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_第1页
一起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_第2页
一起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起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2010年9月14日下午,中心收到市卫生监督部门的报告,市医院14名患者出现急性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分析和实验室检验,证实为一起因奇异变形杆菌和伦敦沙门菌混合污染食物而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1病例对照时间及临床症状2010年9月13日本市某医院职工从老家某市探亲返厦带回当地特产鸭脖子,当天12时左右先后分与舍友及科室同事共食,之后所有进食鸭脖子的职工陆续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胃肠炎症状。首发病例时间为9月13日22:00时左右,发病高峰出现在9月13日22:00时-9月14日7:00时,此时间段共有10人发病。截至次日18时共有14人发病,潜伏期12h~30h,14名发病者主要临床症状情况为:腹泻14例、发热13例、腹痛12例、头晕12例、头痛9例、恶心8例、呕吐2例,未出现异常神经和精神症状。腹泻物性状以黄色水样便为主,腹泻次数以3~8次/天为主;腹痛主要为上腹部和脐周的绞痛;发热者体温大都集中在38.0℃~39.2℃。经本医院即时补液和抗菌治疗后发病者情况均逐步缓解。2材料和方法2.1样本来源流调现场采集2份鸭脖子样品(其中1份为已开袋剩余样品,另一份为定型包装未拆封样品)。1份患者粪便、6份患者肛拭样品,共9份样品。2.2菌株及血清诊断试剂所用培养基、生化试剂、E75/15肠杆菌科细菌鉴定系统均来自北京陆桥技术责任有限公司;致泻性大肠埃希诊断血清由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沙门菌属诊断血清、志贺菌属诊断血清均由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均在有效期内使用。2.3杆菌、溶血性弧菌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表现,主要检测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按GB/T4789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WS/T9-1996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和《卫生防疫细菌检验》进行检测,同时采用美国BDBBLcrystal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2.4抗病性的分离和鉴定2.4.1选择性平板制备将采集的样品直接划线接种SS平板、MAC平板、伊红美兰琼脂平板、TCBS平板;同时分别接种亚硒酸盐胱胺酸、GN、肠道菌增菌肉汤、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18h~24h増菌培养后划线接种以上选择性平板。培养后接种的相关选择性培养基上未发现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副溶血性弧菌的可疑菌落,但在SS平板、MAC平板、EMB平板上发现了菌落形态一致的疑似变形杆菌和沙门菌菌落。2.4.2菌株生长特性分析在SS平板上呈产H2S而菌落特征不一的两种优势菌落:较大的菌落单个圆形、较扁平、半透明、中心黑色;较小菌落边缘整齐、凸起、光滑、湿润、透明、中心黑色,但数量较少。MAC平板上典型菌落呈圆形、光滑、湿润、无色透明;EMB平板上典型菌落无色透明,呈片状蔓延生长。分别挑起SS平板上菌落特征不同可疑菌落接种TSI斜面18h~24h培养,底层变黑有气体,斜面变红,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经革兰氏染色和镜检,菌落呈G-,短小无芽胞杆菌。2.4.3菌株的生化反应上述两种优势菌株纯化后分别接种E75/15肠杆菌科细菌鉴定系统结果,较大菌落的菌株生化反应见表1;较小菌落的生化反应见表2。鉴定编码:57100;查检索表得鉴定结果均为:奇异变形杆菌,概率100.00%。鉴定编码:76054;查检索表得鉴定结果均为:沙门某菌属,概率96.72%。2.4.4生物活性基因检测上述分纯的两种优势菌株同时也采用BDBBLcrystal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结果:奇异变形杆菌,可信度0.9882;沙门某菌属,可信度0.972。2.4.5凝集反应及血清凝集检测上述较小的沙门菌疑似菌落纯化后分别与沙门菌属诊断血清凝集反应,结果均与A-F“O”多价凝集;与O10因子血清凝集;与H1,v及H6因子血清凝集;其他血清均不凝集,生理盐水对照不凝集,因此确定该菌株为伦敦沙门菌。2.5回复突变株的分离和鉴定将剩余食物、粪便及肛拭样样品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待试菌株分别接种其中两株于血平板的两端,经培养后,其自然蔓延生长的菌苔在中间接壤处相互融合,即Dienes反应阴性。提示剩余食物、粪便及肛拭样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菌株为同一类型。3鸭赋总沙门菌城市鸭笼子、粪便及前粪样中上海沙门菌检测根据分离培养特性、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试验结果:9份样本中,从2份剩余食物鸭脖子、1份患者粪便及2份患者肛拭样中检出伦敦沙门菌。同时在2份剩余食物鸭脖子、1份患者粪便及1份患者肛拭样中也检出同一类型的奇异变形杆菌。4维地震风险相关的感染因素是适当的防控本次食物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验结果,首先确认是由伦敦沙门菌污染食物引起的。但由于在2份剩余食物鸭脖子1份患者粪便及1份患者肛拭样同时也检出同一类型奇异变形杆菌,结果仍不排除与奇异变形杆菌有关,因此判定本次食物中毒为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和伦敦沙门菌混合污染特产鸭脖子所致。在多数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中,以沙门菌引起食源性疾病占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首位。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尤其是内陆地区,各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仍以沙门菌引起的居多。沙门菌污染的食物,主要为家禽肉及其制品、蛋类、卤类等。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沙门菌监测网数据分析显示,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沙门菌最常见血清型一般以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较为多见。但近年来国内外不少罕见血清型包括(史华氏、圣保罗沙门菌、都柏林沙门菌、雷根特沙门菌、布利丹沙门菌、明斯特沙门菌等)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报道也屡见不鲜,本次食物中毒检验结果是由伦敦沙门菌污染食物所致,因此提示沙门菌食物中毒血清型变迁的趋势应值得注意。变形杆菌虽然属肠杆菌科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但污染食物或与其他病原菌混合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却时有报道,并且研究认为其致病机制也与细菌产毒素有关。从粪便中和剩余食物中检出变形杆菌,往往通过定量检验而判断变形杆菌的致病意义。但从摄食到腹泻发生后采样检验常常超过10h的间隔,剩余食物中细菌种类和数量很难保持摄食时的状态。因此在本次食物中毒检验中,选择变形杆菌的Dienes试验方法,从而确认从剩余食物、粪便及患者肛拭样检出同一类型奇异变形杆菌。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易于观察,能有效用于判定食物中毒不同样本中变形杆菌的同源性。卫生监督人员从提供特产鸭脖子的该医院职工了解到,某市特产鸭脖子属直接入口食品,出售时呈开放性,零售后现场真空包装,从业人员卫生防护不到位,防蝇防尘设施不完善,包装中操作工具不卫生放置等可能是造成鸭脖子食物受污染的直接原因。因食品一旦受沙门菌污染,尤其在较高气温下使食品中细菌大量繁殖,直接食入人体后极易发生食物中毒。但也不排除鸭脖子生产加工环节携带有沙门菌操作人员的交叉污染。因此建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按照所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分断管理的规定监督各个环节,包括从食品的原材料的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领域,尤其是加强对现场出售开放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