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97安庆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备好课”专题学习征文获奖论文集弹性预设约会精彩——课堂教学中的弹性预设研究潜山县综合经济开发区中心学校项江林摘要:弹性预设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弹性预设指明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又显示高度的灵活性。弹性预设,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弹性预设,让精彩更精彩,让课堂更和谐。关键词:弹性预设留下期待咀嚼余韵开拓思维展现灵性。走进新课程,我们看到了令人振奋的课堂风景——语文课正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呆板而变得鲜活。我们每天都在实践弹性预设所生成的精彩,并享受着这种精彩带给我们的快乐。本文拟从弹性预设的意义及实践,作一研究。一、弹性预设的意义弹性预设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弹性预设指明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又显示高度的灵活性。预设与生成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预设是基础,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随意的,难以获得成功。生成是目标,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一味地按部就班,而要追求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设计。具体地讲,弹性设计是指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处学生会不会有疑问;这一点他们是不是感兴趣;这一段孩子们可能有哪些生活体验;读到这里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有满腔情感要表达……设计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弹性空间,任孩子们的思维自由驰聘;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允许“异口异声”,允许“异生异样”,给孩子们展示的机会,哪怕是展示错误的机会,也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也才好修枝剪叶。总之,弹性预设,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二、弹性预设的教学实践灵活的板块式教学程序,是弹性预设的首要特征。教师可根据文本特点结合教学重点,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几个大的板块。板块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穿插、变化。活动的板块设计,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弹性预设,留下期待。如教《特殊的葬礼》一文,初读课文,可用“因为……,所以……”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用课文中的内容来概括课文说了什么;精读时,让学生品悟文中的精彩语言,积极地内化并及时运用文本中的“亮点”语言表达自己对瀑布的赞美之情;最后,设计说话练习,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搭建平台,使学生在理解了文本语言的同时,又发展了自身的言语能力。弹性预设,咀嚼余韵。《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叙事散文,文本细腻感人,通过对生活中细小事情的细致描写,写出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针对课文的特点,教学时应“创设情境,以情激情”。如:听配乐朗读,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抓住课文中感人的细节美读,体会母爱的伟大;联系现实生活中母爱无私、伟大的事例诉说感恩……让学生处于情境氛围中,深入体会文本,并由文本走向实际生活,从而受到一次刻苦铭心的母爱教育。弹性预设,开拓思维。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完全摒弃那种“对不对”、“美不美”的唯一答案的教学设计。生成性的预设,应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弹性预设倡导感悟、体验型、多维发散式的问题设计。这样的预设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出发,为学生的思维拓展开多元的发展空间。精彩是可想而知的。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对重点词“饱经风霜”的教学对学生的回答作了预设——①搬用词典注释,导词说词;②联系生活中具体的人说词。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感悟,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案例片断如下:师:(板书:饱经风霜)回忆一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饱经风霜”的人?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车夫这张“饱经风霜”的脸?生:颧骨很高,眼眶深深地陷进去,满脸皱纹。生:他的脸又黑又瘦,头发乱蓬蓬的。……师:没错,这是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透过这一张张脸,你又看到了什么?生:他的家里很穷,估计已经揭不开锅了。生:他的身体有病,营养极度不良,又没钱整治。……师:若此刻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办?(生踊跃发言)综观以上教学设计,我做好了充分的预设,在教学实践中,我精心组织引导,巧借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文本语言还原成为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形象和情境,使学生身有所感,心有所动。弹性预设,展现灵性。在教授《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为了深化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让学生情感得以抒发,我预设了一个说话练习。说话练习:师:医生的话拨开了阮恒心头的疑云,请想象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生:医生问,孩子,你怎么这样害怕呀?生:孩子,你到底哪里痛呀?……生:阮恒说,医生,人死的时候会痛吗?生:医生,我马上就要死了吗?……生:医生说,傻孩子!没事的,你会健康快乐的。生:孩子,你误会了,输血后休息一下就没事了。……学生以他们的灵性还原了情境,把省略的内容生动地再现出来。透过医生和阮恒之间的感人对话,真实展现了人物的纯洁心灵和高尚情怀,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了蕴含其中的情感。三、弹性预设,让精彩更精彩将学生引向各种活动中去探索、去思考,使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是弹性设计的初衷。但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一溢千里”造成的“一发不可收拾”却是摆在眼前的一个棘手问题,教师的教学智慧便体现在对生成问题的“扬弃”。面对动态生成,教师既要有双“慧眼”去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又要有一双“慧耳”去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既要有一双“慧手”去激励与诱导,又要有一颗“慧心”与学生共鸣与碰撞。“弃”是为了减少那些纷繁复杂又缺乏价值意义的课堂生成,避免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扬”是为了课堂预设所生成的精彩更精彩。弹性预设,让精彩更精彩,让课堂更和谐。浅谈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备课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宿松县九姑中学洪怊华初学历史的人,常以“古董”、“古板”自嘲,感觉历史距离我们太遥远,似乎学了并不见得有多大用,不过是混碗饭而已。实际上这是很大的误区,很大程度上是浅尝辄止,钻研不够的缘故。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没有将历史理论知识与实际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的缘故。一、为什么要在历史教学备课中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历史教学与任何一门课程一样,都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否则就不能真正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就不能达到学习历史的功效、作用和意义。这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更是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求,是新课改条件下历史教学必需的有效手段。“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历史想象力,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能在已学习的知识和没有学习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即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这一过程才是学习的最重要环节。”①而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则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桥梁和有效途径。历史新课程以模块和专题的形式,将政治文明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和科技史等人类历史的主要方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联系实际的理论知识和领域既有一定的深度,又有一定的广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创造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创造性劳动的快乐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激励学生认知新的未知的事物的内心愿望。”②二、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首先是历史与现实确有距离,有些历史年代久远,跨越时空,有的连历史真相都需要考证,有的甚至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先从已有定论或史料比较清晰的入手。下面试举三例进行说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讲到“9.11”恐怖袭击事件。“9.11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新闻播出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一定是个狂热的宗教分子”所为,为什么这样说呢?由美国史我们可以知道,美国建国200多年来,本土遭受大规模突然袭击,仅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珍珠港事件”。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科技、政治和军事等实力,傲视全球,自信无人能敌。世界上求助于美国的国家不在少数。任何一个国家力量,确实不能也不敢对美国本土发动这种大规模的袭击,否则必遭更大的损失,甚至政权也会被美国颠覆。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9.11事件”应不是直接的国家和政府行为,那么会是谁呢?纵观全球,与美国有利益冲突的势力虽有不少,但采取这种自杀式极端方式进行攻击的,必定有信仰支撑,而针对平民目标,应属极端宗教势力。了解中东史、宗教史和外交史的人可以知道,具备宗教狂热,又有财力和人力发动这种攻击的,当属伊斯兰教极端分子,为什么这样说?长期以来,美国为了控制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资源及其价格,加上国内犹太人院外活动集团的影响,利用中东地区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奉行借助和暗中支持以色列,压制、分化、利用阿拉伯世界和穆斯林的外交政策,在中东地区结怨已久。劫持人质,利用飞机撞击高大建筑物,袭击方案十分周密,策划者当对高大建筑物的脆弱之处有所研究,也可能对建筑业较为熟悉,且应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策划和准备,可能有培训恐怖分子基地,同时袭击四个重大目标且一举成功说明策划者有多次袭击美国的经验。再在袭击美国有“前科”的人中间找,符合上述诸多条件的仅有沙特国籍的,靠建筑业发家,身价50亿美元,曾多次策划袭击美国海外军舰和驻外使领馆,在阿富汗建有军事培训基地的伊斯兰教信徒乌萨马·本·拉登。就“9.11事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9.11事件”的幕后策划者究竟是谁?我们根据哪些因素来确认呢?“9.11事件”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③然后教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如互联网、报刊书籍杂志等),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下面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必修》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为例,说明历史教学怎样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929年从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到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4\*GB3④联系到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和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波及美、欧、日实体经济和世界经济,联系到中国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和原材料、能源市场。教师在导入新课中可以增加下面的内容:在当前金融危机仍在继续蔓延的情况下,中国和中国人该怎样“危”中寻“机”,买到更便宜的房子,或者怎样减少因美国为摆脱危机过量发行美元,中国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风险,在美元通货膨胀时中国怎样才能买到更多较便宜的原材料和能源呢?在相关内容学习后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原材料、能源(如钢铁、水泥、铝材、石油、塑料等)价格下跌,砖价下降,到建筑工人失业引起工人工资下降,加上市场观望气氛浓厚,再结合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规模、波及范围、持续时间和我国现状,分析判断:这次金融危机很可能要到明后年前后才能进入谷底,触底回升,考虑经济现象的滞后性,买房子或做房子应在这个时间或稍后才更便宜。中国也应利用这个时机加大战略资源(如石油、铁矿石等农矿产品)储备、勘探、开采、并购的力度。同时利用人民币是目前世界上最坚挺的货币时机,逐步通过国际贸易和协作,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的主要货币之一。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为我们节省少则几千、几万、几十万元的开支,多则几百万、几千万的开支,甚至可以减少几百亿、上千亿元的损失,降低以美元为主的巨额外汇储备的风险,更好地满足我们这个资源和能源消费大国的需求。下面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第17课《辛亥革命》为例,说明历史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在民主政治领域的应用。新课上完后教师在课堂总结中可以加入下述问题:为什么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呢?为什么中国的民主共和进程如此曲折呢?当今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该怎样进行呢?留下问题给学生课后思考、探索。如有时间,也可以组织辩论、分组讨论或练习:中国人民是应该走孙中山转而“实业救国”之路?还是该走宋教仁以“议会政治”求民主共和之路?还是该走朱德、毛泽东式“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进而追求民主共和之路?还是该走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共同进步之路?社会主义中国的民主政治会不会有曲折?等等。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显示下面内容有关的数据、图表、引文、材料和音像资料等:(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艰难发展,基础十分薄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十分有限的。(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其民主政治的曲折前进与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弱,有直接关联的。(三)过分超前民主造成前苏联局面失控,最终解体的。(四)泰国民盟支持者一度占领总理府,占据机场,政府几近瘫痪,机场被迫关闭,国外游客无法进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遭受重创,他信等三位民选总理先后被赶下台。(五)文革期间民主政治遭受破坏的。(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得到发展的。在学生参与活动的基础上,最后教师归纳总结: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民主进程必将随之不断发展,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民主进程会一帆风顺。作为学生和公民,首先要学好本领,才能致力于经济发展,提升生产力水平,也才能真正争取到更多更好的民主,才能正确有效地行使民主权利。三、怎样在历史教学备课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要想在历史教学中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做到信手拈来,俯拾皆是,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历史恰恰有这种优势。拿破仑被流放后,阅读了诸多书籍后,总结自己一生的功过得失,得出结论:让我的儿子多读读历史吧,因为只有历史才是唯一真正科学的哲学。他认为从历史中可以掌握到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博览群书,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历史著作,他吸收了过去和当时人类文明的成果,才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二)熟练掌握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并上升为能力。(三)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如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推理思维、联想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等。克服不良思维方式,如定势思维,防止先入为主,主观武断等。恩格斯说,人类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思维能力是历史认知能力的核心。“历史学习尤其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历史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5\*GB3⑤(四)关注热点地区、热点人物、热点事件等,扩大阅读面和涉猎领域和范围,事事留心皆学问。(五)贴近学生实际,与学生保持沟通和交流,熟悉他们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知道他们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勤于动手和动脑。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六)多调查,多实践,多动手,注意搜集、整理和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意观察社会现实和现象,勤于思索,借鉴他山之石等等。在这个创新创业、改革发展的年代里,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每一个学生“实干加巧干”,而不是“苦干加蛮干”,让他们在历史学习中“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共同努力吧!二○○九年三月注: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P39.江苏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②《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P56.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③“9.11事件”的影响目前在历史学界尚无定论,个人观点尚需论证,此处暂不涉及。=4\*GB3④《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必修》p8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三版。=5\*GB3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P239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五法备好课的结尾宿松中学余展鹏我们备课时总是习惯于重视上课的导入环节和教学过程而忽视结尾,在导入课文时要么开门见山、直奔主旨,要么含蓄委婉、引人深思,要么陈词慷慨、渲染氛围,要么娓娓道来、移情入境,在教学过程中亦能够做到环环相扣、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但在结尾环节的处理上往往很粗糙,甚至草草了之。这真个是虎头蛇尾,善始不能善终。其实上一堂课就像作一篇文章。作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同样,一堂课设计了“凤头”,也还要有个刚劲的“豹尾”,才不至于留下遗憾。当然,不同课型有不同的特点,结尾方式也会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的,但总的来说,课的结尾可以概括总结,浓缩精华,构建知识系统;可以利用一节课所有的积淀,蓄势成新的高潮,给学生强烈的冲击,强化成深刻的记忆,形成绕梁余音;可以拓展课堂,引导学生探究思辨,将知识迁移……下面我就根据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作个粗浅的说明。一、收纲法。所谓纲举则目张,而收网的关键也在收纲。一堂课的“纲”,就是教师的教学思路,或课文内容的主线。我刚参加工作时发现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由于课堂教学语言,思路不是很清晰,使得学生往往听得不甚清楚,分不清主次,再加上不善于整理听课笔记,以至于晕头转向,毫无所获。后来我尝试着把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直接告诉学生,用自己的教学思路作为课堂结尾,去起钩玄提要、统摄全课的作用,想不到竟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课堂知识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我认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教法还不熟练的教师,对于那些偏重说理的文章的教学,不妨尝试此法。例如教学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在课堂收尾时可以师生共同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国诗的早熟、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富于暗示性、中国诗的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这样一个回顾强调的过程会使学生对此类概括性、观点性较强的文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例如教学鲁迅的《拿来主义》,结束时不妨和学生共同回顾文章的主要论证方法:先破后立、破中有立。这样学生们能加深印象,甚至可以有所借鉴,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二、显志法。“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句话说的虽是作诗的方法,但也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一堂课既要通过导入环节引领学生进入作品,品读作品,又要通过教师的个性化解读,做好课堂收尾,启发学生主体的阅读感悟。二者是可以首尾呼应,提升教学质量的。所以,课堂不妨以卒章显志的形式结尾。我在教学《项脊轩志》时这样小结课文:“一间简单的破旧的书房,却承载着读书人有志青年的理想、抱负。读书改变命运,奋斗创造奇迹。归有光感谢母亲对他的养育之恩,感谢祖母对他的期待之情,感谢妻子对他的关爱之心。在人生之路上,我们应对命运常怀感恩的心,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善良、坚强,相信在座每个人都会成为别人的一道风景。”在教学《小狗包弟》时,在逐步将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引向对人性的思考并举例阐述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尾:“轰轰烈烈的十年文革,让无数的专家学者遭受迫害,甚至让一只小狗都不能幸免,这些无不暴露出我们国民在人性上的危机。我们中华民族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要花大力气去克服人性低劣的顽固阻碍。请同学们课外结合所了解的社会现象,反思国民性格并反思自我行为。”从课后相关作业和反馈来看,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的主旨,而且思考也深入了一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三、传情法。语文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对侧重抒情的课文的教学,应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往往出现在课堂结尾上。在教学《陈情表》时,除了必要的文言知识积累外,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孝情的理解上,并且在课堂收尾处深情地朗读了作家毕淑敏的散文《孝心无价》的最后几段,意图把这种情感荡漾开来,推向高潮。“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一堂课在深情款款的朗诵中结束了,但亲情温暖了教室,对父母长辈的爱,流淌在每一个同学的心间!四、荡韵法。韵味是文章富于内涵、含蓄蕴藉的味道。我们有很多课文尤其是古诗文蕴藉丰富,读之如饮醇酒,如饮香茗,令人回味无穷。而引领学生品味文章的韵味,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恰恰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四溟诗话》)课堂结尾也要“清音有余”,才能使学生收获一份感悟。我平时听到很多教师说语文不好教了,学生们普遍不爱语文,不爱上语文课了,我认为其原因正是因为学生对人生、对生活、对生命、对苦难、对爱……缺少一份感悟。同时,我们的教师也缺乏这方面的引导,我们的课堂也缺少让学生去感悟,去投入其中的情景创设。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空间”“时间”引导学生感悟美文,其中一个环节就是不放过课堂的收尾,让课文余韵荡漾。在教学《将进酒》时,我把从网络上搜索来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晰的朗诵的视频放在了课堂的最后进行播放。时而和缓时而急切的音乐,时而低回时而深沉的朗诵,把李白慷慨激昂背后的愤懑不平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情境之中,不知不觉走进李白的心灵世界,思考着生命、时间、人生价值这些永恒命题。五、展思法。“思考是人生最大快乐。”(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语文课就要给学生思考的快乐。新课改形势下的高考,越来越加大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探究题型的出现就是这种趋势的反映,另外培养思维能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思考不能仅仅限于课堂,而要拓展到课外,拓展到生活。而连接课堂内外的点就在课堂结尾处,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去利用这个点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我留给学生的思考是历史能不能让我们更理性;教学《包身工》,我留给学生的思考是农民工的工作环境还有那些需要改善,我们的政府和企业该怎样协调。虽然有些问题学生不一定想得清楚,但用课堂结尾引导学生把问题带到课外,去思考自我,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对学生也是一种涵养。课堂收尾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时间位置的独特性,决定了这一环节开始的时候,必然是学生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之时,教学目标达成之时。我们在备课时应重视这一点,树立收好尾的意识,把握课堂结尾的原则,进而领悟课堂结尾的艺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浅谈小学语文板书设计的几种实用形式宿松县实验小学李思迪【摘要】板书是指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的需要,在黑板上用文字、图形、线条、符号等再现和突出教学内容的活动。它又被称为教师的微型教案。精心设计的板书,应该是教材的编路、教者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是实现课堂教学结构最优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板书设计历来为语文教师所重视。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课例,介绍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板书。【关键词】板书设计
教学手段
教学行为
微型教案【正文】板书是指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的需要,在黑板上用文字、图形、线条、符号等再现和突出教学主要内容的活动。它又被称为教师的微型教案。板书设计,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板书设计要力求简明实用、形象直观、构思精巧,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启发性和感染力。具体说来板书有以下几点作用:(1)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注意力;(2)彰显文章思路,有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3)浓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感知与理解;(4)升华文章主题,有利于学生领悟课文中心;(5)展示内在联系,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1.词语锤炼式板书首先应该着眼于课文的关键字词。如:人教版一年级课文第二册课文《荷叶圆圆》。从课题《荷叶圆圆》入手,抓住荷叶圆、绿的特点,指导学生读文时,提出中心问题:有谁喜欢圆圆的、绿绿的荷叶?以问题为主线,引出小水珠把荷叶当摇篮,小蜻蜓把荷叶当停机坪,小青蛙把荷叶当歌台,小鱼儿把荷叶当凉伞。这样的板书线条流畅,字迹美观,利于学生复述课文,进而背诵课文,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板书。
2.画龙点睛式:在板书设计中,我们不仅可以提炼文章中的关键词作为板书内容的主体,还可以编拟一些提示语来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点拨。这样的做法很有必要,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积累运用三口语交际《夸家乡》中的板书设计:夸家乡宿松县——我美丽的家乡山水美物产美建设美人心美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第一步:教师进入课堂,以客人的身份,正话反说,觉得宿松这地方给人印象,只是三个字:真糟糕。激起学生迫不及待地向老师介绍,宿松山水美:有著名的长江绝岛小孤山,有南国小长城“白崖寨”,有国家森林公园石莲洞,有古代名胜“太白书台”……教师故弄玄虚,导出主题:宿松县真的有这么美丽吗?那你们就来夸一夸吧!引入课题并板书:夸家乡宿松县——我美丽的家乡第二步:收集并展示课前让学生准备的材料。有小孤山、石莲洞、白崖寨等标志的绘画作品、书签、小雕塑甚至相关游览门票等,把绘画作品(课前已布置并提示可以画一画宿松县的风景名胜)贴在黑板上,并出示宿松县风景名胜挂历。第三步:小组合作,以“导游”和“小客人”的身份互相介绍家乡风景名胜,夸夸家乡的美,然后小组推荐出优秀导游,参加班级擂台赛。集体汇报提到以下几个方面时,教师就适时板书。山水美物产美建设美人心美第四步:教师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并提出建议、树立建设好家乡的宏伟目标。
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3.线条连接式:即在板书设计中借助于各种线条的穿梭和连接,直观而确切地表达出文章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其中,线条可以表示连接、跳跃、总括、强调等多种含义,直观形象,使人一目了然,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搭桥铺路,降低了坡度。
如六年级第十二册17课《草船借箭》一文的板书设计(如上)。这里借助弧线、曲线、箭头等各种线条,配以精炼的文字,形象直观地再现了“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及相关战况。这样的板书设计,将作战双方的地理位置、两军对垒的情势(曹操在北,周瑜在南,隔江相对、兵力悬殊),故事发展的过程和结果等关系表现得机理清晰、有条不紊,从而让学生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懂天文、识地理、知人善任、神机妙算。如果不借助这些线条的连接,就不可能使板书设计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就不可能包孕如此众多的信息量。4.课文脉络式:板书应该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突出课文内容的重点和关键,准确地扣住作者的思路。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十六课《风娃娃》一文的板书可这样设计:
5.简笔画图示式:遵循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客观规律,可以运用简笔画手段来进行板书。如《田忌赛马》一课的板书设计。田忌如何巧妙设计使他与齐威王的两次赛马从大败到反败为胜的复杂情况,是课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板书紧紧抓住这个关键内容,借助于箭头的交叉,简笔画和文字的呈现,清晰地表现了文字叙述的内涵,使学生一目了然,起了重要的助读作用。另一方面,板书设计又充分剖析了教材的重点: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从这幅板书设计中不难看出。如果没有简笔画的图示,而都要靠文字的表述,是不可能达到如此效果的。简笔画在直观形象地解析教材多种信息方面,确实起着重要作用。
当然,板书设计也不能拘泥成法,一概而论,也应提倡百花齐放,设计形式远不止这么几种,其他如启发导读式、质疑设问式、线索串联式、寓含中心式、情节展示式等等。不管使用哪种方式来设计板书,都要因人而异,不必也不能生搬硬套,一切以便利于教学为前提。古人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独具匠心的板书设计,既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既能传授知识,又能活跃学生思维;既能陶冶学生情操,又能启迪学生智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只要教师精心设计,运用得当,我们完全可以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高效课堂。【参考文献】《有效备课》光明日报出版社丁锦辉、沈艳华、于东主编传承与创新备课文化,实施有效备课望江县雷阳中心学校陈友根备课文化是在校园文化中创生的,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校园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指明了语文的文化的属性。语文备课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前夜,毋庸质疑充满着文化气息和氛围。从历史传承和应用的广度深度看语文备课确实是一种文化。从沿袭很久的备课到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Dewey)和美国心理学家(E、Thorndike)提出教学设计的构想到20世纪60年代末,教学设计以独特的理论知识体系结构耸立于教育科学之林,说明教学设计由备课“破茧而出”。21世纪初我国出台课程标准又赋予教学设计(备课)新内涵,从而使教学设计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厚。备课的形态文化物质文化。含传统的物质文化。如教学媒体包括粉笔,教科书,教具,备课笔记等。现代物质文话,现代教学媒体如光、电、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当然特殊情况也要考虑教室文化氛围,如学生的课桌设置,学生的学习用品等。制度文化。自从有课堂就有备课,有备课就有制度。如一份较好的备课教案应具备的因素。科学性,有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资源的运用,教学流程(含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其设计的内容要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启发性以及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将呈现在教案本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走向网络化,便于超级链接,广泛利用网络资源等。备课还有多元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文本细读这个概念是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文学流派中借鉴来的,是时下推聰的备课方法。宋代朱熹倡导“学者读书,需要敛身正座,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顺应新一轮课改的“超市课堂”(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教育超市”核心内容,研究成果有《教育超市》一书)赋予备课新的内容。综合起来有:1、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参,2、参考资料,网络搜寻;3、联,联系区域实际和学生实际;4、选,选择教学方法,预设教学策略;5、备课于“书”,备课于“心”,做到“课到生时熟时”。这些都是通过研究沉淀的备课文化。精神文化。“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可见备课的精神文化传承“工具性”和“人文性”文化。即:一依据课堂,弘扬师、生对话文化。二是依据文本张扬“人文”文化。如何传承和创新备课文化,有人讲传统的备课教学目标“单一”,教学过程“线性”,教学程序“刚性”。教师教学“按图纸来盖楼”等。这些当然是要摒弃,而像细读文本,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以及积淀的像“启发式”教学方法等值的我们传承。新课标认为教学是一个生命体系,强调“发展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等是我们备课的创新点。如何传承与创新备课文化,实施“有效备课”。一、创生健康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在备课中如何体现,现以教学设计为例,加以说明。爱驻课堂是笔者研究的“超市课堂”的核心理念。我在《小学语文教学》05年3期以《爱驻课堂》为题,较好地阐明这一理念。文中以肖复兴撰写的《荔枝》为教学案例,剪辑如下:肖复兴写的《荔枝》一文,一则是内容充满浓厚的母爱;二则是贴近学生生活。母爱的教育易迁移于老师之爱,家庭之爱,课堂之爱。借此采用研读理念,以教学《荔枝》为例让爱驻课堂。(一)整体感知到位,质疑锁定专题1、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作者为什么写着几件事?(精研专题)2、读读课文,把你感受深刻的细致描写部分作上记号,反复研读,写下你的感受?(深研专题)。3、母亲是多么喜欢荔枝,然而就是这么喜欢的东西,母亲都“舍不得吃”,总把大的让给儿子。这是什么原因,你的母亲若是这样,你怎么办?(深研专题)4、课文最后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你是怎样理解的?你若是作者想说什么?(精研专题)以上四个专题分二类:一类是精研专题;另一类是深研专题。这些专题抓住了文章重点,突出了一个浓浓爱的主题。民主定题。专题分类,弹性选择(两类各选择一题研读),学生自由自在,老师主持洒脱,给人们一个“家”的感觉。(二)课堂交流,展示读研成果1、文章写了几件事?这几件是表现了什么?2、那段细节描写你最喜欢读。(三)儿子对母亲的孝敬知多少?1、28岁那年鼓起勇气买下要好几元一斤的荔枝,要让母亲尝尝鲜。(孝心给作者的勇气)2、“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孝心常驻“我”家)。3、“我感到藉慰的是……会让我产生多少无法弥补的痛楚。”(回报母爱的亲情)4、“而今荔枝年年红。”(荔枝是母爱的索引,母亲的俭朴精神常驻,母亲对下辈浓浓的爱久而不淡)(四)心放文理,设身处地去读讨论交流研读是部分性的读,教学中让学生去读整本书,让读驻课堂。1、自由读全文,沐浴温馨的母爱。2、分层次朗读,品味母爱的弦律。(五)再研课题,激趣延伸。设计理念之:爱是人类永恒文化主题。一则是内容充满浓厚的母爱;二则是教学过程“以智启爱”。《语文课程标准》阐明了教学是文本内容的中介,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是实现教学目的基本途径。教学中确定四个专题分二类:一类是精研专题;另一类是深研专题。这些专题抓住了文章重点,突出了一个浓浓爱的主题。民主定题,专题分类,弹性选择(两类各选择一题研读),研读是对话过程,具有民主、和谐、平等的合作讨论交流的氛围,这种氛围是师生之情,学生与文本之爱凑成的。学生自由自在,老师主持洒脱,给人们一个“家”的感觉。建立起这样“家”的课堂无亦不是情深深,爱浓浓。“有效备课”首先要有健康的文化主题,其次有较强的亲和力。任何课堂都要有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柱,即亲近学生,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努力挖掘文本的健康而有活力的主题。二、整合“三维目标”的文化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三维目标”。以往的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能力的层面上,培养学生素养单一,如今课堂教学目标“三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不是做减法,也不是做加法,而是三者有机融合。设计教学目标如何使三者融合值得我们去探究。下面是一位老年教师设计的(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教学目标。附原文: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学习杨氏之子用否定句回答问题的方法。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以上教学目标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内阶段(5-6年级)阶段目标把握不准。“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要求过高,而且不具体,缺乏操作性。“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学习杨氏之子用否定句回答问题的方法。”目标过偏,过全,过难。重知识与能力目标,轻过程与方法目标,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笔者认为《杨氏之子》教学目标应为以下四条: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聪慧”、“家禽”等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根据课文插图和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应对语言的妙处。4、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有教养,有礼貌。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积我几十年之见认为:1、语文是一门科学,一是姓“语”,二是叫“汉”,也就是说语文要有语言文字味。2、课堂要走向“生本”,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定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基础上,并随学生课堂表现作适当调整,做到“文本”与“生本”相整合,既要有统一的预计目标,又要有差异目标,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3、教学目标要建构在语文课标基础上。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目的、任务、内容以及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因此我们制定教学目标不应超标,也不能低于标准的总要求。4、设计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教学资源,(社会、学校和班级等)尽量顺应教材体系,如整册书的教学目标,课文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等。细读文本是设计教学关键。只有细读文本才能胸有成竹,挥洒自余。5、社会的需要。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是静态的,相对稳定的,而社会的发展却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与时俱进。总之,有效的教学目标要全面,有弹性,难度适中。三、建构创新的教学流程文化教学目标确定后,而实现这个目标就是教学流程。教学流程设计是“人有千面,课有万种”难以完全表达,下面仅以案例说明。A.简约的教学流程语文教学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份份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简单实用的教学方法。抓住关键词,重点句展示教学过程。《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流程设计(一)、解读课题,抓住“壮”,整体感知。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怎样)。围绕“壮”质疑。“壮”什么意思?文章那些部分表现了“壮”?(引导学生整体读书,感知全文)设计理念之:整体意识和问题意识。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课伊始让学生玩味课题,自读课文,获得初步的感知,知道文章主要写什么,初步感知文章脉络,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质疑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思维升华的支点。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初读课文后就“勒令”其质疑,一则是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直接体现,使学生大疑大进,二则为精读课文提供了探究性纲领。(二)触摸语言文字,感悟“壮”,深化内涵。(学生汇报到什么部分,就引导学生学哪个部分,第一次学部分讲好学法,即抓住语言文字,品悟人物品质)。1、学习痛击敌人部分。(轻声朗读或默读,边读边划出重点词句。)(1)交流找到的词句。(五位壮士痛击敌人的句子)。(2)为什么这些表现“壮”,(抓住重点词语品读,。如“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沉着指挥”,说明战斗有方;“狠狠地打”,说明勇猛顽强。用感情朗读的方法将班长马宝玉指挥有方,勇猛顽强读出来)(3)运用学法品读描写其他四位壮士的句子。(4)分组读,一起读(不是齐读,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读,读出各自的理解,感悟)。设计理念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环设计“读—划—再读—朗读”实质是也读书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又感悟到了学法。较好的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探究是怎样写的。五位壮士英勇顽强栩栩如生,作者是抓住人物的什么来写的呢?(动作、神态、语言等)。设计理念之:“怎样写”意识。语文课堂教学最高境界是“语文形式探究与课文内容理解和谐统一。”五位壮士英勇顽强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但如何把目光聚集在语言文字上,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就必须从“怎样写”的角度,挖掘语言结构的内涵。2、学习引上绝路部分。(读议结合)。(1)读好做“走”字。(重读,体现战士们坚决果断,毫不犹豫的内心世界)。(2)议“走”背面的蕴涵。(走向三面都是悬崖绝壁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用了“斩钉截铁”,还可以用那些词?行吗?若走另一条路你会用上一个什么词语?为什么?为了掩护人民群众的转移,把敌人引上绝路,不惜牺牲自己。)设计理念之:积累意识和人文意识。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在感悟和运用中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这就是在训练语言过程中渗透人文意识。3、学习顶峰歼敌部分。(1)好一个走,随着朗读读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师读,生闭眼睛想画面。)(2)交流之后,播放电影《狼牙山五壮士》顶峰歼敌片段。设计理念之:资源意识和想象意识。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里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后,让其充分的想象,想象是创造的源泉,运用电影资源将学生的文字感悟与想象推向新的巅峰。(3)提示品读语句方法,品读“……顿时,石头象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的头上砸去。”(质疑,用石头象暴雨一样……,石头象炮弹一样……,等行吗?分组讨论,用雹子多、密、狠、猛,体会比喻句的严密性、准确性。再现五位壮士殊死拼搏的场面。)设计理念之:合作意识。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往往是在有效质疑确定专题后进行的。这样运用能达到“以智启趣”、“以智启德”的目的。4、学习英勇跳崖部分。(1)先边默读边写下自己的读书理解和感受,再放声的读,把你的理解和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之中。(2)用朗读展示你对课文的理解。(师、生评读)。(三)知识拓展:1、相关链接(多媒体出示或纸制)(1)、抗日战争。(2)、狼牙山五壮士。2、写碑文。附板书:设计理念之:心理意识:板书是教学过程的浓缩,它牵动着教师的思绪,好的板书声情并茂,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教学效率。国外研究表明,人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而综合运用语言、普通教具和现代教具,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忆的内容高达65%。就语文教学而言,重视语言文章训练,一根教棒,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不可说不能演译好课堂。但适度的简笔画,配上刚劲粉板字,再加上在委婉的音乐下老师动情的道白课堂教学会呈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效果。B、深刻的教学反思备课是上课的前奏,上课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完善备课。反思是尔后备课之母。因此写教学反思要成为一种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身份证。课前反思,我一般教案形成初稿后,要在头脑中过电影,即将教学过程整体审视,再进行修改。尔后集体备课,听同行的意见,有时与名师对比,与同类课,过去上过的同课对比反思,形成教案,再到课堂教学。课中反思,依据学生课堂的表现片刻反思后调整教学思路,以便使教学顺利进行。课后反思,我课课都写,但没有什么形式,只是写写得失。写得失来源与学生,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来源与自省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距离。关键是思考有没有促进学生发展。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备课是“货物超市”的摆货和打码,而上课的过程是“货物超市”的销售。“货物超市”就是在不断补货和不断销售中形成资本积累。本人研究的“超市课堂”,就是受运用经济规律掀起的新型商业场所——“货物超市”的启迪,遵循学生个性心理,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要,以爱驻课堂为服务理念,以多元化的选择为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的权利。其中的备课反思就是教育学与经济价值理念的整合。C、真情的课堂“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标志着传统的课堂“接受式”变成了“对话式”。(因对话方式难以用备课方式表达出来,只好用预设实录再现。)1、师、生共同与文本对话。教师细读文本,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学习研讨文本成了一种能力。预习彰显学生要成为研读文本的主体。初读,读通,读顺;再读,弄懂,弄透;深读揭示内涵,拓宽释放心灵。默读,读出问题;朗读,绽放情感。2、师生平等对话彰显课堂教学的和谐。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有读书,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表现自己的机会,体现“人人成人”的理念。《“诺曼底”号遇难记》中有一段简约而不简单的对话,教学实录是这样:师:默读对话部分,找出文中的角色及说话内容并同同桌读一读。生:先默读,再与同桌对话。师:找一组同学分角色读。生评:一组同学读的较慢。师评:照你们这么读,20分钟很快要到,船要沉下去。亲爱的同学们。这段对话发生在什么环境下,我们自己再朗读每一个人说的每一句话,体会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生:自由的读。(有的学生还写着什么?)师:我请平时不爱说话的两个同学再来读一读。生: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读。师:简短而有力对话,彰显船长临危不乱的气派。而“哪个男人敢胆冲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我们带上手势读一读。(老师走到后排几个同学跟前蹲下听这几位同学读)。师:师、生对读,老师读船长话,女生读洛克机械师的话,男生读奥克勒福大副的话。D、个性的解读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唯一答案”,的“一元解读”已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面对缤纷的世界,我在教学实践研究总结出了“超市课堂”的理念,将多元阅读,彰扬个性作为课堂创新的重要方面。《“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时,老师出示幻灯片想象游船遇难了,人们惊恐万状。有的_;有的_;还有的_;人们都像发了疯似的,乱得_。可是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船上60个人全部脱危,从中看出一位_的船长,_的船长,_的船长。这样设计激发了的创新思维,学生在“多元理解”中得到发展。E、有价值读书感悟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语文课堂追求的有效价值。朗读有两种作用:一是解读文本的“催化剂”。二是沟通口语和书面语的“桥梁”。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读。一是文图并读。《“诺曼底”号遇难记》最后一段写船长惊天地泣鬼神与船同沉,课文还利用插图记下这悲壮的场面,他镇定自若,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钢铁铸成,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这悲壮场面唯有读,唯有记住每一个字才能对得住这伟大的灵魂。教者将插图,文字和音乐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的读,一位舍己为人的船长腾腾升起。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这是境界,是泰戈尔所说“不是锤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日臻完善”的境界。二是语境对比读。汉言语文字,非常精辟,大多多一字嫌太罗嗦,少一字嫌不明的境界。教学中将词语变化,让学生在读中明义。如“震惊”与“震撼”变换比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炼,培养语感,提高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三是创造意境的读。《“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篇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读出滋味要一番功夫。“那个男人敢冲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一句的读。配上手势,配上音乐让学生置身如诺曼底号惊恐万状,一片混乱上,读起来眼前反复真的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我们上空。感悟的默读。有效的默读是让学生静下心来静思默想。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过程,着眼于学生对教师的“摆脱”,进入“自求得之”,“忘师”“忘我”的境界。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边读课文,边画出重点句子,并写出感受,提出问题,即留下自己的思考痕迹。《“诺曼底”号遇难记》船遇难,人们惊慌失措,然而救援工作变的井然有条。这里难道没有问题吗?让我们潜下心来默读发现你的问题吧。默读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大量的信息,留下自己的深刻的感悟。F、贴切的多元性评价从评价的方式看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从评价的主体看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等。从评价的手段看有平时评价和考试评价等。如今的评价从过分夸张变得实在多元。以教师课堂评价学生读有以下几种。情景语。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语,如“真好”,“不错”等。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做出反馈。《“诺曼底”号遇难记》里“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的教学片断为例。师:谁来读一读。生:声细且慢的读。生评:读得太慢无力,船上人只会更乱。师:再读注意“大吼道”,“听命令”。生评:大声语调高亢地读,现出船长威严镇定。师:你这道“命令”能救出60个人。大家像他一样读一读。幽默语。它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体现教师的机智,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诺曼底”号遇难记》对话部分,一开始老师找三个学生读的很缓慢。老师评价说:“像你们这么的,20分钟过去了,船沉了。”学生此时领悟了情境。以果敢的语调读出了船长的形象。赞赏性的评价。学生理解一段话后,老师送给配乐读着一段。回答问题多的同学,老师送给他推荐一个名额,回答问题。有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或读书特别好,老师让学生举起左手,再举起右手把掌声送给他,以示祝贺。传承和创新备课文化,实施“有效备课”。首先我们对备课文化要有正确的认识,其次是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备课与上课是融为一体的,采用简约的教学过程,实施有价值的读书,建构贴切的评价体系,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备课文化。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备课初探望江县长岭中学林伙根【关键词】:新课改有效备课比照探究孔夫子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预先设计,是上好语文课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课改至今,如何进行高效备课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关键命题,也是我们现今研究的关键课题。比照传统备课,对新课程下备课实效性有以下几点认识。一、备课内容动态化在备教材上,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运用;在备教学目标上,变师本思想为生本思想,切合学生实际,发展多维度目标;在备教学过程上,变程序设计为理念设计,使教学设计更具弹性。1.备教材上,更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运用传统备课教师过分强调教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强,教学闱于教材,忽视学生实际及成长需要。加之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忽视学科整合,使学生各科之间的知识链断裂,学来疑惑重重,索然无趣。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之一是确立课程资源意识,明确课程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是由教师、学生、文本及环境构筑的生态系统,要求教师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自然、生活、网络、课外书籍中的课程资源。而且把学生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看作对教的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造者。教师在广泛开发资源的同时,不忘深刻挖掘文本内涵,科学地选择教材,合理地利用教材。哪些是学生急需的,哪些是最切合学生实际的(包括学生身心特点,学情),哪些最利于突破难点的,哪些有利于学生三维目标发展的,就用哪些。要去粗取精、择要而教。2.备目标上,变师本思想为生本思想教师传统的观念认为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备课要么目标不明确,不具体,不合实际;要么目标不完整,只注重显性目标(又叫即时目标,如:知识传授与获取。)忽视隐性目标(即长远目标,如: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有甚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备课,为中高考而备课,为备课而备课,照抄照搬现成教案汇编,备课完全流于形式,让教和学完全脱离为两张皮,教学效率低。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必须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教师跳出教师本位、教材本位、课堂本位、知识本位的习惯性认识怪圈,树立学生本位的备课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摸清了学生的知识储量、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本单元教材内容的已知程度,教学才有依据,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也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深度与广度,讲解才能讲到点子上,解到关节处,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熟知的我们还喋喋不休,学生难解的我们却不了了之”的倾向。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地了解学生要学什么,从而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的目标;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他们去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从而帮助他们设计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帮助他们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以生为本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非常活跃又参差不齐的思维体,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做到胸有成“人”,要正视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梯度设计教学过程,既注重显性目标的培养,又注重隐性目标的培养,在“双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争取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3.备教学过程上,变程式设计为理念设计传统备课中的教学过程,教师要么绝对忠实于自己预设的教案,不敢越雷池一步,按程式化“台词”去“演戏”,而使课堂缺失精彩的灵动生成;要么照抄参考资料,总是把名家教案记熟,最终一节课下来,既没有了自己的风格,又找不回名家的精彩瞬间。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是说教学过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笔者认为:(1)教学过程要有弹性。师生互动是一动态过程,教者没有办法完全预设,过于细化的备课钳制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容易束缚教师的教学行为。备课重点是明确教学目标,展现教学思路,备课时不妨粗一点,不搞具体问题的罗列。理清大序,随机调控;(2)教学过程要有灵性。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其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教师要保预设的条框,留生成的空间,注重设计情境,扑捉动态生成,为学生提供宽松、开放的施展天空;(3)教学过程要有个性。教师备课不是完全冥思苦想,闭门造车,毫不借鉴别人经验,而是要严禁千人同语,不信“拿来主义”,批判吸收,为我所用,切合实际,因材施教,开拓创新,自成一家。这样的课才经典,才有闪光点。二、备课方式更灵活传统备课形式主要是由教师独自一人进行,且必须每个过程每句话都要用备课本写出来,“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这样的备课形式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发展之宗旨是相悖的,只能使教师吃力不讨好。毋庸置疑,教案一定要写,但要不拘形式。新的备课形式更丰富灵活,不拘一格。备课不必将一切都写在备课本上,也可以写在教材上,还可以把备课思路写在卡片上,有平行班级的,还可以提倡“集体备课”方式。教龄长、经验丰富、素质高的教师,提倡在书上“点画批注”,让他们腾出精力和时间搞研究。特别是农村教师,教学班级大,跨学科现象多,教学任务本就过重,象黄婆娘的裹脚的长教案已不能适应现实需求。教育主管部门亟需为老师松绑,改革教案的编写方式,让教师尽量放开手脚,写真正有实效的教案。如果说课前备课是课堂的前奏,那么课后的批判性反思则可视为课堂的延续和沉淀,是课后备课。课后备课也称为“第二次备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结束后,对课前准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对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水平的估计,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劣得失等逐项进行反思、检视、分析、评价、总结,以补救本次教学所失和改进后续课堂教学的一项课堂教学后活动,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环节,忽视不得。三、备课评价重实效传统的备课评价对每个教师、每门课程的备课要求几乎都是一律的。如环节都要有“目标要求”、“重难点”、“教具准备”、“导入”、“经过”、“小结”、“作业”等,缺一项就视为不合格,不论老、中、青教师,不论是哪一门课,只要能按这个总要求去备课,就都是好的备课。所以教师(特别是工作负荷重的农村教师)不得不疲于应付,备课不得不依葫画瓢、按图索骥。传统评价以物化的教案来衡量教师备课的标准是极不全面的。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备课评价机制严重挫伤了教师创造性教学的积极性。所以,建立一套符合课改要求的新的备课评价标准,是促进教师有效备课的关键。备课评价要注意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对象的层次性(老、中、青分层对待)。其实,备课既有显性备课(如:写教案)又有隐形备课(研读教材、思教法、备学生),写教案只不过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价不仅看教案,更要看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价值、对教材处理的积极态度、对教法创新的情感心态等;参与评价不应只有领导,还应有教师评、自评甚至家长评、学生评;对教师备课的评价不能仅限于一学期两三次的定期检查,更包括平时的随机谈心、推门听课等。在评估中,要注重实用性,淡化应检性,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备课形式,(如提纲式、随笔式、表格式和框图式)等,体现个性化教学风格,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使教师从繁重的机械书写中解脱出来,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四、有效备课呼唤教师素养的提高课程改革也是人的改革,教师历来就是教育改革的最大主力军或阻力,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给广大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广泛汲取先进课改理念,积淀文化,提升品味,练好内功,对于传统教学理念,不能因噎废食,而要批判继承,面对课改热潮的今天,理性审视,冷静思索,负重前行。参考书目:《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有效备课——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UploadFiles《用全新的课程观观照课堂教学》2009.3.16《中国教育报》教学版《语文教学论》何更生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开放性备课策略》吴永军2004.6《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论教师课后备课》张文建张璐阳2006.3《职业教育研究》如此淡化,悠着点——例谈电化教学在小学语文备课时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望江县雷池中心学校王敏随着农村远程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电化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因其生动、形象、方便、快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等优势,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电化教学走进课堂,正倍受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青睐。可是电化教学毕竟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对于我们农村小学教师来说,运用起来不够娴熟,许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我们在备课时注意。这里我以语文课为例,以我平时听课和上课的经历,例谈运用电化教学在备课时容易疏忽的几个细节问题。问题一:有了朗读课件,能否淡化教师的示范朗读听过几次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公开课。做课教师有年长点的,也有年轻的,他们都选择了借助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件用来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中,他们都设计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课件是从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中下载的,有声音,有相应的文字。朗读指导时,大多是学生仰头看着电视屏幕,老师猫着腰,手握电脑鼠标,一下一下地按键,学生一句一句地跟读。凭心而论,这个朗读课件声音清脆悦耳,带有几分童真和稚气,发音标准,是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标本。遗憾的是,文中有些句子较长,学生跟读起来比较费力。有时,句子只读到一半。于是,教师不得不将课件中控制朗读进度的滑块向前移动。要想恰好移到这句句首,比较困难。老师重复了好几次,终于达到目的。学生继而又开始朗读。这一现象在听过的几节课中都出现过。课后反思,这几节课本可以更完美些,但因为这一小小的插曲多少给人留下了些许遗憾。问过几个老师,为什么不自己带读呢?年长的教师怕自己的普通话不好,误导了学生。年轻老师认为课件中朗读的情感处理到位,自己无法企及。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课件代替教师示范朗读。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可是,如何处理好长句朗读指导与这种课件不好控制的矛盾呢?我想,老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解决。如果在备课时,老师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在长句朗读指导时,可以先示范读,教会学生断句,然后再让学生跟着课件读。这样既解决了断句难的问题,又解决了老师担心的问题。所以说,不能有了课件,就完全依赖它,何况教师的示范朗读还是有其必要性的:首先,教师示范朗读便于朗读细指导。如长句断句,重点词句重音,某些词语的儿化、轻声、拖音等,这些语音现象需要教师的细指导,仅靠学生跟着课件模仿,有一定的难度。其次,教师示范朗读便于激发学生情感。如教师那丰富的面部表情,夸张的肢体语言,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更好更快地将学生引入文本的情境之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我想这比只让学生看文字听声音效果要好。再者,便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现代小学语文老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可以在备课时,反复跟着课件学习朗读,既有利于老师对文本的细读,又训练了普通话,还能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一举多得,何乐不为?由此,我想说,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切不可因为有了多媒体朗读课件而淡化了老师的示范朗读。我们备课时可以从如何将课件指导与教师示范朗读指导有效整合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问题二:有了课件展示,能否淡化教师板书最近听过一节《晏子使楚》教学公开课。整节课,教学过程十分流畅,学生学习的兴趣较浓,课堂气氛活跃,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运用了多媒体电化教学。教师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相关的历史资料、文章中的重点语句等都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呈现出来了。这样充实了教学内容,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收到教好的教学效果。可是下课的铃响之前,教师相继关掉电视屏幕上的各个窗口,准备就整节课小结时,却发现黑板上只有“晏婴”和几个无关紧要的词语,而且字迹不甚规范,无法就板书对这节课进行小结。于是,草草收场。很明显,教师在备课时淡化了甚至是忽略了教师的板书作用。课后评课时,听课教师纷纷质疑:有了课件,教师的板书还要不要?其实,在我们用电化教学时,淡化了教师的板书现象并不少见。甚至有些教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也喜欢用现成的课件演示,淡化了老师的板演。用课件代替教师板书,省去了教师一笔一划板书的繁琐,更方便、更快捷,的确为有限的课堂教学节省了不少的时间。笔者以为,如果教师长期这样,似乎有些不妥。原因有二:一、多媒体窗口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媒体演示要根据教学的进程、根据教学各个环节逐步演示。许多情况下,要演示后一个环节内容时,需要要退出前一环节。受到时间的限制。多媒体打开一个窗口后,再打开另一个窗口时,前一个窗口受到版面限制要么缩小、要么关闭、要么被覆盖。这样,又受到空间的限制,各个环节的重要内容难以续前一环节重要内容而并存。因此,在进行学生阅读指导时,难以借助板书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结构,理顺作者思路,反映教学的重难点。难以借助板书随着教学的进程逐步呈现教学的重点。显然,用课件完全代替板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二、不利于对学生写字教学和习惯的培养。设计精美、书写规范的板书,让人赏心悦目,给人美的享受,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写好字。再者,教师板书时一笔一划一丝不苟的书写态度,也可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写好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都是我们语文教师应承担的教学任务。因此,我认为,利用电化辅助教学,备课时仍然不能淡化教师的课堂板书的作用,要将教师的板书与电化教学有效整合合,方可相得益彰,才能取得更好教学效果。问题三:课件演示,能否淡化学生实践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利用起来方便快捷。这为我们农村教师备课提供了丰富又快捷的资源。我在教学中,常常利用网络查找上课要的资料。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因故事发生的年代久远,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知之甚少,怕由此给教学带来不便。于是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做成课件,上课时一一向学生展示。学生因为看了我的课件,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学时非常顺利。当悦耳的下课铃声响起时,我收起书本下课。这时猛然听到一个学生一声长叹;“唉,白搜集了!”接下来,又有好几个同样的饱含失望的叹息。出于好奇,问了缘由。原来,我一直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时,搜集相关的资料,主要是为了减轻我的负担。这次,他们同样花了很多时间,通过许多途径才终于搜集到一些资料,准备上课时好好展示一下。没想到我上课时,一股脑儿想着展示我的资料,没能给他们展示交流的机会。在备课时,我认为,我从网上找的资料够丰富了,学生也搜集不了什么,于是就没有让学生搜集,更没给机会让他们展示交流。课后想想,我的做法的确欠妥:一是搜集资料是我们小学生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以为有了丰富的资料,且做成课件,错误地淡化了学生动手实践,忽视了实践能力培养。二是也因此错失了一个让学生展示交流、补充学习、品尝成功的机会。因此,我认为在备课时,不要以为有了丰富的课件资料就淡化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综上所述,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不能以为有了课件,就淡化了老师的课堂示范朗读,淡化了教师板书,淡化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淡化了这些传统有效的教学手段,这种淡化皆需悠着点。我们只有在备课时就充分考虑到这些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的电化教学手段有效整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电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才能赢得最佳教学效果。 有效备课提升能力——浅谈聋校教师如何有效备课桐城市育才学校周莲凤摘要:备课是将教师已有的素质变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是教师内在素质的“外化”,是教师对教材进行钻研和处理的一次重新编排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聋校教师备课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在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从这个意义上讲,聋校教师备课,要精心备课前、调适在课中、反思备课后。它的目的是要从实际出发,在教学设计体现创造性,就要求聋校教师在课型的设计上、在课文内容讲解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心得。关键词:新课改聋校语文备课新课程标准已隐含着教师是“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这一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准确定位,巧妙设计,才能真正贯彻课改精神,,把教学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推进课程改革的最终实现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这样,聋校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面对新课程标准,聋校教师又该如何备课呢?才能满足这些学生的个性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着手。一、以手语为交流手段,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是为了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所以了解学生也是备课的重要内容。而在聋哑学校,手语是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火烧云教学反思
- 红豆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汽车制动盘技改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物业年会主持稿范文5篇
- 幼儿心理安全演讲稿5篇范文
- 如何做好施工合同管理
- 银行客服经理助理实习心得5篇
- 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流程图
- 退社申请书3000字锦集三篇
- 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处方管理办法
- 《创意改善生活》课件 2024-2025学年湘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2024-2025学年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第1-4章)培优试卷
- 个人简历模板(5套完整版)
- CHT 1027-2012 数字正射影像图质量检验技术规程(正式版)
- 劳务派遣劳务外包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舒方特方格练习(共6页)
- 90、808系列铝合金门窗自动计算下料表
- 管道定额价目表
- 工期日历天计算器
- 相敏检波电路
- 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特殊教育概论(共4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