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也孤与梅女中双秀胜须眉 才情辞采惊天人从柳如是、吴藻文学创作看明清女性意识_第1页
影也孤与梅女中双秀胜须眉 才情辞采惊天人从柳如是、吴藻文学创作看明清女性意识_第2页
影也孤与梅女中双秀胜须眉 才情辞采惊天人从柳如是、吴藻文学创作看明清女性意识_第3页
影也孤与梅女中双秀胜须眉 才情辞采惊天人从柳如是、吴藻文学创作看明清女性意识_第4页
影也孤与梅女中双秀胜须眉 才情辞采惊天人从柳如是、吴藻文学创作看明清女性意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影也孤与梅女中双秀胜须眉才情辞采惊天人从柳如是、吴藻文学创作看明清女性意识

在几千年来以男性文学词汇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女性的创作潜力和创作意识被多次抛弃。男性语言被称为“无才女者是美德”,“女性在学习文学和流程中是色情的”p.58。这是对女子价值的最大程度的贬抑和对女子精神生活的无情禁锢与扼杀。马克思说过:“每一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地位精确的衡量。”P.571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学的变革和发展是离不开女性的积极参与的,“没有女性便没有文学”P.9,古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一样也离不开一些女性作家的介入。正因为有了她们,才打破男性创作的垄断地位与文学话语的单一性,逐步确立女性文学的坐标,促成女性意识的萌发与觉醒。明清时期,社会相对稳定,资本主义萌芽,启蒙文化发端,民主思潮与个性解放之风渐起。受此影响,一些有慧识的女性主动而自觉地接受文化知识,要求突破男子写作的特权限制,吟诗作对、结社酬唱成为她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享受,她们的作品包容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丰富阔远的人生境界,柳如是、吴藻的作品可以让我们可窥见这种意识的萌动过程及内在特征。*一风霜雪雨,内部独立人格柳如是、吴藻是热爱写作的,她们不甘成为被封杀在青楼或闺阁的无名怨妇,不满奴颜卑膝、低眉顺从的女性角色与女子在文学创作中的“缺名”和“失语”的状态,把自己女性的尊严、价值、情感等等全部渗入文字符号中,使文字符号和文学话语闪现着女性的灵性的光辉。法国著名批评家埃莱娜?西苏说:“写作乃是一个生命与拯救的问题”“写作永远意味着以它特有的方式获得拯救”P.223。正因如此,柳如是、吴藻对文学创作灌注全部热情,企图摆脱女性话语的附缀与从属状态,获得与男子一样的平等的话语权利。这种自我救赎集中表现在他们的作品对女性独立人格的追求上。柳如是虽然沦落为风尘女子,但如是的胸怀是皎洁晶莹的,气格是超拔脱俗的,思想是博远深邃的。她喜欢挺拔孤峭的竹,格高韵雅的梅,因此她许多咏物抒怀诗词都以这两种自然物作为观照,寄寓着诗人卓尔不群的人格特性。她的《题画梅》:“色也凄凉影也孤,墨痕浅晕一枝枯。千秋知己何人在,还赚雄师入梦无?”P.172,就是其人格表征。诗中流露出的人生境界不为世人所理解(“影也孤”),或许会遭致各种诽谤和打击(“色也凄凉”),但是,诗人始终不放弃对“千秋知己”的执着追求,其骨格之清奇、意念之坚贞可见一斑。再如《咏晚菊》:感尔多霜气,辞秋遂晚名。梅冰悬叶易,篱雪洒枝轻。九畹供玄客,长年见石英。谁人问摇落,自起近丹经。P.48诗中抒情主人公与菊花融为一体,透露出的是隐然于胸的傲岸心性。“梅冰悬叶易,篱雪洒枝轻”,在诗人看来,再严厉的风霜雪雨对于晚菊来说也是脆弱不屑一顾的。一“易”一“轻”相呼应,点染出的是晚菊的品性,更是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贞的人格品性。诗人对自由独立人格的追求,往往与她对真挚美好的爱情渴望联系在一起。与众多完全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敢甚至从没有想过要主宰自己的爱情婚姻的女子不同,柳如是大胆地挑战固有传统选择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的。当倾心陈子龙时,她以儒生打扮亲自到松江拜访,想与他结就姻缘,虽然并未如愿,但其坚定果敢、放诞洒脱的个性却显露无遗。故此,当爱情发生变故或自身人格受到否定时,她表现出更多是严峻的决绝和潇洒的释然,《伤歌》一诗书写得尤为鲜明:“……我行非不远,我念非不宜。忧来或不及,沾裳不能止。春风易成偶,春雨积成丝。谁能见幽隐,之子来何迟。一言违至道,谅为达士嗤。”P.18据陈寅恪先生考证,此诗是柳如是责备宋辕文而作。如是曾一度倾心松江才子宋辕文,而宋碍于家庭的反对而对她的感情犹豫退缩。如是立刻对宋辕文的怯懦嗤之以鼻,果断地挥剑斩情丝,显出她对忠贞不渝爱情和自尊自傲人格实现的不懈追求。“春风易成偶,春雨积成丝”衬托出自己的遇人之难以及等待所爱之人的愁苦,但“谁能见幽隐,之子来何迟。一言违至道,谅为达士嗤”隐然蕴含着人格高洁不容欺凌的气格,胸襟气度堪与男子媲美怀。相较于如是独立自由人格的象征性表达,吴藻的大多数作品则呈现一种自然浅直的可喜风格。她在杂剧《乔影》中云:“我谢絮才生长闺门,性耽书史;自惭巾帼,不爱铅华。敢夸紫石镌文,却喜黄衫说剑?”P.613这篇近于抒情诗的剧曲,实际上“是作者的富有诗意的自白”P.395。在剧中,词人自比才女心中的典范——东晋诗人谢道韫,流露出更强烈的自我肯定意识。可以看出,柳如是的咏物诗在体现自傲自尊的人格力量时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高尚纯洁的精神感召,而吴藻的词曲中却有一种强烈的实践要求,认为要打破封建传统观念的桎梏,必须从自我做起,收起脂粉,洗尽女儿故态,走出闺阁,“拔长剑,倚天外”,P.11积极参与改造世界的活动,获得女性独立的发展权。因此她完全不顾封建礼俗,经常着男子装,颇具“名士”风度,并不顾自身身份地位结交一些志趣相投的下层女子,视其为诗友、知己,对封建礼俗极其藐视。这些自我肯定的意识也表现在了反映自己爱情生活的词作中。如《祝英台近·影》:曲栏底,深院锁,人晚倦梳裹。恨海茫茫,已觉此身堕。可堪多事青灯,黄昏才到,更添上影儿一个。最无那,纵然着意怜卿,卿不解怜我。怎又书窗,依依伴行坐。算来驱去原难,避时尚易,索掩却绣帏推卧。P.23词中看不到作者甜蜜温馨的家庭生活,而是充满“卿不解怜我”的悲苦愁叹。“最无那,纵然着意怜卿,卿不解怜我”写的是浓厚的孤独寂寞,流露出的确是知音难会、无人能解心曲的叹息,从中我们可以隐约感受到词人对人生际遇包括婚姻爱情的独特体验。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够理解诗人在读完《红楼梦》后的复杂感触:“……何处吊,埋香故冢?花落花开人不见,哭春风,有泪和花恸。花不语,泪如涌!”P.54其实,作者想凭吊黛玉葬花之处的举动寄寓了她的生活处境。她到底凭吊的是什么?仅仅是黛玉吗,我想倒不如说她更想凭吊的是自己的韶华,叙说的是知音难觅的哀愁,而黛玉是最能读懂她心曲的人,可惜的是这位知音已与她阴阳两相隔,因此,作者怎能不“泪如涌”?事实是诗人的处境更悲哀,黛玉毕竟遇到了她的挚爱,并得到他的眷顾,可是诗人却连他是谁都不知道,足见其哀也甚,“泪如涌”大概也是她对自身境遇的哀痛吧!无论柳如是、吴藻冲破传统文化带给女性设定的藩篱的渴望,还是对自己的爱情的独特追求或对婚姻现状的不满,都是她们为自己的独立人格、自由精神发出的呼喊。两人的呐喊声虽然不同——在个体生命的自由伸展方面,柳如是主要通过自我人格的规范而实现的,而吴藻主要表现在对自身才华的充分肯定和自信上;在对爱情的追求上,柳如是因身处青楼更注重双方人格地位上的平等,而吴藻则更注重双方个性的相契和“心有灵犀”的情爱境界,但足以成为遥相呼应的女子个性解放、追寻精神家园的代表心声。二明清时期的女性发展权为女性本身的特点而产生的矛盾柳如是、吴藻的作品虽然蕴含了明清时代女性意识萌发的熹微,但纵观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女性意识的发展相对经济发展来说,仍是非常迟缓的。特别是处于封建社会的女子,人身依附感在她们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即使是那些颇具慧识和胆略的女子仍然逃脱不了处在男权社会的边缘位置与状态的命运,女性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仍步履维艰。从柳如是与吴藻的诗词以及她们的生存状态中,我们仍可窥见压制女性发展的强大男权投射在她们心灵深处的巨大阴影。“酒散歌阑仍撒手,万事总归无奈……”(《金缕曲》)P.18“欲哭不成还强笑,讳愁无奈学忘情,误人犹说是聪明”(《浣溪沙》)P.18,词人对女子虽有才情却无法施展的社会只能满怀无奈的叹息。这种男权的投影使得她们的文化行为和文化心态呈现出矛盾的纠结。男权中心是他们冲击的对象,而他们树立女性形象的理想又是以男子的胸襟气度、所作所为为尺度的,他们笔下的女性人格往往表现出与男性人格的趋同。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创作中柳、吴二人都有着明显的男性情结倾向。例如柳如是的《题墨竹》:不肯开花不趁妍,萧萧影落砚池边。一枝片叶休轻看,曾住名山傲七贤。P.172这首诗不仅点出的墨竹的神韵,更是她自身人生追求的真实写照。她不爱与繁花争妍斗艳,却偏爱疏落的文竹,“曾住名山傲七贤”一语道破原委,原来她的理想是突破女性群体的包围,而融入到男性群体中心,成为特立于男性活动中心的奇女子。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她的创作中,生活中的诗人也表现出不同与一般寻常女子的洒落与放诞。顾苓的《河东君小传》记柳如是因为倾慕钱谦益的才华,便径自买舟拜访,“幅巾弓鞋,著男子服,口便给,神情洒落,有林下风”P.157,她在与自己的密友汪汝谦的尺牍中皆自称“弟”,称汪为“先生”。而吴藻的性情也多类此,热衷于着男子装,行男子事。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二“花帘词”条载:“(吴藻)又常(尝)作引酒读《骚》长曲一套,因绘为图,己作文士装束,盖寓‘速变男儿’之意”P.62。在她的创作中也同样寄寓了这种理想,例如《金缕曲》:“身本青莲界,自翻来,几重愁案,替谁交代?愿掬银河三千丈,一洗女儿故态。收拾起,断脂零黛。莫学兰台悲秋语,但大言打破乾坤隘。拔长剑,倚天外……”P.11,词人以跳脱简洁的话语描绘出一个温柔女子的真性情:“愿掬银河三千丈,一洗女儿故态”,大有今生后悔生为女儿身的决绝,毫无女子忸怩之姿;“莫学兰台悲秋语,但大言打破乾坤隘。拔长剑,倚天外”在胸襟抱负、眼界气度上都突破了一般女子词作的抒情藩篱,与李清照的《渔家傲》格调稍近,呈现出向男性豪放词的抒情特色靠拢的倾向。吴柳这种别样的态势在当时的社会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明清时期启蒙思潮逐步蔓延,一些思想开阔、胸怀宽广、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女子在此风潮下开始思索女性存在的价值,探求女性的发展权。她们最不满的是女性身份对她们的束缚,最渴望的是与男子一样可以建功立业,名垂千秋,自由独立、民主平等的要求已不自觉地渗入她们的思想。于是,她们不得不为自己谋求另一条发展道路。一般来说:“天生相对具有男子气的女性个体类型比纯女性类型显得有利和优越。”P.1316因此,鉴于男性在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女性企图通过着男子装,使用男性化称谓来使自己着上男性色彩和增添男子气,获得与男子一样的发展权,这就是明清时代屡见不鲜的一种反常态势——女子男性化。从这层意义上说,吴柳二人的男性化的行为只是她们在男权社会的一种争取女性发展权与平等权的手段。在着上这层保护色后,女性更容易介入男性的活动中心,其表现出的强烈的男女平等意识和追求女性自由独立发展的精神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文学女性精心编织的女子男性化神话却如海市蜃楼一样充满梦幻般色彩,在现实实践中,它的实现困难重重,收效甚微。因为在封建体制下,不管男性或女性,要想自身获得充分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对于这点,吴藻的感知能力显然胜于柳如是。如是穷尽毕生交结的都是一些有影响力的文人墨客,与她相往来的基本都是男性,这在她的酬和诗中可见一斑。为了能获得平等的话语权,她主动逸出了女性生活的的轨道,与男性周旋终老,希望由此完成自身的价值实现。而吴藻却对女性的生存处境有更加深切的洞见。杂剧《饮酒读骚图》中所传达的是:即使作为男性的屈原也只能“憔悴江潭,行吟泽畔”P.615,落得个自尽的下场。又《金缕曲》:“……英雄儿女本无别,叹千秋收场一例,泪皆成血。待把柔肠轻放下,不唱柳边风月。且整顿铜琶铁拨,读罢《离骚》还斟酒,向大江东去歌残阙。声早遏,碧云裂。”P.612从文章中透露出的消息,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实际上对封建社会的压抑人才的本质有着敏锐洞察,一句“英雄儿女本无别”道破在封建社会不管男女都永远无法充分展示才华的实质。因此,词人不像柳如是那样积极地去介入男性生存中心,企图通过男性来建立女性的生存意义的坐标,而是积极地构造女性文学的话语权,为此,她结交了很多优秀的女性作家,相互结社,营造浓厚的女性文学氛围,并且自己花钱出版女作家的作品集,扩大女性的整体影响。由此,我们可以从中一窥明清女性意识的流变,明代的女性意识仍停留对男权中心的承认和介入上,企图以此实现女性的价值,而到了清代,女性作家努力摆脱男权的依附,她们意识到男性生存的危机,且更愿意通过女性群体自身的努力来挣脱社会的束缚,扩充女性生存空间,体现女性生存价值。如此推究,女子即使乔装男性,表现出更多的男子气,在封建社会仍无法获取精神上的充分自由和个性的自由挥洒。作为敏锐善感的文学女性由于她们对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发挥的热切期望,柳吴二人比一般女性对这种摧残人的文化所造成的痛苦反应尤为剧烈,因此,她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厚的,却也是最纤弱的。最终柳如是选择了自杀,吴藻选择了扫除文字,奉道学佛,她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放弃“写作”这条自我救赎之路,选择了对世界的叛逃,虽然她们放弃的方式不尽相同,却同时逸出正常的生命轨道,为自己的灵魂重新安置一个温暖的自足自适的巢穴。三忧时忧世,铭心良行女性意识的深刻内涵不仅体现于创作中包含“女性与自我”的母题,更在于女作家主观世界与客观现实的双向交流:关注社会,审视现实,表现出女性与他人、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惟有如此,女性意识才真正是充盈丰富的,才有力量与强大的男权抗争。西蒙娜?德?波伏娃说:“真正伟大的作品是那些和整个世界抗辩的作品,……但要和整个世界抗辩就需要对世界有一种深切的责任感。”P.156因此,女性作家在作品中体现的对世界的介入、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实是女性对历史的自觉进入,是女性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与张扬。特别是当现实政治斗争成为社会生活的重心,国家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女性的政治意识更能体现女子参与社会文化进程、历史进程的胆识和勇气。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文学女性,柳如是和吴藻对女性存在价值的实现同样有着更深刻的要求和体察。她们的作品在关注自身个性自由、精神自由的同时,还更多地渗入了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敏锐洞察,激荡着积极参与的意识,为女性意识染上了浓重的时代色彩。如柳如是的《赠宋尚木》:永栖无缓阻,悷思时为防。漂漂中自合,遇物资所详。幽姿终见迥,清晖亦与亢。平蹙国异安,聊虑矜未央。纷然赴柔节,属要更屡忘。揽君意气盛,使我心志长。正说示区理,植思去所妨。静默有深态,神锋匪萧浪。峥嵘散条纪,慷慨恣霸王。与论天下事,历历为我伤。斯人信龙蠖,良会多彷徨。策奇及涤体,俯仰何洋洋。读书兼射猎,不屑夷门傍。惜此然诺心,十年不得扬。逢君青冥器,往往无尽藏。知己真难酬,中夜恒怏怏。念此苕华发,严志同秋霜。P.120处于明清易代的社会剧烈动荡期,时代的痛苦与社会的变乱通过诗人内心世界的忧虑沉郁生动地传达出来。“与论天下事,历历为我伤”闪现着“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忧患情怀。“读书兼射猎,不屑夷门傍。惜此然诺心,十年不得扬”更能见出诗人满怀忧时忧世之心,识力襟抱不凡,但却无由驰骋的郁闷。作为一名女子,她希望成为像“夷门之监”那样的人,通过“读书”“射猎”的锤炼,俯仰天地间,尽情施展自己的文韬武略,力挽明王朝行将覆灭的颓唐之势,然而现实却没有提供实现自己抱负的客观环境。这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坚贞的民族气节,在当时男子的诗作中也不多见。如是对社会生活的强烈责任感还表现在她对爱国英雄的赞叹与讴歌上。这种赞叹与讴歌是诗人爱国思想的体现,她希望通过对英雄人物的赞颂,唤醒人们的麻木的心灵,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拯救国家的危亡。如《赠友人》:……当年颇是英雄才,至今猛气犹如斯。我闻起舞更叹息,江湖之色皆奔驰。即今天多纷纷,天子非常待颜驷。丈夫会遇讵易能,长戈大戟非难为。一朝拔起若龙骧,身帅幽并扶风儿。大羽插腰箭在手,功高跃马称精奇。……揽君萧壮徒扼腕,城头击鼓乌夜呼。伟人豪士不易得,得之何患非吾徒。P.112这首诗是赠给著名抗清复明义士孙临的.诗中描绘了英雄英姿勃发的形象,充满了对义士的敬慕之情,并为自己不能驰骋疆场而扼腕叹息。以这样积极的姿态关注现实,审视时事,抒发内心沉重的忧患意识,我们不能不叹服柳如是竟然有着这样具备现实基础和历史厚重感的女性意识。她曾倾其所有资助抗清复明的义士,明朝灭亡、清军兵临城下时她曾劝钱谦益和自己一起为国殉节,这些行动反映出的高贵的民族气节、巾帼不让须眉的胸襟恐非一般男子所能比。虽然吴藻生活于封建社会末期,历嘉庆、道光、咸丰三朝,距柳氏时代甚远,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大厦摇摇欲坠,在农民起义和国外殖民侵略的内忧外患下,国势日蹙,特别是鸦片战争的爆发,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民族的灾难并不亚于柳氏所处的时代。面对如此孱弱的现实,严重的危机,吴藻与柳氏一样饱含忧思。但是吴藻和柳如是的政治忧思又包孕了不同的内涵,这与她们的生活背景的差异是分不开的。如是的政治情怀主要体现在她对异族入主中原的强烈愤懑,而吴藻的政治意识主要表现在她对中华大地遭受外国列强凌辱的激愤,其民族意识更为广阔和深厚。如《满江红》:半壁江山,浑不是莺花故业。叹回首萧条野寺,凄凉落月。乡国烽烟何处认?桥亭卜卦谁人识?记孤城,只手挽天河,心如铁。才赋罢,无家别。早殉此,余生节。尽年年茶饭,杜鹃啼血。三尺焦桐遗古调,一抔黄土埋忠穴。想哀絃泉底瘦蛟蟠,苔花热。P.20词人借谢枋得遗琴为题,抒发了对爱国志士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