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保险需求的经济分析_第1页
中国农业保险需求的经济分析_第2页
中国农业保险需求的经济分析_第3页
中国农业保险需求的经济分析_第4页
中国农业保险需求的经济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农业保险需求的经济分析

农业保险是食品安全标准之一。它是食品安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农业保险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和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国农保险自从1934年试办以来,至今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但国内对农业保险在理论上的研究还处于较低的层次(皮立波和李军,2003),实践中也很少有成功的经验(庹国柱和王国军,2002)。较为典型的理论认为中国农业保险处于“供需双冷”状态(冯文丽,2004),即商业性农业保险市场表现为供给与需求都不旺盛,从而导致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农业保险需求“不足”是困扰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理论根据之一。然而,对于中国农业保险在需求方面的深入探讨,尤其是实证研究还较为少见。本文的出发点即从农业保险的需求着手,分不同层次对影响农户的保险与农业保险需求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对河南省11个村662户农民调查的问卷样本进行实证研究。一、国外农业保险需求结构保险理论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起步比较晚。而保险需求理论主要是在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和Morgenstern,1947)的期望效用最大化框架下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农业保险的对象主体往往为农民,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城市居民来讲,往往又较低。因此,对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研究常会涉及贫困地区或贫困家庭。在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研究上,国外有较为翔实的研究,而国内的研究则较为贫乏。国外对农业保险的理论研究始于19世纪。Wright和Hewitt(1990)发现,历史上由私人来承担农业保险多重险和一切险的尝试无一幸存。对于农业一切险和多重险的保险,基本上都由政府来直接或间接经营。Calvin和Quiggin(1999)发现,农户参与联邦农业保险项目的原因中,风险规避仅仅是一个很小的因素,而主要是为了得到政府的补贴。一些模拟研究结果显示MPCI②(作物多重险保险)收益会随着农场位置、作物和区域有显著的差异。Vandeveer(2001)、TakeshiSakura和ThomasReardon(1997)、Smith和Baquet(1996)分别对越南、布基纳法索(非洲)、蒙大纳(美国)等地进行了荔枝保险需求、干旱地区保险潜在需求以及多重风险保险的需求研究。其中一些研究表明(KnightCoble,1996,1997),MPCI主要是对于所有没有保险的农场或者对于那些风险厌恶的农场主。国外对于农业保险的需求研究主要是从逆向选择这个角度进行的(Makki和AgapiSomwaru,2001)。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农户在生产规模和结构,以及财富存量等方面与中国有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对于美国农业保险需求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基于这个前提,中国经济学家在解释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以及农业保险需求较低问题上也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国内很多学者对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做过深入的研究(王世颖,1935;黄公安,1936;郭晓航,1983;李军,1996;龙春霞等,2003;丁少群和庹国柱,1997;刘宽,1999;刘京生,2000;郭晓航,1986;庹国柱和王国军,2002;皮立波和李军,2003;杨世法等,1990;史建民和孟昭智,2003;胡亦琴,2003;等等)。归纳起来,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以及农业保险需求不旺的主要原因有:①保险费率过高,农户难以承受。由于农业风险的复杂性以及高成灾率,农业保险费率一般都比较高(比如山西、陕西);②险种设置不能满足农户要求;③农户的侥幸心理严重,购买保险的意识不强;④农业保险消费过程中的正外部性作用,以至相对于社会最优化的需求不足;⑤在经济发达地区,基于农户收入中种植业、养殖业收入水平及份额的急剧下降,在保障水平不高(低于70%)的情况下,农民对这种补偿收入的预期很小。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类似(Glauber和Collins,2002)。同时,庹国柱(2002)和刘京生(2000)还分析了农户其他传统风险分散途径,例如,中国农户土地规模的分散化以及种植的多样化等,客观上产生了一种内在风险调节和分担机制,从而使农民农业保险的需求出现下降。王红(2004)根据两个村庄的数据,对样本的农业保险需求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农业保险需求较为低下。宁满秀等(2005,2006)在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对340户棉农进行了影响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决策因素以及支付能力的实证研究。然而,对于中国农业保险需求问题从规范和实证两个角度进行的研究目前还较少(Wang,2005),尤其是使用大规模农户调查数据进行研究更为少见。本文将在对历史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农业保险需求问题做系统的理论分析,并以河南省11个村的农户调查为例加以实证分析。二、分散风险的实现:一个需要注重分散的基础农业保险是农户分散自然风险的一个工具。本文把农业保险视为农户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消费的一种商品。在对农业保险,或者是对保险这种商品进行消费的过程中,如果农户在信息充分,并且符合经济学理性的前提下,他们会考虑:第一,在一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如何才能在保险商品与其他生活消费束的消费之间有一个平衡;第二,如果农户有选择购买保险商品来满足效用最大化的偏好,那么农户会考虑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即:购买何种保险商品或者购买何种保险商品组合会使其效用最大化,因为农户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风险是有一个轻重缓急的。同时,不同农户的生活和生产结构、所面临的风险结构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即使农户决定花费一定的成本用于分散风险,也要考虑需要首先分散何种风险的问题;第三,如果农户认为分散自然风险可以在预算约束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他们会考虑第三个问题,即:比较使用农业保险分散自然风险的成本,与自己通过差异化种植、民间借贷等传统方式分散风险的成本。由此,本部分的理论推导主要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理论分析中,农业保险需求可以细分为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要问题;第二,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问题,即既有对农业保险的需要意愿,又有支付能力。由于农业保险的开展在中国并不普遍,因此,难以进行实际参与率的研究,本文主要对农业保险的意愿需求(即需要)进行分析。1.中小企业的保险需求假设农户是理性的,信息是充分的。其包含风险成本的效用函数为U(c,i,r,k)①,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保险属于安全需求范畴。安全需求是在生理需求实现之后的需求。因此,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保险需求首先取决于c,即常规消费品束有没有被满足。在一定程度上讲,保险对于收入低下的农户来讲,是一种奢侈品(魏巧勤,2002)。在效用函数中,可以看出,农户对于支付在风险规避上的成本将要和花费在其他消费品束的商品进行比较,即:只有花费在分散风险上的成本①和其他消费品上的成本对于边际效用增加相同时,农户才会考虑分散风险,以及使用保险来分散风险。同时对于保险商品的支出还涉及两个重要问题:其一,农户对于风险的态度r,理论上,在分析农户对于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时候,往往假定农户是风险规避的,而风险规避的程度也将决定保险对于农户效用增加的程度,以及对于保险的需要程度(张跃华等,2005);其二,社会文化结构、法律法规、习惯与传统和消费观念等因素k也将对农户保险的需求造成很大的影响(栾存存,2004)。2.注重分散风险的方法,避免进行物质消费。对于农业保险的标的主要来源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假设农户是理性的、信息充分的、风险规避的,同时,农户需要保险,在风险分散的基础上可以提高福利水平。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农业保险在农村保险中的优先序如何?什么因素将影响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由于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仅仅是保障部分种植业和养殖业在生产过程中遭遇自然风险所造成的产量或者成本损失的风险,而很少包括价格风险与政策风险等,从而使农业保险对农户的吸引力大大削弱。况且,农村风险还包括农村医疗风险、养老风险等其他风险。农户将会对花费在农业保险上的成本和收益与花费在分散其他风险上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只有那些对农户生活起重大影响的风险,在利用自身的力量或传统的力量很难进行分散时,才会首先引起农户的重视。对于次要的风险,农户有可能会选择自己分散风险的方法。由于农户在不同保险之间的选择涉及很多因素,首要的因素是哪种风险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较大,他们就越倾向于在资金约束的情况下,选择这种保险。例如,对于农业保险的选择有可能和农户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上的收入比例有关,而养老以及医疗保险等会和农户的年龄结构等因素有关。而无论如何,他们在对不同品种保险产品进行消费的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问题仍然是两种产品消费的边际效用比较。这种比较的经济含义主要是衡量农业保险在农户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被保障标的在农户生活中的地位如何。我国解放前以及解放后,对农业保险进行承保的主要标的是耕牛,当时耕牛在农户的生活和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耕牛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一个农户的再生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对耕牛的保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农户对农业保险的兴趣。因此,农业保险的标的和承保范围与保障程度,在农户的生活以及生产中占据位置的大小是否重要,是与一定的历史时期、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的。同时,保险标的和承保范围对农户生活的影响程度也决定了这种保险产品的生命力。3.分散风险的成本如果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自然风险在农户生活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农户就会考虑如何分散农业自然风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他们的福利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要考虑的核心是:是否一定需要利用农业保险来分散生产中所遭遇的自然风险?因为农业自然风险的分散不仅仅是可以通过保险市场来完成的。Ruthenberg(1971)、Binswanger和Rosenzweig(1986)以及Platteau和Abraham(1987)等发现,农户可以在社区内部通过差异化种植、采取保守技术、互惠信贷等方式进行风险防范或者风险共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考虑农业保险对农户风险分散的作用时,需要考虑农户利用农业保险分散风险的成本与农户自己通过差异化等方法降低风险的成本进行比较。如果采用保险方式分散风险的成本小于农户自己分散风险的成本,那么,农户会选择向保险公司投保来分散风险。反之,如果农户采用自己分散风险的成本小于购买保险的成本,那么,农户不购买农业保险,这是因为农民的行为是一种理性行为。4.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在前面三个层面对农业保险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三个关于中国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假说。假说1:中国农户由于收入低下,其保险能力较差。农户在满足日常消费品之后,很少有剩余去购买保险商品。因此,保险在农户生活中并不属于必需品。假说2:对农户生活造成影响的诸因素中,农业风险并不是最主要的。农户会首先考虑能够最先、最大程度提高他们福利水平的险种。假说3:农户利用农业保险进行农业生产风险分散的成本较高。一方面,由于农业风险的特殊性,极易引起保险过程中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又会迫使保险公司提高费率以降低赔付率,保险费率的提高,直接增加农民利用保险分散农业自然风险的成本;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由于技术落后等原因,使得农户获取赔偿的交易成本较高,这同样会影响农户对农业保险所带来间接效用提高的预期。三、调查方法及数据来源为了对农业保险需求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作者于2005年春节期间,通过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和河南大学“三农”研究会,组织学生对河南省境内11个村②进行了农村风险问题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662份,每个村庄调查60户左右。这11个村庄分布在河南省7个地区,较有代表性。主要调查方法为街头随访、随机入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农户的基本情况,包括农户家庭人口、年龄、教育程度、耕地面积等;第二部分为农户风险情况,包括农户生活中面临风险的种类、农户对保险的认知、农户参与与利用保险进行风险分散的意愿、农户对于农业保险的看法等;第三部分为农户对政府补贴投资序的看法;第四部分为小麦保险问题。实证分析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描述性实证和计量经济学实证。对样本进行基本情况介绍及对样本进行两两分析时采用描述性实证,使之更加直观;对两个变量以上的实证分析采用Logistic模型的方法,对影响农户对保险参与率以及农业保险的看法进行计量分析。1.农户是否参保及购买保险的问题(1)样本的基本情况。就被调查者的年龄来看,平均年龄为42.28岁,其中年龄最小的为18岁,最大的为81岁。绝大多数样本的年龄在26~55岁之间,占总样本的83.4%。样本的受教育程度以读书时间作为衡量标准,读书时间最小值为0年,最大值为18年,平均读书时间为7.15年,即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总体来说,本次调查的样本就年龄和文化看,都是一些具有表达自己行为能力者,其回答问题的真实可靠性应当说对于本次调查本身有重要帮助。(2)农户生活中的风险以及对保险的认识。①农户风险类型。可以看出,自然风险在农户生活中所占的重要程度排列为第四,而价格风险与自然风险几乎对等地作用于农户的农业生产(见表1),因此,对于仅仅承保自然风险的农业保险来讲,其对农户福利的提高作用是局限在一定范围内的。②农户对风险的认知以及最需要的保险种类。被调查农户中,有79.3%的样本听说过保险,有20.7%的农户没有听说过保险。这个数值与在其他地区的调查相比较低,这也许和当地农村保险业不发达有关系。在听说过保险的样本中,有23.6%的样本了解保险,有58.2%了解一些,18.2%不了解。有34.7%的样本回答已参加了保险,有52.2%的样本则回答未参加保险,还有13.1%没有表态。在问及“为什么不参加保险?”时,有54.32%选择“没有钱”,39.37%选择“不了解保险”,20.84%选择“保险不可靠”,20.84%选择“没有必要”,还有2.95%选择其他原因。由此可以看出,农户听说保险的比例还算较高,但对保险的了解则非常有限,对于未参加保险的农户调查显示,未参加保险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收入较低,而对于保险的了解较少也是农户没有参与保险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样本了解保险的程度与参加保险做交叉发现:随着对保险了解的深入,样本购买保险的比例提高。这说明对农村进行保险知识的普及会促进保险参与率。而样本购买保险的行为也往往是出于对保险的了解做出的理性选择。在对农户已经购买的险种比例和他们的需求比例做一个比较可以看出(见表2):第一,对于农户来讲,他们最需要的险种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而不是财产保险,因此,在一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这有可能作为选择其消费保险产品的一个顺序;第二,从表中可以看出,对于养老保险的意愿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业保险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距。(3)农业保险分散风险的成本问题。对于农户自己分散风险的成本,因为很难度量,在调查中无法直接显示出来。但是,对于保险公司提供的农业保险费率,当农户不能承担时,他们会放弃保险,仍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散。调查时,当问及如果没有购买保险,“您的庄稼或牲畜遭受损失时,您是如何分散风险的?”93.42%的农户选择自己承担,17.2%的农户选择亲朋好友帮助,3.7%的农户选择政府救济,还有1.35%的农户选择了其他方法。这一结果说明我国目前农户绝大部分还是依靠自己来承担和分散风险的,同时也有17.2%的农户通过与亲友之间的互助来分散风险。因此,对于小规模的灾害,农户可以通过自己或者亲友借贷来进行风险分散。但是,如果发生大规模的灾害,那么依靠自己分散风险与依靠亲友之间分散风险的途径将会大幅度降低。因为农业风险往往是系统性较强的风险,一旦发生灾害,相邻村庄,甚至一个地区都会陷入困境,很难进行相互救助。因此,农户通过传统方式分散巨灾的风险成本非常高,甚至不太可能。由此可以判断,当农户遭遇较小的灾害或者系统性不强的灾害时,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风险分散,但对于系统性灾害,在费率合适的情况下,通过加入保险会更加有效率。2.变量选取及结果分析本文试图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户参与保险与对农业保险的认知两个层面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①。在计量分析中,由于使用的因变量均是(0,1)变量,而Logistic回归是对定性变量的回归分析(余建英和何旭宏,2003)。并且,在农业保险领域,Gardner和Kramer(1986)、Barnett、Skees、Hourigan和Niewoudt(1990)、Cannon和Barnett(1995)、Goodwin(1993)等人主要采用仿真、Logistic和Probit模型二分法对农业保险参与率进行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由于国内数据的不完整性,很难通过仿真来对农业保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而Logistic和Probit模型二分法的功能较为相似,因此,本文选Logistic模型进行变量的估计。(1)农户“参加保险”的微观分析。①因变量的选择:是否参加保险。在调查中,当问到“您家有没有参加过保险?”时,有34.7%的样本选择参加了保险,有52.2%的样本选择没有参加保险,还有13.1%没有表态。由于目的是研究农户参与保险的选择,因此,在模型中只选择那些表示明确的样本。对参与保险的样本赋值1,对未参与保险的样本赋值0②。②自变量的设定与测量。从理论上讲,对于农户来说,影响其购买保险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三个层面(肖云和石桂珍,2005):从宏观层面来讲,社会环境对农户的影响,例如,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进步、保险业的迅速发展等;在中观层面主要指农户所属村庄或地区的保险普及程度等因素;微观层面主要指与农户个人特征相联系的参与保险的原因,例如,农户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等。本文对“是否参与保险”所选变量如下:年收入(x1)、读书时间(x2)、年龄(x3)、是否务工(x4)、家庭人口(x5)。③微观分析假说③。对于影响样本购买保险的微观因素,在本次调查中选取了5个,其假说如下:第一,年收入。随着农户年收入的不断增加,其购买力在不断增强,而保险作为一种满足安全层面的商品,在样本满足生理需求之后,在一定阶段,收入增高,会增强购买保险的能力和愿望。第二,读书时间。鉴于教育程度提高可以使样本更好地理解保险的作用以及特点,因此,这里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促进农户购买保险产品。第三,年龄。由于这里所讨论的参与保险,并不仅仅是指商业保险,还包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而目前农村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非常频繁,留守在家里的多是一些年龄较大,或者劳动力不强的妇女儿童。而年龄偏大可能会使样本对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产生更大的兴趣,在有保险供给的时候,购买率可能更高。第四,是否务工。样本外出打工可能会增进他们对于保险的认识,以及收入的提高,因此,样本户中如果有外出打工者,其对于保险的认识和购买力可能会增加。第五,家庭人口。家庭人口的增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养老问题,而且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助互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因此,本文假设家庭人口增加会对保险的参与起到负面作用。④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在选人标准α=0.05和剔出标准α=0.10的水平上,使用SPSS11.5进行Logistic回归处理。在处理过程中,使用向后筛选法,即首先将全部变量引入回归方程,然后进行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在一个或多个不显著的变量中,将t值最小的那个变量剔出,再重新拟合回归方程,并进行各种检验,直到方程中所有变量基本显著为止。结果是,进入模型变量的有年收入(x1)、读书时间(x2)、是否务工(x4)。同时,用发生比OR(OddsRatio)解释模型中的变量。发生比率Exp(B)在回归报告中给出。它表示变量一个单位的变化,或者相对于参照类而言,发生比的变化。回归结果见表3。⑤对结果的讨论。“读书时间”、“是否务工”以及“年收入”三个变量对于参与保险成正相关,与理论上的分析一致。因为读书时间越长,其获得保险知识的可能性就越大;年收入的提高会直接影响保险参与率的提高;出外务工基于某种程度上会增加年收入和开阔眼界,因而对于保险参与率是正面的作用,也或许与他们更多地意识到规避风险的重要性有关。而家庭人口和年龄在回归结果里并不显著,需要进一步地研究。(2)对于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可能性的微观分析。①因变量的选择:农业保险是否必要(y)。在调查中,当问到“在您的理解或实践中,农业保险对您家的生产和生活必要性如何?”时,有31.5%的样本认为必要①、31.3%认为还可以,还有24.9%认为“无所谓”。在本模型中,由于准备测度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购买欲望,因此,仅选择那些认为“农业保险必要”与“无所谓”两种表示明确的样本。对认为农业保险“必要”的样本赋值1,对认为“无所谓”的样本赋值0。②自变量的设定与测量。从文献中可知,影响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因素很多。本模型根据理论推算以及文献中常用变量构成本文自变量的设定。模型对“农业保险是否必要”所选变量如下:农业收入比例(x1)、读书时间(x2)、是否务工(x3)、是否了解(保险)(x4)、(种粮)划算与否(x5)、种植面积(x6)、灾害损失(x7)。其中是否务工(x3)、是否了解(x:4)、划算与否(x5)为虚拟变量。③微观分析假说。对于影响样本购买保险的微观因素,在本次调查中选取了7个,其假说如下:第一,农业收入比例。对于农业保险而言,由于是承保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的自然风险,因此,在农业上的收入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于农业风险问题的态度。如果农业收入比例很高,那么自然灾害对其收入的冲击可能会很大;反之,如果农业收入比例较小,那么,其有可能会对农业保险并不是很感兴趣。因此选取农业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作为变量。第二,读书时间。同前。第三,是否务工。在外务工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农业外收入的多少,因此,理论上分析,农业外收入的增加有可能会导致农业保险参与率的下降。第四,是否了解保险。对于样本是否了解保险,理论上讲,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是否参加农业保险。第五,种粮食是否划算。种植粮食如果能够给农民带来较好的收益,那么他们或许会更加重视农业风险对他们所带来的冲击,从而认同农业保险对其生活的重要性。第六,种植土地面积。从理论上讲,种植面积越大,自然风险对其影响可能越严重。第七,自然灾害损失。前一年自然灾害对样本造成的损失大小,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于农业风险分散的重要性。④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原理同上。结果见表4,进入模型的变量有是否务工(x4)、是否了解(x5)、灾害损失(x8)。⑤对结果的讨论。对认为“农业保险必要”的农户进行分析后发现,“上年农业灾害损失的大小”、“对保险是否了解”以及“是否在外务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