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备考策略 【知识精讲精研】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情分析与备考策略(新高考 全国卷考区)_第1页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备考策略 【知识精讲精研】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情分析与备考策略(新高考 全国卷考区)_第2页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备考策略 【知识精讲精研】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情分析与备考策略(新高考 全国卷考区)_第3页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备考策略 【知识精讲精研】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情分析与备考策略(新高考 全国卷考区)_第4页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备考策略 【知识精讲精研】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情分析与备考策略(新高考 全国卷考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类文本阅读探究与备考策略前

信息类文本主要为培养学生获得外界真实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以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认知水平,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载体。它主要分为实用类和论述类两类文本,两类文本均为纪实性文本,具有客观、真实、实用的特点。

新高考信息类文本在试题中通常以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合并考查,文本多为论述类,主要考查考生对关键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加工能力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呈现形式为单独成文的连续性文本或多材料组合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中常选择非连续性文本组合且有内部关联的材料群,多呈现出考查形式灵活,材料新颖实用,主题一致,思维多元等特点。一、对应课标内容二、关联教材内容三、应考基础知识四、考查内容分析五、复习备考策略六、真题精讲举例七、融合教材训练目

瞄准新高考一、对应课标内容

在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中写到“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

在课程结构设计依据中写到“学习任务所涉及的语言学习素材与运用范例、语文实践的话题与情境、语体与文体等,覆盖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思维建模二、关联教材内容

新高考对信息类文本的能力要求均可在教材文本中找到对应点。在新教材中,信息类阅读涉及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五个任务群31篇文本及学术论著《乡土中国》,如下图所示:

学考衔接、教考融合是新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从新课程和新高考的改革理念来分析,信息类文本的学与考,“原点”定在教材,考点始于课内,取材于课外。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我们可以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因此,教材文本是最经典、质量最佳的范例,备考时应以此为载体,学会学和用,力求把教材基础这一“本手”打扎实,会迁移应用,举一反三,方能开新路,达通途,进阶为“妙手”,过好“落棋无悔”的一生。

新高考命题常涉及新闻(狭义指消息)、通讯、访谈、科普文章、人物传记等。

新闻类文本注重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个性化解读”的考查;人物传记类注重对“信息的筛选、文本表现手法的分析和人物人生价值、时代精神的探究”的考查。

备考时要掌握其相关概念、基本结构、写法、主要特点、作用等。

实用类文本知识框架如图所示:三、应考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依托材料

间接考查

论述类文本是以议论、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表明主张的文章,具有“三强”(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特点。

论点、论据和论证是其三要素,其关系如图所示:

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需要注意的是,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一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让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个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论述类文本分类及其特点,如图所示:

“信息类文本”作为新高考近三年未缺席的试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中最早出现,其认为“语文课程应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科素养为目标,从而促进其语文能力的提升,以服务于未来学习、生活、工作。”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强调“通过学习,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提高其阅读表达能力,帮助其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结合“一核四层四翼”,二者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参照《高考蓝皮书(2023年)》中的内容,新高考卷信息类文本的命题情况如下表所示:四、考查内容分析命题解读选材特点选文材料的数量是1-3则;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多以当下社会关注度高的话题作为中心,有时选择科普类题材;文体多样,涉及新闻类、科普论文等选文材料的数量是1-3则;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多以当下社会关注度高的话题作为中心,有时选择科普类题材;文体多样,涉及新闻类、科普论文等考查能力信息定位获取能力,包括定位检索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图表理解能力等;信息推理整合与逻辑推断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识别推理谬误的能力等;信息评价运用能力,包括归纳概括能力、迁移运用能力、评价反思能力等信息定位获取能力,包括定位检索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图表理解能力等;信息推理整合与逻辑推断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识别推理谬误的能力等;信息评价运用能力,包括归纳概括能力、迁移运用能力、评价反思能力等必备知识新闻报道、政策文书、科技论文、科普文章等论述类文本的文体要素、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客观题的常见设误方式,逻辑推理的常见谬误等

高考新风向:“三不无”命题特征、“三线”考查逻辑

《中国高考报告》明确提出了“三线”将是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即“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以及“情境载体串连线”。

“核心价值金线”是指围绕“立德树人”来考查考生的政治立场和思维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道德品质。“无价值,不入题”已成为近年来高考内容改革的一个鲜明特征。

“能力素养银线”主要考查考生在学习掌握、实践探索以及运用相关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能力。思维认知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等。中国高考命题正式进入了“无思维,不命题”的新时期。“情境载体串联线”是指通过设计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将其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实现对考生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技能和思维方法的考查和选拔。高考命题呈现出“无情境,不成题”的特征。情境试题对考生的学科素养和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考生由“解答试题”转向“解决问题”。

新高考卷文体测评材料题量与题型分值202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社科著作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共5小题3道选择题2道问答题19分2023年(新课标全国Ⅱ卷)政论时评学术论文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共5小题3道选择题2道问答题19分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政论时评学术论文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共5小题3道选择题2道问答题17分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学术论文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杨乃乔《<红楼梦>与TheStoryofthe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共5小题3道选择题2道问答题19分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学术论文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读《拉奥孔》共5小题3道选择题2道问答题19分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学术论文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共5小题3道选择题2道问答题17分题目涉及辨析信息的真伪;关联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甲卷作文也关联此单元)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调查研究

总体对比分析1.关于字数如上表所示,2021—2023年新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文字数在1700字左右,总体来说阅读量适中。三年中,阅读量最大的为2023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关于调查的文章,最小的为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关于中西方典籍翻译的信息类文本阅读。众所周知,学生的阅读速度直接与文本长度相关,较长的文本带来较大的阅读难度,近三年新高考卷阅读量适中,阅读难度较小,而在2021、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的长度明显低于新课标全国Ⅰ卷,但是在2023年新课标全国Ⅱ卷明显高于新课标全国Ⅰ卷,由此可以预估在今年的新高考中,信息类文本的字数应该有所增加,难度有所增大。时间字数(新高考/课标全国Ⅰ卷)字数(新高考/课标全国Ⅱ卷)202118451584202217161517202317161994

2.文本呈现时间文本呈现方式(新高考/课标全国Ⅰ卷)文本呈现方式(新高考/课标全国Ⅱ卷)2021非连续性文本连续性文本2022多文本多文本2023连续性文本多文本

从文本呈现来看,新高考近三年以多文本考查为主,兼具连续性文本考查的形式。

信息类文本的呈现方式一般有三种: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多文本。

(“PISA2009阅读素养测评分为四种文本类型: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多文本。”)

其中,非连续性文本是指由逻辑、语感不严密的段落层次构成的阅读文本形式。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文本的一种类型,它具文本的基本共性,但在语言和结构的组合上又区别于其他文本形式,一般包括图表、图解文字、目录、说明书、广告、地图、索引等。

在人们真实的阅读中,仅仅依靠一则材料得到的信息往往是残缺的,因此需要阅读多则材料,所以在此概念下又产生了多文本阅读,不同的文本相互补充,相互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非连续性文本从2011年引入中国,意在教会学生阅读图表,但近三年在文本呈现上只有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呈现,展示拉奥孔的雕像。三种不同的呈现方式再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真实的阅读情境,新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试题呈现出形式多样且源于现实的特征,体现出新高考命题再现真实阅读情境、紧密联系现实的命题特点。

3.文本主题时间文本主题(新高考/课标全国Ⅰ卷)文本主题(新高考/课标全国Ⅱ卷)2021拉奥孔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2022东西方文化交流(诗论)东西方文化交流(翻译)2023藜麦与全球贸易调查研究

文本主题涉及文化交流、艺术、网络、贸易、政治等内容,有跨学科交流的特点。

例如,关于艺术价值,在2021年的新高考全国Ⅰ卷文本中插入了拉奥孔的图片,考生就可以更为直观的欣赏到艺术之美;关于文化交流,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2022年同时考查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内容,全国Ⅰ卷考查的是诗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受到的影响,全国Ⅱ卷考查的是翻译这种媒介的演变;关于贸易情况,我们能看到在全球贸易影响下,玻利维亚人与藜麦的关系。

通过以上考查的主题,我们注意到,文本主题一直紧跟时事,考生可以通过文本阅读了解社会动态,文本主题恰凸显了国家育人的教育方向。

4.文本类型

近三年新高考均考查了知识型读物的阅读与理解,并没有考查社会交往类文本阅读与新闻传媒类文本阅读,由此可见,在新高考中知识型读物仍是考查重点。时间文本类型(新高考/课标全国Ⅰ卷)文本类型(新高考/课标全国Ⅱ卷)2021知识型读物知识型读物2022知识型读物知识型读物2023知识型读物知识型读物

5.题型时间试题题型(新高考/课标全国Ⅰ卷)试题题型(新高考/课标全国Ⅱ卷)20213选择题+2简答题3选择题+2简答题20223选择题+2简答题3选择题+2简答题20233选择题+2简答题3选择题+2简答题

从整体上看,2021—2023年新高考试题题型(结构)相对稳定,都是以3个选择题、2个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根据赵静宇在《阅读能力内涵演变及高考语文的应对策略——高考40年语文阅读能力考查轨迹梳理及问题分析》一文中的内容,可将信息类文本阅读能力分为:

A1识记辨认(指明或写出需要他们辨认或记住的语文知识)

B1检索提取(根据任务,快速检索、提取、加工文本中的关键信息)

B2理解分析(根据任务,理解文中词句的内涵与作用)

B3判断推理(根据任务,联系文本部分信息作出判断推理)

C1筛选整合(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结构,归纳核心意思)

C2整合研判(依据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作出判断与理解)

D1鉴赏评价(联系外部知识,客观审视评价文本的表现形式等)

D2发现创新(由此及彼,强调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D3问题解决(具有发现能力,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其中,A1在信息类文本中的考查较少,由于作为较为基础的阅读能力,难以单独考查,但是其余的能力考查都必须立足于A1上。阅读能力层级

五、复习备考策略

新教材以“人文主题和任务群”两条线贯穿,根据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系统梳理,有选择性地提出相应复习策略非常有必要。

在信息类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透过浮在眼前的文字,深入理解文本,分析文本的逻辑思路以及内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品质。

浮躁到沉进去备考策略——认知策略(思)+实战策略(行)

意在笔先,如臂使指

意:思维(意识、意念等)备考前的三思与三问一思:对应课标哪点(问自己对课标相关内容“熟透”没)二思:关键教材哪块(问自己对教材研究透没)三思:命题人的思维(问自己有和命题人的博弈意识没,能否换位思考:他要考我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考?怎么考?研究高考真题—研究命题规律—寻找备考方法)(一)认知策略(思)

(二)实战策略(行)

1.“读懂”上做文章(1)回归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载体,考生系统掌握知识一般从对教材的感知开始。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立足文本,着力读懂文本。充分重视教材,从而迁移其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对信息类文本而言,教师首先要改变态度。教师对这些所谓“用不到”“没有用”的篇目的重视,也会带动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对信息类文本的沉浸式阅读,储备其相关知识,开发可用的阅读资源。

新版必修教材中的科普、传记、新闻、评论等类型的文章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师生充分重视这些资源并把它们有效迁移到解答信息类文本试题的实践上来,这本身就是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一种体现。文本基础

(2)掌握方法

信息类文本阅读文字量大,题目多,分值高,且多选非连续性文本。在这种情况下,考生阅读或答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做题前的整体阅读就非常重要,可用“看—标—理—联”法快速高效地阅读文本,掌握相关内容,这四步可以同时或交叉进行。

文本阅读

(3)巧用工具利用思维导图、流程图、批注等工具手段梳理信息类文本结构层次、概念(关键词语)等,能够快速高效地厘清文本结构,帮助学生读懂文本,锁定答题区间。2.在“解题”上下功夫(1)解题必备五种意识文本核心,不可动摇。文本是命题者的依据,考生应依据原文答题,“答案就在原文中”,是阅读题命题的原则之一,要善于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句,提取答案要点,然后根据答题思路进行组织归纳。

化难为易的着力点审清(答题要求、题干关键词语、答题区间、提示暗示)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需按题作答,切忌答非所问。

做题时间20-25分钟为宜;因此大题是“头枪”,建议此大题不在考试开始时做,等考试状态稳一下再投入进去做。

(2)规避常见误区(3)聚焦常见问题

常见的失分原因有:审题不清、捕捉不到有效信息点、比对不仔细、缺少宏观意识、逻辑混乱、概括不全、语言组织能力欠缺等。

(4)命题定位

(5)解题策略细察:仔细阅读,体察思索,有所触动;深思:深入思考,端详剖析,有所领悟;检索:明确指向,快速提取,答案信息;加工:推断联想,剖析概括,实现要求。

综上,信息类文本解题指导方法如图所示:关注点:概念、观点、论断

3.在“训练”上花心思

(1)教师层面①教师要对备考有合理规划,不妨列出计划表,从时间、内容、形式等方面都要精准到位。备课组要在集体备课时共同研讨出一套适合学情并行之有效的备考方案。②教师不妨给学生提供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这要求教师对这一板块的课标要求、教材文本、基础知识、考题、考法等烂熟于心。也可以给学生做出示范后,让学生自己整理出思维导图,这个过程本身可以提升信息获取整合能力及各种思维能力。另外,教师有必要传授一些逻辑学知识,如概念、命题、推理、逻辑规律等,不妨用公务员考试的逻辑类题型(文字、图形)帮助学士提升思维语言逻辑的能力。

③精选精讲试题,尽量以高考题为蓝本,吃透原题,精准分析,教会学生分辨答题方向、找准考查能力点,有的放矢,按要求规范答题。要对近年来的新高考真题研究透彻,要给学生提供高质量、规范题来练手,培养学生题感,摸准答题节奏,还要限时完成,最好争取在20分钟内完成,最多不能超过25分钟,把时间精准到“分”(课堂可以用希沃白板里面的倒计时提示学生),让学生养成一种有效管理时间的习惯,从心态、思维、习惯等方面做到平时高考化,这样就可以高考平时化。文本选择及训练

精、准、透学生要进入状态且投入专注——读进去

④做好试题评价反馈一定让学生完整写出答案,不妨让学生自己先发现问题,然后小组成员相互评改,相互赋分,最后教师明确参考答案。也可以教师面改或用视频展台展示出学生答案,展示不同得分学生的答题卡,可展示高质量卷、问题卷等样卷,引导学生规范答题;培养学生分析参考答案的能力,自主评分,小组互评,找错析错,突破难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等。学生经历这个过程,这对思维能力、信息提取整合能力、语言表达与组织能力都大有帮助。学生自主小组探讨教师指导

⑤重视每一次考试题目的研讨过程和作业讲评过程每次考试题的讲评、研讨方法要认真重视,不断思考怎样在质量上精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回头看卷子,先自己发现一些问题,然后让小组研讨出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研讨的情况进行指导,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做好质量分析,精准把脉。平时作业布置下去了并不等同于扎实落实,要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和练习情况,及时根据反馈情况去评估、调整、改进,最终趋于完善,作业也可以让学生当批改和评点人,让学生讲评,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激发兴趣和内驱力,挖掘潜力。总之,教师平时要按照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真实情况,以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去备课。力争做到学生一课一得,每一课学生都有所收获,教师自己有成就感。不管怎样的学情,夯实基础是前提,重视每一节课的质量是关键。

(2)学生层面学生除了按照教师要求和计划备考之外,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掌握读文方法,精练时做好训练文本的勾画、批注、思维导图。②每周抽至少半小时阅读不同文体、不同学科领域、不同材料类型的前沿论文、学术专著、权威报刊时评等,啃硬骨头,硬着头皮、连爬带滚坚持阅读完,培养获取关键信息的敏锐度,体会阅读材料“生活-思维-语言”的转化,并将这种体会迁移至做题。③合理分配做题时间,认真书写,规范答题,避免非智力因素丢分等情况。④转换角色,尝试以命题者思维深析高考真题选文,小组合作命题,变化命题角度,尽量覆盖考点且考点不重复;仿照试题参考答案编写试题解析,反复修改推进,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提升解题能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利用错题本,做好错题的归纳整理,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解题规律,错题本班级流动交流;注重训练后的反思,有不懂之处一定要及时请教老师,尤其是解题思路,不能把不懂的留到明天,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文本

阅读可用晚自习时间进行阅读,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根据真题尝试命题六、真题精讲举例(2020新高考卷I)1A1B(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例证法的考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C.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六、真题精讲举例可以理解为生物学常识。(科普特点,有跨学科性质)【答案】D【解析】D项,原文第五段说“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在原文中,个体由独立大脑指导行为,这是一种假想系统,微生物的研究虽然证明了“每个人是一支军团”,但原文并没有说“假想系统”是错误的,从理论研究角度来说,也并不能据此否定这种“假想系统”的合理性。A项,原文第一段说“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可知选项表述正确。B项,原文第二段说“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可知选项说的“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都聚焦着微生物”正确,关于“甚至细胞内”,原文说“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可知也是正确的。C项,从原文第二段的信息来看,“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的表述是正确的,原文第四段说“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可知C项后半部分的表述也是正确的。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D.“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文中无相关信息支撑。观点可以理解为“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思维导图常规分析【答案】C【解析】C项考查的是立论基础,选项说“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这在原文中并无依据,自然也不存在“作者针对这种看法”。A项较易理解。B项考查例证法,见于原文第三段。D项所列举的几句话表达的观点都是第三段说的“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这些生命体,从原文来讲,就是指微生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一般来说,带有“可能”的说法常常是对的,除非能找到明显的反驳。找到原文批注的地方即可。找到对应信息很好排除。(不是同义转化)原文无这方面的信息。(无中生有)BC【答案】A【解析】A项,原文第三段说“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由于他们是最先登上月球的人,所以“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的推断是合理的。(同义转化)B项,原文第三段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可知选项说“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的表述错误。(不等同,曲解文意)C项,原文第四段说“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可知选项的表述是没有依据的。选项认为遵循相同生存规律的是同一种微生物,而原文传递的信息是或许不同的微生物也遵循相同的规律,明显从原文得不出选项的结论。D项,原文第四段说“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得不出选项“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的结论。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没有提及“互动”)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先要总结出中心论点,这个地方批注就特别重要。我们会在长期的批注习惯中训练出敏锐的读文嗅觉。通过“共生”“相互作用”,结合批注可知B项为最佳选项。可以理解为能解释“共生”,但无法解释“互动”。重点在“发挥有益作用”。与中心主题关联不大。【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我们要总结出第三、四自然段的中心论点。第三段的中心观点是“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第四段的中心观点是“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综合起来,第三、四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是“生命与微生物共生并持久地互动”,B选项中,“共生”与“相互作用”正好能完整对应。A项强调的是细菌的本体作用,没有提及互动。C项强调的是微生物的重要作用,似乎与“共生”有关,但没有明显指向“互动”。D项中讨论的是微生物的有益作用,与第三、四段的中心观点关联不紧密。综合看来,最恰当的是B项。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参考答案】作者借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与奥逊·威尔斯“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遥相呼应,既使文章结构严谨,又再一次强调了本文的核心观点“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人类也不例外”,突出了文本主题;同时,作者引用两句观点对立的名言,旨在用轻松诙谐的方式表达观点、总结全文,使读者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解析】关键词:①呼应;②核心观点;③主题;④轻松诙谐(语言风格);⑤总结;⑥读者。这道题看似只有两点答案,其实答案指向的角度是比较多的,每年考场具体评分标准确定的关键词或多或少,日常思考与训练中,我们就要结合文本让答案变得更丰富,要能够结合题目融入较多的答题术语。批注时对于画横线的句子就要高度关注,形成具体答案时则要更规范。七、融合教材训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狂人日记》是鲁迅首次践行“拿来主义”理论就获得最大成功的作品。B.鲁迅取法果戈理,表明其“拿来”有眼光,有辨别,有其明确的目的性。C.鲁迅能创作《狂人日记》,是因为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且具有医学知识。D.《狂人日记》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旨在服务于反封建的主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获得最大成功的作品”错。由材料一第一段“《狂人日记》是鲁迅首次将‘拿来主义’理论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并取得完全成功的代表作品”可知,“最大成功”不等于“完全成功”,过于绝对。C.“是因为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且具有医学知识”错。由材料一第二段“鲁迅曾说,自己写这篇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这是鲁迅善于博采众长的一个绝好的注脚,也是他的谦逊之词”可知,鲁迅这样说,既表明其博采众长,又体现了自谦。D.由材料一原文“借助这种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一举突破了中国小说传统的章回体和从头至尾慢慢道来的写法”可知,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是对传统章回体和从头至尾慢慢道来写法的主观能动性突破,不能说旨在服务于作品主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和果戈理笔下的“狂人”分属不同的类型,作品的现实意义完全不同。B.鲁迅的《狂人日记》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不能否定其对果戈理的借鉴。C.吉川英治用“七实三虚”的办法对原作文字加工,从而实现了人物的日本化。D.日本既有注重“三国”实用性研究的各届人士,又有许多不同层次的“三国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吉川英治用‘七实三虚’的办法对原作文字加工,从而实现了人物的日本化”强加因果。“七实三虚”的办法与实现了人物的日本化是两种不同的做法,二者不是因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