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教育选拔制度新探_第1页
汉代教育选拔制度新探_第2页
汉代教育选拔制度新探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教育选拔制度新探

汉代继承了秦国制度,但汉代的教育选拔制度不同于秦国。最突出的变化之一是儒家经典成为汉代教育和政治选择的中心。而经学教育中的《春秋》学一门更为特殊。《春秋》学以其相较其他经学类型更为鲜明的“经世致用”功能在汉代政治社会中大展拳脚,曾被广泛运用于立嗣、决狱和处理民族关系等领域,汉代士子常通过研习《春秋》而步入仕途。就现有史料来看,西汉言《春秋》又多为公羊派学者,《春秋》公羊学天人感应及大一统思想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西汉统治的需要,统治者的偏爱又成就了其较其他经学更为突出的地位,尤其是汉武帝时期的教育培养及考选制度更加丰富了其内容,影响了《春秋》公羊学的解经方式。前贤对此谈论较少,笔者不惮鄙陋,拟对此问题做一较为全面的讨论,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汉代经学化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策略的实施,使汉武帝时代迅速掀起了“行仁义,法先圣”的潮流,统治者也随之开始制定并逐渐推行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治世措施,其中对人才的教育培养以及对官吏的选拔任用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法宝。在这一制度设计中,儒家经学由于其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当仁不让地成为教育考选的标准和尺度。在经学的众多领域中,经世致用色彩最为浓厚的《春秋》公羊学脱颖而出,为更多求官寻禄的士子搭建了阶梯,如这一时期两位著名人物公孙弘与董仲舒都是以治公羊《春秋》声名鹊起。《汉书·武帝本纪》载汉武帝建元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其中《春秋》一门即为公羊《春秋》,公羊《春秋》成为汉朝官方意识形态的表现之一。统治者通过培养经学人才,以经取士,发挥其作用,促成了汉代教育的经学化。与之前相比,汉代教育制度系统完整,特别是武帝时期官学全面发展。此期官学主要为太学和地方上的郡国学校,而私学也步官学之后逐渐走向繁盛。《汉书·董仲舒传》载武帝建元元年董仲舒的对策中阐述求贤必先养士,不应该盲目或者守株待兔式地等待俊才,而应通过“兴太学,置明师”汉代选举以察举应用最广,与经学关系最为密切。汉代察举有孝廉、茂才(秀才)、贤良方正与文学以及明经、明法和治剧等科目。上述已提到元朔五年,汉武帝诏令公孙弘拟设兴办太学计划。公孙弘即提出,太学生一年后进行考试,按成绩等级高低录用和授予官职。“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从汉武帝时期学校教育及选官制度可以看出,武帝处处把治经学好坏作为人才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经学在汉世被奉为圭臬。公孙弘与董仲舒都因《春秋》公羊学而名噪一时,《春秋》公羊学一门成为武帝一朝经学中的显学。从文本来看,《春秋公羊传》较其他经典更接近政治。空前的大一统国家的建立,需要明经法典来指导政治与社会的运行,《春秋》公羊学多论及军国大事,更具有现实参照意义。再加上汉初的《春秋》公羊学者如董仲舒对其进行改造,使其越发适合汉武帝统治的需要。所以,《春秋》公羊学的社会政治功能被强化,出现以《春秋》说灾异、法则、议礼和决狱的现象,这些均从官方确定了《春秋》公羊学至高的地位。明经博士的确立,明一经即可入仕的诱惑,统治者的偏向,公孙弘与董仲舒明《春秋》而官获高位的现实例证,都在煽动天下士人的入仕之心。《春秋》公羊学相比《易》《尚书》等经书更易理解,在对策试问中更易举一反三,提出解决方案;且公孙弘为丞相,也容易影响士子的学习倾向,不仅在于其以治《春秋》而位居显要,同时因为受其自身学术背景的影响,必然会在选拔上产生一定的偏向。武帝时,治《榖梁春秋》的瑕丘江公在为学方面与董仲舒不分上下。《汉书·儒林传》记载:“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江公呐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其议,卒用董生。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二、以维护封建大一统思想为指导思想汉武帝兴办学校和选拔官吏以经为本,学校博士的释经方式必以武帝统治需要即经世致用为准。这一思想原则深刻影响了《公羊春秋》性质的形成。汉武帝时期,治讲《春秋》要遵循的一个总的原则就是为汉王朝的统治服务。其指导思想则是追捧和维护封建大一统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自汉初至武帝时,真正通晓《公羊春秋》的只有董仲舒一人。刘歆认为:“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在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原则指引下,教学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使学者经世致用。研读《春秋》时也要把《春秋》当作实践的理论指导。清代学者皮锡瑞《经学历史》云:“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春秋》决狱。”朝廷考核官吏有考课一项,察其治绩功状。中央考课郡国中即有治狱一项,优秀者能凭此升迁。《汉书·酷吏传》载:义纵“补上党郡中令,治敢往,少温籍,县无逋事,举第一,迁为长陵及长安令”三、第二,章句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关于汉代及以前《春秋》的诠释文献,《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左氏传》三十卷、《公羊传》十一卷、《榖梁传》十一卷、《邹氏传》十一卷、《夹氏传》十一卷、《左氏微》二篇、《铎氏微》三篇、《张氏微》十篇、《虞氏微传》二篇、《公羊外传》五十篇、《榖梁外传》二十篇、《公羊章句》三十八篇、《榖梁章句》三十三篇、《公羊杂记》八十三篇、《公羊颜氏记》十一篇、《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无论外传、杂记和章句都有可能成为汉代学校教授生徒的课程教材。章句从基础词汇、断句与词义层面逐渐上升为篇义,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而外传更像是对篇旨大义的一个补充,杂记相当于一种课外拓展的材料。学校教学以章句为主,其他释经方式为辅,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学习规律,由基础阶段的具体深入学习到适应汉武帝时期政治和社会需要的应用,是针对官方培养选拔人才要求而实行的最佳教育模式。此外,章句也适时地成为武帝时期《春秋》公羊学学校教学的重要形式。经世致用的《公羊春秋》要求把《春秋》运用到具体的现实社会中,这也是汉武帝倡导经学的原因。据戴维《春秋学史》云:“董仲舒对策可能就在建元五年或随后的元光元年。”孔子作《春秋》……故《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故《春秋》变古则讥之……《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3次对策后,董仲舒及其推崇的对策得到了武帝的重视,这种形式的经解才是统治者希望看到的。第二次对策董仲舒提出兴太学、置明师及官吏教化百姓等政策,武帝最终同意,部分原因应是希望这些政策能够培养出像董仲舒这样通经致用的人才,而不是死守经典的腐儒。需要注意的是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基本涵盖了董仲舒及汉武帝时期的《春秋》公羊学思想,神秘主义笼罩下的天人感应说、命理说和灾异说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及等级制度等思想。而章句形式的教学,恰到好处地迎合了政治生活中熟练运用《公羊春秋》解决问题的现实需求,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达到了武帝选拔人才的要求。这种熟练运用《公羊春秋》的能力是离不开好的章句、外传和杂记的学习与训练的。董仲舒对教学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便于得到武帝赏识的经解《公羊春秋》的体式。自汉武帝兴办太学以后,博士立为正式的学官,也就是最高学府太学的教师。太学中的《春秋》教学则多依《春秋》博士选定的《春秋》章句教学。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后的《春秋》博士,明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