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3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3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3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3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3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学们知道有一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激趣导入素养目标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革旧出新的创造精神。2.了解浪漫主义的诗作风格,把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3.诵读诗歌,感悟诗歌中所包含的巨大力量和革命热忱。01.知人论世02.初读感悟03.深度探究04.思考延伸课堂环节1知人论世新诗奠基人—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1906年入新式学堂,其间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他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人生经历】1921年,他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酝酿成立了创造社。后又结集出版的诗集有《星空》、《瓶》和《前茅》等。1926年参加北战,192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他的思想逐步完成了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飞跃。1928年初,在上海创作了他的第五本诗集《恢复》。1928年到1937年,郭沫若流亡日本,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撰写自传、散文和历史小说等。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归国请缨,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并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借古讽今的原则写了《屈原》等六部历史剧,紧密配合了现实斗争。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评价与贡献】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写作背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给了他极大的精神鼓舞,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收入《女神》第二辑。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四提倡,四反对”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前期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则由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题。即:

⑴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⑵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文题解读(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题目是一个祈使句,“立”是一个动词;(2)“在地球边上”点名地点,“放号”的意思是“吹响号角”。(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结合全诗内容可知,诗人抒写的是对“力”的赞美。(交代文章内容)3.了解现代新诗比较感悟:文言诗白话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约365—427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1964—1989年)有什么变化?【定义】: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特点】: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代表流派】: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4.了解浪漫主义【含义】: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内容】: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手法】: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初读感悟第三章诵读指导朗读任务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深度探究第四章思考1: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次?第一层:展示了海洋宏伟壮丽的景色。第二层:由景入情,抒写了诗人对眼前景观的强烈感受。第三层:诗人由大海奔腾的波涛引发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发出对“力”的呼告与赞美。思考1:当我们诵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时,会产生两个疑惑:“地球边上”在哪里?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边上”不是地理学概念,是文学概念。我们每个人脚下的“立足点”,就是“地球边上”。当你认识到“你”与“地球”的这种关系时,你的“视野”就会放眼“地球边上”,你的“豪情”就会具有“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本诗开篇写了自然景色,有什么特征?有何作用?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思考2: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思考1:分析诗歌开头三句运用的修辞?(1)“怒涌”“提起”“推到”等一系列动词,运用拟人手法,

(2)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描绘出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图画。思考2:诗歌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1)在结构上紧承上文,由远及近,由景入情,(2)进一步感叹洪涛汹涌的壮丽,继而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对壮丽景象的感叹。思考3:“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1)诗人运用排比手法为“毁坏”呐喊,为“创造”呼号,为“努力”着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引吭高歌!(2)反映了“五四”时期的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思考4:“啊啊!力呦!力呦!”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诗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书写对“力”的赞叹。思考5: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诗的深刻含义?(1)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

(2)诗人从不同角度设喻,讴歌赞美“力”。让读者多层面的感受“力”的美。(“力的绘画”指展现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力的舞蹈”是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

(3)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特征。思考1: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力”字?①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

②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思考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巨人的形象,其实就是诗人自我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思考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是对劳动和工农大众的赞扬。诗中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情感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经过诗人想象的飞腾和感情的灌注,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人格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这种在特定环境中强烈、丰富的典型感受便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内容,从而达到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这首诗气魄宏大,境界开阔,然而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即被歌德称之为“趁时机”“来自现实生活”的“应景即兴诗”。它从眼前北冰洋的情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这种感兴自然流露的特点使这首诗很少用陈述句,大多用感叹句。陈述句也是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它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样笔力千钓的句子。感叹句则多有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全诗诗行尽管参差不一,各行顿数不等,又不押韵,然而却乱中有法,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这首诗是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怒涛轰轰烈烈卷地而来,“禁不住血跳腕鸣”的昂奋情绪下写的,因此具有着“海涛的节奏”。正如作者所说,如果钟声是先扬后抑,“初扣的时候顶强,曳着嫋斕的余音渐渐微弱下去”,那么涛声则是先抑后扬,“初起的时候从海心中渐渐卷动起来,愈卷愈快,卷到岸头来,‘啪’地一声碎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