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从杜绝暴力开始_第1页
沟通,从杜绝暴力开始_第2页
沟通,从杜绝暴力开始_第3页
沟通,从杜绝暴力开始_第4页
沟通,从杜绝暴力开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沟通,从杜绝暴力开始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必须建立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之上,而有效沟通是温馨的、平等的、开放的,家庭暴力无助于沟通,甚至是沟通的大敌。但是,并非只有拳脚相加才算暴力,那些伤害家人精神和心灵的话语,如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评价……同样是暴力,只是比较隐蔽罢了,给家长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本期,我们邀请心理学博士、家庭关系专家王晓鹏先生,与家长朋友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话语中的暴力

姜潇涵(9岁男孩的妈妈):我家是知识分子家庭,我跟老公和儿子说话向来是细声细语的,很少发脾气,更别说训斥和骂人了,他们跟我说话也很亲切,所以,我家不存在语言暴力。不过,我承认我和老公、孩子的沟通不大好,他们好像不愿意跟我说太多话。我想,这是性格原因吧。有时,看到老公和同事有说有笑的,看到儿子和小伙伴大声讨论习题,我有怅然若失的感觉:我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吗?他们好像在嫌弃我。

葛琪(13岁女孩的妈妈):以前,我女儿什么心里话都跟我说,可她自从上了初中就像变了一个人,对我爱答不理的,有时说不上几句就跟我翻脸,还说:“跟你话不投机半句多!”我发现,她跟她爸爸倒是挺谈得来的。她爸爸提醒我:“不要总是话里带刺儿。”我特委屈,我怎么就话里带刺儿了呢?我没说什么呀!

主持人:我来出一道选择题。当你工作了一天,精疲力竭地回到家,发现正值青春期的儿子懒洋洋地窝在沙发上看电视,脏袜子扔在茶几上,你会对他说些什么?选项有两个:A.语气平静地说:“我看到茶几上有你的脏袜子,我不高兴,因为这很粗俗,而我看重家里的整洁。你愿意把袜子放到洗衣机里吗?”B.破口大骂:“你怎么又把房间弄得一团糟?我什么时候才不用像保姆那样伺候你?这么大的孩子怎么一点不知道体谅父母!”

姜潇涵:我选B。孩子犯了错家长理应明确指出。如果选A,恐怕孩子理都不理我。

葛琪:类似的场景在我家经常出现,我知道该选A,但我会忍不住选B。

主持人:那你们要当心了,你们与家人说话有暴力倾向,而你们没有察觉。这种隐蔽的暴力妨碍了你们与家人的沟通。

姜潇涵:真的吗?据我所知,很多家长都是用A方式教育孩子。

王晓鹏(教育心理学硕士):所以,很多孩子拒绝与父母沟通。其实,不仅对孩子,对配偶说话也不能夹杂暴力,否则沟通一定会出现障碍。说话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说话方式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比如,我们习惯于用指责来表达感受,用命令代替请求,不知不觉中使沟通演变成冲突,两颗心的距离越来越远,抱怨和不满丛生,本来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遭到破坏。类似的说话方式,也是一种暴力。

姜潇涵:这样的语言暴力,还有哪些?

王晓鹏:绝大部分人际沟通中的冲突,本质是彼此内心的需要与满足之间的冲突;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将冲突归咎于对方。生活中,有四种常见表达习惯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伤害:

第一,道德判断。如果孩子的行为不符合家长的价值观,家长会对孩子进行道德判断,斥责孩子的行为不道德、邪恶。比如:“你真自私!”“你是一个坏孩子!”这种话语通常会遭到孩子的强烈反击。

第二,盲目比较。拿别人家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而且总是以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短处,孩子一定会厌恶。前一段,网上声讨“别人家的孩子”,正是这种厌恶的集中爆发。

第三,逃避责任。沟通中使用“我不得不……”句式,通常是在淡化自己应负的责任,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如果换成“我选择……是因为……”的句式,则有助于阐释自己的价值观,赢得孩子的尊重。

第四,武力威胁。如果孩子说“不”,家长就本能地想到予以惩罚,迫使孩子就范,那么即使孩子屈服了,亲子关系也难免被伤害。

体会你的感受

李子璇(15岁男孩的妈妈):仔细想想,平常与孩子说话时,暴力因素还真不少,以前居然没有注意到!看来,以后跟孩子说话要当心了。

黄凯华(11岁女孩的爸爸):请王博士讲讲,怎样才能杜绝语言中的暴力呢?

王晓鹏:杜绝暴力的沟通方式,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爱鼓励倾听,培育尊重和爱,使亲子情意相通,乐于助人。爱让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爱来主导生活,而不是让自私、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污染生活。我们称之为“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主要有以下四个要素:不要急于评论、准确表达感受、体会真实的感受和需要、提出具体的请求。

主持人:请王博士一一道来。

王晓鹏:第一,不要急于评论。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这话说得很玄妙,值得深入体会。对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不评论是很难做到的。当你随口说孩子“大手大脚”,依据的事实可能是他昨天给同学买了一个价值100元的生日礼物,可能是他昨天借给同学50元钱,也可能是他要求买一双价值500元的球鞋,但你可能不知道他这样做的真正理由,也不知道他这样做对他意味着什么。如果你的表达充满了这样的简单评论,尤其是负面评论,孩子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急于反驳,而不是做出友善的解释。“经常”“很少”“总是”“从来”等一系列模糊词语是负面评论的常用词,传达着任意夸大、以偏概全、随意推测等负面信息,使观察流于形式。其实,这样的评论只是家长在发泄心中的不满。客观地描述事情是一种简单而重要的能力,有助于让孩子保持耳朵和心灵的开放。比如,“你这一周有三天晚上上网到10点以后”就比“你太贪玩了”更准确,也更容易促成良好的沟通。

第二,准确表达感受。生活中,家长很少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把感受和想法混为一谈。比如,当你说孩子“你是一个闷葫芦”时,真实的感受是“多和我说说话吧,我想更多地了解你,你的沉默让我担心”;当你说孩子“你是个不争气的孩子”时,真实的感受是“想到你最近的考试成绩不断下滑,我很担心”。类似的说话方式很常见,原因是家长习惯于以长辈和权威自居,以理性取代感性,忽略了感受过程,直接下结论。可想而知,孩子可能不明白父母何出此言,无辜和委屈会令他们立即做出情绪化的反击。准确表达感受,要求家长从丰富自己的情感词汇开始。像“很好”或“很差”这样的词语,很难表达清楚我们的感受,也很难让孩子知晓我们实际的情绪状态。如果我们说“感觉良好”,所表达的感受可能是高兴、轻松、欣慰或者别的什么;如果我们说“烦死了”,则可能是焦虑、烦躁、紧张、精疲力尽或者绝望。

说出你的需要

黄天杨(4岁女孩的妈妈):以上两点,听起来很容易做到,但真的做起来又感觉很难,主要是没有这样的意识。

主持人:慢慢练习吧,做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只当这是家庭作业。请王博士接着讲。

王晓鹏:第三,体会真实的感受和需要。与孩子沟通时,家长和孩子都会有复杂的感受,家长必须冷静下来,认真体会。比如,孩子对家长说“你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时,家长有4个选择:1.认为自己犯了错,于是开始自责;2.驳斥孩子“根本不是这样”,于是开始争吵;3.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自己的伤心,因为自己一直在为孩子默默奉献;4.用心体会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这时你可能会想到“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感受和需要是双向的。比如,当孩子对家长说“你不理解我”时,家长马上感受到被指责,会本能地申辩和反击,其实孩子的感受是“孤独和无助”,他想表达的是“我渴望得到理解”。所以,当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时,他越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遗憾的是,大多数家长和孩子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不顺心的时候更倾向于找对方的错。如果家长换一种表达方式,向孩子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指责和批评,就很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第四,提出具体的要求。一位妈妈向儿子提出:“以后能不能少上一点网?”两天后,孩子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足球队。妈妈很生气,和儿子大吵了一架。其实,妈妈的本意是要求儿子多花时间在学习上,却没有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期待。类似的误会屡见不鲜。家长向孩子或孩子向家长提出一个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要求,不仅有助于得到对方的积极回应,还常常会帮助我们深化自我认识。比如,孩子对家长说:“你应该让我成为我自己。”家长立刻反问:“我没有吗?”孩子气冲冲地回应:“当然没有!我想要自由!”然而,像“自由”这样的概念过于抽象,不具有可操作性。其实,孩子想说的可能是“我需要你的赞赏”或“我不想上讨厌的钢琴班”。

另外,家长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