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钢琴作品《皮黄》的创作特征_第1页
论钢琴作品《皮黄》的创作特征_第2页
论钢琴作品《皮黄》的创作特征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钢琴作品《皮黄》的创作特征

2007年6月4日,“拉萨天奴杯第一次中国音乐创作比赛”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这次大赛面向海内外华人征选2000年以来的原创新作,比赛总共收到应征作品381部。本届钢琴作品比赛的宗旨,是为“发展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音乐,发现、培养青年作曲家,激励新老作曲家为建设中国钢琴艺术学派而共同努力”。这次比赛在艺术构思、写作技法、人文精神、美学追求、个性语言上比较突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成人组前三名获奖作品竟不约而同选择以京剧音乐为素材。其中,中央民族大学教师张朝所创作的《皮黄》获得成人作品创作一等奖。本文将对《皮黄》的创作特征进行多角度剖析,并试析作曲家如何将现代技法与我国民族戏曲之间的契合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最奇特的结晶,是中华文明与文化传承最具完整性的载体。(1)古典艺术有不朽的、永恒的魅力。(2)艺术作为一种存在,除了具有物质的基本属性,还有它超出物性之外、之上的文化和精神意义所在。艺术的意义具有永久性,不一定就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强调了它在时空中的绵延性。(3)而用钢琴这一原产于西洋的乐器来表现戏曲艺术,正是体现了古典艺术在现代时空中的存在与发展。钢琴曲《皮黄》是运用中国传统戏曲声腔“皮黄”的音乐元素,加之以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的。首先,对于钢琴这样一件定音乐器,要想模仿戏曲中“以腔带字”或“以字行腔”的腔式韵味,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大部分作曲家在运用戏曲音乐元素时,都会“绕道而行”,而去选择钢琴这件乐器能够驾驭的元素,譬如戏曲板式的变化、中国传统调式的特点以及中国传统音乐中即兴性的特色等方面来表达。《皮黄》便是将上述元素结合较好的一部钢琴作品。1.板式变奏突出节奏、思维在中国很早就有了“节奏”的概念。所谓“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与现代乐理中所讲述的表达节奏的“节拍”不同的是,在传统音乐中,声音的长短是用拍和节来衡量的,拍与节即是“板”和“眼”。“板眼”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起着规范与规定声音的长短与强弱的作用,它与现代乐理的强拍弱拍有类似又不完全相同,有时甚而差异很大。“板式”即板眼的组合形式,它与现代乐理的“拍子”也有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有时差异也很大。“板眼”与“板式”共同构成富有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节奏、节拍体系。(4)“板式变化体”是戏曲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它以一对上、下乐句为基础,在变奏中突出节拍、节奏变化的作用,以各种不同的板式(如“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散板”等)的联结和变化,作为构成整场戏或整出戏音乐陈述的基本手段,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戏剧情绪。“板式变化体”的结构形式在中国戏曲中有较大影响。它兴起于梆子系统,而为皮簧系统所丰富和发展,并为近代新兴的众多戏曲剧种所广泛采用。它与“曲牌联套体”结构形式并列,构成了中国戏曲音乐的两大结构体系。各种不同的板式变化之所以能表现各种不同的戏剧情绪,是由于人们不同的情绪、语气等体现为不同节奏形态和速度。《皮黄》的作者不但看到了板式变化这一传统音乐元素,而且将这一元素始终贯穿于整首乐曲中,全曲由“导板”、“原板”、“二六”、“流水”、“快三眼”、“慢板”、“快板”、“摇板”、“垛板”、“尾声”十段音乐构成。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板式变化体所赋予音乐的丰富性远超过欧洲乐理体系中节拍所能达到的程度。例如在“原板”段落,曲谱上标写的是拍,而在“二六”和“流水”段落中,曲谱上仍然是拍,只是在“快三眼”段落中,曲谱上标写的拍,从这一例中,二者相较,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板式对于表达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优势感。当然,节拍设计灵活多样,同样也符合20世纪以后作曲家在音乐作品创造中有意在节奏方面的设计趋向。这种不按统一的节拍构思去组合不同声部的手法在现代音乐中是被广泛运用的。频繁地交替节拍,是此曲在节拍方面的主要特征之一。不仅如此,作者在该曲的板式变奏中还融合了诸多西方音乐结构思维,以强化全曲各个变奏段落的有序性和逻辑性,同时使乐曲在东西方音乐文化中,找到了可以使彼此理解的契合点。如对应钢琴奏鸣曲常见的“慢引子”和“快—慢—快”三个乐章套曲的速度布局,该曲中“导板”为“慢板”,“二六”、“流水”、“快三眼”类似第一乐章,且具有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结构特征,“慢板”类似第二乐章,“快板”、“摇板”、“垛板”则类似第三乐章,也呈三部曲式的结构特征。(5)2.民族化风格的进一步展现针对欧洲的大小调体系与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我们且不论二者之间的律制有何不同,单从音阶的构成以及调式主音等方面来看,便已经能窥出二者之间本质的不同。中国传统乐学概念中的“音阶”,与现代基础乐理知识中根据欧洲大、小调体系音乐规律所概括的“音阶”概念存在显著差别。欧洲乐理中的“音阶”概念与“调式”概念只有虚、实之别,而为同一层次,音阶的首音即是调式的主音。中国的“音阶”概念与“调式”概念分属两个层次,“宫”“调”之间存在统属关系,除宫调式的宫音等同于音阶首音而外,商、角、徵、羽等调(调式)的主音都与音阶首音不同;理论上各调统属于宫,宫音就是音阶的首音。(6)《皮黄》这首作品的调性并不像谱面上调号中所显示的降E—G—降E—降G—D—降A—C—降E这种次序行进的,事实上,在这样一首具有浓烈中国戏曲风味的乐曲中,调式的概念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安鲁新发表在2008年第1期《人民音乐》上的《键盘上的戏曲之灵—评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特色》一文认为,该作品的调性布局上具有如下特点:作为全曲引子的导板在降E宫调上以散板和纯正的京腔音调拉开全曲序幕,而接下来的原板,作为戏曲板式变奏基础,也在降E宫调上陈述;在此之后的三次板式变奏:“二六”、“流水”、“快三眼”,分别为F商、A商与降B徵调;其速度也如同调式一样不断更换,使音乐中充满了紧张感和动力性,因此产生了全曲第一个戏剧矛盾的高潮。在一段充满紧张矛盾的高潮之后,平静和舒缓是一个不可逆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慢板”此时很应景地翩翩而来。低沉的二黄音调以降G宫调式陈述,在高音区八度清脆音响背景下更显悠扬。度过短暂的平静后,更猛烈的戏剧冲突如期而至,“快板”、“摇板”、“垛板”三段迎来了整首乐曲的最高潮。“快板”是二黄音调的变奏,此段一句一转的调式,使得整首乐曲的不稳定感达到了极致。“摇板”,F羽调式,伴奏过门很紧,比唱腔的紧一倍,故摇板也称为紧拉慢唱(或紧打慢唱)。摇板上下句各个分句的落音完全同于原板,只是在结构上散板化了。摇板擅长表现比较激动或紧张的情绪。最后以很具有戏曲特色的锣鼓段营造出了全曲的高潮。“垛板”转到G宫调式,融合了二黄与西皮两种音调,在一定程度上,既再现了快板的二黄音调,同时回顾了西皮的音调,形成首尾呼应。在“尾声”中,西皮原板音调再现,调性也回归到降E宫,进一步强化了首尾呼应的作用,以总结全曲。(7)以上创作特点,均显示出作曲家在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风格方面所做的积极而成功的探索。总之,作曲家对戏曲音乐素材的处理是灵活的,又是严肃的;是大胆的,又是有分寸的。他在探索民族风格与现代技法相结合的实践中,富有创新精神。到了20世纪末,除了向西方现代音乐学习并借鉴其长处之外,中国作曲界已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始终受到东方哲学基础的强大影响。从美学观至技术观,从创作思维至表现手段,无一不渗透到本民族这个不小的现代音乐群体中来。第二,始终背靠华夏文化的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