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家道德修养方法探析
一道德修养及其应用儒家非常重视道德和修养,介绍了道德修养的各种方法。现择其要者述之:1.服刑人员,要求自己“以和为自己”尽管荀子讲人性恶,但儒家的基本格调是主张人性善,人自身中就有善端,只要立志、自信、自强,均可走向圣贤。善或不善,仁或不仁,皆由自己主观是否努力决定。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孟子明确提出人性本善,人皆有仁、义、礼、智“四端”,“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因而,只要自己奋发努力,皆可为尧舜。孟子指责那些主观不努力,不能发展人的善性的人为“自贼者”,他说:“有是四端而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孟子·公孙丑上》)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的萌芽而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道德境界,这是自己伤害自己,自甘堕落,自暴自弃。人有善性是道德修养向内求的前提和基础,但性善论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这表明儒家道德修养论从“根”上就歪了。2.中国“仁”重言,提出“义”,推己以己之最孔子讲仁者爱人,讲“忠恕之道”,包含着推己及人的重要道德修养方法,有“仁”德的人对别人都有一颗爱心,能把别人当作自己一样看待。一方面,仁者能够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自己希望做到的、达到的,也要容许和帮助别人做到、达到。要近取诸身,推己及人,以己所欲推知他人所欲,这是仁爱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仁者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卫灵公》),自己不愿别人加诸己者,己也不要加诸人。人要使自己逐渐做到这两方面,就会修养到圣人君子的道德境界。孟子把“仁”和“义”紧密结合起来,认为有“仁”德之人首先要讲“义”,而且认为“仁”是人的“恻隐之心”,仁者能推己及人,是道德立足的根本所在。孔、孟这一思想和方法十分宝贵,只可惜,它被“亲亲”、“爱有差等”的血缘亲情、宗法等级制以及封建礼教所湮没,没有迈向人人平等的现代文明观念。3.心的情况“满意”,道德修养“求”存心养性的道德修养方法最早由孟子提出并加以系统论述。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皆有善心,人只要能存其善心,养其善性,使之扩充而不丧失,便可成为圣贤之人。社会上之所以出现不道德者,皆由于物欲引诱、蒙蔽而使人失去了本心(本性)。他把这种丧失本心的情况称作“放心”,而道德修养就是要把失去的本心找回来,他称之为“求放心”。保持和扩充本心(本性),找回失去的本心,这就需要存心养性的道德修养工夫,也是道德修养之关键。能存心养性者,便可为君子;使心性失散者,便堕落为小人。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孟子·离娄下》)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之后,心性存养问题便成了古代思想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宋明理学家的思想中,逐渐占居显要地位。宋明理学家的著作、语录中充满了关于存养方法的详细的、认真的探讨,他们继承、发挥了孟子的心性存养理论,在此基础上,对道德存养工夫作了多方面的具体探索。4.正心、意境:“入道德修养”的根本“正心”指端正心态、明确志向,“诚意”指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使自己见善如好好色,见恶如恶恶臭一样,不可苟且迁就自己隐微的不善。孔、孟、荀等人对“正”、“诚”皆有论及,然而,真正把正心、诚意作为两个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作以系统阐述的,最早是在《礼记》的《大学》篇中。在《大学》中著名的“三纲领”“八条目”中,“正心”、“诚意”被列为修身的重要环节和方法。《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把“诚意”作为“正心”的前提,把“正心”作为“修身”的根本。这一思想在宋明理学特别是朱熹那里倍受重视,得到了强调和发挥。5.工艺上,提出“慎独”的行动要求,并在诉讼中执法自省,即人们在道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反省、自我省察克治的方法,在古代儒家思想家那里,也被称作“内省”、“自讼”、“思过”等。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并要求君子能“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内省不疚”。(《论语·颜渊》)孔子对那些有过错而能自省自责的人太少而感到失望,他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孟子要求人要“反求诸己”,“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强调“君子必自反也”,(《孟子·离娄上》)即君子要经常自我反省,而不要经常责怪别人。慎独,是指一个人独处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内心和行为,防止有不符合道德要求的念头和行动。也就是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自己仍能自觉地按照道德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它既是一种表明人道德自觉的境界,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慎独”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最早在《礼记》的《大学》、《中庸》篇中得到较为具体的说明,后为宋明理学家所重视和发挥。《礼记·中庸》开篇便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于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其中,“厌”是躲藏之意。6.以知耻为耻,知耻自明人经常反省自身,省察自己的言行有无过错。有过错要不怕改,并且容许和欢迎别人批评自己的过错。儒家道德修养论强调自省,也重视改过,提出了知过、思过、补过、改过、闻过则喜等具体修养方法。知耻与自省、改过密切相关,知耻者常能自省,并以自己的不道德言行为耻,更要以自己知错不改为耻。知耻之心,在孟子看来,又叫“羞恶之心”。干了坏事,知道羞恶,才能积极改过而向善。孟子还把羞恶之心称为“义之端也”,认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人要连羞耻之心都没有了,就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和资格,或者说丧失了人格,做了坏事不愧疚,没有良心来谴责他,他也许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礼记·中庸》篇中说,“知耻近乎勇”,只有知道什么是耻辱的人才能勇于道德实践。谈到“知耻”,孔子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若仅以刑罚治民,民虽能免于犯罪而不知犯罪是羞耻;若以德、礼教民,民便有羞耻之心且能端正自己的言行。可见,道德与人的羞耻感是密切相连的。无羞耻感,很难辨别善恶,难以有过则改,有过不改则难以进德。7.提倡的道德品质材料处理理与欲、义与利的关系,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儒家提倡以理制欲、重义轻利、安贫乐道、清心寡欲。孔子在《论语》中贯穿着志道寡欲的主张,强调君子应立志于道,而对衣食住等生活条件不要有过高要求,他高度评价和提倡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的精神,甚至要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这种主张为后儒,特别是宋明理学家所继承发扬,“寻孔颜乐处”成为他们倡导的重要道德修养方针。孟子认为,正是人欲多而使人的善性或本心失散,他把人的道德品质和物质欲望对立起来,把人的物质欲望称作“心之害”,因而要求人们要制欲、节制、清心寡欲,孟子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要保护和扩充善端,就必须节制物质欲望。只有舍弃一定的物欲,才能在道德上有所作为。在此意义上,孟子曾说:“人有不为也,然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应该指出的是,孔孟提倡的只是节欲、寡欲、导欲,并没有无欲、灭欲的主张。宋明理学家把节制寡欲引向“存天理,灭人欲”,走向了极端,带有鲜明的禁欲主义色彩。8.“三言三,一言以蔽之”儒家既重视内修心性,又推崇学习圣王,认为尧、舜、禹、周公等圣王是道德的楷模、道德理想的体现者,到宋明理学时,又把孔子、孟子等人列入圣哲贤师,将其著作当作道德修养中必须学习的经典,把“格物致知”集中于读圣贤书上,领会并按照圣贤提出的道德规范来修身行事,把外在道德规范内化为德性,力争使心性与道德规范(如“三纲五常”)统一起来。这样,就不仅需要内求自省,而且需要好学以读书识理。孔子曾经指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其中,“贼”指被人利用而害了自己;“绞”指说话尖刻而伤害别人。孔子提倡“笃信好学,死守善道。”(《论语·泰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孟子在强调存心养性、“求放心”的同时,对“好学”也很重视,他曾要求人们要“博学而详说之,将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意思是人要博学而详细地记述圣贤的教导,并能反过来说出其要领。荀子对“好学”更为重视,专门著有《劝学》篇,广播后人。只“学”不“思”不行,二者是两个紧密相联的方法,孔子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重外在学习不重内心思考,必然迷惑而无所得;只重内心苦思冥想而不学习,则很危险,也不能有所得。故要学思结合、外内并动,才能有所长进。博学和慎思互为基础。思而不正,胡思乱想,很难诚意正心,学也难成圣贤,所以,孔子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道德修养基于心,必经过思。思有邪则行有偏,思念正则利言行。故慎思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之一。二“推己及人的方法”与“绝对命令”由上可见,儒家所提出的道德修养办法很多,归纳起来,其基本方法是内求与外推。内求,就是向内下功夫,它的理论基础或前提是人性本善。向内求也有两种:一是直接向内求,为人由己,通过自我反省、正心诚意、存心养性、节制寡欲、慎独、克治等,使自己的善良本性不被物欲所污染,使其显现出来;二是间接向内求,通过读圣贤书明白义理,而后反观诸己,使自己道德上不断提高,要好学、慎思、知耻改过等。外推,就是推己及人、推家及国、推伦理及政治、推人及天等。推己及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到“爱人”。推己及人内含着由血缘关系推人伦关系,从个人推及家庭,由家庭到家族、到社会和国家,推家及国,在家孝,在国忠,推己及人也内含了由伦理推及政治,以德治国,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推己及人最后要达到推人及天,尽性知天,至“天人合一”境界。在内求的基础上外推,这是儒家修养方法论的核心。内求外推、推己及人的方法,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也多有提及,而且,它不仅被用作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被看做道德立法的依据和方法基础,如基督教的“黄金律”,就内含着推己及人的方法和道德原则;穆勒从推己及人方法上为其功利主义道德原则寻找依据和贯彻的途径;康德从推己及人去建立它的道德“绝对命令”;当代西方伦理学家理查德·默文·黑尔(RichardMervynHare)所倡导的“普遍规定主义”,雅斯贝尔斯所倡导的“商谈伦理学”,都是以推己及人的方法为基础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康德的伦理思想,这不仅是因为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在西方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而且因为通过对康德伦理思想特别是它由推己及人所建立的道德“绝对命令”的分析,及其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推己及人方法的对比,可以为我们剖析中国传统道德修养论提供很多启示。康德认为,对人们具体道德行为的价值评判中,不能依其带来什么效果为标准,而只能依行为者自身的动机、意志是否善良为标准。是否具有“善良意志”是判断一个人行为和品质的唯一标准。而人意志是否善良,就看它是否出于对道德普遍律令即道德的绝对命令的自觉服从。道德行为之所以有道德价值,就是因为它是对道德“绝对命令”的自觉服从,是“为义务而义务”的行为。那么,道德的“绝对命令”是什么它是怎么得出来的康德认为,道德的“绝对命令”只有一个,但可以有三种表达形式,第一种表达从形式的角度,强调道德原则的普遍性;第二种表达从实质上说,重在强调人作为目的的主体自觉性;第三种达到对前两种表达的综合。这三种表达分别为:其一,“只照你能够立志要它成为普遍规律的那个标准去行动”。(P35)其二,“你需要这样行为,做到无论你自己或别的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目的,总不把它总当做工具。”(P43)其三,“个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定普遍律的意志”。(P45)康德的道德“绝对命令”是从个体主体出发而向外推的方法,也是内求善良意志外推道德准则和行为的方法。在由己及人、内求外推的方法中,包含有中国孔子倡导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要把别人看做和自己一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换个角度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一下,也要从自己的角度推出别人会要求你怎么做。你想发达,别人也想发达;你想成功,别人也想成功。因而不要把自己发达和成功建立在阻碍和破坏别人的发达和成功之上,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你不愿别人加诸你的,你也不要加诸别人。孔子与康德在这里有相通相同之处,包含着很多合理因素,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气质。但康德与孔子在推己及人方面也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其一,康德推己及人是把自己和其他所有人都当作“目的王国”中相平等的成员,而孔子推己及人是从血缘关系推出去的,像石头投水而形成的波圈一样,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由己及家,由家及国,带有亲疏之别和等级之差,还是由自我为中心的“私德”推出社会的“公德”,由“孝”及“忠”,“爱有差等”,讲究名分。其二,康德的推己及人及其道德“绝对命令”,是建立在人有“理性”的基础上的,是人作为理性的存在者才能做到的。而孔子的推己及人其道德准则,是建立在人的情感上的,由血缘亲情推出伦理关系及其要求,并由亲情来加以贯彻和维护,重情感轻理性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的特色之一。其三,康德的推己及人是建立在人的意志自由的基础上的,在康德看来,作为理性存在的人和作为感性存在的人是不一样的,作为感性之人,受感情欲望支配,其目的是追求快乐和幸福;而作为理性之人,意志是自由的,其目的是“至善”。如果没有自由,就没有道德可言,道德就是人自由的表现。而以孔子为开创者的儒家则从宗法等级制的社会关系中,从感情的人出发,把“克己复礼”、遵守已成的封建纲常名教作为道德的内容,在这方面忽视了人的自由。其四,康德的推己及人不仅是道德修养的方法,而且是建立道德准则的方法,康德的道德“绝对命令”就是具体道德准则的立法原则。康德认为,道德是自己为自己立法,服从道德就是服从自己的善良意志,就是听从理性之我的召唤。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社会道德是“他律”性的,必须通过道德修养才能变成“自律”。孔子以后的儒家代表人物认为,道德来自于“先王”,或来自于“天”,“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和康德的道德“自律”精神正好相反。其五,康德通过“理性”、“善良意志”把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自我立法统一在一起,而孔子及其后学则把道德修养和道德要求分开,把道德修养看做个人达到符合社会伦理纲常的过程,因而在具体的修养办法上就变得复杂、繁琐又艰难了。康德没有专门讨论道德修养问题,而儒家则大谈道德修养,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其最终目的是使社会道德的“他律”转化为个体的“自律”。其六,在康德的伦理学中,自我和他人一样都是“目的王国”的成员。在“目的王国”中,每个人都是目的,社会也应以每个人为目的。社会就是这些平等的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的目的就是社会的目的。在这里,既体现了人与人的平等,也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平等;既体现了人的义务,又体现了人的权利;既体现了个体至善的追求,也体现了社会整体至善的追求。而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中,强调的是社会等级秩序,忽略了个体的平等、自由,也缺乏个体的权利意识。当然,这并不是说康德伦理学绝对正确,其实,康德伦理学带有很多片面性和错误之处,比如他把感性之人与理性之人割裂开来,把动机与效果割裂开来,把道德和幸福割裂开来,最终导致他不得不把“至善”推到不可达到的“彼岸”世界,并求助于三大“公设”(即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走向了宗教伦理学。而且,康德和儒家一样,都犯有重内心克省轻外在社会实践、重动机而轻效果的错误,康德甚至只看动机,不看效果,是“义务论”伦理学的典型。尽管如此,我们可以通过康德与儒家推己及人的伦理学方法的对比分析,看到儒家道德修养方法以及其它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重亲情血缘关系,而忽略平等、理性;重社会等级秩序及其伦理纲常,而忽略个体意志自由和民主意识;重社会道德的权威,强调个人对社会道德的服从,而忽略了个体的权利;重道德“他律”,而忽视道德的“自律性”,并把“他律”的社会道德神圣化,导致了在道德修养中压抑自我最终走上了“以理杀人”的悲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苗木批发市场合作合同4篇
- 2025版门面房买卖合同附带装修及设备购置协议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劳动合同终止后追诉期限及补偿标准3篇
- 2025年度个人版权居间转让合同参考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屋顶绿化苗木采购及后期维护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开发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咨询合同范本
- 2025年货物运输及包装设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大数据分析处理服务合同11篇
- 2025年度品牌形象品牌合作推广与品牌知名度提升合同
- 人教精通版三年级英语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
- 小学四年级数学竞赛试题(附答案)
-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
- 人口分布 高一地理下学期人教版 必修第二册
-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指南
- 教案:第三章 公共管理职能(《公共管理学》课程)
- 诺和关怀俱乐部对外介绍
- 玩转数和形课件
- 保定市县级地图PPT可编辑矢量行政区划(河北省)
- 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 天然饮用山泉水项目投资规划建设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