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心灵哲学随附性的反思_第1页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随附性的反思_第2页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随附性的反思_第3页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随附性的反思_第4页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随附性的反思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随附性的反思

人类不断寻找灵魂的秘密。然而,用人类自身的意识来理解“意识”是有困惑和矛盾的。因为缺乏外部客观标准。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说:我们绝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本性的方法来发现人的本性。物理世界可以根据它们的客观属性来描述,但是人却只能根据他的意识来描述和定义。当代脑神经科学的深入发展,使人们对心灵本质的认识也日益具备物质基础和科学实证。我们可以把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实体二元论、物理还原论和目前的随附性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比较。探索意识的本质首先要吸取脑神经科学的经验实证,也要从哲学高度深层把握和思索人类心灵的实在意义和本质,对各种心身关系理论进行整合,统一认知构架,从而为当前意识本质研究的困境提供广阔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视野。一物理还原论与脑神经网络笛卡尔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两种不同的实体,心灵在本体论上独立于物理世界,他认为心理实体必然缺乏物理特征,心灵异于身体的地方就是它没有空间上的延展性。原始时代,人们对人死后和做梦等现象无法解释,认为在身体之外还存在一个灵魂,肉体死后,另一个灵魂的“我”就会飞出身体,转世而轮回。拉法格指出,野蛮人由于无法解释生活中存在的许多谜——如做梦和睡眠,就产生了“另外一个我”,实际上是一个与活着的我面貌完全相同的“双重人”,即灵魂。由于害怕来自灵魂的损害,就开始想方设法驱赶鬼神,慢慢逐渐产生了天堂和地狱。于是灵魂转化成异己的实体,可以超越身体之外。实质上,笛卡尔这种二元论是缺乏对人脑科学认识的背景下对历史上心身关系的抽象思维和理论总结,是一种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猜测。由于心物二元论有着明显的缺陷,17世纪随着牛顿力学的广泛应用,机械主义泛滥,用机械原理解释一切生物、社会现象。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一种庸俗物理主义,如卡巴尼斯认为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唾液腺分泌唾液一样,是由大脑分泌出来的。只要把意识和物质彼此独立起来,就会产生一个无法解释的难题,即主观的意识和客观的物质是如何发生联系的。当代神经科学对大脑的认识使人们发现某些心理现象与大脑皮层的生化反应紧密相关。克里克认为所有心灵行为都根源于脑行为。他通过对视觉行为的深微分析,说明大脑与意识的关系,提出人的心灵即是大脑的操作的假说。物理还原论在本质上就是心物等同论,是强弱程度不同的一元论,如符号主义、联结主义、取消主义、功能主义等。符号主义也称为古典认知科学,它的理论基础是把心灵看作计算机(brainascomputer),认为人的心灵就是大脑的程序设备,代表人物福多(JerryFodor)认为人的认知系统存在着思维语言符号,就像电脑的程序语言,通过这种比喻,就可以揭示人的心灵如何产生和运转,曾用图灵机(turingmachine)实验来演示大脑的意识过程。联结主义的理论比符号主义更精致,它把心灵看作大脑(mindasbrain),假定心灵的功能就是大脑的功能,如同符号主义者一样,他们也都是唯物论者,坚持认为心灵就是大脑。通过创立计算机模型表现大脑结构的重要特征,但联结主义不能对人的神经中枢过程提供详尽的说明。动力主义者把心灵的产生比作是电力调节器,认为人的认知系统主要是一种动力系统,并且只要搞清楚了在不同时间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就可以揭示心灵的奥秘。所有这些方法都把人的心灵世界看作一个黑箱,我们无法看清里面是什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试图用计算机进入心灵世界内部,用这种实证方法探索心灵的状态、过程和自我内在描述,寻找人类心灵存在的根源。物理主义认为任何精神事件都可追溯到某种物理事件(神经元事件),即物理事件决定了心理事件,物理事件是心理事件产生的原因。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类型同一论(type-typeidentitytheory),它强调心理属性就是物理属性,心理事件必然等同于物理事件。比如你从内在观点感受到此时你的心理状态很兴奋,如果用大脑扫描仪对你的大脑皮层进行扫描,我将看到的是兴奋这种心理状态的物理表现,这种兴奋就表现成屏幕上的一幅幅图像,通过这些客观的物理事件我可以判定你此时的心理状态,因为心理事件完全等同于物理事件,知晓物理状态就必然知晓心理状态,两者是同一的,即使我不能代替你的兴奋或痛苦。这种“同一”不是你与我穿同样衣服的“相同”,而是绝对的、严格的等同。用莱布尼茨的同一体不可区分原则可以描述这种同一性的根本特征,如果两个东西X和Y是同一的,如果X=Y,那么X就是Y,X是Y自身相同的事物和属性,反之,如果X与Y具有共同的属性,那么它们就是同一。由此可见,类型同一论强调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的一种全面的因果决定关系。一种刺激在你身体上引起一定神经元事件,那么这种刺激在其他人身上也必然产生相同的神经元事件,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是一一对应的,并且是绝对的、必然的。类型同一论认为任何心理事件都包含于物理事件中,不存在物理事件之外的心理事件,也不存在物理事实以外的事实。虽然有相对独立的心理学语言,但物理——化学过程即足够描述心理事件和过程,从而反映出它极强的还原论立场。克里克强调,意识研究是一个科学问题,科学与意识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用实验的方法就可以探索这个问题,两千多年来哲学家在这方面总是高高在上。虽然关于脑的工作原理还需要继续澄清和扩展,但哲学家应该学习关于脑的足够的知识,不要只喜欢想像中的实验,因为它不是真实的。当哲学家所钟爱的观点与科学证据相抵触时,要勇于放弃它,否则只会受到嘲弄。物理主义一元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现代神经科学和实验心理学,因此它具有明显合理的科学实证基础。但是,它也面临着无法解决的棘手问题,比如,人们发现一些脑损伤的人其损伤具体部位不同,出现的相应意识障碍也不同,但并不是他将永远丧失这些功能,这些功能会逐渐转移到大脑其他健全的部位,从而实现同样功能。这便是心理状态的多重实现问题。因为物理还原主义认为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像一元函数那样是一一对应的,但实际情况也有可能是这样:心理状态1=神经元事件1∪神经事件2∪……神经元事件n,即一种心理事件可由多种物理事件实现。二不可能就同一论由于物理还原论主张神经活动与意识行为一一对应,缺乏心理现象的系统论实现观。于是,一些心灵哲学家便提出了随附性的概念。“super”是“在……之后”,“venience”是“出现,产生”的意思,合在一起即“随后出现”。它作为一个日常用词,在英语中并不流行。随附性成为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和中心议题,与金在权对其做出的深入挖掘和阐释是分不开的。金在权认为存在着两个可区分的随附性概念,其中一个强于另一个,可以称为弱随附性和强随附性(全面随附性)。他这样阐述弱随附性:A弱随附于B,当且仅当必然地:对于任意的X和Y,如果X和Y共有B中所有的属性,那么X和Y共有A中的所有属性——那就是说,关于B的不可分辨性可衍推出关于A的不可分辨性。在该定义中,A的属性是随附属性,B的属性是基础属性。这种随附比我们预期的要弱得多,它并不是说确定了一个对象的基础属性就确定了它的随附对象的属性,但它也暗含基础属性决定了随附的属性,一旦前者得到确定,后者就没有随意变动的自由了。这种“决定”不是1+1等于2的必然性的决定,而是类似于概率论的决定,是一种依附性的协变。关于金在权的强随附性概念可以这样描述:只有当在B类事实方面相等同的世界在A类事实方面也是等同的时候,则A类事实随附于B类事实。在金在权看来,弱随附性可以与意志自由相一致,而在强随附性之下,基础(B)则完全决定了随附(A)的属性,如果心物之间的强随附性关系成立,那么心灵世界所发生的每一个细节都决定于身体上所发生的物理过程。而戴维森认为金在权的弱随附性太弱,不可能导致物理主义,而强随附性太强,它又可能推衍出心理事件等价于物理事件。约翰·豪格兰德提出了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弱随附性概念:如果世界在某种严格意义上的物理方面——即在某些可用规范的物理学语言加以描述的方面——没有什么变化,那么世界在任何方面都不可能变化。他认为他的弱随附性既不同于标记同一论,又区别于二元论和类型同一论。这种随附性如此之弱,它既不蕴涵任何形式的同一论,同时又坚持物理因素适度的决定性。J·波斯特提出了全面随附性的概念:已知有两个物理上可能的世界W1和W2,如果在那里找到了相同的物理条件,那么在那里也可找到相同的非物理条件。他认为心灵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属性和物理关系,但心灵的非物理属性并完全决定于物理基础。戴维森用随附性来表述一种非还原的物理主义。他将非还原物理主义总结为“AM+P+S”三要素,“AM”指反常一元论(AnomalousMonism),“P”指三个原则或前提,“S”指随附性。戴维森认为精神事件依赖于物理事件,两者相互关联,有严格因果决定关系;但精神具有反常性,不能依据物理事件而对精神事件做出准确的预测和说明。他主张的心物等同是一种个体等同,个体是相对于类型而言。例如,茶杯是一个类型,我现在喝水正使用的这只杯子是茶杯这个类中的一个个体,假定茶杯都由玻璃制成,玻璃也只用来制作茶杯,那么任何一个具体的茶杯就等同于玻璃这一物理类型,反之亦然。戴维森进一步提出了心理状态的多重实现问题,即并非只有玻璃才能实现制作茶杯这一目的,塑料、铁皮等材料也可以实现同样目的。个体同一论(token-tokenidentity)认为同一心理状态由某一物理过程引起,但这一物理过程随着不同感受主体、不同时间和地点而不同。在戴维森的心物关系理论中,他努力实现物理主义原则,承认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有某种程度的因果联系,认为心灵不是由物质实在以外的东西实现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心理事件归结为物理的东西。与此同时,他又否认能够明确描述心理事件与神经元事件关系的心物因果决定规律,他不赞成完全取消精神事件的特殊性,不认为有精确的因果定律如同描述物理事件那样来描述兴奋、忧伤等心理状态。他为他的反常一元论这样论证:(1)心理事件直接或间接地是物理事件的原因或结果。(2)当事件作为原因和结果发生联系的时候就存在着一个封闭的决定论的定律系统,当合适地描述这些事件时,它们符合这一定律系统。(3)但是,心理事件并不构成一个封闭的系统,由此我们达到了这一结论:不存在严格决定论的心理—物理定律,这便是异常一元论。“一元论”,因为它认为心理事件就是物理事件,异常的,因为它强调当以心理词语来描述心理事件时,它们不能列入严格的定律之下。后来,戴维森把随附性定义为一种谓词关系,他认为基础对象的谓词表述的真理“决定”随附对象的谓词。随附谓词的外延取决于基础谓词的外延。他严格区分了“外延事件”与“内涵事件”,也即“事件本身”与“事件描述”,同一外延事件,不同的表述方式也可以得出不同的内涵事件。一个事件,用心理学词汇描述便是心理事件,用物理学词汇描述就是物理事件。按照戴维森的观点,任何与物理学发生因果关系的事件本身就是物理事件,而与心理事件发生关系的事件中,并不都是心理事件,它一部分在心理领域,一部分在物理领域。戴维森的随附性观点,也有疑问:(1)戴维森的心与物的共变是什么性质的共变?部分还是全部?共变程度如何?(2)心与物的弱因果关系是否可能?如何证实?(3)是否存在介于还原论与二元论之间的中间可行地带?最后一个问题对随附性的合法性提出了疑问。但是对随附性的批评或多或少都把随附性仅仅看作是本体论上的东西,忽略了其在认识论上的广泛意义。随附性受物理对心理的决定和心理对物理的影响的双重约束,“上向的决定论”不能太强而导致还原论,“下向的因果性”不能太弱而导致二元论,它们在戴维森看来是一致的,因果关系不一定就必然导致决定论。在心物关系上,随附性克服了二元论和还原论的缺陷。首先,它不承认心灵实体的存在,突出了心理对身体的依赖,心灵不是脱离任何实体的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怪物,符合当前神经科学的实验证据;其次,随附性否认了心物关系的物理还原论,在心物变化的大方向上肯定精神对身体的附生,同时,又强调这种附生不是因果决定关系,不是机械不变的还原,而是心理事件与神经元事件的关联与协变。更重要的是它比较好地与普特南提出的心理状态多重实现问题相协调。三与现代科学的还原论和现实意义人的心灵世界不同于物质世界,它有自己独特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方式。它不像物理世界那样是个封闭的世界,可以用外在观点来进行客观描述和把握,但它又不能完全脱离物质世界。人类对心灵本质的探索不仅需要缜密的思维演绎,也需要神经科学的深入实证。关于意识已知的重要性质有以下几点:意识的串行性、意识的内省能力、意识的主动性、意识的控制和选择能力等。综观西方心灵哲学中各种主义、派别和观点,就好似心灵丛林中不同的小路,每条路都看似通向光明,但不久又要走入迷途,遍布的小路无一条能指引我们去获得豁然开朗的真理。随附性观点洞悉到心物二元论和物理还原论都不可能对心身问题做出圆释,故而巧妙地融合两者,迎合脑神经科学研究的经验实证,既坚持心身关系的物理主义前提,又圆滑地避开强还原论立场,提出所谓的异常一元论。随附性范畴只是当前心灵哲学中提出的解决心物关系的新观点,它并没有真正揭示心灵的本质和实在所指,但它提示我们在研究心物关系时,应超越传统隐喻方法,比如把心灵看作大脑,把心灵看作计算机等。依赖当代脑神经科学来彻底揭示意识的本质还是个未知数,正如贝塔朗菲所说: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将一种科学水平上的现象转化为低一层次的解释时,必然会丢失某些东西,还原式的说明只能加深对原来现象的了解,但它已不是对原来现象的完整性解释了。一种心理现象从心理学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