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二三) (后附解析)_第1页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二三) (后附解析)_第2页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二三) (后附解析)_第3页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二三) (后附解析)_第4页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二三) (后附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1.(2023·山东滨州·高三统考期末)《欧洲文明十五讲》中提到,中世纪日耳曼人南迁、西迁的同时,阿拉伯人、匈奴人也流入西欧,西班牙一度成为阿拉伯的西方重镇。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A.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 B.已具有开放的全球视野C.自给自足经济体制解体 D.成为东西方的经济枢纽2.(2022·山东济南·高三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阶段练习)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是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游牧民族在冲突中一度取得优势,甚至消灭农耕世界的政权,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版图,但在两者的冲突中,农耕世界稳步扩展,游牧世界日趋缩小是基本趋势,这是因为(

)A.游牧民族军事优势逐渐丧失 B.游牧民族不擅长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C.农耕世界在技术、组织和文化上的优势 D.自然地理条件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不利3.(2022·山东泰安·高三新泰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有学者认为:在民族迁徙的诸多原因中,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是民族迁徙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根据历史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该论点依据的是()A.印欧人的迁徙 B.魏晋北方民族大交融C.阿拉伯人的扩张 D.蒙元的南征4.(2022·山东济南·山东省实验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如图为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期中国北方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是基于汉代(

)A.移民实边政策的推行 B.地方治理体系的完善C.民族交融的日益增强 D.北方边患危机的解决5.(2022·山东·高三专题练习)下面是从13世纪到19世纪初中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其中高峰段人口数据的出现显示出中国人口增长率变化资料来源:Bennett.M.K.(1954)A.封建经济的持续繁荣 B.资源危机日益严峻C.政治局势的相对安定 D.税制改革效果显著6.(2023·山东·高二统考阶段练习)公元前4000年后,东欧平原游牧民族古印欧人开始了跨越3500年大迁徙。古印欧人征服并毁灭了许多古老的文明,许多新的文明是也就诞生了。据此推知,印欧人的迁徙对亚欧大陆的影响是(

)A.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B.影响文化发展 C.人口急剧减少 D.促进民族交融7.(2023·山东青岛·高二校联考期中)下表所示是语言学家在研究原始印欧语时的一些发现。与原始印欧语有同根词语相似语法语音的语言梵语、波斯语、拉丁语、希腊语、日耳曼语、俄罗斯语有关社会生活的高频用语蜂蜜、缝、编织有关动植物的高频用语熊、羊、牛、猪,白杨、山毛榉、橡树等落叶乔木有关生产工具的高频用语轭、犁、车辖、轮轴、柄、挽具、毂据此推断,古印欧人在迁徒的过程中(

)A.存在与当地文化相交融的现象 B.掌握了成熟的农耕技术C.交通运输工具的种类十分丰富 D.同化了迁徙地区的文化8.(2023·山东临沂·高二统考期中)从公元前二千纪中叶迄公元13世纪,欧亚大陆草原地带游牧世界诸部族先后对农耕世界掀起了三次大规模迁徙、冲击的浪潮。在古代,除游牧民族的迁徙外,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迁徙。古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民族特性 D.政治环境9.(2023·山东泰安·高二宁阳县第四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如下图所示,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战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开始大规模的迁徙。这次大迁徙引发了A.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B.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C.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D.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10.(2023·山东泰安·高二统考期中)公元1世纪时,日耳曼人还没有金属工业,但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到公元5世纪末,日耳曼人的金属工业“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是铁和青铜,甚至连金和银也可以经常加工制作,还出现了仿照罗马钱币而铸造的装饰用金片。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领先世界 B.亚欧大陆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较为缓慢C.欧洲农耕文明的进程被迫打断 D.民族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11.(2023·山东潍坊·高二校考期中)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对汉文化圈界定:“‘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及发展为基轴而形成的……构成这个历史的文化圈,即‘东亚世界’的诸要素,大略可归纳为一、汉字文化,二、儒教,三、律令制,四、佛教等四项……因而共通性并非抹杀民族特质,相反是民族性的特质以中国文明为媒体从而具备了共通性。”该学者意在强调(

)A.汉字文化是维系汉文化圈的精神纽带 B.汉文化的正统地位C.周边民族、国家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 D.汉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12.(2023·山东德州·高二德州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中。公元前后数百年间,这种情形在东西方都曾多次出现。以下属于上述情形的是(

)A.罗马帝国征服希腊 B.秦王灭六国一统天下C.亚历山大入侵波斯 D.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13.(2023·山东德州·高二德州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如图为世界古代某一人类迁徙路线图。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这是一幅(

)A.日耳曼人迁移路线图 B.印欧人早期迁移路线图C.大月氏人迁移路线图 D.地中海东部“海上民族”迁移图14.(2023·山东菏泽·高二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历史图片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判断,如图可以用于研究(

)A.小麦在全球传播 B.奴隶贸易 C.印欧人早期迁徙 D.华工出国15.(2023·山东菏泽·高二校考阶段练习)4世纪中后期,遭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后,其首领说:“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用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西哥特首领对罗马帝国的态度变化表明(

)A.游牧民族与农耕世界的对立 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重构与认同C.战争对罗马文明的严重破坏 D.罗马帝国早已失去昔日的辉煌16.(2023·山东泰安·高二校考阶段练习)古代中国人口迁徙的总趋势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由黄河流域迁入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明清时期出现了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由内地入门向边疆迁移的反转,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变迁 B.区域分工的出现C.人口政策的调整 D.高产作物的传入17.(2023·山东济宁·高二统考期中)下表为某学者在研究古代历史过程中搜集整理的史料,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史料1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史料2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史料3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C.战乱频繁导致人口流动 D.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18.(2023·山东潍坊·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东北地区作为清朝“龙兴之地”,清政府长期以封禁政策阻止汉族移民迁居,而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这一变化是由于清政府(

)A.意图增加政府收入 B.加强边疆治理C.希望缓解人口压力 D.防备外来侵略19.(2022·山东东营·高二胜利一中校考期末)南宋孝宗以后的每一次北方人口南迁都会引起大争论,问题集中在是否接纳这些人、如何防范附载于他们身上的东北民族文化的扩散等方面。由于都城临安是北方新移民和东北移民的重要迁入地,所以每一次争论几乎都以临安为焦点。这一争论的实质是(

)A.南北方的文化冲突与碰撞 B.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C.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对立 D.南北方的民族交融不断加强20.(2023·山东聊城·高二校考阶段练习)唐代人口迁移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有条件地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B.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地位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D.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二、材料分析题21.(2023·山东·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地图上的文明史——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概括指出图1、图2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850年前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地图,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22.(2021秋·山东·高三统考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初全国移民路线简图材料二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灾、瘟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西平均每平方公里27.52人,而河南每平方公里12.85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这样,山西“地狭人稠生计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明初,山西移民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移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在西南地区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导致四川等地人口锐减。苏州、松江、杭州、嘉兴等地是广大江南地区最富庶的地方,这里的富户特别出名。为了把中都凤阳建造起来,加之朱元璋对这些富户很不信任,明初开始把大量的江南富户迁徙到凤阳这个地方。——摘编自《大迁徙:寻找“大槐树”与“小云南”移民》等材料三

提取材料信息,指出明朝初年移民的主要路线,并加以分析说明。23.(2022·山东·校联考模拟预测)图1、图2是中国古代两次大规模人口迁徙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仔细观察地图,概括两次人口迁徙的异同点并分析原因。24.(2022·山东泰安·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秦至宋流放地简介朝代流放地点秦汉一是房陵、上庸(今属湖北)等“烟瘴之地”。主要囚禁被废黜的诸侯。二是西北边疆地区。流放地点从秦的河套平原逐步扩大到酒泉、敦煌等河西五郡。三是南海(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等新占领的地区唐朝8世纪中期以前,西域是政府安置流放犯人的主要地区。唐朝中后期,犯人一般被发往南方,例如许多文人、士大夫被贬谪到岭南、黔中及江南西道的僻远州郡,他们罪责越大,贬得越远两宋北宋初年,沿用五代旧制,仍以秦州(今属甘肃)、灵武(今属宁夏)等西北边缘诸郡作为流放地。庆历间,逐步形成“配隶重者沙门岛寨(山东蓬莱西北方向海中孤岛),其次岭表(岭南),其次三千里至邻州”的定制。南宋时期,沙门岛已归金朝所有,流放地点主要选择在南方,但流放地越来越向海南、雷州半岛推进——据马新《论中国历史上的流放》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秦至宋流放地”问题的一个角度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成文、逻辑清晰)25.(2023·山东济南·高二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校考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图: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3-6世纪)材料二

表:1世纪至6世纪亚欧区域文明概况(部分)区域时间概况亚洲1世纪中叶大月氏人被匈奴人击败并西迁,联合吐火罗人,建立贵霜帝国。这个帝国是游牧民族在入侵农耕世界并定居以后建立的具有高度经济文化的文明古国。3-5世纪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南迁中国黄河流域,建立多个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后北魏孝文帝进行了封建化改革。4-6世纪嚈哒人自蒙古草原南迁至中亚南亚,灭亡贵霜帝国,迫使萨珊波斯称臣纳贡,并大举进攻印度,在北印度立国。嚈哒人先后接收波斯和印度文化,在南农北牧两个世界的交往中起了桥梁作用。欧洲4-5世纪日耳曼人各部族在罗马帝国境内不断南迁,于476年灭亡西罗马帝国,建立一系列日耳曼人国家,并且在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中古西欧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以上材料摘编自吴于廑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综合以上材料信息,自选视角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欧洲和亚洲的各民族迁徙,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反映出当时西欧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欧洲和亚洲的各民族迁徙,“开放的全球视野”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体制变化情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当时西欧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并未体现西欧成为东西方的经济枢纽,排除D项。故选A项。2.C【详解】根据材料“游牧民族在冲突中一度取得优势,甚至消灭农耕世界的政权,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版图,但在两者的冲突中,农耕世界稳步扩展,游牧世界日趋缩小是基本趋势”可知,游牧民族生产力相对落后,因此在征服农耕民族后往往又被其先进文明所征服,C项正确;游牧民族军事优势并未丧失,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游牧民族的国家治理,排除B项;游牧民族征服了农耕世界,因此不存在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利,排除D项。故选C项。3.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主要和传统商路的改变有关,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符合题意;印欧人的迁徙、魏晋北方民族大交融及蒙元的南征均与环境因素有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4.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期中国北方农牧业分界线向北扩散,这是因为汉武帝时代,北伐匈奴,复取河南地后,从内地迁去近百万的汉族人民安置在北部沿边诸地,设置了大批郡县,A项正确;地方治理体系的完善、民族交融的日益增强与北方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化无关,排除BC项;材料不能体现北方边患危机的解决,排除D项。故选A项。5.B【详解】根据材料“13世纪到19世纪初中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可知,高峰段人口数据出现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此时正值清朝时期,封建社会已渐趋没落,经济发展渐趋饱和,因此人口的急剧增长会给社会造成一定压力,带来日益严峻的资源危机,B项正确;鸦片战争前,清朝经济已渐趋走向衰落,并非持续繁荣,排除A项;政治局势相对安定的局面在清朝之前的历史上都曾出现过,但并未造成人口的急剧增长,因此并非其决定因素,排除C项;税制改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赋役制度,并不会直接造成人口的快速增长,排除D项。故选B项。6.B【详解】据题意可知,古印欧人的迁徙,既毁灭了许多文明,但也促进了许多文明的诞生,所以说印欧人的迁徙影响了欧亚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印欧人的迁徙也导致了许多文明的诞生,并不仅仅是衰落,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对文明发展的影响,不能说明人口急剧减少,排除C项;文明的消亡和诞生是否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题意并不能体现,即无法说明印欧人的迁徙是否促进了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世界古代史人口迁徙。从表中内容可知,印度、波斯、希腊、俄罗斯等国的语言与原始印欧语有相似之处,这说明古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存在与当地文化相交融的现象,A项正确;材料中出现“缝”“编织”“犁”等字眼,说明古印欧人掌握了一定的农耕技术,但“成熟”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交通运输工具的种类十分丰富,排除C项;古印欧人的迁徙对迁徙地区的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但“同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8.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类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所学可知,古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环境,即受到战争以及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迁移等政治因素的影响,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为了生存而向北或者向南迁移,D项正确;地理环境只是客观环境,并不是影响迁移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农耕民族的生产方式是在土地上精耕细作,并不需要迁移,排除B项;农耕民族的特性是安土重迁,即不喜欢到处迁移,排除C项。故选D项。9.A【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战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开始大规模的迁徙。”可知,印欧是游牧民族,其人迁徙,向东到达中亚、波斯及印度,促进了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A项正确;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印欧人迁徙,罗马帝国尚未建立,排除C项;基督教文化是在印欧人迁徙之后建立的宗教,排除D项。故选A项。10.D【详解】根据材料“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还出现了仿照罗马钱币而铸造的装饰用金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日耳曼民族迁徙的时期,4世纪末,匈人对日耳曼人领地的入侵使日耳曼人潮水般向西罗马帝国境内涌来,形成了一场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运动,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民族迁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并非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并涉及亚欧大陆政治格局的变化速度,排除B项;材料所反映的主旨并非是欧洲农耕文明的进程被迫打断,排除C项。故选D项。11.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中国文明的基础上,以汉字、儒学、律令制度以及佛教等文化要素为纽带,形成了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东亚世界,这种文化特征使得不同民族之间存在共通性,这说明以中国为中心的周边民族、国家具有共同的文化,C项正确;文字属于文化纽带,而非精神纽带,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文化的共通性和东亚世界形成的关系,并非强调汉文化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汉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强调的是周边文化进入汉文化之后获得的新成就,与材料强调的文化共通性显然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D【详解】材料题干论及游牧民族军事入侵农耕世界,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最终融入文明体系中。3—6世纪,游牧民族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推动西欧进入封建社会,D项正确;罗马帝国、战国时期的秦国、亚历山大统治下的马其顿和希腊都不是游牧文明,故罗马帝国征服希腊、秦王灭六国一统天下、亚历山大入侵波斯都不属于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的征服,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13.B【详解】图片中的古代人类从东欧迁移至西欧、小亚细亚、波斯、印度等地区,结合所学,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B项正确;日耳曼人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3—6世纪,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也即日耳曼人没有迁往印度等亚洲地区,排除A项;大月氏人原先生活在中国西北部,受匈奴压迫西迁到中亚地区,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也即大月氏人没有迁往欧洲,排除C项;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现代学者称他们为“海上民族”,他们或来自小亚细亚,或来自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海上民族”没有迁往印度,排除D项。故选B项。14.C【详解】根据材料“印欧民族......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欧人起源于东欧平原,其游牧部落早期迁徙,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C项正确;小麦在全球传播是以西亚为中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奴隶贸易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华工出国是以中国为中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B【详解】据题意可知,西哥特首领对待罗马文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意图消除罗马转变为重构罗马,认为只有借助罗马的法律才能建立稳固的统治,由此说明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重构和认同,B项正确;西哥特首领对罗马帝国态度的变化体现的是对罗马文化的认同,并不是游牧民族与农耕世界的对立,也没有体现战争对罗马文明的破坏,排除AC项;4世纪中后期的罗马帝国确实已经走向衰落,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这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6.D【详解】根据材料“出现了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由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的反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为明清时期,人口迁移与当时的人地矛盾有关,另外高产作物的传入,也使人们能够够在较为贫瘠的土地上开展农业生产,D项正确;自然环境在这一时期没有较大的变化,排除A项;区域分工不会影响人口迁移,且区域分工早已出现,排除B项;明清时期人口政策没有较大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17.B【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可见人口的迁徙和流动,推动了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信息“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可见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民族认源上出现“宗黄现象”,将本民族溯源为与汉民族同源异流的黄炎贵胄,这不仅巩固了政权也推动了文化认同,综合以上材料,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区域开发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战乱频繁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18.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即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加强对中国北方地区的侵略,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开放“龙兴之地”,允许汉民移居东北,主要是为了加强边防安全,防备外来侵略,D项正确;汉族迁居“龙兴之地”是移民实边,并非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清政府加强边疆治理与允许汉族移居“龙兴之地”不符,排除B项;晚清政府开放“龙兴之地”,并非希望借此缓解人口和资源压力,排除C项。故选D项。19.A【详解】由题干材料“问题集中在是否接纳这些人、如何防范附载于他们身上的东北民族文化的扩散等方面”可知这一争论实质是南北方的文化冲突与碰撞,A项正确;材料是人口南迁对文化的影响不是经济重心对文化的影响,逻辑错误,排除B项;材料还涉及“北方新移民”,这部分人不一定是草原文明,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冲突不是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20.C【详解】根据“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可得出宋代对人民的结束更放松,适应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排除A项;材料与地位的提高无关,也不能有效缓和矛盾,排除BD项。故选C项。21.(1)图1:早期人类文明多元、独立发展;人类文明由分散逐步走向区域性联系;扩张战争、人口迁徙、商贸活动是文明交流和联系的途径。图2:以农业文明的视角看人类文明发展;人类文明发展不平衡。(2)示例:1850年前后,世界各地区存在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贸易、人口迁徙路线来表现(以西欧为中心)。将英国标注为“世界工厂”,以工业文明区域、农业文明区域进行空间区分,并将英、法、西等国的殖民地进行标记。理由:1850年英国以及欧洲和美国已经完成或者进行工业革命,属于工业文明区域,其中英国工业化程度较高,成为世界工厂;同时期的亚非拉广大地区依然处于农耕文明时代,在经济上逐渐依附于欧美。同时,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打破其封闭的经济结构,使之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火车、轮船等先进交通运输工具,使列强大量输出工业品,掠夺原料,甚至投资办厂更为便利,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详解】(1)图1:从早期人类文明多元、独立发展的角度作答;从人类文明由分散逐步走向区域性联系的角度作答;从扩张战争、人口迁徙、商贸活动是文明交流和联系的途径角度作答。图2:从以农业文明的视角看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作答;从人类文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作答。(2)设计:层次1:主题设计不够恰当,只与当时人类文明发展有一定联系;层次2:主题设计比较恰当,能反映当时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趋势和特征;层次3:主题设计恰当、准确,反映人类文明整体特征,并有进一步的介绍。理由:层次1:说明比较宽泛,与主题联系不够密切;层次2:说明与主题相符合,叙述比较合理;层次3:说明契合主题,叙述完整、充分,表述准确。22.路线:由山西、内蒙古迁移到京津、山东和河南等地;从江南北迁到淮河流域及西迁到四川、云南等地。说明:元末北方社会动荡,天灾人祸不断,导致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山西地狭人稠、中原地广人稀;政府有计划地组织移民;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使西南地区人口锐减,为移民提供了空间;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小农经济,国家迁移富户北移;明初处在寒冷期,加速了北方人口的南迁。总之,明初移民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助于经济的恢复,改变了人口布局,推动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详解】根据材料一“明初全国移民路线图”、材料二“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这样,山西“地狭人稠生计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明初,山西移民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移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在西南地区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导致四川等地人口锐减。苏州、松江、杭州、嘉兴等地是广大江南地区最富庶的地方,这里的富户特别出名”及所学知识可得出,明朝初年移民的方向由山西、内蒙古迁移到京津、山东和河南等地;从江南北迁到淮河流域及西迁到四川、云南等地。根据材料“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灾、瘟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西平均每平方公里27.52人,而河南每平方公里12.85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这样,山西“地狭人稠生计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把中都凤阳建造起来,加之朱元璋对这些富户很不信任,明初开始把大量的江南富户迁徙到凤阳这个地方”、材料三中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所学知识可得,迁移的具体原因有,元末北方社会动荡,天灾人祸不断,导致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山西地狭人稠、中原地广人稀;政府有计划地组织移民;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使西南地区人口锐减,为移民提供了空间;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小农经济,国家迁移富户北移;明初处在寒冷期,加速了北方人口的南迁。总之,明初移民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助于经济的恢复,改变了人口布局,推动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3.不同点:除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外,图2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民继续向南迁徙。原因:从宋代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迅速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角度作答;从珠江流域、海南岛相对地广人稀的角度作答;相同点:从方向看,都是向南移民。原因:从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的角度作答。从民族看,以汉族为主,包含多个民族。原因:从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发展的角度作答。(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详解】从材料的内容可得出两次迁移的不同点,一个是图一除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外,图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民继续向南迁徙。原因:结合所学可得出从宋代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迅速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角度作答;从珠江流域、海南岛相对地广人稀的角度作答;相同点:结合材料的内容可从方向看,都是向南移民。原因:结合所学可得出从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的角度作答。从民族看,以汉族为主,包含多个民族。原因:从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发展的角度作答。24.示例一:秦至宋流放地的选择和变化见证了古代历史的变迁。首先,流放地的选择适应了集权统治不断发展的需要。秦汉时期对诸侯王的流放、古代“就偏就远”的流放原则都体现了惩罚犯罪、维护皇权的目的。其次,流放地的变化反映了政治局势的变化。与秦相比,汉和唐前期北方流放地点已扩展至西域,体现了当时开疆拓土的时代特点。而唐中后期流放地点主要集中于南方,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政府对西域地区统治力的减弱乃至消亡。与北宋相比,南宋流放地点的变化则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宋朝压力的增加。最后,南方流放地点的变化则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从秦汉开始,南方的流放地点不断南移,从侧面反映了南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地方逐渐告别了蛮荒状态。总之,从秦汉到唐宋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发展以及政治局势的变动直接影响着流放地的选择和变化。示例二:流放制度客观上有利于落后地区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发展。首先,推动边疆开发以及民族交融。戍边、移民、屯垦等成为秦汉及唐朝流放制度的重要内容,这有利于边疆地区汉族人口的增加及经济的发展,这一切又为西北边疆及岭南地区领土的扩大与巩固以及民族交融奠定了基础。其次.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从秦至宋,南方流放地点主要选择在经济落后之地,流放制度给这些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再次,有利于流放地区文化的发展。例如,唐宋时期谪戍或贬谪的文人士大夫及其子孙后裔给流放地带去了先进文化,帮助这些地区逐渐告别了愚昧。总之,被流放者为落后地区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开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详解】本题首先根据材料来选择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首先确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