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石电生年补考_第1页
明代诗人石电生年补考_第2页
明代诗人石电生年补考_第3页
明代诗人石电生年补考_第4页
明代诗人石电生年补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诗人石电生年补考

一、石电的生年问题石电,京岩,江苏常熟人。其人“身长赤髭,能挽强超距”,是明代末期一位造诣极深的武坛宗师。关于他的卒年,无论是他的学生吴殳、陆桴楟,还是皇人钱牧斋及地方史志等,均记述他死于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二月十二日。关于他的生年却无准确的记述。首先,就笔者掌握的一点有关他的资料中,没有一条记载过他的确切生年。其次,他的二位得意门徒吴殳、陆桴楟写的传记中,有关石电的享年也不尽相同。这给我们的研究也带来了一定困难。不过,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对各种史料的综合分析,探寻出石电大致可信的出生年代,并且可以粗略地构划出他的武术生涯概貌。不妨先让我们确定一下石电的享年。陆桴楟在《石敬岩传》中记道,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石电受地方官沈萃祯所聘,至娄江(今江苏太仓)练兵教士,时“年已七十余,犹力举千钧,盘舞丈八矛,龙跳虎跃,观者皆辟易”二年后(公元1635年),石电战死安徽宿松。陆桴楟在《挽石敬岩将军》悼诗中记曰:“时敬岩七十余”。同是石电的另一位高足吴殳则称:敬岩以崇祯乙亥卒,年六十外”,二人所记竟相违整整十岁。笔者认为,吴殳所记的较为可信。理由是:一、吴殳与石电的关系要比陆桴楟更为相近,这一点下文将谈到。2.崇祯六年,石电受聘至娄练兵教士,演武时“犹力举千钧,盘舞丈八矛,龙跳虎跃,观者皆辟易”。崇祯八年又随军远征,其“枪锋所及,无不披靡”。如此劲力,似非七旬老叟所为,若年六十,尚可信。3.石电自谓其年纪与当时另外二位著名武术家程真如、程宗猷“年齿相悬”,而吴殳又确切记“真如小于敬岩十余岁”。程宗猷生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若以七旬年纪推算,则石电与程宗猷年纪相仿,无所谓二人“年齿相悬”之说。若以六旬年纪推算,则程宗猷大于石电十余岁。由此,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石电所谓的“年齿相悬”是指他比程真如大十余岁,而又比程宗猷小十余岁。故笔者认为,吴殳所记为是,陆桴楟则是误记十年。接下来准备确定一下他的具体生年。很显然,吴殳说的“六十外”之“外”与陆桴楟的“七十余”的“余”,两者均是余量词,是对一个整数的补充。依资料分析,吴殳说的“六十外”,当是指六十三而言,因为一般不会用“六十外”或“六十余”来指称六十四或六十五以上之数的。另外,上推二年,即石电应聘至娄练兵教士时,正好六十一岁,即陆桴楟所谓的“年已七十余”(因陆桴楟误记一旬,故云七十)。如果以上的考证尚不悖缪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石电的生卒年限了:即他生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卒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享年六十三岁。石电家世贫寒,同邑人钱牧斋称其祖元时原为丐户,至电时,家道亦们低微。而陆桴楟则曰牧斋之说误也,其“先世为元大臣”,但同时他也不得不承认,石电家至明代已论为贫户。看来石电“先世为元大臣”,也许是陆桴楟“为师者讳”的一种饰辞罢了。吴殳记石电“不娴文字,法法口授”。又有人说他:性椎鲁,重然诺”,每当外出学习武技,往往“典衣裹粮,不远数百里”,这些资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石电家道贫寒的情况。作为一代武林巨子,石电擅长刀、枪、棍剑、骑射等多般武技,特别是精娴枪法,自成一派。然遗憾的是史籍中有关他武术生涯的记载毕竟太少了,以致我们今天难窥其金豹,只能从极有限的零星资料中略见一斑。石电早年醉心武技,虽家道贫寒,仍时常“典衣裹粮”浪迹江湖访师习武。特别是他的枪法,非“尽其技而后已”。石电曾“与河南李先复同一师傅”学习枪法,“而公技更胜”。明中期后,少林、伏中、五台以武技名闻天下,石电遍访诸地,“枪法逐为江南第一”。后又“与浙人刘云峰同学倭刀,尽其技”。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石电三十二岁。是年献县进士耿橘(字兰阳)调任常熟县令,时值常熟白茆人薛抃(又名薛四声)以盐盗横行江海,耿橘召募石电等人前往擒之。“应募之日,耿公畜之署中,自教以击剑之术,故公之剑实耿公所授”。然吴殳则称耿橘所授乃是双刀法。他说:“敬岩自少时受双刀法于本县令耿橘。少不如教,为靴尖所蹙者不可数记。已后出塞征猫(苗),只以双刀临阵”。对此二说,目前尚无史料予与证实。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石电三十七岁。是年随从都清道陈监军征两江黑苗,挥白刃入万众之中,逐破同安诸寨,以功当升授参将,然电辞归。估计这次辞官与他决意习练武技有着一定关系。同年,石电偕其师少林僧洪记至真定(今河北境内),在韩晶宇巡抚暑中得温著名枪师刘德长。洪记与德长较枪技而为刘所折服,于是洪、石二人双双拜德长为师,从教习枪。万历三十七、三十八二年中,石电与洪记谨依刘德长所教,苦练枪技“本源工夫”足二载,其艺大进,与平日较技平手者,“其杖皆可拔而去也”。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石电三十九岁,他仍孜孜不倦寻师访友,习练枪技,是年始遇海阳(今广东潮安)著名枪师程真如。尽管敬岩年长真如十余岁,仍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得授正宗峨嵋枪法十八扎、十二倒手等秘诀,并“重下本源工夫,而得返正其技日臻精熟。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石电五十七岁。是年曾与吴淞孙生者同谒常熟钱牧斋,在此前已和牧斋有交,并有言日:“石电非轻为人醉饱者也。”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石电六十一岁。此时江北海氛日甚,平湖沈萃祯备兵太仓,邀聘东南技勇之士练兵教士。石电应聘而至,寓居该地报本寺。同至者有曹兰亭、陈英(桴楟记作赵英,依《常昭合志》、《初学集》改)、洪记、洪信等人。石电虽已六旬高龄,“犹力举千钧,盘舞丈八矛,龙跳虎跃”,为众所叹服。同年,他收太仓吴殳、陆桴楟、夏君宝、夏玉如四人为徒,教习武技二年有余。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石电六十三岁。是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中都凤阳,兵薄桐城,石电偕同陈英随从指挥包文达往援。二月十二日,与起义军相战宿松,枪折马毙,挥刃步战而死。二、石电的“他法行,随法行”,具备深刻基础敬岩毕生练武,精谙刀、枪、棍、剑等多般武技,尤以枪术而名躁于世。然而,除了吴殳《手臂录》中为我们提供有关他的枪技资料外,对其他的各类武技则很少记述。因此,我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他的枪技研究上。石电少时善习枪术,闻“有善枪者,典衣裹粮,不远数百里,尽其技而后已”。先与河南李先复同习枪术,后进少林从洪记习少林枪、棍,上五台学杨家枪法,其间又至山东随溜川韩氏练技。三十七岁时,得刘德长枪法真传。年近四十,遇真如,亲得峨嵋枪传。他一生习枪最勤,晚年工夫日臻玄纯,“棍棒刀牌,入手皆化枪法”。吴殳赞其师枪法“门路最正,工夫最深”。可见时人的“江南第一枪”并非过誉之辞。下面,我们就石电的枪法特点、理论贡献作个简单的论述。明代枪法已极为丰富,仅《手臂录》一书中就称有五百余法,而众多枪法中最基本的不外乎是“戳”、“革”二法。所谓戳者,即扎也,为枪之进攻方法;革者,格除也,革法甚多,主要有“拦”、“拿”、“缠”等法。二者皆是枪术中至关重要的基本功夫,故枪家历来有“戳革是正行”之说。石电正是从这二法入手,打下了坚实的“根本功夫”基础。昔年他得到刘德长之教后,苦练二载,深得其益,一纠他从前“技平皆虚”之病。之后,他苦研戳革二法,并达炉火纯青的地步,与人交手,神志安详,而一出手,则“俄焉枪注人喉,不敢动而罢”。他认为,“练革法无终期,十年、二十年盖善。”由于长年的刻苦习艺,在其革枪时,竟能使“身前三尺枪圈子中,蝇蚊不能入。”当他暮年授徒时,也是如此教之,先练戳法,要求枪式阔大沉重,后练革法,再授其他枪诀技法。这套教授法恐得自刘德长处。据吴殳所记,石电枪法以马家自名。《手臂录》中记马家枪长九尺七寸(相当于现在的三米左右),较当时的沙家竿子、杨家枪式为短,然“根大盈把,尖径半寸,腰硬如铁,重六、七斤。”其技术特点是“用在两腕,臂以肋腕,身以肋臂,足以肋身,以成全体”,“其势紧密而迅疾”,吴殳对此有很形象的描述。他说:“其用在足,以腾挪进退,身如电光”;“其用在手,以吞吐变化,身如轻云随风,手如生蛇渡世。”石电一世习练枪技,遍访当时各地名家高手。习得马家、杨家、少林、梨花、峨嵋等各派枪法。可贵的是他从不墨守一家,而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另辟新径,即吴殳所谓的“脱化”者也。他说:“行枪不可有势,势乃死法,存于胸中,则心不灵变,遇壮则得益,遇会家则受损”,主张要根据千变万化的战机,加以具体的灵活运用,做到枪法古诀中的“他法行,随法行”。由于石电对当时各家枪法采取了一种不拒细流,博采众长并进而提高的正确态度,故到晚年时已达到了玄妙灵变的境地。特别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他提出了具有相当深刻哲理的“万派归源”论。依陆桴楟所记“尝见其所论‘万法归源’者”句推断,石电此论当用文字所作,否则何来“见其所论”之说呢?著作的年代也应大约在他六十岁左右。此论是石电对武术理论的重要贡献,与程宗猷所提出的“教本一源”,有着异典同工之妙。可惜的是,有关“万派归源”之说,除了在陆桴楟的文集中留下了这么一条记载外,再无其他资料可考。吴殳在《手臂录》中曾把石电与他的另外一位枪师程真如作过比较。吴殳说:真如枪法只从学于普恩,一师而成,由纯而纯。而敬岩枪法遍历诸家,就是在殳视为下技的枪中带棍之法也不驱逐,“皆以枪法用之,由杂而纯,既纯之后反以杂,故见其广大也”。吴还将石、程二人比作唐代的二位著名古文家——韩愈、柳宗元。他说:“真如如昌黎,舍天下便是古文,自始自终不带六朝;敬岩如柳文,初本六朝,工力专深,不知不觉与昌黎合,其六朝之文,在集中反觉别有致也”。吴殳在《手臂录》一书中,好多地方都提到了枪法中的“圈”,并专门列出章节,对此作了详尽的解释。如果说吴殳的见解是对前代枪法理论进一步丰富、完善的话,那么可以说他的这些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来源于石电对这一问题的实践与认识。所谓“圈”,就是枪尖以杆子为轴心作弧线运动,进可突发制人,使对方难测难防;退可左右上下,无不防护,故前人有“能传十枪,不传半圈”之谚。吴殳认为,枪法要达到“玄妙灵变隐微难见以神用者(疑有脱文),乃在于圆(圈)”,圈枪能达到“身前三尺,如有团牌,又何虑人之伤我哉?”而上面说到的石电圈枪正是能做到“身前三尺,如有团牌,蝇蚊不能入。”另外,吴殳说石电枪法“贵轻虚,……皆以圈为脱化之门”,并认为在这一点上,敬岩枪法要远胜始终执“重实阔大”不变,“大封大劈”的宗猷枪法。今天我们似乎没有必要对石敬岩、程宗猷二家枪法来作优劣之判,但也毋庸讳言,从资料中我们可以明瞭,枪法工于一圈,确是石敬岩枪法的一大特色。石电除擅枪技外,还兼精倭刀术。陆桴楟的《石敬岩传》中记有石敬岩昔年与浙江刘云峰同习倭刀法,其步战之器“惟以长刀最胜”。崇祯八年二月,在宿松从军酣杀中,马毙步斗,最后因兵械不利,缺一长刀而“以身与敌”。这条史料的可靠性有多大,我们暂不赘言,但多少可看出一点迹象:石电是精通刀术的。这一点亦可在吴殳的《手臂录》中得以反证。《手臂录》卷三绘有单(倭)刀图十八式,据吴殳自言其法是从渔阳老人的剑术转化而来。但问题是刀剑二器毕竟属于不同类型的兵器,以剑术代刀法究属牵强,正如吴氏自云的“若唯砍斫如刀法,笑杀渔阳老剑仙。”那么,吴殳的刀法得自何人呢?笔者认为很有可能是由石电所传。吴氏的刀势图式为倭刀式,十八图中大部分是双手持刀,与当时中国的刀法截然不同。如果这一推断能成立的话,我们则可以从吴殳的刀效图中了解一点石电倭刀术的风貌及大概技术特点。三、陆名世仪与吴等人的学术思想石电一生萍踪南北各地,醉心于诸派武技的探究,而收为私门弟子的却为数不多。早年曾为真定巡抚韩晶宇所聘,授教其子。崇祯六年,寓归太仓报本寺,收吴殳、陆桴楟、夏君宝、夏玉如等四人为徒。其中吴殳、陆桴楟为邑里一代名偶,故最为有名。他们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史或武术史上均占有一席地位。这里,将二人作一简介,以窥石电武技流传情况。吴殳、陆桴楟同岁,均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吴殳字修令,自少博览群书,善诗文,晚年流入禅学,兼如神仙。除《手臂录》一书外,还著有《他石录》、《纪要达辞》、《舒拂集》等多种。陆桴楟名世仪,字道威,自幼善诗文,曾讲学东林书院,喜言兵法,一生著作甚富,卒后门人私谥为遵道先生(亦日文潜先生)。值得提一下的是,陆桴楟的学术思想曾对稍后北方著名的颜李学派产生过一定影响。当该学派的颜习斋读得陆桴楟《思辨录》一书时,立即写信与之相谈,措辞甚为恳切。也许这二位文武学者是心心相通的吧!崇祯六年,石电邀至娄江,寓居报本寺。是年,吴殳、陆桴楟年方二十三,偕同里人夏君宝、夏玉如至石电处坚请习技,石始授其戳革二法。开始四、五次诸生喘息汗下,少憩又练,渐次增至每日五百戳而暂告一段落。次练革法,摆好架式后脚步不得移动,使二人相对,一革一戳,然后调换。待学生们的枪技有了一定基础后,石电即教以连环枪法。所谓连环者,是令双方对练者“互为主客,二人相杀如仇怒焉”。换句话说,就是戳革二法的活用。石电认为,习练枪技是为应战厮杀,若“习时稍容情,即临阵无用矣。”然后,再授以破法、夜叉、探海及“中平枪,枪中王”等诀。诸徒中以吴殳、二夏最为勤苦,因陆桴楟家居较远,隔几天才来一次,因此他的工夫与其他三人相比,似为稍疏。石电在太仓授技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