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性质素质课——增强修养基础课——为考研作准备课程安排第一讲、古汉语词汇学基本常识。第二讲、词汇学与训诂学的关系。第三讲、古汉语词汇的特点,字与词。第四讲、单音词与复音词。第五讲、词义分析。第六讲、同义词。第七讲、反义词与反训。参考书目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
——商务,2005第一讲、古汉语词汇学基本常识语言三大要素——语法、语音、词汇中,古汉语的词汇是最复杂的,其复杂性就在于其稳定性不够,它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隹,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雌雄皆从隹,本义是鸟之雌雄。如何考词的本义?一,利用字书:《说文解字》《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二,辅以金甲文字。
易,蜥蜴,蝘蜓,守宫也。象形。考查古文字,第二型为全形,一三都是省形。二型易字,是一个酒杯,有柄,其中有物。本为赏赐的“赐”字,以酒赏赐,意在犒劳。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长进。象草木渐渐滋生,向上长出来。后人考古文字得出,这个象形文不是象草木生长,而是象脚掌向前,走出洞口。字的主要部分是“止”,代表脚或脚掌。王,天下所归往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王是天下所归往的。一贯三为王是说三横代表天地人,三者都能参透的人就是王。据古文字,“王”本是一把斧头,所谓黄钺,周武王伐纣,手里就拿着它,代表王权。第二讲、词汇学与训诂学的关系
《说文》:训,说教也;诂,训故言也。
黄侃定义
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词,或以今时之语释彼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换言之,将古代的话加以解释,使之明白,谓之训诂。至于训诂学,就是研究解释古代文献的学问。为何词汇学不就是训诂学?首先,训诂学的内容不同于词汇学。参考上册348页。其次,词汇学研究的方法也不同于训诂学。再次,词汇学研究的目的不同于训诂学。
训诂学内容远多于词汇学
1.分析句读《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离经就是断文章的句读;“辨志”就是审明文章的思想内容。汉代训诂学者更加重视分析句读。如:《周礼·春官·御史》:掌赞书。凡数从政者。郑玄曰:“郑司农读言掌赞书凡数,玄以为不辞,故改之云。”
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读作:岩穴之士取舍有时(句)若此类(句)名湮没而不称(句)清代方苞纠正如:岩穴之士取舍有时若此,类名湮没而不称,悲夫!
2.阐述语法
训诂学资料里有着丰富的词法和句法的解释,尤其是词法,词法中又以虚词见长。确定虚词的用法和作用;用虚词确定句型;说明虚词在句子里使用的位置。《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毛传:“岂不,言有是也。”《诗经·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毛传:思,辞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杜预注:繄,语助也。
“辞(词)”、“语辞(词)”、“语助”、“语助辞”、“发声”等术语,是古人专门用以诠释虚词的训诂术语。它们代表了古人对词性最基本的认识——虚实之分以及对虚词只具有功能意义的认识。对虚词用法还有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比如:《诗经·关睢》孔颖达疏:“之、兮、矣、也”之类,本取以为辞,虽在句中,不以为义。故处末者皆字上为韵。“之”者,“左右流之”、“寤寐求之”之类;“兮”者,“其实七兮”“迨其吉兮”之类;“矣”者,“颜之厚矣”“出自口矣”之类;……,此等皆字上为韵,不为义也。除了对虚词的诠释,古人训诂对词法的分析还涉及形容词的辨别,实词特殊用法的阐明等内容。比如:《诗经·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怀靡及。
毛传:駪駪,众多之貌。《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朱熹注:朝,致其来朝也。除了词法,古人的训诂也包括句法解说,主要是解决语序、省略、句型等问题。《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毛传:中谷,谷中也。——
语序《左传·昭公三年》:山木如市,弗如于山;鱼盐蜃蛤,弗如于海。孔颖达疏:于木既云如市,鱼盐蜃蛤亦如市可知,蒙上文也。——省略《左传·成公二年》:丑父寝于辖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杜预注:为韩厥所及。
——被动句型
3.说明修辞手段
《诗经·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毛传:兴也。《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毛传:言不喧哗也。《诗经·小雅·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大甚。毛传:萋斐,文章相错也。贝锦,锦文也。郑笺:喻谗人集作已过以成于罪,犹女工之集采色以成锦文。
4.串讲大意
《诗经·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睢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诗经·匏有苦叶》: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毛传:卬,我也,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独待之。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适,贞女不行;非得礼义,昏姻不成。《诗经·绿衣》: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毛传:忧虽欲自止,何时能止也。
5.分析篇章结构
训诂分析篇章结构的目的是让读者能真正理解全篇主旨。6.说明历史背景、典章制度
古代文献记录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的历史性,对今天的读者而言,有时间上的跨度。因此训诂的内容也包括历史背景与典章制度的解释。第三讲、古汉语词汇的特点,
字与词
词是语言单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活动的有意义成分。字是记录词的文字符号,是书写符号。研究古汉语词汇以词为单位,不以字为单位。在古汉语中,有些字本身就是词,如上下左右冷热忧乐天地人民等。有些字本身不能算作词,必须与别的字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词,如葡萄蟋蟀玻璃等连绵词,分开了都不是词。有些合成词里的字,虽然其本身有意义,但只能看成这个合成词的一个语素,而不是词。如寡人先生四个字都有意义,但不能独立出来,一独立出来,就与它们所组成的合成词的意义不同了。有些同义复词虽由两个同义单音词组成,但这些单音词仍然具有独立性。如封疆指边疆,封与疆也可单独使用,也指边疆;师旅指军队,师和旅也可单独使用,也指军队。“封”“疆”“师”“旅”既是语素又是词,可看成自由语素。吕叔湘先生指出,字的地位大致可与语素相当。当然,说“大致”就表示字与语素也不能完全等同,例如连绵词的单字就应该排斥在外,因为语素虽然不是词,但它有意义,而连绵词里的单字是没有意义的。字表音符号(连绵词的组成部分)语素黏着语素自由语素词第四讲单音词与复音词第一节、关于单音词占优势从上古到中古到近古到现代,复音词的运用越来越多,比重越来越大,这是汉语词汇演变的基本规律。思考如下问题:第一,古汉语里的单音词究竟占多大比重?第二,从上古到中古以至近古,单音词所占比重是否有变化,怎样变化?单音词在古汉语里的比重
《诗经》共有单字2938个,词4000多个,其中复音词1329个,占整个《诗经》词汇的百分之三十弱。赵克勤对《左传》和唐朝韩愈柳宗元的文章做了对比考察后得出结论:在篇幅相同的情况下,韩柳的文章所用复音词是《左传》的两倍半。然后,对东汉王充《论衡》与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的对比研究也发现,前者的单音词数量是后者的一点八倍。复音词在现代汉语里的比重据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里名词复音词占85%,动词复音词占61%,形容词复音词占69%。“汉语词汇演变的基本规律”的指导作用:
一、不把两个单音词的组合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词。
二、汉语词汇的复音化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在一个长期的过渡期内,有一部分双音结构,两个语素的组合呈现出一种不大稳定的状态。
词组容易误认成复音词:《左传·成公二年》: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得意,得意而忘言。《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其妻闻其病除,从百余里来省之,止宿交接,中间三日发病,一如佗言。《世说新语·方正》:孔君平疾笃,庾司空为会嵇,省之,相问甚至。
复音词发展过程中不稳定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意义层面看,可以拆开来分别训释。第二,从结构层面看,前后两个语素有时可以倒置。可以拆开五例:《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诗经·山有枢》: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唐)孔颖达正义:走马谓之驰,策马谓之驱。《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朱熹集注: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周易·乾卦·文言》: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唐)崔憬曰:不杂曰纯,不变曰粹。《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可以倒置五例:《诗经·绵》: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又乃招师徒,俾立室家。《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又《韩非子·八奸》:为人臣者散公财以说民人。《诗经·大雅·抑》: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又《左传·
庄公二十二年》:岂不欲往,畏我友朋。《汉书·车千秋传》:思欲宽上意,慰安众庶。又《孔雀东南飞》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思考与讨论:为什么古汉语词汇主要由单音词构成呢?单音词占多数方便使用和理解吗?第二节、单音词的特点单音词的特点是多义,灵活,词义关系复杂。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其一有条件就会向复音词转变。
“治”的多项词义:
①整理,治理。
《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女所治兮。
《史记·夏本纪》:尧求能治水者。②管理。
《孟子·滕文公上》:恶能治国家?
③处理,进行某项工作。
《孟子·梁惠王上》:奚暇治礼义哉?
《庄子·马蹄》:伯乐善治马。
Cf:我善治木(谭木匠)
④安定,太平。
《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如何区分一词多义?首先,要有本义意识。其次,要有语法意识。再次,要有语用学意识。语法解读单音词“日”:①白天,一昼夜。主语或宾语,名词。《国语·吴语》:日夜相继。②每天,一天天。状语,副词。《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史记·田单传》:田单兵日益多,争胜,燕日败亡。③往日,时间状语,置于句首。《左传·昭公七年》: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
语法解读单音词“贼”:
①残害、杀害,动词。《墨子·非儒》:是贼天下之人者也。《左传·宣公二年》:使鉏麑贼之。②坏人,强盗,名词。《周礼·秋官·士师》:二曰邦贼。《墨子·非乐上》:寇乱盗贼并兴。③残忍、狠毒,形容词。《史记·酷吏列传》:始条侯以为禹贼深。《史记·游侠列传》:(郭解)少时阴贼。语用解读五例:①《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集解》:张晏曰:以鹿喻帝位也。②《韩非子·定法》: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③《梁书·刘杳传》:自居母忧,便长断腥膻,持斋蔬食。
④
杜甫《早发》:早行篙师怠,席挂风不正。
⑤《论语·学而》:传不习乎?
第三节、复音词
单音词多义的缺点决定其必将向复音词转变;社会条件的进步提供了单音词向单音词转变的可能。复音词单纯词
合成词叠词并列复音词主从复音词联绵词叠字重言词一、复音词的分类第一类、连绵词
连绵词的定义:连绵词是由只代表音节的两个汉字组成的表示一个整体意义的双音词。这里有三个要点:
1.必须由两个汉字组成;
2.必须是单语素;
3.两个汉字都只起表音作用,没有意义。对连绵词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如:《诗经·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扬雄《方言》卷二:美状为窕,美色为艳,美心为窈。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里指出了扬雄的错误《诗经·关睢》: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郑玄:辗:卧而不周。朱熹《诗集传》:辗者转之半,转者辗之周。《诗经·豳风·七月》:九月肃霜。
毛传:肃,缩也。霜降而收缩万物。
连绵词的特点
与并列、主从复音词一样,连绵词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有些连绵词在形成的最初阶段,结构比较松散,形式比较灵活,甚至存在单用、词序颠倒等现象。但我们一般不将他们视为严格意义上的连绵词。掌握古汉语中的连绵词,同义异形也是一个难点。同一连绵词可有多种书写形式,不存在通假字。如:
马虎—妈扶,委蛇—逶迤,
憔悴—焦瘁,踯躅—踯躇,
匍匐—蒲服,恺悌—岂弟连绵词绝大多数是双声或叠韵的,虽然我们说连绵词有双声、叠韵、双声叠韵、非双声叠韵等四类构成方式,我们要注意的是其双声或叠韵是就古音而言的,上古产生的。如:蟋蟀,上古同属心母。连绵词的用法
连绵词有不少是名词,如“流离”“鸳鸯”“仓庚”“鸱枭”是鸟名,“蜉蝣”“蝤蛴”“蟋蟀”等是虫名,“芣莒”“芍药”“梧桐”“菡萏”是植物名等。也有不少是动词和形容词。古人用来状物、表情、摹声,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连绵词的用法大致有三种。
(一)描绘形貌:《诗经·关睢》: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孟子·梁惠王上》: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
而就死地。《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岑参《逢入京使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聊斋志异·促织》: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二)描绘动作:《诗经·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踯蹰。《楚辞·哀郢》: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愈迈。《楚辞·哀郢》: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得。《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三)模拟声音:《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口占嗫耳语。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杜牧《阿房宫赋》: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赏析连绵词的艺术效果许月卿《梦中作》:
我来烟水远,渔艇夜鸣榔。万仞巫山耸,一宵秋梦长。金翘何婀娜,玉佩遽叮当。月冷天鸡晓,空余枕屏香。苏轼《次韵赵令铄惠酒》:神山无石髓,生世悲暂寓。坐待玉膏流,千载真旦暮。青州老从事,鬲上非所部。惠然肯见从,知我憎市酤。门前听剥啄,烹鱼得尺素。第二类重言词重言词只是一种笼统的叫法,实际上它由两类组成:一类的意义与单字的意义毫无关系;一类的意义与单字的意义基本相同。
第一类重言词由两个音形义完全相同的单字组成,但这两个字只代表两个音节,它们与所形成的重言词的意义毫无关系。这种重言词只是两个单字的重叠,因此,又可以称之为“叠字”。第二类重言词的意义基本上是单音词的意义,实际上是两个相同单音词的重叠形式,因此,这种重言词又可称为“叠词”。重言词的分类
“叠字”:《诗经·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诗经·卫风·氓》:淇水汤汤。“叠词”:《诗经·王风·黍离》:悠悠苍天。《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凄。《诗经·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慄。重言词的用法重言词具有声韵优美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因此在古代典籍特别是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从用法上来分析,重言词主要有三种用法:1,描绘形貌。2,描绘动作。3,模拟声音。
(一)描绘形貌:《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邶风·北门》:出自北门,忧心殷殷。《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礼记·檀弓上》:始死,充充如有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二)描绘动作:《诗经·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三)模拟声音:《诗经·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经·唐风·鸨羽》:肃肃鸨羽,集于苞栩。《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第三类并列复音词
1、并列复音词的分类并列复音词根据语素的意义、性质可分为五大类:同义复音词近义复音词反义复音词同性复音词偏义复音词(一)同义复音词由意义相同的语素组成,如:疆场、正直、负担、罪戾、财贿、怠慢、灾祸、斧斤、骐骥、邪僻、衣服、容貌、才能、坟墓、周旋、艰难、盗贼、恭敬、暴虐、昏姻、朋友、斟酌、山陵、邦域、呻吟。
(二)近义复音词由意义相近的语素组成。如:
国家、咫尺、寻常、伯仲、禽兽、仓廪、牺牲、忠贞、公卿、冠冕、人丁、门庭、贫乏、缟素、布帛。(三)反义复音词由意义相反的语素组成。如:进退、天地、出入、左右、本末、首尾、动静、朝夕、乾坤、往来、上下。
(四)同性复音词由意义相关、词性相同的语素组成。如:社稷、聪明、肱股、面目、甲兵、爪牙、干戈、山川、兄弟、子孙、手足、春秋。
(五)偏义复音词以一个语素的意义为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为陪衬。由构成成分看,有的由反义词构成,有的由近义词构成,有的由同性词构成,偏义复音词是受修辞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偏义复音词受修辞影响,意义与上下文有关:《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贾谊《论积贮疏》: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晁错《论贵粟疏》: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红楼梦》第十四回:凤姐虽如此之忙,只因素性好胜,惟恐落人褒贬,故费尽精神,筹划的十分整齐。
第四类、主从复音词
主从复音词的情况比较复杂,如果从词的结构方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的几类:1,偏正式2,述宾式3,述补式4,附加式
(一)偏正式,形+名,形+动,名+名,副+形,副+动,动+名等。如:
黄泉、大夫、中原、先生、先进、夫子、布衣、
后土、不榖、不佞、不辜、不朽、不虞、行人。(二)述宾式由动词加宾语构成。如:将军、用事、伏尸、稽首、亡命、执事、尽心、司寇、用命、食言。(三)述补式动词加补语。先秦极为少见,汉以后逐渐增多。如:
扑灭、刺伤、招至、击败、矫正。(四)附加式由名词、动词、形容词加前缀或后缀构成。先秦极少见,汉代也只是处于萌芽状态。如:有汉、阿母、第一、喟然、油然、率尔、童子、男子。2、复音词的形成与发展一,复音词发展的途径:同义单音词并列,反义单音词并列,同性单音词并列,主从复音词凝固。二,复音词形成的原因
第一、社会进步条件下,书面语本身发展了。这其中的直接推动力有二:1,得到史家的运用。2,注释家的功劳。第二、社会进步条件下,书面语吸收了口语。第三、修辞手法的运用。第四、外来语的影响。
1,史家的运用:
以“晋献公以骊姬为夫人”事在《左传》与《史记》中的不同表述为例:《左传·僖公四年》
单音词
《史记·晋世家》复音词
①君梦齐姜。君梦见齐姜。②归胙于公。上其荐胙于公。
③
公田。
献公时出猎。④公至,毒而献之。骊姬使置毒药胙中,献公从猎来还,宰人上胙献公。⑤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或谓太子:“太子何不自辞明之?”⑥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十二月戊申,申生自杀于新城。
故事补充:太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太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2,注释家的功劳:《隐公元年》:蔓,难图也。
疏:喻段之势稍大,难可图谋也。《隐公三年》: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鲜矣。
疏:恃君宠爱未有不骄,亦既骄矜必不能自降其心,强降其心未有不恨,亦既怨恨,必不能自重其身,
《隐公五年》: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疏:如其细碎盘游,虽陈其物,不堪足讲习大事。⑤《僖公五年》:不慎,置薪焉。注:不谨慎。
《僖公十二年》:王曰:“余嘉乃勋,应乃懿德,谓督不忘。”
注:功勋美德可谓正而不可忘者。第二、社会进步条件下,书面语吸收了口语:
《朱子语类辑略》卷二《小学》:
大凡人读书,且当虚心,一意将正文熟读,不可便立见解。看正文了,却著深思,熟读便如己说,如此方是。
第三、修辞手法的运用:(一)比喻(二)借代(三)割裂(四)用典(五)委婉(一)比喻白居易《狂饮七言十四韵》:
心田洒扫净无尘。《史记·项羽本纪》: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孟子·梁惠王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二)借代《庄子·天下》:
搢绅先生,多能明之。
范晔《后汉书·二十八传论》:
遂使缙绅道塞贤蔽壅。《荀子·大略》:
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
夫。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经·卫风·硕人》: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三)割裂
《论语·为政》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聊斋志异·长清僧》:
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杜甫《曲江二首》之二: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尚书·君陈》:
惟孝友于兄弟。
曹植《求通亲亲表》:
今之否隔,友于同忧。(四)用典①《墨子·公输》: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城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战国策·齐策六》:今公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民,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②《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聊斋志异·陆押官》:诸君姑勿酌,请问今日谁作东道主?
马致远《荐福碑》一:兄弟,请你那东道出来,我和他斯见。③《孟子·公孙丑下》: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扬万里《送次公子之官安仁监税》诗:关征岂得已,垄断欲何为?(五)委婉《世说新语·规箴》:(王衍)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张耒《和无咎》之二:爱酒苦无阿堵物,寻春奈有主人家。陆游《岁暮贫甚戏书》:阿堵元知不受呼,忍贫闭户亦良图。
第四、外来语的影响:(一)来自西域的音译词。多为关于动植物、食品、乐器等的名称,如:蒲桃/葡萄,茉莉,石榴,珊瑚,琉璃等。(二)来自翻译佛经而产生的音译词和意译词,如:菩萨,世界,浮屠,袈裟、因缘、庄严、解脱、圆满、觉悟、因果、功德等。第五讲词义分析第一节、词义
英国语言学家里奇(G.Leech)在他的《语义学》(Semantics)中,对“意义”(meaning)作了进一步分析,认为有七种意义。我们结合古汉语词汇来对其中与词义有关的六种作一些介绍。(一)理性意义。也称为概念意义(conceptualmeaning)、指称意义(denotativemeaning)。大致就等于这个词所反映的概念。理性意义反映某一事物的本质特性,是词义的核心,在词典中给词所下的定义就是词的理性意义。如“妇:成年女子”,“媪:老年女子”等。(二)隐含意义(connotativemeaning)。它反映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如:
君子之交淡如水。
碧天如水夜云轻。
旧恩如水满身流。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经·豳风·七月》:“猗彼女桑。”(三)社会意义(socialmeaning)。指一个词所表达出来的它使用的社会环境。一些词的理性意义相同,但社会意义不同。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今日宫中年最老,大
家遥赐尚书号。班固《汉书》: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四)感情意义(affectivemeaning)。即通常所说的“感情色彩”,包括褒、贬、轻、重、尊敬、轻蔑等。《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孟子·尽心下》:“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五)联带意义(reflectedmeaning)。指一个词有多种意义,在使用甲义时,使人联想到它的乙义:杜审言《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六)搭配意义(collocativemeaning)。指一个词由经常和哪些词搭配而体现出来的意义。
美景、美人、美玉、美池
丽人、丽质
美质、丽玉第二节、义位
粗略地说,“义位”就是词典上所列的义项,是就理性意义而言的。某些词只有一个意义,但多数词有多个意义。每一个意义称为一个义位。在讨论词义的发展变化和同义词、反义词等问题时,都不能笼统地以词为单位,更不能以字为单位,而要以义位为单位。这样的区分,有助于消除传统训诂学中由于字词不分义位混同而导致词义理解的一些模糊不精确之处。一个字有时记录几个词,如:耳:一耳朵。二附于物体两边便于提举之物。三状似耳之物。如木耳、银耳、虎耳草。四听、听说。五助词。“耳”字实际上是记录了两个词:一是实词,一是虚词。实词“耳”有四个义位,即一二三四。传统训诂学往往字词不分,义位混同:《尔雅·释诂》:“林、丞、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王引之《经义述闻》:林、丞、天、帝、皇、后、辟、公、侯,君也。引之谨案:君字有二义,一为君主之君,天、帝、皇、王、后、辟、公、侯是也。一为群聚之义,林丞是也。古者“君”与“群”同声。……天、帝、皇、王、后、辟、公、侯为君主之君,林、丞为群聚之群,而得合而释之者,古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六书之用,广于假借,故二义不嫌同条也。传统训诂学对字与词的区别、词的义项的逐步认知:戴震《答江慎修论小学书》:《尔雅》亦不足据。姑以《释诂》言之。如“台、朕、赍、畀、卜、阳,予也。”“台、朕、阳”当训“予我”之“予”,“赍”、“畀”、“卜”训“赐予”之“予”,不得错见一句中。“卜”训“赐予”之“予”:《诗经·小雅·楚茨》:卜尔百福。“孔、魄、哉、延、虚、无、之、言,间也。”郭氏注云:“孔穴延魄虚无皆有间隙,余未详。”考之《说文》,“哉,言之间也。”“言之间”即词助。然则“哉、之、言”三字乃“言之间”。“言”为词助,见于《诗》、《易》多矣。
“言”为词助例:《诗经·邶风·泉水》: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经·邶风·二子乘舟》:愿言思子,中心养养。愿言思子,不瑕有害。“豫、斁,厌也。”郭氏注云:“诗曰:‘服之无斁。’余未详。”
“豫”盖当训厌足厌饫之“厌”,“斁”训厌倦厌憎之“厌”。此皆拾掇之病。第三节、义位变体一个多义词分为若干义位,反映在词典中就是分为若干义项。但是,曾经使用词典阅读古书的人都有一个经验:词典中的义项往往和句中的词义“对不上号”。
《辞源》“投”的七个义项:一掷,扔。二投入。三投赠。四投奔。五投送,呈递。六投合。七到,临。《左传·成公二年》:“桀石以投人。”
(掷、扔)《左传·宣公十四年》:“投袂而起。”(甩。)《左传·哀公二年》:“太子惧,自投于车下。”(扑)《汉书·扬雄传》:“唯寂寞,自投阁。”(跳)《汉书·外戚传》:“自投地啼泣。”(趴)。《说文》:“摄:引持也。”
《汉书·陈馀传》:“(张)耳摄使受笞。”注:“谓引持之。”《仪礼·士丧礼》:“举者盥,右执匕却之,左执俎横摄之。”注:“持也。”
《文选·吴都赋》:“摄乌号。”刘注:“摄,持也。”《文选·喻巴蜀檄》:“皆摄弓而驰。”注:“摄谓张弓注矢而持之也。”
《左传·成公十六年》:“请摄饮焉。”注:“摄,持也。持饮往饮子重。”思考与结论:既然这些“投”和“摄”所表示的具体动作并不相同,那么,它们究竟是一个义位,还是几个义位呢?第四节、义素
义素也有人称为semanticfeature(语义特征)。它是对词义进一步分析以后得出的。“义素”是由处于同一语义场中相邻或相关的词相比较而得出的。构成一个词的若干义素,就是这个词区别于其他词(特别是同一语义场中相邻或相关的词)的区别性特征(distinctivefeature)。
malefemalemanwomanboygirlhumanadult
youngman=+HUMAN+ADULT+MALEwoman=+HUMAN+ADULT-MALEboy=+HUMAN-ADULT+MALEgirl=+HUMAN-ADULT-MALE这种把词分析为义素的方法叫“义素分析法”(componentialanalysis,简称CA,也可以译为“成分分析法”)。例如man一词,以+MALE和woman相区别,以+ADULT和boy相区别,以+HUMAN和ram(公羊)相区别。而它的三个义素加在一起,大致就可以看做这个词的定义:成年的男人。动词义素分析:(1)动作的主体不同。如“鸣”、“吠”、“咆”都是动物的呼叫,但主体不同。《说文》:“鸣,鸟声也。”“吠,犬鸣也。”
《广韵》:“咆,熊虎声。”(2)动作的对象不同。如“洗”、“沐”、“浴”、“盥”都是洗,但对象不同。《说文》:“洗,洒足也。”“沐,濯发也。”“浴,洒身也。”
(3)动作的方式,状态不同。如“行”、“趋”、“走”、“奔”都是行走,但快慢不同。《尔雅·释宫》:“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按:这是以行走的处所来表示行走的快慢。)《说文》:“睨,袤视也。”“睇,小袤视也。”“瞻,临视也。”“观,谛视也。”(4)动作的工具不同。如“捭”、“捶”都是打,但工具不同。《说文》:“捭,两手击也。”“捶,以杖击也。”形容词的义素分析:(1)是什么事物(人、兽、山川、宫室等等)的性状。《说文》:“腯tú,牛羊曰肥,豕曰腯。”段注:“按人曰肥,兽曰腯,此人物之大辨也。又析言之,则牛羊得称肥,豕独称腯。”(2)是哪一方面(色彩、声音、形状、质量等)的性状。《尚书·洪范》:“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3)性状的性质不同。《说文》:“暑,热也。”段注:“暑与热浑言则一,故许以热训暑。析言则二。……暑之义主湿,热之义主燥,故溽暑谓湿热也。”(4)性状的程度不同。“赤(红)”、“纁(浅红)”、“绛(深红)”都是赤色,其区别在于程度有深浅。“凉”和“寒”,“温”和“热”也是程度的不同。总结1、以上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义素分析都是就其理性意义进行分析。2、义素分析法还是一种不成熟的方法,迄今为止,它使用的范围还是很有限的。比如虚词,还没有人对它作过义素分析。在实词中,一些表示抽象概念的词,如“道德”、“印象”、“美感”等,似乎也无法作义素分析。即使是一些很具体的事物,进行义素分析也会碰到困难,如“金、银、铜、铁、锡”、“赤、白、青、黄、黑”,这些词如何作义素分析?第六讲同义词第一节同义词、近义词与等义词的概念
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意义的词。这些意义表现同一个概念,但在补充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以及用法(包括跟其他词的搭配关系)上则可能有所不同。”
(1)同义词是几个词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义位相同,而不是全部义位都相同。(2)同义词只是所表达的概念(即理性意义)的相同,而在补充意义(即隐含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却不一定相同。所以,“同义词”不是两个词的意义完全等同。如果两个词的意义完全等同,就叫做“等义词”;两个词的意义相近而并不相同,就叫“近义词”。(一)识别古汉语里的同义词
必须强调一点:一个词包括若干义位,所谓“同义”,是指一个或几个义位相同,而不可能是各个义位都相同。正因为如此,所以同一个词可以出现在几个同义词系列中。《尔雅·释诂》里的“绩”:
绍、胤、嗣、续、纂、绩、武、系,继也。
绩、绪、采、业、服、宜、贯、公,事也。
烈、绩,业也。
功、绩、质、登、平、明、考、就,成也。
郝懿行《义疏》:绩者,上文云‘继也’,下文云
‘业也’、‘功也’、‘成也’,其义皆与‘事’近。绩既训‘业’又训‘功’者,‘功’‘业’义相成。故《诗》:‘维禹之绩。’传训‘绩’为‘业’,笺训‘绩’为‘功’,‘功’之与‘业’,其名异其实同耳。《说文》:“绩,缉也。”
绩1:续麻。绩2:继续。绩3:功业。
同义关系图绩1
续麻绩绩2
继
绩3
功业缉1
缉缉2业2
业业1大版(二)等义词、近义词
等义词也叫“绝对同义词”,指除社会意义略有不同之外在任何场合都可以互换的词。陛下/皇上星期日/礼拜天水泥/洋灰不及物动词/自动词父亲/爸爸教室/讲堂古汉语中的等义词,或者是不同时期语言的积累,或者是不同方言中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称呼。前者如《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蔡邕《独断》:“秦谓之蚊,楚谓之蚋。”《说文》:“榱,椽也。秦名屋椽也。周谓之椽,齐鲁谓之桷。”等义词一般都是名词。等义词在语言中是很少的,因为过多的等义词违反语言经济的原则。近义词近义词指的是这样一些词:它们是同一语义场中的同位义,它们都有共同的中心义素,有时还有共同的限定性义素,但又有一个限定性义素不相同。所以,它们的意义相近,但不相同,因此在句子中不能互相代替。古代字书的释义往往把几个词并列在一起,不说它们的共同点(相同的义素),而只说它们的区别(不同的义素)。《说文》:
瞻,临视也。
眄,袤视也。
睇,小袤视也。
观,谛视也。
觇,窥视也。
相,省视也。
窥,小视也。《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
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诗经·卫风·氓》毛传:龟曰卜,蓍曰筮。《说文》:牛羊曰肥,豕曰腯。第二节浑言、析言段玉裁使用“浑言”、“析言”,是对两个词词义的辨析。所谓“浑言则同,析言则异”,指的是A、B两个近义词,如果笼统地说,它们的区别可以忽略,因而可以当同义词使用;如果细加分析,则这两个词的意义有所区别。浑言析言表达的三大类可能关系:(一)A、B是同位义。(二)A和B是部分和全体的关系。(三)A、B是上下位词。(一)A、B是同位义。《说文》:“翱,翔也。”“翔,回飞也。”“段注:“高注《淮南》曰:‘翼上下曰翱,直刺不动曰翔。’……按翱翔统言不别,析言则殊。”
《说文》:“唯,诺也。”段注:“唯诺有缓急之别,统言之则皆应也。”
《说文》:“牙,壮齿也。”段注:“壮齿者,齿之大者也。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前当唇者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说文》:“菅,茅也。”“茅,菅也。”段注:“按统言则茅菅是一,析言则茅与菅殊。”(二)A和B是部分和全体的关系。《说文》:“臂,手上也。”段注:“又部曰:‘,臂,上也。’此皆析言也。‘亦’下云:‘人之臂亦。’浑言之也。浑言则臂互称。”《说文》:“夕,莫(暮)也。”“夜,舍也,天下休舍。”段注:“夜与夕浑言不别,析言则殊。《小雅》:‘莫肯夙夜’,‘莫肯朝夕’,‘朝夕’犹‘夙夜’也。《春秋经》:‘四月辛卯夜。’即辛卯夕也。”《说文》:“宵,夜也。”段注:《释言》、《毛传》皆曰:‘宵,夜也。’《周礼·司寤》:‘禁宵行夜游者。’郑云:“宵,定昏也。”按此因经文以宵别于夜为言,若浑言则宵即夜也。”(三)A、B是上下位词。《说文》:“萧,艾蒿也。”段注:“《曹风》传曰:‘萧,蒿也。’此统言之。”《说文》:“攴,小击也。”“击,攴也。”段注:“‘攴’训小击,‘击’则兼大小言之。而但云‘攴也’者,于‘攴’下见析言之理,于‘击’下见浑言之理。”
《说文》:“眷,顾也。”段注:“《大东》:‘睠言顾之。’毛曰:‘睠,反顾也。’‘睠’同‘眷’。……顾者还视也,眷者顾之深也。顾止于侧而已,眷则至于反,故毛云‘反顾’。许浑言之,故云‘顾’也。”第七讲反义词与反训第一节反义词
一、考察反义词也应该注意两点:(1)“反义词”也是就一个词的某一义位和另一词(或另一些词)的某一义位相反而言的。(2)考察反义词,也要有历史观念。(1)“反义词”就一个词的某一义位和另一词(或另一些词)的某一义位相反而言的。所以,一个词有几个义位,就可以有几对反义词。如:
1.活着的死生
2.未煮过的熟甚至是同一个义位,也可能有几个反义词:
(门)关开(眼)合(幕)闭(2)考察反义词,也要有历史观念。
穷/达穷/富
慢/敬慢/快
细/大细/粗二、反义词的分类现代语义学中的一种观点,即认为传统语义学所说的反义(Antonym)应该再加以区分。如莱昂斯认为,应该再分为三类。1.Complementarity(互补)。2.Antonym(反义)。3、Converseness(反向)。
1.Complementarity(互补)。
single:marriedmale:female这类的特点是两者非此即彼。不是单身的就是已婚的,不是男的就是女的。2.Antonym(反义)。
big:smallgood:bad(大—小)(好—坏)这类的特点是两个反义词之间有中国状态,如可以有“不大不小”、“不好不坏”,“大”和“小”,“好”和“坏”只是“两极”,因此有人称之为“极性对立”。
3、Converseness(反向)。
buy:sellhusband:wife
(买—卖)(丈夫—妻子)
这类的特点是:甲买某物于乙,就是乙卖某物给甲。甲是乙的丈夫,乙就是甲的妻子。1.互补2.极性对立
AB3.反向
ABAB三、研究反义词的意义。
研究反义词,对于研究词汇来说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义位的判定。(2)有助于词义辨析。(3)有助于了解词义的发展演变。
(1)有助于义位的判定。①《墨子·号令》:“开门已,辄复上。”②《庄子·盗跖》:“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③《荀子·修身》:“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④杜甫《白丝行》:“香汗清尘污颜色,开新合故置何许?”其中例①的“开”,反义词是“关”或“闭”;例②的“开”,反义词是“合”或“闭”;例④的“开”(指开衣箱),反义词是“合”。“关”、“闭”、“合”义近,所以这几个“开”是同一义位。例③的“开”,反义词是“厌”(塞),与“关”、“闭”、“合”都相距甚远,所以这个“开”应是另一义位。(2)有助于词义辨析。
幼
长少
老(3)有助于了解词义的发展演变。
善美好善美好
恶丑恶丑坏(图一)(图二)
第二节反训
所谓“反训”,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词具有两种相反的意义。唐代的孔颖达也提到这种现象,清代的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郝懿行等对此都发表过意见。“反训”这种现象引起人们注意,是十分自然的。郭璞,《尔雅》注:“徂,在,存也”。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故’为‘今’,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
“治、肆、古,故也。”“肆,故,今也。”注:“‘肆’既为‘古’,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历来所举的“反训”的例子可分为六类,逐一进行讨论。第一类,实际上并非一个词具有两种意义,把它们看做“反训”,是没有区分字和词而产生的一种错觉,郭璞的例子就是这样。《尔雅·释诂》:“治、肆、古,故也。”“肆、故,今也。”郭璞认为“肆”有“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篮球裁判员考试分析与试题及答案
- 无人机与周边环境协调飞行试题及答案
- 足球裁判员考试重难点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篮球裁判员考试成绩评估与试题答案
- 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协议书(2篇)
- 无人机航拍行业现状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足球裁判员等级考试的反思与成长试题及答案
- 2024年体育经纪人考试备考策略试题及答案
- 模具设计市场需求变化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剑杆花筘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福建高考政治真题(解析版)
- 反恐防暴器械与战术应用讲解
- PE管道井房首部工程施工方案
- 1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运输企业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
- 2024建筑资质股权转让中介协议
- 干部档案目录(新版)
-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6节中国近现代建筑的特点及当代著名建筑举要习题
- 2024北京海淀区初三一模物理试题及参考答案
- 《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2024年无人驾驶航空植保技能大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