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大城市郊区社会空间的隔离破碎化大城市郊区化中社会空间的非均衡破碎化以广州市为例
1不同制度下的空间分工分析1.1城市中心与中产阶层:“管理”功能的实现途径美国城市郊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种族和社会阶层的移民动机、社会排斥、社会网络、住房市场等方面。然而,最重要的是,它必须从“先向郊区移民”的中层阶级的社会分析开始。工业化初期北美城市的郊区指的是“一个低级的、下贱的、无秩序的人群的居住之所(《牛津英文词典》)”,因而“现代意义上”的中产阶层郊区的出现必然需要“城市价值观”的彻底转型,这不仅体现在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社会内涵的互变,还体现在工作与家庭的分离,并最终创造出一个“社会隔离”的单一居住功能的新的城市空间类型。郊区的社会内涵从下等阶层居住区向中产阶层居住区的演进历程是长期的,是中产阶层的精英通过不断的“试错”(trial-and-errormethods)实现的,首先是银行家、商人为摆脱拥挤的城市中心,追求一种融乐趣、邻里感、财富、家庭生活于一体的郊区生活而开始的;郊区土地的非农开发所带来的可观经济收益更促使中产阶层向郊区聚居。但从更本质的意义上来看,“郊区”是一种“文化上的创造”,反映的是英格鲁美国中产阶层(AngloAmericanbourgeoisie)的文化价值观及其对经济效益的主动选择,譬如19世纪的巴黎,其工业化程度远高于伦敦,交通技术的不断革新导致的却是工厂和工人被不断运送到郊区,而中产阶层仍忠于城市中心。192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结构是由城市最强有力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和选择所决定的”,中产阶层作为城市强势群体,其对工业投资和居住空间的不同选择塑造了同心圆、扇形、多核心等经典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郊区或郊区化作为中产阶层的“乌托邦梦想”(bourgeoisutopia)(Fishman,2002)是建立在“排斥原则”(principleofexclusion)的基础之上的,如居住与工作分离、中产阶层的郊外独户住宅与工人的拥挤衰败的内城社区分离、郊外宜人的生态环境与内城被污染了的环境分离开来等等。内城的工业、商贸业塑造了中产阶层,而中产阶层却在空间上背离了它。对中产阶层而言,郊区并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更多的是其价值观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众多矿井、工业城镇、重工业区等坐落在郊区,却不被中产阶层所钟爱;中产阶层视野中的郊区应当是“卧城”(bedroomcommunity),但其工作仍在城市中心,“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内城与低密度、低容积率的郊区”的空间界限日趋明显,内城被抛弃,留下底层的社会阶级和少数族裔身陷废墟之中,内城多样的种族构成往往促使白人中产阶层迁往郊区(Jackson,1985)。需注意的是,中产阶层在寻找“卧城”的郊区化过程中是具有“选择性”的,个别家庭初始的区位选择被后来跟进的中产阶层家庭放大,最终形成扇形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1.2城市中产阶层:居住-生活-文化社会郊区在美国被认为是“能获取产权住房、且低密度发展的城市边缘地带,尤其是对有儿童的年轻夫妇家庭而言(Jackson,1985)”,在住房样式、建筑类型,甚至在阶级、种族等方面具有同质性。郊区是为本地出生的白人中产阶层建立,并为逃离“以移民为主的内城”(immigrantinnercity)而准备的。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实质是不同种族、社会阶层居住空间分异的过程,在社会空间上呈现“郊区—内城(theinnercity)”的对立,白人中产阶层居住于郊区,黑人居住于内城(whitesuburbsandblackinnercity)(MarcuseandKempen,2000)。北美城市的“郊区化”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居民按照支付能力、生命周期等进行择居的过程,郊区多为单一的居住功能。中产阶层郊区具有种族的单一性,以满足其对财产安全、人身安全的要求,1920年代以来汽车和高速公路削弱了城市中心的通达性,原集中于中心城区的产业、专业商店、办公设施开始遍布于整个都市区。“边缘城市”(edgecity)或城市次中心(sub-center)出现,商务活动、工作场所、商业文化设施增多,并与居住功能相协调,甚至“工作比住房要多”(morejobsthanbedrooms)(Garreau,1991),但这些工作仍主要为白人中产阶层所占据,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商务办公区等。不过从整个都市区的宏观层面来看,城市中心与边缘的界限逐步模糊,或者说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中产阶层居住的郊区正在终结,而被“多中心的城市化地区”(multi-centeredregions)或“离心化城市”(decentralizedcity)所取代,如1990年代以来北美部分城市衰败的内城不断被郊区移来的中产阶层占据,并发生“绅士化”(gentrification)(图1)。此外,东欧“转型国家”的城市郊区化并不遵循西方传统模式,贫困等因素成为促使居民离开内城的主要原因(TimarandVaradi,2001)。1.3.自我所有特征的社区社会结构的发生,导致社会空间的破碎化1990年代部分学者将北美的城市郊区化研究引入中国并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如沈阳(周一星、孟延春,1997)、大连(柴彦威、周一星,2000)、北京(周一星,1996;冯健等,2004)、杭州(冯健、周一星,2002)、广州(陈文娟、蔡人群,1996)等,这些研究描述了人口、工业从旧城区迁出,进驻郊区的“郊区化”进程,并初步揭示了这种“郊区化”的动力机制(周一星等,2000;ZhouandMa,2000)。中国城市郊区化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于内城外围的近郊区或远郊区新建CBD、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以吸引内城人口流入,但非本地户籍的移民的影响日益显著。哈维(Harvey,1985)用资本流动来解释郊区发展(suburbdevelopment),认为郊区发展与资本积累(capitalaccumulation)密切相关,并集中体现在郊区化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促发社会矛盾激化、社会隔离与排斥,其中居住郊区化仅仅是郊区化不均衡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全球化资本对郊区化的影响更为显著,同时地方政府亦成为影响郊区化空间取向的重要因素,但政府的参与往往造成社会摩擦与冲突。中国大城市郊区化的加速发展并不是由居民个人社会经济属性的变化引起的,而是由其他“超个人”的力量使然,资本初始投资空间的随机性及“路径依赖性”(pathdependence)更加剧了商业及工业郊区化的“空间不均衡”(spatialdisparities)。进入社会经济转型期之后,中国城市社会正在由过去那种高度统一集中、社会连带性极强的社会,转变为更多带有局部性、碎片化特征的社会。中国高度集权的“总体性社会”(单位制和人民公社)(孙立平,2004)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解体,整个社会被切割为无数的片断,称之为社会碎片化。社会的碎片化通过空间展现出来,城市内部如外来移民聚居社区、衰落的单位制社区及富人阶层的封闭社区等等,外围郊区的碎片化(包括近郊区和远郊区)亦通过市场机制及政府的空间配置所塑造的不同类型社区体现出来。有一点需要指出,社会空间的碎片化并不意味着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联系的隔断,而是相互依赖性的增强,是“一个既碎片化同时又联合在一起的世界”(包亚明,2002)。郊区的破碎化反映的是郊区社会空间的破碎化。周一星等(2000)提出的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发展机制,仅仅揭示了导致人口、工业郊区化的宏观性因素,并未解析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居民、不同类型的工业在郊区是如何分化的,或者说处于急剧扩展中的中国大城市郊区是怎样按照社会阶层、产业等“破碎化”的。1.4新城区人口集聚特征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实证研究均认为“郊区是相对市中心或旧城区而言的一个空间概念”,并未考虑其社会内涵,而“郊区”的范围界定更有待商榷,这些研究将“前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老城区作为市中心,并以此为参照物,而将其他地区统统界定为郊区,如北京市将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区确定为市中心,广州市将荔湾、越秀、东山、海珠(部分)四区作为市中心等,依此逻辑,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在原历史老城区外围兴建的单位制工业企业均属于“郊区化”进程,这显然是解释不通的。就1978年以来处于加速发展期的中国大城市而言,或许“城市扩展”(urbansprawl)比“郊区化”(suburbanization)更为确切。从单个城市的空间尺度上来看,郊区化可以理解为城市人口、资本及人类活动的离心化;但从区域层面上来看,郊区化实质上成为“集聚性城市空间的外向扩展”;从经济全球化角度来看,郊区化演变为“全球性资本的区域空间响应”,表征为“全球化空间”(globalizedspace)及地方政府迎合全球化的“经营空间”(placepromotion)的构建过程。从目前国内城市人口郊区化研究视角来看,仅从旧城区人口密度下降,“郊区”人口密度上升来判断郊区化进程有待商榷,尽管存在旧城区人口的离心化,但对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乡—城迁移”与“城—城迁移”往往占据主导力量,城内居住流动(intra-urbanresidentialmobility)所产生的郊区化人口并不是很显著。在人口增长稳定、城市化已经饱和的情况下,郊区吸引来的人口“一定”是另一个地区人口的减少;而对于处于急剧扩展期的中国大城市而言,中心城区人口保持稳定或随内城改造而稍微下降,郊区人口则急剧扩展。如从广州市各区在1980-2000年间的人口变化情况来看(表1),内城区的越秀、荔湾在1980-1990年年均增长率仅为-0.79%和0.39%,人口增长趋于稳定,而1990-2000年年均增长率更是下降到-2.53%和-1.54%,成为人口净迁出区;东山区在1980-1990年间人口增长较为迅速,年均增长率为3.17%,但在1990年代进入稳定期,10年间仅增长了11200人,年均增长率仅为0.2%;而芳村、天河、白云、黄埔等区在1980-2000年间人口增长迅速,尤其是1990年代,而天河区1980-199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6.91%,1990-2000年更达到9.94%,是广州市人口增长最为迅速的城区。从“内城区”和“郊区”(表2)的人口变化状况来看,内城区1990年人口总量为233.41万,2000年为233.52万,10年间仅增长了1100人;而郊区1990年人口总量为160.11万,2000年为384.58万,10年间增长了1.4倍(224.47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郊区人口的增长并不是由内城区迁居过来的,更多的应当是“跨区域的外来移民”,如广州市2000年外来人口(来自其他县市(区)和省外)达到218.5万,其中农业户口比例达到78.66%,而“郊区”的海珠、天河、白云、黄浦等四区共聚居广州市省外外来人口总量的76.7%,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跨区域的移民”已取代城内人口迁居而成为郊区化的主要动力。机械增长,尤其是外来人口的急剧涌入成为新城区居民的主要来源(不否认内城居民迁出的因素)。2“隔离和碎片化”的郊区社会空间2.1土地与城市开发郊区是城市边缘的新社会空间,且是一个社会、经济非常不均质的地区(顾朝林等,2000)。1990年代以来广州市奉行“新自由主义”发展策略,计划性控制减弱,拟引进的大型外资企业可获取众多优惠政策以及区位的优先选择权;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增长成为城市扩展的绝对主导力量,城市扩展四面出击,任由市场调节,城市发展失去必要的控制,没有明确的空间政策指引。政府通过配置国有土地来进行城市扩展与结构化调整,因而广州市郊区化进程中的社会空间分异是由“政府配置空间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造就的。但一个彻底的自由市场是有利于富人而不利于穷人的,大多数人不可能充分受惠于市场,穷人无力调遣市场资源,若无国家干预,自由市场经济必然导致社会两极分化(朱介鸣,1996),且社会极化通过空间极化体现出来,而多种作用机制使然的郊区,其社会空间日益隔离和破碎化。房地产为主导的城市建设战略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城建资金短缺,兼之政府导控作用不明(吕传廷,2000)等是造成广州市郊区无序、破碎、急速发展的原因。从城市开发角度来看,城市土地开发主要包括新城区开发和旧城区改造,就中国城市而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以及政府的“倾向性投资”,导致土地利用的“选择性”重构,如旧城区绅士化和贫困化并存,城市蔓延或郊区化与新社区的构建等。政府的“空间政策取向”兼之配套的国有土地管理控制体系,可直接决定城市社空间类型的兴衰与存亡,如忽略城乡非正式移民聚居区的“城中村”改造,安居工程,与近郊工业区附近的工薪阶层居住区,忽略原住居民的城市更新或“绅士化”进程(如上海的“新天地”)等,这些力量的复合导致旧城区,尤其是郊区的新建城区社会空间的“多样性”和“破碎化”。2.2“隔离破碎化”的社会空间格局演进中国城市郊区化的空间模式多遵循“中心城区——间隔绿带——郊区块状组团”的模式,广州亦不例外。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背景下郊区的新建职能区类型差别很大,1980年代广州市郊区主要新建或迁建内城外溢的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并相应配套单位制居住职能,为“国有工业企业单位制(state-ownedindustrializedtownurban)”的郊区化阶段,其中南海市黄岐镇因接纳荔湾区旧城改造的拆迁安置居民而成为广州市“被动性”的居住郊区化的重要地点(图2)。1990年代广州市郊区为迎合经济全球化进程而兴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信息产业园、科学城等新的“全球化空间”,相应配套适应中产阶层居住的商品化住宅区(图3);1990年代中后期广州市东部、南部郊区交通条件改善,适应“通勤者”中产阶层的大型商品化住宅区开始涌现,为“全球化力量推动的产业与居住”郊区化阶段。自2000年以来,全球化力量的郊区布局遇到行政辖区界限的束缚,原番禺市、花都市遂“撤市设区”,广州市投资空间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调整优化;“北优”与“南拓”成为影响未来城市社会空间格局的重要战略,如华南板块中产阶层居住区的强化、广州新城、小谷围大学城、南沙重化工生产基地、新白云机场客流、物流园区等,这一阶段的“郊区化”实质上已脱离原本意义上的“郊区”范畴,而演变为“区域性城市空间”(regionalizedurbanspace)格局。上述广州市“郊区化”演进的三个阶段是由城市政府主导下的“显性力量”使然,郊区的原住村落的“自发力量”被忽略,实质上郊区农村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及工业化进程亦在塑造着新的产业及社会空间,并填充了“政府主导型社会空间”的间隔地带,体现在自然村落、“城中村”、村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及工人居住区等方面。鉴于以上分析,广州市郊区是由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全球化产业居住空间、原住自然村落、外来移民聚落、大型中产阶层居住区等多种社会空间类型构成,且不同类型之间的运行体制、制度待遇方面迥异,尽管其空间邻近,但却呈现“隔离破碎化”的特征。从形成原因上来看,广州市“隔离破碎化”郊区存在两种类型,一为“隔离而非冲突型”;一为“隔离而冲突型”。前者如华南板块,1990年代中后期大型房地产开发商获取原番禺市北部大石、南村、钟村等镇集体土地,同时给村民保留部分自留地及宅基地用于工业开发和住宅建设,这造成混乱无序的农民村落、外来打工人员聚居区及面向中产阶层“通勤者”的商品住宅区相间分布,但却隔离开来。华南板块这种社会空间隔离态势相对而言是稳定的,其形成是由地方村镇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协议出让”实现的,村民通过出让土地获取远高于农用地的经济收益,开发商亦获取了较大面积或较好区位与环境的土地,尽管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合理性,但毕竟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属“隔离非冲突型”。后者如广州大学城,小谷围6个自然村落的搬迁是在政府强制进行土地利用转变的情况下实现的,行政命令使然的“突变性”社会空间转换,即将自然村落转变为知识分子学习居住区往往是政府“一厢情愿”的行为,易引发城乡社会冲突,属“隔离冲突型”。3“乡村转型”是“社会空间破碎化”形成的区域背景3.1城乡界限不断完善1990年代初期,珠江三角洲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乡村亦加速转型,外商、地方政府官员、外来人口成为珠江三角洲城市及乡村社会空间变迁的主要推动者。乡、镇、市各级政府利用财政自主权,将其辖区土地资源资本化,供国内外发展商投资建厂,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带动相关服务性产业,尤其是以村民宅基地为基础的出租屋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此趋势下,珠江三角洲村镇急剧扩展并形成“二元社区”——工业园区和包含外来人口及原住村民的村落居住区;乡村社会亦演化为“食利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两大阶层。各级村镇粗放性与竞争性的土地非农开发使珠江三角洲城乡界限日益模糊,形成城镇连绵区(megalopolis)或巨型城市(mega-city)。巨型城市在土地利用模式上有明显的不连续性,其“功能与社会层级在空间上既模糊又混杂”,它的组织是一个个“封闭社区”(gatedcommunities),不均匀地点缀着非期望用途(un-desirableuses)的块状地区。巨型城市是空间片断、功能碎片和社会区隔离的不连续群族(曼纽尔·卡斯特,2003),并且郊区社会空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费孝通,1988)。3.2城乡二元性:“城乡差别”与“城市转型”的实践逻辑自下而上的、依赖外资的外生性(extraurbanization)城市化使然的“乡村扩展”(ruralsprawl)和“乡村转型”(ruraltransition)成为珠江三角洲大中城市转型的区域背景。“乡村扩展与转型”及“城市扩展与转型”两种力量的结合导致广州市郊区社会空间的破碎化。中小型劳动密集型外资及低素质外来人口的涌入促使原村镇转型,这种“乡村转型引人注目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城市转型”(柯兰君,李汉林,2001)。“乡村包围城市”,即城市外围数以万计的、处于转型期的乡村成为广州城市扩展并建构新的社会空间不可逾越的空间屏障。鉴于城市与乡村是不同的利益主体,由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引发的城市(或乡村)转型往往暗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对于缺少土地、但却处于强势地位的城市而言,借助行政力量,“切块”或“蚕食”周边村镇集体土地并构建新的社会空间类型成为必然,大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外资或国有企业)及正式就业人口成为建构城市郊区新社会空间的主要力量。城市扩展进程中的新型社会空间不可避免要与“转型乡村”相冲突,为防止城乡矛盾激化,城市政府不得不采取折衷的妥协策略,如赋予村镇一定比例的发展用地、较宽松的产业政策、保留原来集体土地及宅基地的管理体制等等,这实际上造成“城—乡并行发展”的局面,这种城乡隔离的二元发展机制造成郊区社会空间结构的“城乡二元性”,“城市型社会空间”与“乡村型社会空间”交叉分布,但却以隔离的形式存在。在社会主义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差异不仅仅是景观上的,更是“社会空间”上的,换句话说,“城乡差别”首先体现的是“城市阶层——市民”与“农村阶层——农民”的社会空间分异。社会主义中国城市规划思想亦强调城市与乡村这种“性质上的差别”,追求清晰的城乡边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硅纤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灶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棉用增白剂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提篮包装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吸气材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卷闸门槽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三合一塑瓶液体包装系统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三维可视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高强彩色水泥瓦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铝压铸化油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当前警察职务犯罪的特征、原因及防范,司法制度论文
- 计算机文化基础单元设计-windows
- 创建动物保护家园-完整精讲版课件
- 广东省保安服务监管信息系统用户手册(操作手册)
- DNA 亲子鉴定手册 模板
- DB33T 1233-2021 基坑工程地下连续墙技术规程
- 天津 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
- 广东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申报表初稿样表
- 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 火炬及火炬气回收系统操作手册
-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及教学进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