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学案完整_第1页
离子反应学案完整_第2页
离子反应学案完整_第3页
离子反应学案完整_第4页
离子反应学案完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离子反应学案完整离子反应学案完整

一、确定主题

本篇文章将全面介绍离子反应学,包括其基本概念、原理、机制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学习离子反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引言

离子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涉及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电解质溶液中,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离子的产生、迁移和重组,这些过程都与离子反应密切相关。为了深入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和应用,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离子反应的定义、发生条件、反应类型、特点以及实际应用。

三、离子反应学科介绍

离子反应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电解质化合物在电离过程中产生离子,并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过程。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包括电解质的存在、溶剂的性质以及温度等因素。根据离子反应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酸碱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类型。这些反应在化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药物合成、环保领域等。

四、典型案例分析

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了解离子反应的应用。例如,在工业废水中常常存在重金属离子,这些离子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沉淀反应,通过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重金属离子转化为难溶的化合物,从而将其从废水中去除。这个例子展示了离子反应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除此之外,离子反应还在许多其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总结

离子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类型,它涵盖了电解质溶解、电离和离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深入学习离子反应的原理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并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方法。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探索离子反应的更多应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化学原理(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Skoog,D.A.,West,D.C.,Holler,F.J.,&Crouch,S.R.(2013).FundamentalsofAnalyticalChemistry(9thed.).BrooksCole,Belmont,CA.[3]Harris,D.C.,Crouch,S.R.,Skoog,D.A.,West,D.C.,&Herriott,D.R.(2020).Fundamentalsofgeneral,organic,andbiologicalchemistry(3rded.).BrooksCole,Belmont,CA.氧化还原反应学案氧化还原反应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和化合价变化。

3、能够熟练判断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氧化、还原产物。

4、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二、知识导图

氧化还原反应-->定义-->氧化剂+还原剂-->电子转移-->化合价变化-->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应用

三、学习内容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原理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其中,反应过程中失去电子的反应物称为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称为氧化剂。

2、电子转移和化合价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表现为化合价的升高和降低。在反应过程中,还原剂中的元素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而氧化剂中的元素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

3、判断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氧化、还原产物

根据化合价的升高和降低,可以判断出氧化剂和还原剂,进而确定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例如,在反应Fe+CuSO4=FeSO4+Cu中,Fe是还原剂,CuSO4是氧化剂,FeSO4是氧化产物,Cu是还原产物。

4、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食物的腐败、钢铁的生锈等都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在工业上,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制造颜料、药物和金属等。在科学实验中,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用来研究和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四、练习题

1、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CaO+H2O=Ca(OH)2B.2NaOH+Cl2=NaCl+NaClO+H2OC.2H2O2=2H2O+O2D.2CO+O2=2CO2

2、在反应Fe+CuSO4=FeSO4+Cu中,铁元素的化合价由原来的()价变为()价。A.+2;+2B.0;+2C.+2;0D.+2;-2

3、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产物的是()。A.CO2B.NO2C.NOD.N2O5

4、在下列反应中,氨气是还原剂的是()。A.3Cl2+8NH3=6NH4Cl+N2B.3CO+Fe2O3=3CO2+2FeC.6HCl+KClO3=KCl+3Cl2+3H2OD.4NH3+5O2=4NO+6H2O

5、在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同一类别的是()。A.H2O和CO2B.Cu和CC.KCl和NaClO3D.KOH和Ba(OH)2

五、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学案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判断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氧化、还原产物。也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应用。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细心审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机制和实际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一氧化还原反应学案高一氧化还原反应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和判断方法。

3、能够正确标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并掌握它们的反应规律。

学习内容: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1、氧化数:表示元素在化合物中的氧化状态的数值。

2、氧化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能够提供氧元素的物质。

3、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能够提供氢元素的物质。

4、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元素的氧化数发生变化的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1、守恒规律: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它们在反应中所含的氧原子和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

2、对立统一规律: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对立统一,失去电子的物质和得到电子的物质对立统一。

3、物质不灭规律: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一种元素被氧化,必然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且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方法

1、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根据元素周期表规律判断: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

3、根据原子结构判断:原子结构不稳定,容易被氧化或还原。

4、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判断:有氧元素参与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四、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标识

1、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标识:化合价降低的是氧化剂,化合价升高的是还原剂。

2、根据元素周期表规律标识: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

3、根据原子结构标识:原子结构不稳定,容易被氧化或还原。

4、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标识:有氧元素参与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巩固练习:

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CO2+2NaOH=Na2CO3+H2OB.2KClO3=2KCl+3O2↑C.2H2+O2=2H2OD.Ca(HCO3)2=CaCO3↓+H2O+CO2↑

2、下列物质中(1)互为同素异形体;(2)互为同位素;(3)互为同分异构体;(4)互为同系物。A.苯与甲苯B.铜与铜矿C.白磷与红磷D.顺—2—丁烯与反—2—丁烯E.丙烷与戊烷F.红磷与白磷G.乙炔与丁炔H.异戊烷与新戊烷

3、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后者的氧化产物的是()。A.CO、H2B.NH3、HNO3C.NO、HNO3D.SO2、H2SO4E.NaCl、HCl

4、下列各组物质中(1)互为同素异形体;(2)互为同位素;(3)互为同分异构体;(4)互为同系物A.甲烷与乙烷B.铜与铜矿C.白磷与红磷D.顺—2—丁烯与反—2—丁烯E.丙烷与戊烷F.红磷与白磷G.乙炔与丁炔H.异戊烷与新戊烷

5、下列各组物质中(1)互为同素异形体;(2)互为同位素;(3)互为同分异构体;(4)互为同系物。A.甲烷与乙烷B.红磷与白磷C.D.E.F.G.H.高中化学必修一离子反应第一课时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理解化学反应机制的基础。在第一课时,我们将学习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以及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是指在水溶液中,通过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可以包括酸碱中和、盐的水解和电解等。这些反应的表达方式可以用离子方程式来表达,离子方程式是用离子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酸是由氢离子(H+)和酸根离子组成的,例如盐酸是由Cl-和H+组成的。在水中,酸会释放出氢离子,而酸根离子则保持不变。同样,碱是由金属阳离子(如Na+)和氢氧根离子(OH-)组成的,例如氢氧化钠是由Na+和OH-组成的。在水中,碱会释放出氢氧根离子,而金属阳离子则保持不变。盐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例如氯化钠是由Na+和Cl-组成的。在水中,盐会分解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

然后,我们将学习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可以用来表达化学反应中离子的变化过程。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需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的原子个数相等。同时,需要注意离子的电荷数和化学计量数。例如,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H++OH-→H2O。

最后,我们将通过一些例题来巩固离子反应的知识。例题包括酸碱中和反应、盐的水解和电解等。通过这些例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离子反应的机制和表达方式。

总之,离子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础,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对于学习化学至关重要。了解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我们可以为将来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仁者爱人》复习学案完整版《仁者爱人》复习学案

一、主题阐述

《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理念之一。它表达了人类应有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以及对于他人的尊重和关爱。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概念内涵和现实意义三个角度来探讨《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

二、历史背景

《仁者爱人》这一概念最早由孔子提出,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与演变,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社会,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各个领域,如政治、教育、文学等,对于当时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概念内涵

1、仁者: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2、爱人:关心、尊重和帮助他人,具有博爱精神。

3、仁者爱人: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秉持仁爱之心,关注他人的福祉,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人。

四、现实意义

1、对于个人:仁者爱人思想告诫我们要具备一颗善良、关爱他人的心,从而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2、对于家庭:将仁者爱人理念融入家庭教育中,培养家庭成员间的互助互爱精神,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3、对于社会:倡导仁者爱人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良好风气。

五、总结

《仁者爱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还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深入理解和贯彻这一思想,努力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仁者爱人之人,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六、参考文献

1、《论语》

2、《中国哲学简史》

3、《中国道德哲学史》《诲人不倦》复习学案完整版《诲人不倦》复习学案完整版

一、文体、题材及受众

本文是一篇关于教育、学习和鼓励的议论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如何保持不倦的学习态度和诲人不倦的精神的启示。文章适合于学生、教师及对学习成长感兴趣的读者。

二、整理思路

关键词:教育、学习、鼓励、诲人不倦、态度、精神

1、引言:引用名言或故事,引出本文主题。

2、诲人不倦的态度:描述该态度的内涵,包括耐心、细心、热情等。

3、保持不倦的学习动力:分析如何保持学习动力,克服学习困难。

4、鼓励的重要性:阐述鼓励对学习者的作用,如何给予和接受鼓励。

5、总结:总结全文,重申诲人不倦的意义,鼓励读者保持不倦的学习态度。

三、大纲

1、引言

引用名言:“诲人不倦,不亦说乎?”

引出本文主题: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与精神对于学习成长的重要性

2、诲人不倦的态度

内涵:耐心、细心、热情等

例子:优秀教师的诲人不倦精神

3、保持不倦的学习动力

克服学习困难:如何应对学习中的挫折与挑战

培养兴趣:从兴趣出发,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

例子:成功学生的学习方法与经验

4、鼓励的重要性

对学习者的作用:提高信心、激发动力等

如何给予和接受鼓励:真诚、具体、适度等

例子:鼓励对于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

5、总结

总结全文,重申诲人不倦的意义

鼓励读者保持不倦的学习态度

四、开头语

引用名言:“诲人不倦,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为孔子所言。它表达了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即教育者应该保持不懈的教诲精神,给予学生持续的引导和鼓励。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和保持这种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和精神。

五、拓展论证

1、诲人不倦的态度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诲人不倦”的内涵。它涵盖了耐心、细心、热情等重要元素。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具备足够的耐心,面对学生的困惑和问题,能够不厌其烦地进行解答和引导。同时,细心也是不可或缺的品质。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反应,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从而给予更有效的指导。此外,热情同样重要。我们应该以积极、热心的态度去感染和激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2、保持不倦的学习动力

保持不倦的学习动力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关键。首先,我们需要克服学习中的挫折与挑战。当遇到困难时,要保持乐观和自信,坚信自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其次,培养兴趣也是提高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当我们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更加投入和持久地进行学习。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设定目标、制定计划等方式来保持学习动力。

3、鼓励的重要性

鼓励对于学习者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动力和潜力。我们要学会真诚地给予他人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支持和信任。同时,鼓励应该具体、适度。在给予鼓励时,我们要明确指出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进步和努力得到了认可。另外,我们也要学会接受他人的鼓励,以同样的善意回报对方。

六、总结归纳

综上所述,《诲人不倦》复习学案完整版不仅是一份适合学生使用的复习资料,也是一篇关于教育、学习和鼓励的宝贵文章。通过理解“诲人不倦”的内涵、保持不倦的学习动力以及重视鼓励的力量,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也是对孔子教育理念的传承和发扬,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比的意义学案与导学案比的意义学案与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3、能正确地解决与比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学习重点:比的概念和意义。

2、学习难点:比的应用。

三、学习过程

1、引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比”这个字眼。比如,我们常说的“糖和水的比是1:4”是什么意思呢?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比的概念和意义。

2、新知学习:(1)比的概念:比是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表示两个数相等的除法算式。比由除数和比号组成,如1:4表示1除以4,比值为0.25。(2)比的表示方法:除法算式不仅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如1:4可以表示为1/4或0.25。(3)比的应用: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如调配饮料、计算折扣等。利用比的概念,我们可以将一个数量按比例分成若干份,也可以将若干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合并成一个新的数量。

3、深入挖掘:(1)比的优点: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具有清晰、简明的特点,便于人们理解和计算。(2)比的作用:比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代数、几何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比的概念,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3)比的适用范围:比适用于任何两个可以相除的数,包括整数、分数和小数。

4、知识巩固:(1)做一做:请尝试完成以下题目,检验自己对比的概念和应用的掌握程度。①已知糖和水的质量比为1:4,如果水的质量为20克,那么糖的质量为多少?②一家商店正在进行促销活动,商品的原始价格为100元,现在售价为80元,请问该商品的折扣是多少?(2)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会用到比的概念?请举例说明。

5、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比的概念和意义,了解了比的表示方法和应用,深入挖掘了比的优点和作用。通过巩固练习,我们进一步掌握了比的运用。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的比的应用场景。

四、拓展延伸

1、思考题:请思考一下,除了我们常见的整数和实数之外,还有哪些类型的数可以用来表示比?

2、趣味题:在化学反应中,常常用到物质的量比,如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8。请尝试解释什么是物质的量比,并举一个化学反应的例子来说明物质的量比的应用。

五、学习反馈

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以下问卷调查:

1、对于比的概念和意义,我已经完全理解并能够正确运用。

2、在解决与比相关的实际问题时,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方法和技巧的学习。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比的优点和作用,对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4、在日常生活中,我已经能够敏锐地发现比的应用场景,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对于拓展延伸部分的题目,我已经认真思考并尝试解答,希望能够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五道题目中选择合适的选项。老师将根据大家的反馈,对后续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大家的学习需求。鸿门宴学案学案及答案鸿门宴学案及答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了解其在历史背景中的重要性。

2、熟悉并运用古代汉语中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知识,提高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

3、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和人物形象的解读,培养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正确的历史观。

二、背景介绍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古代历史小说中的名篇。文章叙述了秦末项羽与刘邦在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以及在此次宴会中二人之间的斗争和项羽的失败。这次宴会是楚汉战争的关键事件,对二人的命运和整个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问题设计

1、《鸿门宴》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请简述故事情节。

2、在《鸿门宴》中,项羽和刘邦的形象是如何展现的?请谈谈你对二者的印象。

3、《鸿门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和影响?

4、如果你是《鸿门宴》中的一位角色,你会如何改变故事的走向?请给出你的方案。

四、课文讲解

第一段:本段讲述了项羽大破秦军后,听闻刘邦欲要攻打关中的情况。项羽设下了埋伏,邀请刘邦前来鸿门参加宴会。

第二段:本段描写了宴会上的气氛和双方的发言。项羽对刘邦的野心提出了质疑,但刘邦巧妙地避开了问题,赢得了项羽的信任。

第三段:本段描述了范增对项羽的劝说和项庄的舞剑,意在杀死刘邦。然而,项伯的保护使得刘邦得以幸存。

第四段:本段叙述了樊哙的勇猛和项王对其的欣赏。在樊哙的保护下,刘邦得以顺利离开鸿门。

五、重点词句

1、进退两难:形容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无法抉择。

2、危机四伏:形容处处存在危机,丝毫不能掉以轻心。

3、最后通牒:指一方向另一方最后提出的决定性要求,如不能得到满足则采取某种行动。

4、虚与委蛇:指对人假意殷勤,敷衍应酬。

5、劳苦功高:指辛勤劳动并建立了卓越的功绩。

6、乘人之危:指在别人遇到危难时乘机加以谋害。

7、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对百姓无害。

8、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任人宰割。

9、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六、思考与探讨

1、在《鸿门宴》中,项羽最终放走了刘邦,导致自己最终失败。你认为项羽是否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为什么?

2、在《鸿门宴》中,刘邦表现出了机智和果敢,赢得了项羽的信任。然而,也有史学家认为刘邦是个无赖之徒。你如何评价刘邦的形象?

3、在《鸿门宴》中,范增一再提醒项羽要除掉刘邦,但项羽并未听从。你认为范增是个怎样的角色?他的失败是否与性格有关?

4、在《鸿门宴》中,项庄和项伯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认为项庄和项伯的性格特点有哪些差异?他们的行为对故事走向有何影响?《藤野先生》导学案导学案《藤野先生》导学案

一、主题阐述

本篇文章导学案的主题为《藤野先生》。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经历,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同时,通过文中对藤野先生的刻画,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藤野先生高尚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二、关键词

1、藤野先生:文中指的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学习时的解剖学老师。

2、回忆性散文:是一种以回忆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体裁,作者通过回忆过往的经历,抒发情感,表达对往事的怀念。

3、感激与怀念:指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藤野先生的情感。

三、背景介绍

《藤野先生》是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莽原》杂志上。当时,鲁迅已结束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回到国内从事文学创作。文中回忆了他在日本仙台医专学习期间,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经历,以及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

四、分析主要内容

文章开篇,作者通过描述藤野先生的形象,展现了他质朴、真诚的品质。接着,作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点滴,包括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和教导,以及“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深厚友谊。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五、结构安排

1、开篇描述藤野先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