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跟书着本去旅行山川之美——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中)一、文体: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骈文或散文二、内容主旨:三、单元目标:语言目标
思维目标
价值目标
1.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4篇课文中的景物,读准、理解并积累独特的文言表达。2.分析观察方法、景物特点及写法,从修辞、视角、感观、形态等角度品析表达效果。1.分析比较4篇课文选景的不同,梳理景物特点,培养对比思维和归纳思维。2.从修辞、视角、感观、形态、骈散结合、对偶韵语等角度分类归纳景物观察方法与写作技巧,培养归纳思维和想象思维。3.借助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梳理课文情景关系,撰写游记,培养归纳思维与想象思维。通过参加《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组的游学活动,加深对自然山水和文人之趣的认知,感受人与自然相融共存的和谐关系,建立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审美趣味。四、单元情境:参加《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组的游学活动,身临其境,赏读课文,品味精炼生动的语言之美,并养成积累优美词句的好习惯。,制作主题明信片,漫步人物纪念馆,加深对自然山水和文人之趣的认知,感受人与自然相融共存的和谐关系,建立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审美趣味。闲人与月:《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苏轼作者简介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背景链接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wéixìnɡhénɡ整体感知suìyǔbǎi◆节奏划分文本翻译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译文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译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院子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译文形容水的澄澈。均为水生植物。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译文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以为乐,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寻友夜游)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字词清单◆古今异义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省略句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判断句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文言句式
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抒情: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研读赏析表格填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州承天寺苏轼与友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感情变化心情起行念无与为乐者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闲人遗憾激动①____②____复杂欣然喜悦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1.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深入探究
2.比较《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异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的同点:写作手法都是借景抒情。异点:《答谢中书书》写出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和能与古今知音共享山水的得意。《记承天寺夜游》写出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板书设计闲悲凉苦闷豁达乐观闲事缘由记叙赏月闲趣月景写景庭下闲情感叹议论抒怀月下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积水空明藻荇交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主旨归纳苏东坡名号的由来
苏轼的“东坡”之号,是由“东坡雪堂”而来。
被苏轼称为“东坡”的地方在黄州东门外,效白居易忠州东坡之名,故云东坡,在他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时,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这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苏轼在这里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他不只经营起禾稼果木,还在这里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拓展延伸有关这块地的诗作:东
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释义: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学习过程环节一造境——空间设计1.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内容,准确提炼描写对象及其特征,确定场馆名称和景点。2.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确定组内一个较准确、完整、具有美感的方案。《记承天寺夜游》示例:①文本及作者:《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②年代:宋;③场馆名称:承天寺院馆;④展出景物元素:明月;庭院;竹柏。环节二入境——场景设计1.学习了解突出景物特征常用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知识学习:描写景物特征的方法描写景物,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景物的特征常常表现在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描写景物的特征,还可以从多视角、多形态、多感官来描写。此外,还可以运用想象和联想,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环节二入境——场景设计2.细读本文,利用所学设计构思景物动态场景,训练品读赏析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的能力。示例:承天寺院馆动态场景——月下竹柏运用比喻的修辞以及动态描写,月夜竹柏影比喻为水中藻、荇交错纵横的情状,以此突出月夜明净,竹柏茂密,如在水中游动,浪漫唯美。环节二入境——场景设计3.根据赏析内容,从观察方法和描写手法,设计动态场景拍摄和后期制作脚本。示例:承天寺院馆动态场景拍摄脚本——月下竹柏景物元素特点具体场景拍摄与后期制作脚本明月、庭院、竹柏明净、茂密月下竹柏先近距离对地面、墙面的投射竹柏交错纵横的光影进行拍摄,营造水中藻荇植物浮动之态;镜头逐渐拉远,抬升镜头到填空明月。后期将前后自然衔接,给人以梦中游走,梦中醒来的浪漫唯美之感。环节三化境——交互设计1.以作者视角进行小组内朗读,在本文骈散结合中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利用重音、语速、语调突出游踪变化之下的人物情感起伏状态,据此设计出朗读脚本。《记承天寺夜游》示例作者作品节奏声韵音色语气语速语调设计理由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四字、五言、六言七言断句根据苏轼游踪读出变化:(至“月色入户”处)语速较缓,“解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超简单的两人合伙协议范本
-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体育教学工作总结
- 光的干涉教案
- 项目工程管理策划书
- 学校舆情信息收集工作制度
- 北师大版《-长方形的面积》大型赛课教学设计
- 2025临时仓库租用合同模板
- vr设计制作合同标准文本
- KTV清洁合同样本
- 灾害性天气应急预案
- 软件代码审计与测试作业指导书
-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记
-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票机
- 环境设计专业考察课程教学大纲
- 2024版互联网企业股东合作协议书范本3篇
- 企业环保知识培训课件
- 110kV立塔架线安全施工方案
- 完形填空-2025年安徽中考英语总复习专项训练(含解析)
- 《岁末年初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提示》专题培训
- 商混站(商品混凝土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体系方案全套资料汇编完整版
- GB/T 16288-2024塑料制品的标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