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数字化及在我馆实践的探讨_第1页
地方文献数字化及在我馆实践的探讨_第2页
地方文献数字化及在我馆实践的探讨_第3页
地方文献数字化及在我馆实践的探讨_第4页
地方文献数字化及在我馆实践的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地方文献数字化及在我馆实践的探讨【摘要】地方文献鲜明的地域性,使其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和竞争力,本文对此作了论证,并对浙江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进行了探讨。

2001年初,浙江省委颁布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浙江图书馆建成全国重点文献信息中心,对我馆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中国数字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节点,我馆文献资源数字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1只有将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才可实现真正意义上资源共享

馆藏文献数字化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准确地向读者提供馆藏文献信息,依托网络技术,让更广地域的更多人群可以最大量、最快捷地共享馆藏资源,以实现文献价值最大化。以浙江图书馆这样一个省级公共馆来说,百年历史,坐拥数百万藏书,从理论上说,全部馆藏资源都可作为数字化的对象,但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图书馆是否具备将全部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的能力和条件?第二,如果不加选择地进行资源数字化,势必造成与其他数据库制作单位之间的重复建设,造成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资源的浪费。建设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利用和共享图书信息资源,所以一个馆不可能也不需要将已有的纸质文献资源全部转换为数字化文献资源,只有各图书馆将本馆具有特色的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开发成特色资源数据库,建立交互式的数字信息系统和查询检索手段,形成一个大规模的社会化的数字图书馆,而非某一馆的数字图书馆,才能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2地方文献资源应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的首选目标

2.1地方文献在馆藏资源及文献流中独具特色与价值

地方文献是关于一个地方的有关资料,是某一地区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内容涉及一个地区自然、人文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方面,"记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记政治则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记经济则有户口、田赋、关税;记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奇观、样异;记文献则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积淀了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

地方文献除了具有一般文献所具有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等特点外,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鲜明的非它性,地域性是它最鲜明也是最本质的特征。地方文献的这种地域性,使其具有独特的价值,可以说地方文献是中国特色文献。地方文献不仅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也是世界文献中独具特色的瑰宝。保护和优先开发优质资源,把中国特色的文献建成中国特色的数据库,为全人类所共享,这样它才会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才会在互联网的群星中闪耀出光芒,正所谓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

2.2互联网上中文资源的匮乏使我们有责任将地方文献数字化,在互联网上传播中华文化

如前所述,地方文献内容丰富,涉及广泛,源远流长,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历代文献工作者也深刻认识到地方文献"存史资政励志',的功能,代代相传,日积月累,已使之成为文献流中的一个大家庭。那么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互联网上的情况又是怎样呢?现在中国的工Internet市场规模正以每年超过200%的速度增长,但令人不安的是,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中,90%以上是英文,中文信息仅占网上信息总量不足1%,而且信息无序,一般资源重复过多而专业信息匮乏,缺乏有价值的数据库产品,信息化水平落后世界20一30年。这种状况不仅大大影响了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更不利于中华文化参与全球竞争,甚至危及到全球人口最多的中华民族在互联网上的话语权,这种状况与我们几千年文明古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惟一延续了五千年而未中断的古老文明,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如何使其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和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同时更加重要的一个任务是,中华文化如何现代化,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重任。地方文献作为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忠实记录者,肩负着传承民族智慧的使命,而地方文献工作者有责任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唤,对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出承诺。

2.3地方文献数字化的意义及影响

地方文献数字化顺应了创建数字图书馆的初衷,如果把全国各地图书馆收藏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成以地方文献的重点藏书为核心的专题数据库群,与国家图书馆数字化文献系统一起在互联网络中形成完整的中国数字图书馆,那么必将更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明,就一地而言,也将十分有利十对本地域的宣传推广,提高地域知名度,传播地域文化,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

地方文献数字化能有效地提高图书馆的地位,有利于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沟通,加大地方文献的辐射面,方便读者检索利用,为读者提供极大的方便,供更大范围的读者使用;地方文献数字化还能极大地减少珍贵地方文献资料的被损及遗失现象。

地方文献作为图书馆独有的文献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其数字化将使人类真正实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理想。

3我省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开发

3.1我省地方文献资源的独特优势

浙江大地,山河壮美,钟灵毓秀,曾被乾隆皇帝誉为"人文渊数"之地。

浙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上个世纪70年代余姚河姆渡遗址和80年代余杭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显示出人类文明的曙光,震惊世界。浙江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政权越国,为后人留下了"卧薪尝胆"的不朽传说。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使浙江的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杭州嘉兴成了重要粮食产地,手工业发达,商贾云集。五代十国时期,临安人建立的吴越国,从未遭受战争破坏,创造了灿烂的吴越文化。南宋时定都杭州,使之成为全国性大都市。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宁波、温州杭州先后被开辟为商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浙江是较早响应的省份之一,1921年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又从上海移至浙江,在南湖上留下了一条红船。改革开放后浙江更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经济欣欣向荣,教育蓬勃发展。

浙江素有"文物之邦',之称,学术昌明,人才辈出。越国大夫范鑫提出自然的天道观,东汉人王充著《论衡》,稽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最著明的思想家之一,南宋时期,叶适和陈亮成为革新思潮的代表人物,元代胡三省,耗时30年详注《资治通鉴》,明代王阳明,是著明唯心主义哲学家,明末清初,黄宗羲是杰出的早期启蒙思想家,章学诚则为浙东史学集大成者,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对文学、史学、考古学都有很大的贡献。还有章太炎、蔡元培、陶成章、经亨颐、孙诒让、鲁迅、茅盾、郑振铎、范文澜、吴晗、竺可祯、童弟周、严济慈、钱学森、马寅初、苏步青等等,才俊辈出,群星璀璨,光耀万丈,对于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壮大,厥功至伟,在全国各省市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3.2我馆地方文献馆藏及数字化现状

浙江省图书馆已有百年历史,见证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迁。基于我省地方文献资源的独特优势,历届工作人员都十分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奠定了地方文献藏书的基础。自1996年成立地方文献部后,加大了地方文献的征集力度,资源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共收藏我省地方文献万余种,其中方志1464种,年鉴164种,1000卷,报纸230余种,期刊260余种,地图300余种,以及其他各种类各载体的文献。这些文献的利用率也在逐年增加,2002年全年读者为4215人次,读者全年复制文献共38667页(处),人均借阅文献4.37种(册),人均复制文献近9.2页(处)。

从这些数字中不难看出我馆地方文献的入藏、利用都已初具规模。但这样只限于馆内单纯查阅的形式,它的受众只能局限于一省,甚至只是在杭州市,对读者感兴趣的相关地方文献也只有传统的抄写和复印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在计算机广泛使用的今天,这样的服务手段显然限制了地方文献利用率的提高。目前虽然也开发了一些数据库如"浙江期刊选目数据库",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目录开发的水平上,对全文资源以及特色专题数据库的开发还较少,上网浏览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大。4对我馆地方文献数字化实施的思考

4.1数据库建设的原则

4.1.1地方文献数字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应该结合本省实际,与本馆现实业务相结合,更要发挥省馆的业务指导作用,对全省各地方馆的地方文献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统筹规划、优势互补,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4.1.2数据库的建设要突出馆藏特色和地域特色,亦要考虑面向全国、全球的传播意义和价值,有步骤、有计划地建设。

4.1.3数据库内容的选择上要先易后难,避免求大求全,着眼点应小,但力求做到精深,达到唯我独有的效果,同时要兼顾现实的需求,应选择需求迫切广泛的资源。

4.1.4数据库建设不能是单纯的把纸质文献转为数字信息,更重要的是对纸质文献内容的分析与品质的提升,要投入编辑力量,进行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创作,要充分考虑资源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按一定的知识或专题体系将资源重组。

4.2数据库建设的构想

我馆地方文献数字化应在"人无我有",上下功夫,以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揭示馆藏。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开发一些小型的专题数据库,再发展以后的全文数据库。笔者拙见,以为可从下列文献内容切入。

4.2.1舍族历史与文化:舍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舍族人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和传承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浙江景宁舍族自治县是舍族人民聚居之地。我们有责任把舍族的历史、文化、语言、民风民俗、信仰图腾等介绍到互联网上。

4.2.2浙江乡镇资料:星罗棋布于浙江大地上的三千多个乡镇,如颗颗明珠,熠熠闪光。这里不乏良诸文化的发源地,余杭的长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越城梅山等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又有人称"纽扣王国',的永嘉县桥头镇,还有诞生了不朽的文学家茅盾的乌镇。江南小镇在历代文学家的笔下多有动人的描绘,令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我馆地方文献部收有丰富的浙江乡镇资料、图片,有充分的理由将这部分资源数字化,让更多的人欣赏到江南小镇的浓郁风情。

4.2.3辛亥革命浙江史料:浙江在辛亥革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对辛亥革命做出过卓越的贡献。组成中国同盟会的三个革命团体之一的光复会,它的主要领导人蔡元培、陶成章、章太炎,都是浙江杭州、绍兴人。辛亥革命前期英勇献身的先烈徐锡麟、秋瑾,也都是浙江绍兴人。我馆曾与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合编了《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

4.2.4乡贤文化资料:乡贤文化是地方或区域文化的精华,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扎根在故乡人民血脉深处的精神基因。发掘和弘扬乡贤文化,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地方文献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浙江人文荟萃,远古圣帝虞舜之后,代有贤人大家,地方文献部在这几年的征集工作中,对浙江乡贤人物的文献予以了充分重视,并专门编有《浙江人物类文献书目及题录》,这部分资源的数字化将成为开展对外宣传的靓丽窗口。

4.2.5民国史浙江籍人物资料:众所周知是浙江人,还有很多浙江籍人物在民国时期的界风云一时,浙江的财团更是掌控着当时的经济命脉,如陈布雷、陈立夫、陈果夫、戴笠、毛人凤、汤恩伯、陈诚、胡宗南虞洽卿等,地方文献部的各地文史资料中,不乏收录,风格独具。

4.2.6浙江籍院士资料:浙江人杰地灵,有为数众多的科学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据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在全国1200多名两院院士中,浙籍或长期在浙工作的两院院士人数达170余位。

在专题数据库的制作基础上,还可开发一些题录或全文性质的数据库,如:

(l)浙江省重要报纸题录数据库:省馆地方文献部共收有全省各地报纸合订本200余种,其中省级报纸31种,查阅报纸的读者占有较大的比例。从阅览室工作实践看,有很多读者为了查找某一篇时间不确定的文章,要翻找数月,甚至是数年的报纸,报纸的损毁很严重,很多合订本都出现了书脊断裂的现象。如果将这部分资源数字化,读者可以从篇名、作者、时间等多个检索口方便快捷地查到他所要的资料,也可以对报纸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要完成这样一个较大的工程,可以发挥省馆的作用,协调有条件的地市馆,让他们负责当地的报纸,在统一的数字化平台上合作完成。为实施方便,可以划分年代,分段操作。数据库如果建成,预计会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较大的经济效益。

(2)浙江省方志全文数据库:读史明志,浙江人十分重视以史为鉴,自东汉初年编纂《越绝书》以来,编史修志绵延不断,浙江也因此获得了"方志之乡',的美誉,"十年动乱"结束后,更是出现了一股盛况空前的新编方志的热潮。我馆地方文献部收有新方志1464种,品种较齐全,是部门的支柱收藏。据统计2002年读者对方志的利用率为179%。

4.3我馆数据库建设的目标和应注意的问题

4.3.1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庞大的信息工程,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工作。但它的建成也将结束我省地方文献长期以来利用率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