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研究进展_第1页
新发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研究进展_第2页
新发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研究进展_第3页
新发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研究进展_第4页
新发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研究进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发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研究进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新发生动物共同疾病是最近识别和发展的。或者虽然有发生,但现在发病率正在增加。人类疾病或传播范围广泛的流行地区、目的地和媒体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具有潜在的影响。而新发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是指新近已经确定可威胁人类健康,根据寄生虫-宿主关系演化规律、寄生虫病流行环节、流行因素,预测在近期或未来30年内可造成局部或世界范围公共卫生问题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我国是寄生虫病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新发病种不断出现,原有病种显示出复燃的趋势,且在免疫性疾病等因素的影响下,一些病种的易感人群规模逐渐扩大,导致一些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在局部地区存在着潜在的流行风险或者已经开始蔓延。本文就我国主要的新发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作一综述,主要包括原虫病和蠕虫病两大类(表1)。1原虫病1.1隐头孢虫病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为体积微小的球虫类寄生虫,广泛存在于多种脊椎动物体内。寄生于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的主要为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parvum),由微小隐孢子虫引起的疾病称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是一种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人畜共患原虫病。据报道,该病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腹泻病人中感染率分别为4%~20%和0.6%~20%,我国腹泻病人中感染率为1.4%~13.3%。综合研究结果可发现,我国人群隐孢子虫病感染率为1.33%~3.39%,在腹泻人群和AIDS感染者中高发,感染率可高达16.11%,表现出城市明显高于农村,性别间和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别等特点[26,27,28,29,30,31]。1.2腹泻消化不良为主要症状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lamblia)简称贾第虫,是广泛分布于全球的肠道寄生原虫,主要寄生于人和某些哺乳动物的小肠,引起蓝氏贾第鞭毛虫病,简称贾第虫病(Giardiasis),以腹泻和消化不良为主要症状。贾第虫病呈全球性分布,对人群普遍易感,繁殖力较强,排出的包囊数量多,抵抗力强,排出后即具有感染力,不易被胃酸杀死,吞食少量包囊即可感染宿主。据估计,在发展中国家,该病的成人感染率约为2%,儿童感染率为6%~8%,而该病既往感染率则接近33%。在我国,该病呈全国性分布,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春夏两季多发。据1988-1991年对全国30个省市区的粪检调查结果,全国贾第虫病平均感染率为2.52%,其中以新疆的感染率最高(9.26%),且以涝坝水为饮用水的人群感染率最高(13.94%)。1.3微路径感染微头孢虫微孢子虫病(Microsporidiosis)是一种新兴的机会致病性传染病,其病原体是微孢子虫(Microsporidiumspp.),有1000余种,在人体主要寄生于肠、肺、肾、脑等部位。最早发现人感染微孢子虫是在1959年。但在艾滋病出现以前,微孢子虫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人病例报道极少。当发现艾滋病患者对其具有较强的易感性后,研究者才开始逐渐关注微孢子虫。微孢子虫病呈全球性分布,人类感染来源至今尚未完全明了,通常认为是由于摄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而感染,主要症状为腹泻,正常人腹泻常为自限性,而免疫功能低下者则症状较重。微孢子虫的孢子体积小,易于在自然界中传播,在水中存活能力强,不饮用生水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之一。1.4环抗菌药的感染环孢子虫在中文文献中又称圆孢子虫,种类较多,但仅有卡耶塔环孢子虫(Cyclosporacayetanensis)可以感染人体导致环孢子虫病(Cyclosporiasis)。环孢子虫病主要经食物和水传播,引起宿主胃肠炎和慢性腹泻,常见于旅游者和免疫功能缺陷人群。1977年,Ashford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腹泻患者粪便中首次查出环孢子虫卵囊。1996-1999年美国和加拿大相继暴发了大规模的环孢子虫病,引起了发达国家公共卫生机构的重视。1995年,我国首例环孢子虫病例由苏庆平报道于福建,之后虽未见暴发,但也陆续发生了多起环孢子虫感染的病例。调查结果显示,该病感染率在腹泻儿童和老人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较高,且农村显著高于城市。1.5网络攻击对角膜炎的影响人们曾认为自由生活阿米巴与人体致病无关,但从1961年在澳大利亚发现的首例由其引起的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开始,该类阿米巴的致病性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自由生活阿米巴可侵入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眼部和皮肤,引起严重损害甚至死亡,以双鞭毛阿米巴科的耐格里属(Naegleria)和棘阿米巴属(Acanthamoeba)较为常见。我国报道的病例主要是棘阿米巴感染导致的角膜炎。该病是致盲率极高的慢性进行性角膜炎。1992年,该病首次被发现在我国流行。该病的流行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水源极易被阿米巴污染,另一方面是因为隐形眼镜的佩戴率逐渐增高,其镜盒和护理液极易被病菌污染。目前,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其治疗主要是外用抗原虫滴眼液并尽量早期诊断和避免误诊误治。1.6人肉虫病的发生巴贝虫(Babesia)是一种以蜱为媒介传播的新发人畜共患原虫病,感染宿主引起巴贝虫病(Babesiosis),全球广泛分布。该病普遍易感,但脾切除者、老年人、免疫缺陷病人和HIV感染者更易被感染,重症病人会出现严重的血管内溶血,甚至死亡。人巴贝虫病于1957年首次在南斯拉夫被报道。我国人感染病例于1984年首次发现于云南,多年来只有少数人巴贝虫病报道,因此对疫源地的调查开展较少,且带虫的家畜如牛、马、鹿等和啮齿类动物如田鼠、小鼠等可成为传染源,而传播媒介蜱存在于几乎整个中国北部。故此病具有较大的潜在流行风险。以水传播为主的新发人畜共患原虫病主要累及患者肠道而引发腹泻,其病原在水中生命力强、致病量低,难以有效杀灭。如隐孢子虫和贾第虫等,是90%以上的水源性原虫病爆发的病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导致人体腹泻的水源性原生动物寄生虫。同时,这些病种又表现出机会性感染的特征,对健康人群的致病性要弱于对免疫缺陷人群的。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群密集程度不断增高,城市供水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而且,人群中免疫力低下者逐渐增多,如HIV感染者和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等。这些因素都增大了此类疾病的流行风险,即使发达国家也难以彻底预防此类疾病的爆发,故需引起我国公共卫生部门进一步的重视。2蠕虫病的特点2.1线虫病的发现、发病与流行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于1933年在广州首次被发现寄生于褐家鼠肺动脉内,鼠类是其适宜终末宿主。人是该虫的偶然宿主,由于生吃含有感染性幼虫的福寿螺肉而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Angiostrongyliasis),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炎。1945年,全球首例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发现于我国台湾。该病后来也成为台湾分布最广泛的线虫病。自1984年何竞智在我国大陆首次发现该病患者以来,国内先后在多个省份报道该病。温州、福州和昆明均发生过数十例的暴发,广州和北京在2006年分别发生暴发,并出现了病例误诊。随着人们对该病的认识、诊断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人们饮食方式多样化,病例个案和暴发报道都在增加。我国卫生部门目前高度重视该病的防制,于2003年将其列为我国新发疾病,并于2005年号召人们提高对该病的警惕。该病流行的危险因素是生食或半生食福寿螺,而食品的远距离运输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病的流行。防制广州管圆线虫病要在人群中提倡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并加强监测和对病原及宿主的系统研究。2.2人体感染感染异尖线虫病(Anisakiasis)最早于1960年报道于荷兰。该病主要表现为急腹症或过敏症状,常被误诊为其他急腹症而进行手术。人感染本病主要是因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幼虫的海产鱼类所致。虽然人体不是该虫的适宜宿主,但幼虫可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起病急骤,类似急腹症,易误诊。异尖线虫广泛存在于海洋动物,并呈全球性分布。目前全球的人体感染病例已达3万多例并呈上升趋势,成为威胁公共健康的世界性疾病。虽然我国大陆和台湾均未见人感染病例报道,但都研究发现海鱼感染异尖线虫情况较为严重,有向人体传播的可能。国内专项调查发现,海鱼类总的感染率为47.10%,而大亚湾海域个别种类鱼的感染率高达100%。应加大海鱼异尖线虫病研究力度,并尽早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2.3异形吸虫病感染途径异形吸虫(Heterophyidtrematodes)是一类小型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异形吸虫病(Heterophydiasis)。该类吸虫虫体微小,多数仅1mm左右,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鱼或蛙而感染异形吸虫病,病原寄生于小肠,导致腹泻或其他消化功能紊乱。该病广泛流行于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地区,包括台湾省在内,我国多个省份均有病例发现,其中感染率最高的是广东省(0.021%)。据调查,异形科吸虫的中间宿主和终宿主种类丰富,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而当地居民猛火急煎的烹饪习惯极易造成人体感染异形吸虫病,需引起重视。2.4寄生虫传播途径比翼线虫病(Humansyngamosis)较罕见,主要发生于虎、猫、牛、羊等哺乳动物的气管、咽腔、中耳等特殊部位。病原有多个虫种,目前仅报道喉兽比翼线虫(MammomonogamusLaryngeus)可感染人体。该病可引起患者刺激性咳嗽、咯血和消瘦,与一般呼吸道感染极易混淆。1995年该病在我国发现于上海,几乎同时吉林延边也发现3例病例,另有1996年发生在广东的3例病例,患者全部是生食龟肉或鳖肉所致。比翼线虫的生活史和传播途径尚不确定,但据分析,其感染人体的途径类似蛔虫和鞭虫,是因感染性虫卵或感染性幼虫被中间宿主或终宿主吞食而致病。由于其传播途径易于实现,该虫可能是一种重要的潜在性致病原。上述病种多为食源性传播,除尚未明确传播方式的比翼线虫外,均由生食或半生食的饮食习惯所致。同类的寄生虫病还有多种,如肝片吸虫病,人体由食入肝片吸虫囊蚴而感染。我国1921年首次发现于福建,近年发生了小规模的暴发。而肺吸虫病和弓形虫病均表现出人感染率不高而动物感染率非常高的特点,值得引起注意。这些病原具有广泛的中间宿主和终宿主,易于传播。有些已经为人们所了解并逐渐引起重视,如广州管圆线虫病,需加强防制;而有些病种缺乏系统研究,如比翼线虫病;有些虽然没有人感染病例的报道,却在人们常见的鱼类中感染率非常高,如异尖线虫病,亟待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3新发人肉共患寄生虫所带来的危害目前,在发达国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设施的完善,故有的寄生虫病如蛔虫病、钩虫病等逐渐减少,但野外旅行、宠物饲养等活动的增多促使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感染人体的机会也相应增高;而在发展中国家,故有寄生虫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活方式、活动范围的变化等因素又带来新发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问题,使得其寄生虫病防制工作更加复杂和困难。新发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有人、动物和环境等三方面原因:(1)人类活动的区域不断扩大,自然疫源地人口密度不断升高;某些生食或半生食行为缺乏卫生考虑,同时部分人仍旧有饮生水的习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得传染源易于远距离传播;(2)各类动物,包括家畜、宠物以及野生动物等的捕捉和饲养,增大了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传播和新发的机会;(3)环境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和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促使人类活动范围和自然疫源地范围发生改变,可能导致新的病种和病例的出现。除此以外,人们对疾病防制意识的提高和疾病、病原检测技术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发病种和病例的“增多”。如2001年首次报道的南京血吸虫,在形态和一些生物学特性上与日本血吸虫有所不同。经过研究发现,该虫感染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单一病例,而是在部分人群中存在,随着研究的深入而被发现。对上述新发病种的防制,首先应加强健康教育,促使人们养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