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条有2500多年历史的大运河,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沟通江淮的运河---邗沟,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这是隋唐盛世出现的一个重要前提,对隋唐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隋朝兴亡①广设仓库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2.隋朝的建设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指洲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赐赉[lài]

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杜佑《通典食货典》

②兴建洛阳城③开通大运河这种情况的出现,不能说明(

)A.隋朝实现了国强民富B.隋朝社会经济繁荣C.隋朝时人民负担沉重D.隋朝仓库储粮丰富A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建隋,都长安。589年隋灭陈,南北统一。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驾崩,汉王叛逆,“从反者十九州”,都城长安局躇西北,“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而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足”。遇荒年,关中经济难以供应时,君臣即领到洛阳“就食”。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诏开工营建东都洛阳。——据王家范《大学中国史》等

隋平陈以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政令严急,导致南方豪强纷纷举事反隋。文帝派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华北、江南的控制,开始在洛阳营建东都,复以东都为中心开凿大运河。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运河的开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国家的统一,但统一的王朝也更需要运河来构建交通网络,尤其是漕运体系。

——宁欣等著《古代中国文明》思考:结合材料及教材说明大运河开通有何作用?

大量征发民工不可避免的会有哪些弊端?人教社历史地图册29页地图(三点四段五河)作用:贯通南北,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南北

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弊端: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③开通大运河

3.隋朝的灭亡

你如何看待隋朝的灭亡原因?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①广设仓库②兴建洛阳城③开通大运河

一.隋朝兴亡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2.隋朝的建设【学思之窗】结合皮日休的诗,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但是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超过了社会承受极限,引发了大规模起义。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大唐初建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完成统一。2.大唐盛世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持续发展(“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时期:开元盛世(全盛时期)

①结合教材梳理治世、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②王朝盛世的表现经济发展、制度创新(第7课)、文化繁荣(第8课)

经济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①制造了曲辕犁,并创造新型灌溉工具---筒车。②大面积兴修水利,开辟大量荒田。农业①丝织业:定州、益州、扬州都以织造特种花纹的绫锦闻名。②陶瓷业:邢州白瓷,越州青瓷,还有著名的“唐三彩”(最名贵的陶)。③造纸业:宣州、益州的纸,都十分有名。①货币统一:开元通宝②市场发达:邸店、柜坊、飞钱、夜市、草市③涌现一批繁华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等【历史纵横】曲辕犁

(耕犁基本定型)商业手工业西北:突厥(战争+设置机构)北部:回纥(册封)东北:靺鞨(册封)西南:吐蕃(和亲、会盟)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

3.民族交融①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和平相处②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

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意义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唐蕃会盟碑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唐人陈陶《陇西行》“渔阳鼙鼓(军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的《长恨歌》

①背景②过程

755年--763年边疆危机;外重内轻;政治腐败。③影响:

唐朝由盛转衰三.大唐衰落1.安史之乱1699万6291万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唐杜甫《忆昔》安史之乱后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唐杜甫《忆昔》安史之乱前2.藩镇割据藩镇割据形势图【史料阅读】p36北宋欧阳修在他编撰的《新唐书·兵志》中,总结了从藩镇林立直至唐朝覆亡的历史线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3.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4.黄巢起义三.大唐衰落《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后周世宗改革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四.五代十国(907---960)朝代都城年代开国皇帝五代后梁汴州(今开封)907-923朱温后唐洛阳923-936李存勖后晋汴州(今开封)936-946石敬瑭后汉汴州(今开封)947-950刘知远后周汴州(今开封)950-960郭威十国吴国广陵(今扬州)892-937杨行密南唐金陵(今南京)937-975李昇前蜀成都891-925王建后蜀成都937-965孟知祥闽国长乐(今福州)893-945王审知楚国(南楚)长沙府(今长沙)896-951马殷南汉兴王府(今广州)905-971刘隐荆南(南平)江陵(今荆州)907-963高季兴吴越杭州893-978钱镠北汉太远951-979李崇755年618年907年贞观之治武周政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581年开皇之治589年统一960年隋唐五代十国小结由盛转衰(2020·上海高考·4)以和亲促进汉蕃友好交流,出于哪一盛世?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康乾盛世

【解析】唐朝贞观年间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密切了汉藏关系,促进了彼此间的友好交流,故选C项;

文景之治时期的和亲政策是一种策略,是在国力尚弱的情况下防止发生战争的权宜之计,而不是为了促进与少数民族的友好交流,排除A项;

光武中兴时期没有和亲的事件,排除B项;

康乾盛世之时没有和亲,排除D项。C(2019·上海高考·13)年号源于中国纪年法,下列历史名词含年号的是

A.光武B.贞观C.甲午D.辛亥【解析】“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属于年号纪年,故选B项;“光武”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谥号,排除A项;“甲午”属于农历天干地支纪年,排除C项;“辛亥”属于农历天干地支纪年,排除D项。B链接高考链接高考(2021·山东高考·3)右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解析】图中主要产粮区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到长江下游地区,还有黄河中游的一些地方,但是主要分布在黄淮流域,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有南移的迹象,而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安史之乱之后,故选B项;

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是在北方,而且西北地区应该是主要产粮区,这与示意图的分布不一致,排除A项;

宋元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所以主要产粮区应该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C项;

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稳定在南方,所以主要产粮区集中在长江流域及以南,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D项。B(2018·全国Ⅰ卷高考·25)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解析】不向朝廷上贡或少上供的藩镇数量虽多,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不依赖藩镇,并且东南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贡,藩镇无法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

材料主要讲述各藩镇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无法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权和军权,拥兵自立,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

根据表格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几种藩镇在防御地方割据势力、守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D(2015.10·浙江高考·4)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它是()

A.耦犁B.曲柄锄 C.曲辕犁D.翻车

【解析】耦犁出现在东汉,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曲柄锄出现在汉代,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故C项正确;翻车是灌溉工具,而非耕土的农业生产工具,故D项错误。C(2015.6·浙江高考·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