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空港经济研究进展_第1页
国内外空港经济研究进展_第2页
国内外空港经济研究进展_第3页
国内外空港经济研究进展_第4页
国内外空港经济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外空港经济研究进展

机场的经济可分为狭窄和广泛的领域。狭义的机场经济是指与机场相关的产业经济,它直接位于机场的内部,广义上是基于机场设施的资源,区域经济和机场航空的融合形成的新经济形式。本文所讨论的空港经济为广义层面。全球化时代,机场角色发生了重要转变。随着全球化进程逐步加深,企业国际分工合作空间日益广阔,物资和人员的洲际流动更为频繁,远距离运输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网络、信息和通讯等新兴产业逐步兴起,推动了产品特征逐步趋向轻、薄、小及高附加值,由此,航空运输作为当前最快速、高效的长距离运输方式,在全球经济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托机场设施及运输资源,相关资本、信息、技术、人口等要素趋于向机场周边地区集中,机场及其周边区域正日益演化成一个现代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区域,并推动区域经济与航空运输相互融合,形成了空港经济这一新型经济形态,并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主流形态之一。在国内,当前民航发展越来越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重视。根据中国民航十二五规划,“十二五”仍是航空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期。预计到2015年,我国运输机场数量将达220个以上,比2010年增加45个以上,63个机场新建工程、88个机场改扩建工程、20个机场迁建工程即将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预计超过4000亿元,较“十一五”增加60%以上。在此背景下,国内各机场所在城市纷纷聚焦发展空港经济,积极在机场周边筹建或建设空港经济区,希望通过发展空港经济,培育城市新兴增长点,国内新一轮空港经济建设热潮已然掀起。基于这一新型经济形态,国内外不少学者致力于探讨空港经济的形成、发展及其经济、社会效益,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在西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从各种角度基于不同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机场和空港经济展开持久而深入的探讨,而国内相关研究自90年代逐步展开并渐趋升温。在此笔者试图对国内外空港经济研究进展作较系统分析,以期对中国空港经济具有较强的启示作用。最后,在综合评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展望。1相关概念的厘清在空港经济研究领域,围绕空港经济开发实践,诸多概念如空港综合体、航空城、空港都市区、空港区等不断涌现,国内外学者对这些概念纷纷展开界定与讨论,本文试图汇总与梳理相关概念,以期对后续研究有所裨益。在国外,机场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关于机场周边区域开发的实践和研究开展较早,相关研究也积累了较多经验与理论。自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著名航空专家MckinleyConway发表了“TheFlyinConcept”一文,提出了空港经济和空港综合体(airportcomplex)概念,认为空港综合体即以机场为核心,综合开发集航空运输、物流、购物、休闲及工业开发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大型机场综合体,并提出未来空港经济的发展将对产业区设计以及城市和大都市区的规划产生深远影响;1993年剑桥系统研究所对欧洲、日本和北美的多个空港周边产业展开了全面调查,并根据航空港对区域经济作用的空间层次性和时序性,划分了空港区、邻空港区、空港交通走廊沿线高度可达地区以及都会区内其他区位等四类空间;本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大型枢纽机场对周边地区的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引发了经济活动在空港空间的规模集聚,因此本世纪初“航空都市区”概念一经提出即受到普遍关注,Kasarda认为全球化和航空业的发展将塑造新的城市形态,与航空业相关联的商务活动将延伸至机场周围20km外,形成集物流、制造、商务、生活、休闲于一体的航空都市区。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自上世纪末开始,国内学者纷纷针对国内空港经济发展,提出“空港经济区”、“临空经济区”等空间概念。其中,空港经济区是随着机场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的加强,导致机场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随之改变,机场逐渐同周边的区域进行融合,从而逐渐演化成具有自我组织能力高度集中的经济区域;与“空港经济区”相比,临空经济区这一概念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曹允春提出了临空经济区是由于航空运输的巨大效益,促使航空港周围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的集聚,形成具备多功能的经济区域,这一定义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此外,也有学者从产业、要素流等角度对临空经济区展开定义。近年,伴随着国内部分枢纽机场的空港经济迅速发展,机场与周边地区融合态势明显,针对这一现象,有学者提出“航空城”、“空港都市区”等概念,这与Kasarda提出的“航空都市区”概念较为相似:刘武君认为航空城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并展开概念界定;吕斌等随后提出“空港都市区”概念,认为空港都市区是由以机场为基础的机场城与空港相关产业集聚的周边区域共同组成的区域。然而,随着空港经济研究文献逐渐丰富,相关概念渐次增加,在研究及应用领域均产生了一些概念混淆。针对这一现象,学者们对空港都市区、临空经济区、空港经济区等相似概念展开辨析:吕斌认为,空港都市区是临空经济区最为高级、复杂的表现形式,与一般的临空经济区相比,其地域范围更广、结构更加复杂;曹允春提出临空经济区包括了机场对周边区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影响区,集聚了航空关联度不同的各类产业;张蕾提出空港经济区是利用机场优势交通资源以及周边用地,受机场扩散效应影响而形成的以机场为中心的连片建成区域,而非机场周边自发形成的经济区,并对上海虹桥机场等长三角枢纽机场展开空港经济区范围界定的实证研究。总体而言,迄今不同学者提出的空港开发概念逐渐从模糊转向清晰,从上世纪60年代的“空港综合体”、1993年剑桥系统研究所提出的空港地区四类开发空间,发展到本世纪初的“航空都市区”,相关概念的空间范围和内部分区逐渐明晰,并且区内具体产业有所充实,从而更具实践指导意义。尽管如此,大部分概念覆盖的空间尺度仍然较大,航空都市区、航空城、空港都市区、临空经济区等均针对大空港地区的开发而提出,概念区分度较小,从而易于在指导国内各地空港经济开发过程中,形成大而不当的概念应用。客观而言,与航空城、空港都市区等空港经济高端形态相比,空港经济区这一开发概念相对务实,较为适合当前国内空港经济尚未发育成熟的发展现状,然而这一概念更多时候成为机场或机场所在城市的市场营销口号,对其所涉及具体空间,特别是机场区及其紧邻区域的细化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2国内相关研究空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机理研究在宏观层面和中微观层面的研究兼而有之,国内外文献先后聚焦于相关研究。在国外,Kasarda从宏观视角分析了航空都市区形成原因,认为由交通运输方式改变引发了新型经济区位选择的改变,主要枢纽机场正在引发一种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从而形成航空都市区;在此基础上,微观层面的要素研究也逐渐丰富,剑桥系统研究所研究认为,空港市场定位、区域经济、交通运输可达性和城市土地开发模式等影响了空港近邻地区土地开发时序、规模和特征,奥马尔进一步细化了要素研究,提出航空城形成发展主要依赖以下五类要素,分别是机场核心区及其未来承载量、机场及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城市控制力、产业进入难度)、陆路交通运输网的特点及多模式节点、机场地位、区域富裕程度和经济福利水平;除交通可达性外,土地成本、地方政府对房地产投机行为的反应也是航空都市区的重要影响要素。然而,一些学者对航空都市区发展前景存疑,认为能源供给、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出口通道等会影响航空都市区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而使航空都市区未来发展存在更多不确定因素,国外机场发展历史表明,新机场建设及扩建引发了较为强烈的公众反对呼声,对机场引发的城市化发展一直是争论焦点。2004年国内机场属地化改革全面完成,为机场融资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由此吸引了来自民航、经济、管理、地理等各领域的学者纷纷关注空港经济发展,国内空港经济研究进入活跃期。国内学者研究重点从引进、介绍国外空港发展历程与相关理论,逐步转向从形成机理、产业、空间等角度,更为理性的思考国内空港经济发展。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普遍认同空港经济是机场和经济环境两大要素的共同作用结果,并从不同视角展开研究:孙波等认为中心机场业务规模、机场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空港周围有一大批能够提供税收和就业机会的企业是空港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要素,对发展空港经济至关重要;祝平衡从充分和必要两个方向分析空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条件,提出大型枢纽机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空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而临空产业群、繁荣的城市经济以及宽广的经济腹地则是必要条件,此外,大都市区多中心发展、政府开发也推动了空港都市区的形成。近年,对空港经济形成机理的理论研究逐渐系统化,曹允春从空港经济演进视角出发,归纳出基础、内生、外源三类推进空港经济演进的动力,其中机场驱动力则始终贯穿其中,而分工互补、降低交易费用、知识共享、外部经济、规模经济等构成的内生动力,以及政府行为、竞争环境构成的外源动力也在不同时段与机场驱动力相结合,推动着空港经济发展。与形成机理相比,空港经济特征类型与阶段演变研究文献相对较少。特征类型方面,沈露莹研究了孟菲斯、史基浦等几座国外成熟机场的空港经济发展历程,归纳出航空物流型、物流商务型、休闲型和综合型等四类空港经济发展模式,周少华从主导产业角度切入,认为存在多元型、现代服务业主导型、航空产业主导型和高轻产品制造型等四类模式;阶段演变方面,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展开空港经济发展阶段划分及演变研究,杨友孝引入城市化相关理论,提出空港经济发展会经历准备、成长等五阶段;刘雪妮根据临空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及空港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方式,将空港经济发展分为运输经济、产业集聚和城市经济三阶段;曹允春则从空港经济发展动力组合视角切入,提出空港经济一般经历形成、成长和成熟三阶段。已有文献为认识空港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国内外学者就空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机理基本形成一定共识,即枢纽机场的运输活动推动了空港经济形成,同时城市经济总量、都市多中心分散发展、政府开发、机场与城市的距离也对空港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宏观、中观要素研究基础上,微观要素研究得到丰富,交通可达性、临空产业群发育等对空港经济发展同样较为重要。尽管如此,一方面,已有研究对各类机理要素在空港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分析尚未阐明,同一要素在不同空港地区的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而相关结论正是地方有针对性的制定空港经济发展措施的重要依据,亟待开展;另一方面,空港经济特征类型与阶段演变的结合研究相对薄弱,不同类型空港经济的阶段演变路径应有所不同,但目前从类型视角切入展开的阶段演变分析尚未明确,尤其对产业及其空间等重要指标的阶段发育状况没有阐明,且已有研究的样本集中于数座世界大型空港,因此可能存在特征类型归纳不尽全面。3机场产业特征关于空港经济的产业特征,国内外研究重点有所区别。国外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特征、临空产业分类等方面,而国内学者较多关注产业结构演变、产业功能定位等。在国外,产业特征研究始于临空产业分类。上世纪90年代,欧美日等西方国家航空运输业受航空自由化与管制放松的影响,机场业务迅速增长,机场及其周围地区集聚了规模巨大的产业,从而推动了研究从关注空港地区综合开发逐步细化到临空产业分类及其产业特征等。日本理论界判定某产业是否是临空产业,不仅考虑其距离机场远近,而且主要考虑机场是否是影响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并按照这一标准将临空产业划分为空港业务关联产业、空港业务引发产业和飞机关联产业等三类;英国剑桥系统研究所在广泛研究欧美日空港的基础上,提出更为细致的分类准则,即根据空间集聚度将各类详细的商业活动分别归为非常高度集中、高度集中、中等集中和越来越集中等四类产业,该分类准则也为国内学者所参考引用。后福特主义生产时代的到来推动了行业竞争规则与企业选址指向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为了缩短人员、产品运输时间、减少仓储费用、提高库存周转率,企业追求时间价值趋向的区位偏好不断加强,这一经济地理现象促使学者们展开了详实的空港产业特征研究:一方面,为了利用高效快捷的航空货运,企业倾向于选择具有便捷、高效物流网点的地区,在菲律宾苏比克湾空港经济区,大多数制造业项目均为快递导向的行业,如半导体、电子元器件、计算机相关产品等,Kasarda对美国部分空港的调研同样表明,网络售货、电子商务中心、R&D等业态易于落户在空港地区,另一方面,航空客运业务也吸引了一批产业在空港地区形成集聚,一些需要频繁与客户沟通的行业如广告、法律、数据处理、会计审计、公关以及需长距离出差的行业如公司总部、区域办事处、咨询业等均会在空港形成集聚,且总部、会展等业态出于减少过夜成本的动机,尤其适宜布局在航班较多、改签方便的机场周边。产业结构演变和产业功能定位主要为国内学者所关注。产业结构演变研究一直依托空港经济发展阶段划分展开,Schaafsma提出机场城市区域的功能将经历从机场服务、航空公司与飞机维护服务、临空经济活动集聚、产业集聚与创新极形成,最后成为国际化区域经济枢纽等数个阶段;杨友孝引入城市化相关理论,提出空港产业将根据临空指向强弱展开阶段性演替;根据临空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及空港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方式,刘雪妮认为空港地区的产业经历了从交通运输业向多样化产业的演变;从空港经济发展动力组合的视角切入,曹允春提出空港产业将呈现集聚水平不断提升、与全球经济的融合性逐渐增强、创新空间最终形成的总体演变特征。在当前国内掀起空港经济建设热潮的背景下,空港产业发展定位的应用研究逐步受到关注,有学者围绕国内部分枢纽机场的空港经济建设实践,探讨空港经济区的产业选择与优化[37,38,39,40,41,42,43,44],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分析与支持。此外,结合产业集聚这一学术热点,空港产业集群构建与优化也受到重视,并有从文字描述转为数量分析的趋势,刘雪妮即以北京首都机场为例,对机场流量经济、规模经济进行了详细测算。总体而言,在空港经济产业研究方面,国外空港经济起步较早,临空产业分类与产业特征研究较为深入,其结论对国内空港经济发展及其产业选择具有很大的启发与指导作用,而国内产业相关研究起步较迟,尽管随着近年空港经济开发的兴起,产业发展逐渐受到关注,但基本停留在借鉴国外临空产业发展历程,描述空港经济现象并构思空港产业模式的初步阶段。应该说,产业结构演变研究既有助于理解机场如何有效组织地区资源、嵌入区域经济或全球网络,又有助于明确空港经济的特征类型与发展路径,然而目前对国内各空港的产业结构演变实证研究尚显不足,尤其对空港经济的核心承载区———空港经济区内部的产业结构演变与驱动机制分析较为薄弱,且进一步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入手,基于实证数据展开驱动因素定量讨论,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的研究相对缺失。4相关研究视角的转换迄今,国内外产业空间形态研究可分为空港空间格局研究与空港空间扩张方向、动力机制研究。在空间格局研究方面,1993年Glen等基于对欧洲、日本和北美空港的深入研究,首次提出空港地区在整体规划上呈现立体、多层、辐射的同心圆结构,这种以机场为中心、距离为半径的圈层划分法,充分考虑了航空运输产品的强时效性,从而成为指导空港地区空间布局的经典理论,此后JohnKasarda及孟菲斯航空都市区指导委员会相继提出的分区设想则更强调时间可达性在空间分区中的重要性。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迟,受西方方法论影响,同心圆的基础空间结构得到普遍认同与应用。近年,随着国内机场业与空港经济的快速发展,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视角,细化探讨空港地区空间结构理论模式,并对广州、上海、北京、西安、重庆和杭州等城市的空港地区空间布局展开规划,值得一提的是,在信息化发展的影响下,部分学者开始利用GIS技术构建空间分析模型,开展如空港经济区范围划定、产业布局空间区位分析等探索性研究;在空间扩张及动力机制研究方面,首先,机场规模和航空服务特征是空间扩张的关键影响要素,随着速度时代的来临,交通可达性深刻影响了空港开发速度与发展方向,企业基于可达性的考虑会率先向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发展,此外,中心城市的经济结构、周边区域环境、土地开发模式、税收政策等、机场与主城的距离、与主城发展方向的一致性等也是空港地区空间扩张的重要影响因素,机场距离城市过远或与主城发展空间不一致,会严重削弱空港对航空运输及商业活动的吸引,进而影响空港经济的发展。已有文献表明,随着空港经济开发的逐渐深入,基于建设实践需求,空港地区的空间格局逐渐成为国内外空港经济的研究热点,在研究方法上从定性研究、介绍性描述逐渐转向定量研究、应用性研究,在研究尺度上从早期宏观(区域)转向中观(城市)和微观(机场及其周边地区)尺度,这两大转向极大丰富了产业空间格局研究。尽管如此,该领域的微观层面研究仍略显不足,至今,国内外文献主要聚焦于大空港地区的空间格局研究,而机场及其紧邻区域由于数据可得性较差,因此较少有学者对这一空间的空间格局演变展开研究,且进一步从机场要素、地域要素等方面,讨论空间格局演变驱动机制的代表性指标及量化测度方法,并通过构建计量模型,明确关键影响因素的增强路径,提出空间格局优化路径与相应措施的研究较为少见。5国内相关研究空港经济与所在城市的经济、就业、旅游的相互影响是空港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而相关研究又主要集中于探讨机场运营与区域发展的关系[54,55,56,57,58,59]。国外研究表明,航客货运量和区域经济、就业之间存在一定数量关系,航空客货运输将持续作为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机场运营不但可以改善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并且优质航空服务还对城市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Guilherme对新加坡樟宜机场和中东迪拜机场的研究表明,机场、民航公司和政府的制度创新共同推动了城市旅游业与空港经济的良性互动,使两个城市成为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然而,一些社会与环境学者却持有不同观点,如Cox对美国孟菲斯机场的研究表明,由于孟菲斯机场的繁忙货运业务,导致近邻区环境受到破坏,一些非盈利的组织机构纷纷成立以促成周边环境改善。近年,随着国内大型枢纽机场的快速发展,国内文献逐渐增多,分析方法不断丰富。在采用相关性分析并得出机场运营与区域发展呈强相关的结论基础上,因果关系分析使相关研究更为深入,ChangYu-Hern对货运与台湾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发现,较之经济增长对货运的带动作用,货运更为显著的推动了经济增长,张蕾对南京禄口机场与都市区不同空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尽管南京仍然处于区域带动机场发展的阶段,但中心城区已经显示出对机场客货运业务的强带动作用。当前,国内各机场所在城市纷纷聚焦空港经济发展,在机场周边积极规划建设空港经济区,希望藉此培育区域经济的新兴增长点,形成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因此空港经济影响的定量化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已有研究表明,当前空港经济影响研究聚焦于机场与依托城市的相互影响,尽管学者们普遍采用数量分析方法,得出两者存在良性互动关系,尤其大型枢纽机场明显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旅游业和城市就业的结论,但鉴于广义的空港经济已经跳出了机场区的产业经济范畴,而是指依托机场设施资源,区域经济与机场航空运输相互融合形成的新型经济形态,因此如何将空港经济影响研究从当前“机场—城市”视角拓展到“空港经济—城市”视角,使之跳出“就机场言机场”的封闭系统,已有研究仍显得薄弱,较为科学的定量化识别更需加强。6强化特征类型与阶段演变的结合研究全球化浪潮中,大尺度区际交流趋于频繁,新经济时代的来临更推动机场从传统交通运输枢纽向全球生产、商业活动重要节点的转型,机场及其周边地区成为区域快速增长的活力区域。当前,在国内掀起新一轮空港经济建设热潮的背景下,空港经济研究具有十分广阔的研究前景,我国幅员广阔,各类机场及其所依托城市的社会经济背景迥异,也为国内空港经济研究提供了广泛的研究案例。基于国内外空港经济文献回顾与梳理,当前国内空港经济研究亟需拓展相关研究如下:(1)加强空港经济的特征类型与阶段演变研究。空港经济在不同国家及地区,可能形成差异化特征类型,且相应的演化路径必然有所不同。在当前国内各机场所在城市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