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_第1页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_第2页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_第3页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_第4页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自然资源的长期支持。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追求利润或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利益驱动和后代人主体的缺位,常常导致当代人过度地、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全人类世代共有的资源,造成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约束,削弱了后代人发展的资源基础。目前日趋严重的资源和能源危机已经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必须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进行合理的代际配置。否则,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在国际社会,率先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是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专题报告:“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p8)1989年5月第15届联合国环境开发署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说明》也指出:“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p3)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作为全人类共同的发展战略得到了确认:“在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发展要求的资源基础的前提下的发展。”(p6)以上含义尽管表述不一,但其宗旨十分明确,主题非常突出,即代际公平及代际资源配置。其中“可持续”作为“延续不断”的代名词,本身就具有非常清楚的代际公平含义,它要求总资本存量至少要保证在一定的水平,强调应该公平地分配现在和将来的资源,后代人应该和我们今天一样,享有相同的资本和潜在的福利机会。从经济实质而言,可持续发展包括效率和公平问题。首先是效率问题。“在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发展要求的资源基础的前提下的发展”,本质上要求自然资源存量在发展中至少不应减少,以使未来世代至少能保持与当代人同样的产出。这并非是指当代人停止使用一部分资源,或为后代人留有必要的发展资源。在目前人类的发展水平下,解决效率问题更现实的或潜力更大的努力方向是通过科技进步尽可能地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资源使用中的浪费。用公式表示为:∑t=1TBtδt−∑t=1TCtδt−∑t=1TEtδt>0∑t=1ΤBtδt-∑t=1ΤCtδt-∑t=1ΤEtδt>0式中Bt、Ct、Et、δt分别代表经济活动的粗收益、非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和贴现因子。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时期T内经济运行的收益在扣除所有成本之后至少是正的。其次是公平问题。效率虽然可以改善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但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体现代代人之间资源分配上的公平:第一,代内公平是前提:代内公平强调资源配置在空间上的公平性,即发展要满足整代人的要求,而不是只满足一部分人的要求。同代人(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阶层)要依照公正、合理的原则,在利用全人类的资源与环境上享受各自的权利、担负各自的责任,使可持续发展在空间上建立公平分配的格局,遵守互利互补的原则,使当代人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上享有公平的生存和发展权,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如果在资源与环境的利用上贫富差距悬殊,富国对自然资源的过量需求必然鼓励穷国更加掠夺式地开采资源;穷人比富人更加依赖于自然资源,如果穷人没有可能得到其他资源,则会更快地消耗自然资源。所以,代内不公平只会助长发展的不可持续。第二,代际公平是根本:代际公平强调资源配置在时间上的永续性,即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资源要求,更要保证未来世代延续的资源要求。代际之间应依照公正、合理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源与环境,使可持续发展在时间上建立永续利用的机制,遵守理性分配的原则,让后代人在自然资源和环境上享有公平的继承和利用权,当代人不能靠“贴现”或“赤字”来透支后代人的资源。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因为,代内公平只能解决一时的资源公平问题,而代际公平才能解决永久的资源公平问题,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世世代代不断更迭发展的过程。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时间上的延续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以,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二、代际分配的合理与经济代际公平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的代际均衡,其实质是代与代之间在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需求上的力量对比,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时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还必须兼顾后代人的需求。而后代人的主体缺位和当代人的短视行为,往往会导致当代人对全人类共有资源的滥用,造成资源利用的代际失衡。因此,对全球自然资源在人类不同代际之间进行合理配置,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1984年10月联合国环境发展委员会在题为《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总看法》中指出:“资源作为一种资本应在各代人之间均衡利用”。其基本含义是未来世代人与当代人拥有均等的发展机会,在各代人之间合理分配看作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艾歇因更是强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世世代代资源基础管理的一种要求,以保证我们能确保的平均生活质量能被未来世代分享”。可见,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和目的是关注人类能否永续生存。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人类社会的总财富至少不至于下降”的条件。其内在要求是:当代人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小于或等于资源的再生能力,对废弃物的排放必须小于或等于环境的自净化能力。否则,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枯竭、环境的退化和污染,从而将当代人对资源环境过度利用和提前透支的成本和危害转嫁给后代人,破坏了后代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空间,最终将导致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可持续。其次,这是解决人类需求无限性和资源环境有限性矛盾的客观要求。人类的需求是世代延续、无限上升的,而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却是稀缺而有限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人口的迅速膨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彰显,并迅速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瓶颈制约。如果每一代人都在满足自己无限需求的理由下毫无节制地消耗世代累积的资源和环境,而不对其进行有效合理的代际分配,那么人类生活的质量将一代不如一代,人类无限上升的需求将终难满足,全球资源分配结构将更加不平衡,环境质量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衰退,从而使未来几代人的生活质量持续下降。这就是说,没有代际资源配置的代际发展实际上谈不上持续,一个不关心后代利益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民族。“如果每代人都只顾自己的需求和最大享受而不关注后代,则人类注定要完蛋。”(p25)这正是资源代际配置的必要性所在。再次,这是矫正人类传统错误观念和行为的必然要求。“资源三无”(资源无主、资源无限、资源无价)的错误观念和“经济人”的理论假设,刺激人们在资源利用的行为上权利无限、恣意滥用、零成本扩张。其结果导致资源大量浪费、环境严重污染、山河满目疮痍、能源危机不断升级,后代人的生存发展岌岌可危。对此,我们不能采取漠视的态度,应当从人类发展的长远目标、从世代生存的息息相关、从全球利益共生共灭的战略目光上,高度重视资源的代际配置。三、治理契约曲线上的配置是我国各自利主体的共同分配安排为了深入分析代际资源配置的实现,我们借用了微观经济学的艾奇沃思方框图——“用几何图形描述了两个自利的个人如何在既定的收入分配格局下,通过彼此交换各自所拥有的产品来实现各人的福利最大化”。它“说明了双方可能得到的商品分配,并指出契约曲线上的配置是帕累托的有效配置”。在这一框架下,分析了代际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状态:无效的帕累托状态和有效的帕累托最优状态。1.代内人拥有的自然资源存量,在一般意义上是有限的。在现代社会,我国科技为了分析的简单、方便,我们必须做一些必要的假设:(1)由于各种原因,人类社会不能实现对现有自然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2)代内人虽然在名义上拥有整个地球的自然资源存量,但实际上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代内人拥有的自然资源存量的空间集是有限的。(3)在所有方框图中,上、下横线分别表示后代人和代内人的生活水平,左、右纵线分别表示代内人和后代人的资源消耗,弧线AB-A′B′表示代内人的一系列无差异曲线,弧线CD至C′D′表示后代人的一系列无差异曲线,XY表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代内人自然资源存量的可能集边界线,区域OXY就是代内人有限的自然资源存量的空间集,其余的空间表示后代人拥有的自然资源存量的空间集。2.自然资源可能集的无差异曲线在图1中,如果代内人资源利用停留在无差异曲线AB上,并与后代人的无差异曲线C′D′相切于点E,此时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这种状态是以代内人对资源的未充分利用,或以牺牲代内人利益为代价的,即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刻意限制代内人消耗自然资源,使代内人维持在较低的生产与生活水平。这是一种代内人消耗的自然资源越少,后代人的生活水平就越高的资源配置方式,正如图1中代表后代人生活水平与自然资源消耗的无差异曲线就会出现在代内人的资源可能集内(图1中的C′D′线)。其实质是以自然资源存量不减少为条件的,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这样,图1中的帕累托状态就有改进的可能,即代内人的无差异曲线会向后代人拥有的自然资源存量可能集的方向移动,也就是代内人为了提高生活水平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现在假定代内人凭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所能拥有的自然资源可能集(XY)不变,即代内人仍然在其自然资源可能集内开发利用资源,如图1中AB至A′B′的一系列无差异曲线,那么代内人对地球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没有超出现有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处于合理的范围,但它并不是资源利用的帕累托最优,因为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仍然存在着帕累托改进;而如果代内人的无差异曲线超出自身的自然资源可能集,如图1中A′′B′′至A′′′B′′′的一系列无差异曲线,那么这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就是不合理的,因为代内人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掠夺性的开发利用,从而导致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的环境问题。虽然这种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短期内会提高代内人的生活水平,但它是以牺牲后代人利益并导致人类社会不可持续性为代价的,而且也不会带来人类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甚至会导致总财富的负增长。可持续发展应是人类社会总财富至少不至于下降的发展。因此,图1中所表示的帕累托最优实际上是无效的。现在假设代内人的科学技术进步能够扩大自身所能拥有的自然资源可能集,从而给后代人留有较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后代人的自然资源可能集的边界线的形状就会变化至与代内人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相同(图2中的X1Y1曲线)。这是因为代内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处于优先运动状态,后代人的自然资源需求则处于缺位和相对静止状态,因而后代人没有机会与代内人协商决定其自然资源的拥有量。其自然资源可能集的大小是由代内人对自己及后代的偏好程度以及代内人的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的。而且代内人很难界定究竟为后代留下多少资源存量才能不危及后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只能凭一种理念和想象来为后代人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存量。因此,后代人的自然资源的可能集边界线的形状就由代内人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帕累托最优,代内人的无差异曲线与后代人的无差异曲线的最优相切点就应在曲线X1Y1上,如图2中代内人无差异曲线A′B′与后代人的无差异曲线C′D′相切于E点。但由于代内人对自然资源存留量是难以界定的,这就为代内人开发利用更多自然资源服务自己提供了机会。这种机会意味着代内人的生活水平越高,后代人的生活水平就会越低。这是因为随着曲线XY的右移,后代人拥有的自然资源空间就会越来越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弱。因而,这是一种只对代内人有利而对后代人无利且有害,不能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无效帕累托状态。3.资源替代关系二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地球自然资源存量必然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即后代人拥有的自然资源存量要比代内人的拥有量少,因而代际间的帕累托有效的资源分配状态就不存在,从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行不通的。但是,上面的分析存在两大缺陷:(1)它忽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能量转化。事实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能量的转化——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一种具有特定的目的或更加有效的形式。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就是把自然资源的有效能转化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能量。因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摄取自然资源的有效能,并将其转化为特定的目的或更加有效的形式这样一种基本活动。从等式“人类的总财富=物化资本存量+人力资源存量+自然资源存量-人类活动造成的损失”来看,代内人消耗的自然资源以物化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源存量的形式留给后代人,从而弥补后代人在地球自然资源存量上的损失,这说明物化资本存量、人力资源存量与自然资源存量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自然资源存量的减少会导致物化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源存量的增加,物化资本存量的增加表明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代内人的需求,并为后代的发展留下了物质基础;人力资源存量的增加表明代内人在知识存量、科学技术水平等各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从而能为后代人开发利用新资源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物化资本存量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而人力资源存量是运用物化资本存量的主体基础,因而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而且,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实现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以及社会可持续的统一,统一的关键取决于人力资源存量质量的高低,即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人类寻求替代地球自然资源的物质的手段。(2)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仅局限于地球上。我们讲的可持续发展是要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时空维度是无限的。时间维度的无限性是基础,否则人类社会可持续性的讨论便丧失意义。而时间维度的无限性很大程度上依赖空间维度的无限性,否则时间维度的无限性就不能维持。因此,如果人类社会无法突破时空的限制,就是奢谈可持续发展。因此,人类不能仅仅针对地球自然资源存量而言可持续发展,应当将视野拓宽去开发地球之外的自然资源,或者利用人类科学技术不断探寻可替代的新资源。对此,我们可运用埃奇沃思方框图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3所示)。现在,我们假定人类社会为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需要消耗图3中的阴影区域XYZW所代表的地球自然资源存量。如果人类社会能够在区域XYZW实现资源替代,即不消耗该区域的地球自然资源而是用地球以外的资源或以人造资源替代该区域的自然资源存量,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会导致地球自然资源的减少,即后代人的自然资源存量就能够固定地维持在某一水平,反映在图3中就是能维持ZWH区域的自然资源存量不变。这样就使未来后代至少能够保持与代内人同样的产出,从而人类社会就能够维持乃至改善自身赖以生存的基础。反映在图3中,就是代内人与后代人的无差异曲线AB与CD相切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能够存在。而这种资源替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是因为随着人类人力资源素质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能不断地取得质的进步。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会不断促进人类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两者相互加强的作用就能够提高代内人与后代人拓展资源空间的能力。我们现在的空间技术和基因技术等高科技的应用就是有力的佐证。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素质以及科技发展水平快速提高时,会不断提高人类拓展资源空间的能力,从而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空间集就会扩大。因此,人类社会的自然资源存量伴随着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正U型形状(如图4)。所以,我们应追求一种突破时空制约的可持续发展,把时空向地球外延伸,从而实现人类社会永续的生存与发展。四、代际资源配置的基本理念1.资源代际分配的优化路径要实现代际资源配置,就必须树立自然资源代际公平的意识和观念,转变传统的唯经济效益的价值评判标准和决策依据,树立系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最大化的全新价值评判标准和决策依据。为此,必须实现如下转变:首先,将“资源三无”的传统观念转变为“资源三有”(资源有主、资源有限、资源有价)的现代观念。做到资源产权明晰,资源利用速率小于资源再生速率和资源有偿使用。其次,实现传统经济学的根本变革,即把单一的经济学变革为系统的经济学,把单纯的经济效益变革为系统效益,把“经济人”变革为“生态人”。使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更加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因为,与传统的“经济人”假设相比,“生态人”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以整个系统效益最大化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和决策依据。在从事经济活动、进行成本核算时,不仅考虑企业的内部成本,同时将资源损失、破坏、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外部成本也纳入成本核算,并权衡项目的生态效益后再评价企业的绩效,进而做出有利于系统效益最大化的决策。这就会为资源的代际共享及资源的代际分配奠定微观基础。再次,转变传统的资源管理时空观。传统的资源管理往往只注重空间管理,或者以空间布局优先,然后去组织时间上的布局。这样的管理理念导致人们短期行为严重,只知道空间上的“左顾右盼”,而忽视时间上的“瞻前顾后”,其结果往往是放纵了当代人的行为,损害了后代人的利益,产生严重的“资源透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