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武术的德技并重与内外双修_第1页
论中华武术的德技并重与内外双修_第2页
论中华武术的德技并重与内外双修_第3页
论中华武术的德技并重与内外双修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华武术的德技并重与内外双修

美国现代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说:“我们真的在维持我们的文化,即我们共同的概念和标准是一致的。”。”世界上处于不同空间的民族,“观念”、“准则”各异,是由其文化存在形态的不同所导致的,进一步地说是由其文化内在根本精神的异趣所导致的。一个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是由其长期所处的独特生存环境及其在连绵不断的发展中累积沉淀而形成的。作为中华文化内在蕴涵的辩证思维特色,通过儒、道各家的努力,也于先秦时期定型。中国古代儒、道两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反对绝对化的思维模式。儒家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作为儒家的核心概念之一,清晰地表述了儒家的“内外双修”的思维特色,即力求在内蓄的美德和外在的美仪之间找到完美的契合点。儒家学说集大成者孟子对此做出了准确而严密的定义,他认为“中庸”是指对事物的正、反两面作综合性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孟子的这一经典阐释,奠定了“中庸”这一思维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坚定的哲学基础。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秉承“中庸”的方法论,处处散放出哲学的光芒,厚积丰富的人文底蕴。所以从它形成体系以来,流芳百世,经久不衰。众所周知,儒家学派开创者孔子,又是位杰出的大教育家。他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其中的“射”、“御”即是中华武术的早期形态。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各诸侯国之间战事频繁。各国为增强士兵的身体素质,提高战斗能力,都非常重视“射”、“御”之术。因此,这一时期习射之风蔚然盛行。但此时的习射,只以追求提高防御敌人能力、杀伤敌人能力为目的,这与儒家的“中庸”思想是相背离的,所以遭到了孔子的尖锐批评。孔子在进行“射”、“御”教育时,不以追求武技为惟一目标,而将“礼”、“德”内化在武技之中。孔子将射术同礼仪、伦理相结合,使他的射术教育与当时片面追求增进武技的习射之风迥然有别。历史上是他最早努力使一项运动和修养品德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很有成效。孔子采取的是一种“整体性”的教育模式,它鲜明地体现了“德才兼备”、“德技兼备”的教育原则,奠定了中华武术“内外双修”教育思想的基础,对中华武术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说儒家的“德技并重”、“内外双修”的思维特色是以积极肯定方式表现出来的,那么,道家则是以消极否定方式表现出来的。道家强调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应机而化。庄子曾有所谓的“庶人之剑”、“天子之剑”的说法。他认为“庶人之剑”仅仅是较勇斗狠,即使武技再高,也不过与斗鸡相类。庄子所崇尚的是“天子之剑”,是以“刑德服人”为目标的,他和孔子相似,也将武技与伦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道家同儒家一样,也将“德技并重”、“内外兼修”作为习武的原则。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在先民的狩猎活动中,产生了最原始的武术。其后部落之间军事冲突越来越多。国家产生以后,尤其是到春秋、战国时代,武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令人神往的武术文明。伴随着儒、道家“德技并重”、“内外双修”武术教育思想的确立,构建了中华武术外在的特异性,也铸就了中华武术独特的内在精神。中华武术无论是外在架构还是内在精神都充盈着鲜明的特色。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华武术的“德技并重”、“内外双修”的特色做出阐述。(一)虚实并济,刚柔并济中华武术的主体存在形态定型于明末清初以来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由于长期以来宗法制度的作用,使中华武术形成了门派众多的拳种。这些门派众多的拳种虽然风格迥异,各据一方,但它们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太极”理念。所谓“太极”理念,即是强调区分阴阳,强调阴阳的互变与消长。落实到具体的武术运动中,则是强调虚实与刚柔,即虚实相间、刚柔并济。由于这一理念的作用,使中华武术技巧万端、变化莫测,不像西方搏击那样直白肤浅,目标单一。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莫过于太极拳了。太极拳强调“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太极拳“虚实决”云:“虚虚实安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拳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太极拳要求招招一“太极”、式式一“太极”,虚虚实实、虚实实虚、实实虚虚。形意拳将“阴阳暗合”当作“形意之源”主张“刚柔虚实,开合起落”。以刚劲勇猛著称的少林拳则以“刚柔兼济”为最上乘功夫,认为“及其至也,不刚不柔,亦柔亦刚。……神龙夭矫,莫测端倪。”可以说中华武术各门各派拳种既没有一刚而不返,也没有一柔而不复的,均是以分清虚实、阴阳互变、刚柔相济为其重要表征。(二)从拳,劲与力相结合之大法西方搏击为了使武技克敌制胜,特别注重力量的训练,并往往使用力量测量仪器来测量拳力。这种训练方式在中国武术家看来,即使练得力大如牛,也不能臻至上乘功夫。中华武术存在着明显的轻“力”重“劲”倾向。拳经云:“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心揣,渐至从心欲。”太极名家王培生曾经说道:“太极拳的根本功夫在于懂劲,要是不懂劲,虽然花了多少年功夫,往往还是未入门径。”其实不只是太极拳,中华武术的各门拳种莫不以“懂劲”为根本功夫,关于“力”与“劲”的区别,陈公说道:“劲与力,在未学拳击之时,固无区别,但已学拳击,不可不分析。……须知力,由于骨陷于有背,而不能发,劲由于筋能发,且可达于四肢,力为有形,劲则无形,力方而功圆,力涩而劲速,力散而劲聚,力浮而劲沉,力钝而劲锐,此力与劲不同也。”“力”与“劲”之最根本区别在于“力方而劲圆”。“力”是凭身体肌肉力量直线打出,“劲”则是聚心、意、气、力为一体,在打击目标时呈弧线运动,在接触目标前不仅能随意改变“力”的方向,而且还能随意改变“力”的大小。它虚灵圆畅,在接触打击目标瞬间能爆发出可怕的弹性“劲”力。中华武术之“劲”,实是将“太极”之理融入其中,所以人称之为“太极劲”。习练中华武术的初步功夫即在于化呆死之“力”为圆活之“劲”。练至化境,则随心所欲“尚意而尚劲”。中华武术强调“懂劲”,反对纯粹肌体力量的训练,注重将心、意、气、力融为一体进行训练,由此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武术的“内外双修”特色。(三)“德技并重”,“内外双修”中华武术主张神、形、气、力兼修并习。拳谚云:“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整体至上”乃是各门武术追求的共同目标。如果偏于一端,仅仅执持外在的肢体训练(如日事于打桩、插沙、拨钉、磨掌等),只会被看成未入武术之门而遭武林同道轻视。各门武术均以“神功”为最上乘功夫,对武技的修炼,要求以精、气、神为本,以筋、骨、次为末。举例来说,太极拳以“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主张“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形意拳有“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与“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之说,主张“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即使是比较倾向于外在形体训练的南拳与少林拳,也是将练气作为根本来看待。南拳“每发劲前,闭气蓄劲,肌肉收紧,发劲时,肌肉放松,借用腰腿力量,一气呵成”。“以气摧力”是南拳发劲的重要特色。少林拳“以气功为始终之则,神功为造诣之精”,练习少林拳也以养气、练气为先。武技之臻于“神功”境界尚非中华武术的最高圆满境界,中华武术的最高圆满境界,乃是武德的圆满,进乎此域,才标志着武术人格的最后确立。“至武为文”,中华武术的最高境界不是以追求技艺增进为惟一目标。《说文》云“止戈为武”,孟子云“善战者服上刑”,均指出了“武”的最高境界——“不武”。所以,习练中华武术除了要求进行技术训练外,还从“技”与“德”的和谐统一来要求习练者,其最后落点是由“技”进于“道”,达到“内外双修”的境界。拳谚云:“拳以德立,无德无拳。”又云:“武以观德”。中华武术的习练过程,也是一个“技”与“德”的“形神兼备”的兼修并进过程。西方的搏击形式动作简单,没有什么套路。相反,中华武术则动作纷繁复杂,套路之多,不可胜数。中华武术套路众多,乃是“铸剑为犁”思想的产物。习练者通过套路练习,既可做增进武技,也可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目的,并培育圆之“道”。中华武术之崇尚由“技”进于“道”,达致最后的“在和谐”,也即是其“德技并重”、“内外双修”精神的完全实现。通过上文论述可以看出,中华武术的“德技并重”、“内外双修”特色至为明显,它是中华文化讲究整体、注重内外结合思维模式的产物。可以说,中华武术所积淀的这些特色,也就是中华武术的“民族性”特色。那么今日武术如何才能做到“德技并重”、“内外双修”,使中华武术在新时期得到宏扬光大,真正走向世界呢?应把握以下几点:(一)练拳不活腰,提高艺术基本功训练是武术训练的基础,它既是初学入门的基础功夫,也是习武者必须坚持长年练习的主要内容。谚语曰:“打拳不溜腿,到老冒失鬼”,“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这已充分说明基本功的重要性。武术中强调未习拳先站桩,同时注重鼎功、腰功、腿功、肩功、臂功的训练,使柔韧、速度、力量、耐力、协调超越常人,还要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艰苦磨练,砥砺意志,使功力纯熟,劲力浑雄,反对忽视功力的“花拳绣腿”训练。如拳谚中所说:“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三日空”。(二)道德层面的职业道德素质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虽说不同的门派、不同的拳种,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但几千年来,在武术的长期繁衍与发展中,无不都十分讲究礼仪,重视道德。我国古代许多习武的爱国志士仁人,一些不畏强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侠仗义之士,他们大多具备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奋勇拼搏的精神。这些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正是目前我们所需要的。今日武术,要树立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激发其爱国热忱,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武术真正被继承和发扬。(三)传统文化是武术的文化基础武术充分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崇尚武德是武林人士的优良传统。武德首先表现在练武与修身、习艺与立人、品德与技艺的统一,把修己养身看作立身处世、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下发展来的,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论,阴阳说,五行说,八卦说互相融合,与美学、伦理学、教育、医学、兵法、气功等多种学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