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准的词汇化演变
一、语法化或称“实”字词汇化和语法化是最近学术界研究的一个新问题。根据目前许多语言学家的意见,词汇化指的是非词汇的语言成分(如音韵语篇、意义元素、语法元素、形态元素和意义元素)发展到词汇成分的过程。狭义词汇化仅指语法元素(形态标记、虚拟词和结构语义)发展到义词流程。“语法化”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Me111et(1912)提出。关于语法化的定义,沈家煊(1994)介绍说,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而其中,关于汉语中修饰成分是表数量的定中式双音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讨论得也比较多,董秀芳认为:“这一类词为数始终比较少,而且词化程度不高,很多没有流传下来。现代汉语中偏语素为表数量的定中式双音词也不多,有不少是简缩语。可见,数量定语与其中心词是比较难固化为一个双音词的。”另外她还认为:“一般说来,只有当由数词参与构成的定中形式具有一个专指的意思时才可能发生词汇化,如‘三代’特指夏、商、周三代;‘三王’特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五色’特指青、赤、黄、白、黑等等”。对于这类词语的词汇化和语法化,有比较多的研究,特别是“一+N”这样结构的词语,徐时仪对“一味”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进行过研究,还有不少学者对“一旦”、“一概”、“一律”等词语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但是,对于“一准”的研究,还尚未看到,所以,本文在语料库的基础上,对“一准”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进行考探。二、“一准”是现代汉语的两个特性笔者通过在北大CCL古代汉语语料库中检索“一准”,共检索到语料73条,并对这些语料逐一进行了考察,根据语料对“一准”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进行了描述。《说文解字》中对“一准”的解释:“平也。从水隼聲。”在现代汉语中,“一准”只有一个释义“必定,准定”,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对于“一准”的释义只有一个义项:“【副】必定,准定。例:这次试验~能成功”。可见,在现代汉语中,“一准”是作为一个副词使用,意义比较虚化。《汉语大字典》中对“一准”的解释为:1.定的准则。《魏书·出帝纪》:理有[一准],则民无觊觎。2.犹言唯一标准。《文心雕龙·史传》:若夫尊贤隐讳,固尼父之圣旨,盖纤瑕不能玷瑾瑜也;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农夫见莠,其必锄也。若斯之科,亦万代[一准]焉。3.完全按照或遵循。《魏书·食货志》:高祖延兴三年秋七月,更立严制,令[一准]前式,违者罪各有差,有司不检察与同罪。《旧唐书·高宗纪下》:壬寅,天后上意见十二条,请王公百僚皆习《老子》,每岁明经[一准]《孝经》、《论语》例试於有司。《南田先生家传》:画法一准徐熙,笔有芒角,生气坌涌,如云展潮行,惜稍俗耳。4.一定;肯定。《墙头马上》第二折:我说与你,夫人已睡了也,[一准]不来了。《红楼梦》第八四回:我[一准]回去告诉赵姨奶奶,也省了他天天说嘴。鲁迅《彷徨·肥皂》:那么,就得连夜送到报馆,要他明天[一准]登出来。其中,从《汉语大字典》对于“一准”的义项排列顺序来看,“一准”经历了一个从“名词性——动词性——副词性”的转化过程,在实际语料中是否也是如此,“一准”在何时词汇化和语法化,我们将在实际语料的基础上作全面的考察。(一)民无资源以来构成从北大CCL古代汉语语料库检索的结果来看,包含“一准”的语料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之前的语料很少,“一准”一开始是一个松散的偏正结构,表示“一种准则”,例如:1.理有[一准],则民无觊觎。(《魏书·出帝纪》)“一准”作为定中结构的短语,是由数词“一”和名词“准”组成的,最基本的意思是表示“一种准则”。在作为短语的“一准”里,最初只是表示一种松散的定中关系,这就成为了以后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来源。“一准”作为短语,在语义上表示“一种准则”,这就为其词汇化为动词,表示“完全遵守”打下基础。同时,“一准”较多用在谓词位置,这种形式又为其语法化为修饰谓语、表“一定、肯定”的副词打下了基础。(二)准或一遵守“一准”的词汇化开始于魏晋南北朝,从语料可以看出,“一准”从一个偏正短语开始紧缩为一个词,例如:2.若夫尊贤隐讳,固尼父之圣旨,盖纤瑕不能玷瑾瑜也;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农夫见莠,其必锄也。若斯之科,亦万代[一准]焉。(《文心雕龙·史传》)例1中的“一准”指一定的准则,还是可以看成一个偏正短语,例2中的“一准”带有特指的含义,表示“唯一标准”,已经开始紧缩为一个词。徐时仪在论述“一味”的词汇化过程说:“当一个由数词作为定语修饰中心词的定中偏正词组具有一个专指的意思时,这一偏正词组就有可能发生词化。如‘四方’特指东南西北四方,由此而有泛指‘各处’的词义,凝固为一个复合词。”从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一准”从泛指“一定准则”到特指“唯一标准”,这一偏正词组发生了词化。“一准”由偏正词组凝固成词的过程中,心理上的组块过程使得原来分立的单位变得相依赖,相应地,原结构的较为清晰的理据性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最终消失”,在某种程度上也促成了其由偏正词组词汇化为复合词,而词义的进一步演变使“一准”延伸出动词义,开始从“唯一标准”义引申出“完全按照或遵循”义,例如:3.高祖延兴三年秋七月,更立严制,令[一准]前式,违者罪各有差,有司不检察与同罪。(《魏书·食货志》)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一准”作为一个动词使用,在唐、宋这一用法成为主流用法,在检索的语料中,唐宋语料中的“一准”都是作为动词使用,表示“完全按照或遵循”,从结构的组成或构词类型派生来推导,“准”字的动词义也赋予了“一准”从偏正短语转化为动词的可能性,据其他学者考证,“准”字表示“允许,认可”的动词义始于唐、五代,作为公文上许可的批语,如《周书·文帝纪下》中:“乃于战所,准当时兵士,人种树一株,以旌武功”,而后引申出“遵守,遵循”之意,如《新唐书》中“始都乐寿,号金城宫,备百官,准开皇故事”。所以在这一时期,“一准”词汇化进一步发展,受“准”字语义和词性变化的影响,“一准”也出现了动词化倾向,表示“完全按照或遵循”。例如:4.城中毁圻卅三处小寺,条流僧尼,[一准]敕文也。(《入唐求法巡礼行记》)5.宜改镇立州,分置郡县,凡是府户,悉免为民,入仕次,[一准]其旧,文武兼用,威恩并施。(《北齐书》)6.其行列树植,随其事力,其同籍课役,[一准]令文。(《旧五代史》)7.如变渝在彼,[一准]誓约,不以所与为定。(《大金吊伐录》)所以,可以看出,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到宋代,“一准”进行了词汇化,完成了从偏正短语—名词—动词的过渡,我们认为这是“一准”词汇化的基本历程。为什么“一准”词汇化后,没有固定下来,又进而发生语法化呢?我们认为,“一准”成词后,强势位置反而是用在名词前的表示动作的位置,为它的迅速语法化提供了基础,也就是说“一准”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关于“一准”语法化的讨论,详见下文)。“一准”语法化的迅速发生和副词功能的强化,使得它的词汇化成词的动词功能发展受到影响和限制,所以“一准”语法化后表示“一定、肯定”的副词功能就占了它用法的全部,动词的用法只在现代偶尔仿古的用例中出现,到现代汉语就完全不见。三、作为动词的“一准”和“一定”“一准”词汇化后紧接着就发生了进一步的语法化。演变的结果是成为了比较虚的次要范畴的副词,表示“一定;肯定。”,从具有实实在在词汇意义的语言成分演变成了一个较虚的语言成分,发生了语法化的演变。们认为“一准”的语法化是在其词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二者具有相继关系。“一准”发生语法化,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的。从元代语料中可以看出,“一准”已经作为副词出现了,例如:8.(梅香云)我说与你,夫人已睡了也,[一准]不来了。(《全元曲——杂剧一》)9.正在家里没处寻思,韩大舍叫我们,[一准]是那里吃三钟了。(《全元曲——杂剧三》)10.若有清官来,[一准]屋梁吊。(《全元曲——杂剧三》)11.你若无事到他家里去,我[一准]拿来打十三。(《全元曲——杂剧二》)12.(周公云)我算定他[一准]是板僵身死也。(《全元曲——杂剧二》)“一准”既然表示“完全按照或遵循”,那么很容易引申为表“肯定,一定”的副词。认知上,虽然当人把注意力有意识地集中到某一事物上时,一般不显著的事物也就成了显著事物,但占强势的还是容器比内容显著,所以在语法化中,作为副词的“一准”在用法上就压倒作动词的“一准”。语法化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主观化。语法化后的“一准”在认知上的体现是整体被凸显。沈家煊就曾指出:“事物的显著度还跟人的主观因素有关,当人把注意力有意识地集中到某一事物上时,一般不显著的事物也就成了显著事物”。我们认为,在语义相关的基础上,根源于转喻理论,“一准”从名词到动词和副词进行了转类,引起了语义变化,而在人们主观化倾向的进一步推动下,“一准”完成了从动词到副词的虚化过程。而从元代开始,在明代和清代,“一准”基本上都是作为副词出现,表示“一定;肯定”,对语料进行数量统计,见下表:《红楼梦》、《老残游记》等小说中出现的“一准”都是作为副词出现,例如:13.我[一准]回去告诉赵姨奶奶,也省得他天天说嘴。(《红楼梦》)14.知县怎样徇情,怎样审断,终定了误伤,将来尸亲那里再花些银子,[一准]赎罪,便没事了。(《红楼梦》)15.那有[一准]的法子呢!(《老残游记》)16.明天也[一准]还你。(《老残游记》)句法上,随着“一准”在句法位置上经常处于动词性位置,语法功能上也开始趋于充当动词修饰语的状语功能,语义也不断抽象、泛化和虚化,渐渐由表示“完全按照或遵循”义的动词演变为总括副词“一定;肯定”。语义上,也和“一”有“全,满”义有关。“一”,《说文》释为“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以后又引申为“全,满”,如《礼记·杂记下》:“一国之人皆若狂,赐(子贡)未知其乐也。”同时也和短语义的“一种准则”和“唯一标准”有关,既然是唯一的标准,那么很容易引申为表“一定,肯定”的副词。认知上,当人把注意力有意识地集中到某一事物上时,一般不显著的事物也就成了显著事物,所以语法化的作为副词的“一准”在用法上就压倒作动词的“一准”。语法化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主观化。语法化后的“一准”在认知上的体现是整体被凸显。四、“标准”语言和语法的语境(一)认知动机1.第三,“一准”词汇化语言的演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相对于语法化来说,词汇化很难准确找到诱发它的特定句法环境。这样就给我们判断“一准”在成词之前何时从非词的分立的句法层面单位固化为短语增加了难度。但是,我们可以推知,在某种因素影响下,“一”和“准”高频率的共现模糊了它们之间的句法界限,应该是它们固化为短语的必要条件。Hopper和Traugott(1993)把两个高频率紧邻出现的单音节词结合成一个双音单位的过程叫做“复合化”,他们认为这是因为两个语素经过重新分析而削弱或者丧失其间的词汇边界,最后成为一个语言单位。可见,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分析促使了“一准”在成词之前从非词的分立的句法层面单位固化为短语。换句话说,在“一准”词汇化的过程中一定存在一些可以重新分析的语言事实。根据Langacker1977年的研究成果,我们知道重新分析就是没有改变表层表达形式的结构变化。一个可分析为(A,B,)C的结构,经过重新分析后,变成了A,(B,C)。毋庸置疑,语言的任何变化都要经过人们心理上的确认,而这种确认的手段就是重新分析。由此可见,重新分析是一种认知行为,是思维底层结构运作的过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它使人们逐渐接受语言演变的事实并从心理上进行确认,即人们“心理上的组块过程使得原来分立的单位变得互相依赖,相应地,原结构的较为清晰的理据性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最终消失”。对于词汇化来说,重新分析标志着某一词汇开始萌芽但不是最终完成。词汇化主要是由于语义缺失、句法位置的固定或语法系统的不平衡所致,因此词汇化过程是否结束有时还要看其所承担的句法功能完善与否。2.词汇化的变换上面已经提到:一次重新分析并不能使“一准”作为短语从人们心理上确立下来,而是要经过人们反复的重新分析,反复地从心理上进行确立,在这种确立的过程中“一准”附带上了人们的主观心理成分,使其语义关系更加紧凑和凝固,最终类推开来,完成其词汇化的蜕变。“附带上了人们的主观心理成分”即是主观化的体现。而重新分析的反复性使主观心理成分最终被固化为“一准”的语义色彩,从而形成语言形式的主观化。对于词汇化来说,主观化并不能单从某一方面来看,而要是从语义、语用和句法整体综合来看。随着人们对主观化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主观性在人类言语交际中的作用非常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观性左右着意义的形成和理解。作为言语交际的主要形式,话语成为交流既成内容的手段,也是说话者自我或创造能力的表现形式。“一准”即是其例。“一准”作为副词使用时表示肯定、一定,但这些都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到底有多肯定,这种模糊的概念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并没有人去深究。“一准”本身所具有的这种语义色彩便是主观化的产物。(二)意义的起源1.相似的语义介绍Lakoff和Johnson将隐喻定义为: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而投射的过程则依赖于心理基础: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联想。而这种相似关系并非纯粹为客观事物存在的共同点,而是两事物的合成相似,是外界(他人对事物的主观感知加上事物本身的客观特点的融合,是一种合成相似。“一准”从“一定的准则”到“唯一标准”语义的引申就体现了这一相似关系。隐喻,在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认作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属于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因此,人们在过去的语义研究中,一直忽视它的存在。当代学者已经认识到,人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使用隐喻,我们的生活语言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由具体的空间概念通过隐喻思维而发展来的。只是因为它们被反复地使用而失去了其修辞特征,并且成了我们的正常语言的一部分,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它们的隐喻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已经证明,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的和基本的方式之一,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是新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隐喻语言的发生依赖于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它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或映射。隐喻相似的本质并不是这两种概念本身具有相似性,而是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从“一准”来看,词汇化的映射方式是:第一,从词组到词:“描述义→指称义”(形向名偏移);第二,从名词到动词:“静态描述→动态行为”(如例3);语法化的映射方式是:从动词到副词:“动作→相关的状态”。2.整体或部分的认知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也不仅仅是词语的替代关系,更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基于人们的基本经验的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也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本质是用突显、重要、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项目管理真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 理财中的法律合规性分析试题及答案
- 证券投资生态变化的典型案例考题及答案
- 高效阅读材料准备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证券从业资格的核心试题及答案
- 完整注册会计师考试框架试题及答案
- 针对园艺师考试的个性化备考计划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内部审计知识试题及答案
- 农业职业经理人考试难点及解答试题及答案
- 油炸食品制造业中的食品安全与产业链协同考核试卷
- 库欣病诊治专家共识要点解读(2025年)解读课件
- (四调)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数学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4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大数据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2025年中考化学总复习加试化学实验操作评分标准全套汇编(完整版)
- 防雷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要求 油库、气库建设工程和场所
- 2025年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先进加工技术--水切割技术PPT
- 危废处置方案完全示范版
- 沁园春·叠嶂西驰.中职课件电子教案
- 《第十三章:牙颌面畸形》PPT课件
- 人民医院验收管理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