由市场制度不足以解决产业问题,尤其是“工厂、煤矿、海员和移民旅客的海上安全、食品和饮料的伪劣产品、供销售商品用的度量衡标准等等”问题。①现代产业的交易规模和范围的无限扩张,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完全分离,生产者对匿名消费者的利益越来越漠视,不道德问题时有发生并成为市场经济难除的痼疾。尽管管制以及事后的惩罚对于抑制这一行为是有意义的,但因为新的技术和创新缺乏明确的道德底线或边界,同时,对于一些如食品和药品的负面效应也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反映出来,逐利的商业化行为有时因此无意地造成了对消费者的伤害,这时的市场管制常常是滞后于市场的创新和发展的。不道德行为经常具有传染效应(谭亚莉等,2011),较大范围的不道德行为的扩散(传染)使得道德的管理行为难以生存。道德或不道德的管理行为与市场整体的行为规范是密不可分的,单个企业的行为很少能不受到市场上其他企业的影响。这也表明,仅从单个企业的道德行为角度的分析是不够的。当市场上存在众多的企业不道德行为时,仅仅对于个别企业丑闻的揭露无法将不良企业排除出市场。众多的企业在道德规范认知下形成的不良行为(这里包括假冒伪劣甚至违法经营的行为)从本质上来看是企业的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在质量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通过投机和欺骗等手段而牟取私人利益。这里,信息不对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质量信息是对称的,则欺骗就是不可行的。作为专业化生产的厂商在现代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市场上具有强的信息优势,这尤其表现在质量市场上,即便是专业的质量监督和测量机构也很难把握企业差异化质量的完备信息,厂商因此可以利用其信息优势而进行假冒伪劣的以劣充优,这与信息经济学给出的败德行为是一致的,败德行为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投机行为。我们这里避开企业道德行为的争议,而从经济学的败德行为角度来定义这一不良行为。值得重视的是,这种败德行为不是个别的,而是大量厂商在道德扩散(传染)和形成行业竞争(潜)规则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普遍的行为方式。这里用“群体性败德行为”的概念来描述这种状况,是指在行业内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企业利用质量等信息不对称优势,以牺牲消费者或其他相关者利益以追逐其利润最大化的投机行为。这一现象的形成机理主要是通过逆向选择和从众行为以及使得事后的监督与法律惩罚因法不责众而失效的机制形成的。二、规避、违抗、操纵管制和规范的“潜规则”因为消费者不能完全观察到产品质量等信息,市场价格也难以反映这些维度的信息,由价格主导的资源配置因此会导致市场失灵(Spencer,1975)。若政府介入市场对企业进行管制,可以对企业的逐利行为造成新的约束,一定程度上纠正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但也有新的福利损失出现,比如说价格扭曲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与此同时,政府管制往往执行不力,或实施效果不佳,或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不到位,这些都会导致新的问题。Laffont(2005)就指出,管制政策执行失效是导致转轨经济国家“政府管制失效”的主要成因。根据新制度组织理论,制度的三个支柱维度规制、规范和认知(Scott,2008)将为社会行为提供稳定性和指向意义。而规制性制度作为强制性机制的有效性或合法性在于有效的法律制裁,其威胁作用将对行动者个体或组织产生强制性遵从意义。制度学者如诺斯强调:“制度运行的实质内容之一,就是确保违反规则与律令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以及受到严厉的惩罚。”(North,1990)但同时,制度学者也认识到,这也并非是人们自觉遵守规制性制度的唯一因素,“‘遵守’这种制度仅仅是他们做出的很多可能性反应之一”(Scott,2008)。现实中,企业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规避、违抗和操纵管制(Oliver,1991)。中国市场转型时期存在的问题在于政府管制性规则的“软约束”和法律制裁的不到位:一是管制的规则和惩罚的法律不完备或滞后于市场发展;二是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虚假信息、收买监督的官员和有关专家以及通过与地方政府结成利益联盟等多种方式,来弱化管制的监督和事后处罚。更为重要的是,当社会存在较为普遍的信任危机和欺诈行为时,制度的失范可能成为一种盛行的主流性文化,朝向私利动机的规避、违抗、操纵制度管制和规范将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认知,或称为一种“潜规则”。这将使得遵从制度规范的行为受到负向的激励,即遵从者将因为规范性经营而承担较高的成本,在存在大量伪劣产品的市场上将因为“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而被“挤出”市场。我国当前出现的劣质品、危害人体的食品添加剂以及其他违法造假行为不是个别的而是群体性的,在该行业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时,甚至也可能得到政府或有关部门的默许。这样就形成了行业管制或监管的空白或灰色地带,在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厂商生产的伪劣产品会充斥市场,由此而谋取行业的不正当利润。由此,形成了一个充斥行业的伪劣产品市场,败德就不是个别企业的行为,而成为市场的经营“潜规则”,败德行为在行业中较大范围地扩散传播。在这个市场上,因为参与的企业众多而人多势众,将造成两种效应:一是通过劣币驱逐良币将正当经营企业排挤出市场;二是使得监管部门事后的处罚因为“法不责众”而失效。当整个行业形成一种规则,都较为普遍地采用造假或劣质原料,结果将是不造假者因为成本过高而面临破产的危险。当这种违法造假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市场将出现的情况是,法律或监管部门将面临尴尬的法不责众的局面,大家都有违法行为,监管和执法部门将面临无法执行有效的处罚而使得监管不可信,监管和执法因此是失效的,即便抓住几个“重点”加以处罚(他们作为牺牲品),其他大量企业则因此而受到了“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仅仅是中小企业在生存竞争以及资源匮乏下的行为,还可能危及有着良好市场声誉和品牌影响的大企业。如制药厂商为了节省成本,在本身就微利的胶囊上下功夫,每一颗胶囊用工业明胶替代可以降低一厘钱成本,如果每年加工生产20亿颗胶囊药,则仅胶囊的采购成本就可以降低2000万元,产量越大,则成本节约越多。①这里出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就是即便为大型企业也同样有强烈的动机来获取这种不法之财。在这种违法造假的处罚成本很低且监管难以到位的情况下,企业的行为便会较为普遍地转向败德或违法行为以牟取暴利。如果部分企业坚持用合格的原料而导致成本相对于行业平均成本远为高的时候,这些企业在竞争市场上就处于劣势。尤其在行业面对激烈的价格竞争时,当劣质企业(违法造假企业)将价格降到低于合规经营的平均成本之下时,劣质企业可以生存并具有正的利润,而合规经营企业则将面临经营赤字或亏损。结果是,即便为了生存,这些企业也将转向违法造假行为。市场上将因此充斥着伪劣产品,优质企业被劣质企业“挤出”市场,而出现逆向选择现象。为了说明这种逆向选择的败德行为的“盛行”(Scott,2008),我们用直观的几何图形来说明这一现象中政府监管和企业的博弈过程。假设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只有两种目标—手段可供选择:创新或者败德行为。创新意味着企业通过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提高服务和质量(手段)来获取利润(目标),败德行为则是通过劣质原料替代或使用有害添加剂等方式降低成本来获取利润。我们考虑三种典型的情况:1.败德行为与创新行为收益的比较首先考虑企业在不同的政府监管力度(用F表示)下的创新或是败德行为的收益结构(图1),败德行为会随着监管力度F的增大而收益下降(这里简化为一条直线关系),原因在于败德行为随着监管力度提高其被发现的概率增大,其惩罚的罚金也会提高,这将使得败德行为的收益随着监管力度F的加大而呈现下降趋势。而创新行为的收益则会随着监管力度F的加强而呈现增加趋势,原因在于一方面政府监管抑制了败德行为对创新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监管形成的更为规范的市场竞争也保护了创新的动态租金回报率的提高,从而使得创新的收益呈现增长的趋势。由图1看出,这两条曲线相交于F#点。在0<F<F#区间,企业采取败德行为的收益将大于创新的收益,企业合理的策略将是选择败德策略。只有当监管力度增加到足够水平F>F#之后,败德行为的收益才会下降到创新收益之下,在这一区间内,创新行为是更优的战略选择。2.败德行为—同质企业竞争过程中的创新或败德行为选择同样在图1中,假设两家企业A和B具有同质的产品、成本结构和规模,则其败德行为和创新行为的收益曲线是一致的。如果一家A企业选择败德行为,另一家B企业选择创新行为,在F<F#区间内,B企业将具有竞争劣势,在质量信息难以被显示的情况下,B企业将被驱逐出市场。而在F>F#区间,创新策略是具有优势的,或者说,败德行为在高的管制力度下将是得不偿失的。由此看出,在较低的监管力度下(此处为F<F#区间),企业的竞争将很容易出现逆向选择的败德行为。3.监管力度对企业创新、败德行为的均衡点选择如果两家成本结构和规模不同的异质企业竞争,假设C是规模较大、成本结构较低的企业,D是规模较小、成本结构较高的企业。为进一步说明,我们用图2给出两家异质企业的创新—败德收益曲线。C的创新效益曲线处于较高的位置(因为其创新的规模效应),但同时其监管被发现和受到处罚的可能性更大。这也意味着,对于较大型的企业其败德行为损失更大,在图形上表现为其败德行为收益曲线向下倾斜的斜率更大。因此,对于较大的企业创新与败德行为的均衡点(监管力度阈值F*)更低或更易于在监管力度加强的情况下转向创新行为。而中小企业则更难监管,在更高的监管力度下才可能达到创新—败德的转换点。在质量信息失灵的情况下,创新的收益很难获得相应的市场收益,而且由于逆向选择的“挤出效应”,大型企业将被迫在创新收益较低的区间0<F<F*甚至F*<F<F**段同样采取败德行为。这里,可以区分三个不同的区间。在0<F<F*区间,无论大小企业选择败德行为都是更优的选择;在F*<F<F**区间,尽管较大型的企业选择创新是更优的策略,但因为较小的企业采取败德行为,其获得的成本优势或定价优势在质量信息失灵的情况下将会产生逆向选择效应,而将优质企业挤出市场,大企业因此可能转向败德行为,市场因此出现逆向选择。这一区间因此可以界定为市场的逆向选择区域。只有当监管力度超过F**时(F>F**区间),企业才会普遍地出现创新作为更优策略的选择域。这也说明政府的监管力度是企业在创新或败德行为选择以及市场是否出现逆向选择的一个关键变量。中国目前监管力度尤其是执行力度较低,企业败德的预期收益较高,而创新受到其高度不确定性和资源的约束。这时,较为普遍的败德行为的出现就是一个逻辑的结果。三、企业间竞争的经济均衡在本节中,我们将构建一个序贯博弈模型,旨在刻画企业选择败德行为的市场发生机制和条件。与Tirole(1996)不同,我们研究的不是一个基于企业共同道德失信的模型,而是一个寡头企业理性选择竞争策略的模型,所以也区别于其他研究危机传染机制的文献。为简化分析,我们只分析两家寡头企业的竞争策略选择。本文对传统的混合寡头竞争模型进行扩展:企业不仅可以选择产量和价格策略参与市场竞争,还可以通过选择创新或败德行为降低生产成本或改变产品质量。我们的研究发现:(1)当政府监管不力时,博弈均衡往往是市场中所有企业都选择败德行为;(2)如果进一步考虑企业策略选择的动态性,先动企业选择败德行为会导致后动企业跟随选择败德行为。在本节中,我们将用一个序贯博弈来刻画某行业内(如食品行业)的企业动态竞争过程。在我们的模型中,每个企业首先可以选择创新行为或败德行为来降低生产成本,然后在混合寡头竞争市场上来确定价格与产量,最后我们求解模型,刻画市场竞争均衡,以及分析在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时各个企业的成本降低策略。然后,我们将研究各种均衡的成因以及福利经济学意义。为简化问题,本文假设行业内有两家企业进行竞争,分别为企业1和企业2。其中,企业1代表规模较大且创新能力较强的厂商,而企业2代表规模相对较小且创新能力较弱的厂商。它们生产产品的成本函数为(由于不考虑企业进入壁垒,所以忽略固定成本):其中,i代表企业1或2,qi代表企业i选择的产量,括号内的部分代表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具体由两种因素决定:(1)反映企业异质性的初始边际成本ci。我们假设,由于规模经济性,大企业往往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因此较低的初始边际成本,即c1<c2(在这里,大、小企业的差异在于初始边际成本,而其实际生产规模qi是内生的企业最优选择,而无额外限制)。(2)企业可以采用某种手段,降低生产的边际成本,体现在di。我们假设企业可以选择两种策略:一是通过“创新行为”提高生产效率;二是使用劣质原材料节约成本,我们称之为“败德行为”。假设两种策略在实施上互相矛盾,所以企业不能同时选择这两种策略,只能选择其一。为简化分析,我们进一步假设这两种策略对边际成本的影响是相同的,即无论哪种策略被采用,都将边际成本降低di=D(若不采用任何一种策略降低成本,则di=0)。若企业选择创新行为,要投资Hi。我们假设企业1创新能力较企业2更强,创新行为的效率更高,投入更低,即H1<H2。假设创新行为不损害产品质量,而败德行为损害产品质量。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只能根据价格决定其需求,不能观测到质量。但若企业实施败德行为经营,事后可能造成安全事故,被政府处罚。我们假设实施败德行为企业的“期望”惩罚程度为F,其数值反映政府监管政策强弱。①企业i在竞争市场上面临的反需求函数为:其中,Pi代表企业i产品的价格,qi是企业i的产量,qj是竞争对手的产量。a反映市场容量,1/b反映产品价格弹性。θ反映“产品差异度”,即企业1与企业2产品的可替代程度:其取值范围为θ∈[0,1],若θ=0表明两家企业产品是完全不同的,两家企业间无竞争关系;若θ=1表明两家企业产品是完全替代的,两家企业间竞争关系最强。②首先,我们考虑一个各个企业同时选择策略的博弈模型,然后在第五节将此模型扩展以研究动态策略选择。博弈时序为:时期1:各个企业同时选择降低成本的策略:创新行为或败德行为,或两者皆不选。时期2:各个企业选择产量、价格。时期3:消费者选择产品,市场竞争实现纳什均衡,企业实现利润。时期4:政府对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提供商进行处罚。同时,为使得分析变得更有意义,避免不必要的讨论,我们假设:这里我们假设c1较c2足够小,以强调企业1较企业2而言具有足够的成本优势,从而保证行业内竞争的非对称性。①四、求解企业的利润我们运用逆向归纳法来解析模型,首先分析时期2企业的产量竞争行为,求解各个企业的利润。然后再回到时期1,分析企业应该选择何种成本降低策略最大化各自的利润,从而得到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subgameperfectNashequilibrium)。(一)最优反应函数首先,给定企业各自的成本降低策略di,考虑企业i在时期2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刻画其最优反应函数。例如,若企业2选择q2,企业1将选择产量q1最大化其利润:求解最优化问题,得出其最优产量选择为:同理,给定企业1选择q1,企业2的最优反应函数为:则若达到市场竞争的纳什均衡,两家企业的产量分别为:(二)成本竞争策略选择的影响如果企业2选择某种策略实现了d2,企业1选择某种策略实现d1后的利润为:所以,企业1若选择某种策略降低成本(即d1=D)时,较不选择任何一种策略降低成本(即d1=0)而言,所增加的利润为:我们注意到企业1运用某种策略降低成本时,其利润增加额是企业2策略选择d2的函数。同理,给定企业1选择d1,企业2选择某种策略降低边际成本,所提高的利润为:简单分析可以发现,企业i将选择成本降低策略,当且仅当其利润增加额高于策略本身的投入。另外,若企业i已决定选择成本降低策略,到底选择何种策略降低成本,取决于“创新行为”与“败德行为”的相对成本比较。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刻画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为方便表述,我们首先定义以下D1、D2、D3、D4等变量,它们分别是以下各个方程的解:我们首先证明以下引理成立。①引理:(i)如果F<H1<H2,则D1<D2;(ii)如果H1<F<H2,则D3<D2;(iii)如果H1<H2<F,则D3<D4。在此基础上,我们得到命题1。命题1:在子博弈纳什均衡时,企业1与企业2的成本降低策略选择依以下情况分析:i.F<H1<H2。若D<D1,则企业1和2均不选择任何策略降低成本;若D1<D<D2,则企业1选择“败德行为”,而企业2不选择任何策略;若D>D2,企业1和2均选择“败德行为”。ii.H1<F<H2。若D<D3,则企业1和2均不选择任何策略降低成本;若D3<D<D2,则企业1选择“创新行为”,而企业2不选择任何策略;若D>D2,企业1选择“创新行为”,而企业2选择“败德行为”。iii.H1<H2<F。若D<D3,则企业1和2均不选择任何策略降低成本;若D3<D<D4,则企业1选择“创新行为”,而企业2不选择任何策略;若D>D4,企业1与2均选择“创新行为”。该命题给出了在当该博弈达到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时,各个厂商的成本竞争策略选择的参数条件。如情形i所示,若政府管制对“败德行为”的惩罚过低,甚至低于具有创新优势的企业1的创新成本,那么所有企业将不会考虑“创新行为”来降低成本。我们进一步发现,若“败德行为”可以足够降低企业1生产的边际成本,大于其预期面临的惩罚,即D>D1,则企业1会先于企业2去铤而走险,实施“败德行为”。当“败德行为”带来的好处进一步增加时,即D>D2,企业2才会和企业1一样,实施“败德行为”。此时,全行业企业,无论大小,将使用低劣原材料进行损害产品质量的生产方式,出现企业群体败德行为现象。现阶段我国由于监管执行不到位,企业在选择“败德行为”后的惩罚期望过低;或由于法不责众,往往对“败德行为”的事后惩罚威胁不可置信。所以,这种情况适用于命题1中情形i的分析条件,即F<H1<H2。我们又观察发现,在我国,往往行业内具有成本或创新优势的企业会先于其他企业尝试“败德行为”,选择造假,损害消费者利益。比如说,毒奶粉事件一次又一次爆发,无独有偶,都首先发生在大型企业。又比如说,毒胶囊事件就发生在生产规模巨大的企业,或生产集中的地区。这种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去选择“败德行为”导致全行业产品质量危机的重大事件值得深思。本文的理论模型为这一现象提供了解释,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在于,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原本占有大量的市场份额,若其使用低劣原材料带来单位边际成本的节省会给其带来更多的利润增额。并且,市场竞争行为会进一步加剧这一问题。由于实施“败德行为”降低了成本,低质商品进一步充斥市场,抢占了原本属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使得该企业实施“败德行为”的利益驱动进一步增大。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在政府管制对“败德行为”惩罚过低的社会中,若行业内的小企业实施“败德行为”,大企业的最优策略选择一定会选择“败德行为”;而当大企业实施“败德行为”,小企业的最优策略不一定是“败德行为”。后一发现背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在于,由于大企业已经通过“败德行为”抢占了原本属于小企业的份额,使得小企业的最优生产规模进一步缩小,其模仿大企业选择“败德行为”的经济回报降低;但另一方面,若采用败德行为受惩罚的威胁还是没有变化,则小企业在此时选择“败德行为”的利益驱动力降低。命题1对情形ii和情形iii的分析,刻画了在监管惩罚提高后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具有一定的政策涵义。我们证明了,若监管执行力度加大或企业的创新效率提高,企业群体性败德行为现象将不复出现。当监管惩罚高于企业1的创新成本投入时,则作为具有成本优势或创新优势的企业1就不会再选择“败德行为”,而选择“创新行为”降低成本;只有处于竞争劣势的企业2才有可能会选择“败德行为”压缩成本,同企业1进行竞争。当政府监管惩罚进一步提高,或全行业创新效率进一步提升,哪怕处于竞争劣势的企业2也不会采用“败德行为”来非法竞争压缩成本。我们可以用图3来反映命题1得到的结论。横轴标识“创新行为”或“败德行为”对单位边际成本的降低额D,纵轴标识政府监管对“败德行为”的惩罚力度F。其中区域I代表当惩罚力度过低而可节约的成本很大时,无论是企业1还是企业2都会选择“败德行为”,而出现全行业溃败这一“企业群体性败德行为”现象。区域II代表当惩罚力度过低而可节约的成本稍小时,市场上将只有作为有竞争优势的企业1选择“败德行为”,而企业2不选择任何策略降低成本。区域III代表当惩罚力度较高而可节约的成本很大时,在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时,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企业1将选择“创新行为”,而企业2将选择“败德行为”来降低成本。区域IV、区域V均代表当惩罚力度较高而可节约的成本较小时,市场上只有企业1选择“创新行为”来降低成本,而企业2不作为。区域VI代表当惩罚力度很大并且可节约的成本也很大时,在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时,两家企业都将选择“创新行为”。另外,区域VII、区域VIII、区域IX代表由于可节约成本过低,无论企业1还是企业2既不选择败德行为也不选择创新行为,保持原来的成本不变。通过对上述模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竞争对手选择败德行为的时候,企业自身选择创新行为的收益较低,但选择败德行为时企业收益受政府监管力度F下降的速度较为缓慢,这样使得该企业在较大参数范围内(0<F<F*)选择败德行为。当竞争对手选择创新行为的时候,企业自身选择创新行为的收益较高,但选择败德行为时企业收益受政府监管力度F下降的速度较为迅速,这样使得该企业在较小的参数范围内(0<F<F**并且F**<F*)选择败德行为。综上,竞争对手选择败德行为可以强化行业内其他企业选择败德行为的激励,故迫使它们放弃创新,而转做败德行为来降低成本,提高价格竞争能力,抢占市场份额。进一步分析模型各个参数的比较静态性质,我们得到如下命题2。命题2:考虑情形F<H1<H2。在以下情况下(参数的变化),企业1更有可能在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中采用“败德行为”:(1)c1减少;(2)c2增大;(3)a增大;(4)b减少;(5)θ增大。命题2说明,在政府监管惩罚很弱时,本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会在不同的情境下采取败德行为:(1)当企业1自身成本优势进一步提高时,即c1减少时,其更有可能采用“败德行为”。其原因在于由于初始边际成本更低,与其他企业竞争时占得的市场份额更大,则运用劣质原材料节约边际成本导致的总利润增幅更为丰厚。(2)当其竞争对手的成本劣势更为明显时,即c2增大,则其采用“败德行为”降低成本的利益驱动也更为强烈。这一结论与(1)是对称的。(3)若市场容量增大,即a增大,则企业1的“败德行为”动机也增大。其原因在于,通过“败德行为”,可以“发展”的市场需求空间更为巨大。(4)当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上升时,即1/b上升,企业选择“败德行为”的经济动机也更大。其原因在于,市场需求弹性越大,采用这种行为压缩成本将催生更多市场需求,赢得更高比例的市场份额,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利润增幅。(5)当竞争对手产品对自己产品的替代性增强,或产品竞争压力增大时,即θ增大,企业采用“败德行为”的动机也越强。这一点可以解释在产品竞争度较高的食品行业,为什么更容易出现这样的“败德行为”与“企业群体性败德行为”现象。这一结论更为深刻的内涵在于,当政府监管惩罚较低时,市场竞争度的加强不仅不能催生提高生产效率的创新行为,反而会带来坏的结果,即厂商纷纷采用“败德行为”来压缩成本,导致恶性竞争。由于信息问题,消费者对即期产品的质量不能观察。消费者如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往往会减少在以后各期对该企业购买数量。这种声誉机制对当期企业策略选择而言,可理解为败德行为会导致期望消费者惩罚,这一点对模型均衡的影响分析类似于前述的惩罚参数F变化的比较静态分析。五、企业策略选择的顺序前述模型研究主要是基于混合寡头企业同时选择成本降低策略的静态视角。事实上,诸多市场行为或产品竞争策略的选择呈现先动跟随的动态性特征。为描述企业败德行为选择的动态性,我们将前述模型进行扩展研究。尽量保持原来关于收益和成本的假设不变的情况下,针对博弈的时序,我们对原模型做出调整:在时期1,企业1先行选择创新行为或败德行为等策略降低成本,企业2观测到企业1行为后再决策成本降低策略;其它时期与原模型相同。这里,为了刻画企业参与败德行为的先动跟随特征,我们假设企业1和企业2没有大小之分,即对企业成本和创新能力的参数不加以任何限制。同时,为了丰富政策建议,我们假设政府对企业1和企业2投入的监管力量是不同的,那么同样选择败德行为,企业1被发现的概率和被惩罚的力度也区别于企业2,即F1≠F2。由于企业1和2选择成本降低策略的先后次序,我们用逆向归纳发来分析。首先考虑给定两企业选择成本降低策略后的市场产量竞争均衡(即时期3企业的策略选择),企业1和2产量选择如下:现在分析时期2,企业2在观察到企业1的策略选择后如何选择成本降低策略。给定企业1选择d1,企业2选择某种策略降低边际成本,所提高的利润为:因为Δπ2(d1=0)>Δπ2(d1=D)>0,所以若先动者(企业1)已经选择了败德行为或创新行为降低成本,企业2选择成本竞争策略的利润增幅下降。但是只要政府监管惩罚足够小,即F2<Δπ2(d1=D)<Δπ2(d1=0),企业2还是会在任何时候都选择败德行为。在时期1,企业1面临策略选择时,将考虑两种可能的情况:(1)如果选择d1=0,即不选择成本降低策略,企业2更有可能会选择d2=D,这样企业1的市场份额被企业2抢占,利润大幅压缩;(2)如果选择d1=D,即不选择成本降低策略,企业2更有可能会选择d2=0,这样企业1由于先动者的优势地位,通过成本降低进一步巩固优势地位,挤占更多企业2的市场份额,利润大幅提高。具体分析如下:并且,我们发现π1(d1=D)-π1(d1=0)比原来增大,说明企业1更倾向于选择败德行为降低成本。K1与K2分别表示企业1和企业2选择败德行为的门槛值,均为其创新投入成本Hi与成本降低幅度D的函数。由于企业1具有先动优势,进一步提高其门槛值,故K1>K2。那么,当F1<K1,F2>K2时,企业1选择败德行为而企业2不跟随(即不选择任何成本降低策略);当F1<K1,F2<K2时,企业1选择败德行为并且企业2跟随相同策略;当F1>K1,F2>K2时,企业1与企业2均不选择败德行为;当F1>K1,F2<K2时,企业1不选择败德行为而企业2选择败德行为。综上,我们发现在动态博弈模型中,企业1由于其先动性的特点,更有可能选择败德行为,并且企业群体性选择败德行为的纳什均衡出现的参数范围扩大。六、群体性败德行为的市场培育根据本文模型的分析,我们发现当政府监管不力时,企业的败德行为的收益将普遍高于创新的收益,因此会出现败德行为主导的市场,并通过逆向选择和模仿扩散等机制对具有规模和创新优势的企业产生“挤出效应”,由此而形成行业大范围的“群体性败德行为”。若政府对“败德行为”严加监管,提高对伪劣产品的惩罚力度,则可能会出现优势企业带动其他企业积极进行创新的局面。这将革新生产技术,有效降低成本,增进消费者福利水平。本文通过模型分析给出了以下几点结论和政策启示:1.严格的“政府管制”是“行业自律”出现的保证。若政府无任何监管或监管力度太低,单纯依靠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使,在博弈均衡时往往会出现全行业使用劣质原料生产的“群体性败德行为”。相反,随着政府管制加强,大企业会首先选择放弃败德行为,转而使用创新行为来降低成本。加大惩戒力度、严格的政府管制是保障企业“创新行为”均衡出现的重要条件。2.若行业创新效率提高,本身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会首先放弃“败德行为”,转而选择创新行为,然后处于成本劣势的企业也会跟随业内其他企业,选择创新降低成本。这一政策的执行关键在于长期的坚持,因为创新需要长期的积累。创新能力的不足是困扰我国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即便在大型企业,因为缺乏对于研发和创新能力的长期积累,只能在产品外观、工艺或营销上下功夫,①而很少有改变行业规则引领行业发展的新产品和技术创新(专利)。这些小的渐进式创新很多是容易模仿的,不具有核心能力,使得即便是大型企业也只能和中小企业进行成本价格的竞争。3.模型分析发现,若消费者能在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比如食品安全危机)后,甄别使用劣质原材料的企业,及时“用脚投票”,则会提高企业选择“败德行为”的成本。迫于“声誉”的压力,行业内的领先企业会在事前放弃劣质材料生产方式,选择创新来降低成本。4.除了政府管制的强制性和惩罚性因素外,市场本身的组织力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行业自律和良性发展的因素。Inner(2006)的研究发现,哪怕政府管制缺位,消费者权益在受到侵害后,有组织的抵制行为也能迫使企业放弃对环境有危害的生产方式,或在生产之初就选择“环境友好”的技术。Feddersen&Gilligan(2001)也注意到消费者治理的重要性,特别指出消费维权运动者可以策略性地将他们自己消费选择的信息披露给市场,引领市场其他消费者的选择,从而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得以消除。这些研究都表明,基于消费者“用脚投票”以及通过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治理的制度是解决产品安全问题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在我国当前较为普遍存在的企业群体性败德行为的市场上,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政府管制和第三方治理结合的混合治理体系,本文限于篇幅不能深入讨论。但显然,这是值得学术界关注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事件类型及原因1.2011年11月,蒙牛检出黄曲霉素2.2011年11月,“立顿铁观音稀土超标”事件,立顿铁观音中稀土超标3倍多3.2011年11月,“可口可乐中毒”事件4.2011年10月,“速冻食品病菌门”,“思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农合医保权益保证
- 联合体合作合同详实版解析
- 石材供应合同协议格式
- 动力电池批量订购协议
- 2024车体车身广告合同
- 大数据分析与环境保护考核试卷
- 无人机的商业模式创新与实践案例考核试卷
- 塑料制品的材料属性与性能测试考核试卷
- 家用纺织品的产品创新与差异化竞争考核试卷
- 兽用药品批发商的个性化服务考核试卷
- 2024-2030年中国海上集装箱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Unit 4 Section B 课件人教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英语
- 压疮的分期、处理以及与失禁性皮炎的区别课件
- 2024年电力交易员(中级工)职业鉴定理论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 YYT 0740-2009 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专用技术条件
- 软件质量保证报告
- 汽车吊吊装施工方案
- 信息技术产品加工合作
- 2024合同Amazon店铺代运营协议模板
- HG/T 6313-2024 化工园区智慧化评价导则(正式版)
- 中职学生学情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